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于隼科小隼属。该物种分布在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印度支那北部,体型微小,体长约170-190毫米,体重约50克。白腿小隼的羽色与红腿小隼有很大不同,尤其是下体,头部和整个上体为蓝黑色,下体为白色。白腿小隼的虹膜为亮褐色,嘴为暗石板蓝色或黑色,腿和趾为暗褐色或黑色。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白腿小隼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保护级别、种群现状、新闻报道等介绍

中文名

白腿小隼

拉丁学名

Microhierax melanoleucos

分布区域

江西省、贵州省、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等地

保护级别

IUCN 标准:无危(LC)

食性

肉食性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隼形目

亚目

虎耳草亚目

隼科

亚科

绣球花亚科

小隼属

白腿小隼

体长

169~190毫米

体重

约50克

外文名

Pied Falconet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43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原产地

亚洲

简介

白腿小隼的栖息地包括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主要出现在平原或有树的低山,筑巢于树洞。白腿小隼常成群或单个栖息在高大的乔木树冠顶枝上。主要食物包括昆虫、小鸟和鼠类等。白腿小隼的种群数量稳定,拥有较大的栖息地范围。

形态特征

白腿小隼头、头侧、后颈和整个上体黑色,前额有1条白色细线,沿眼先往眼上与白色眉纹汇合,再往后延伸与颈前侧白色下体相汇。颊、颏、喉和整个下体白色,两胁,耳覆羽黑色。白腿小隼体形大小与红腿小隼差不多,也是小型猛禽,体长17—19厘米,体重50克左右。羽色与红腿小隼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下体。头部和整个上体,包括两翅都是蓝黑色,前额有一条白色的细线,沿眼先往眼上与白色眉纹汇合,再往后延伸与颈部前侧的白色下体相汇合,颊部、颏部、喉部和整个下体为白色。尾羽也是黑色,只有外侧尾羽的内缘具有白色的横斑。虹膜亮褐色,嘴暗石板蓝色或黑色,脚和趾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50克;体长♂169-190毫米;嘴峰10-15毫米;翅♂108-113毫米,♀118-120毫米;尾♂69-72毫米,♀72-76毫米;跗蹠♂22-24毫米,♀26-27毫米。(注:♂雄性;♀雌性)

白腿小隼

栖息环境

白腿小隼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尤其是以林内开阔草地和河谷地带,也常出现在山脚和邻近的开阔平原。

生活习性

常成群或单个栖息在山坡高大的乔木树冠顶枝上。主要以昆虫、小鸟和鼠类等为食,常栖息在高大树木上或成圈地在空中飞翔寻觅食物,如果是昆虫,发现后就即刻捕食,如果是小鸟、蛙等较大的食物,则带到栖息地后再吃。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越南。

可能灭绝:不丹。流浪汉:中国香港。不确定:缅甸。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老挝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各地均为留鸟,但极为罕见。

白腿小隼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啄木鸟废弃的洞中。巢的底部铺垫有昆虫的碎片。每窝产卵3—4枚。卵的大小为24-29毫米×20-23毫米和30毫米×23.5毫米。

国内已经开始尝试人工繁殖并取得了成功,但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由于其食性与固定繁殖季节,所以人工饲养环境下数量无法提升。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新闻报道

2015年4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鸟友”云集婺源拍摄珍稀鸟类。面对镜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腿小隼毫不怯场,卖萌的神态惹人怜爱。

婺源县加大珍稀鸟类保护力度,给来自世界各地鸟类爱好者提供了极好的观赏、拍摄机会,当地群众也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分享到“生态红利”。

白腿小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