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为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昆虫。甜菜夜蛾成虫体长约为10-14毫米,翅展约为25-30毫米。头部、胸部、腹部以及前翅呈现灰褐色,内横线和外横线表现为隐约可见的黑白色双线,外缘有6个排列成列的黑色三角形小斑,在前翅靠前的部位有一个又大又明显的肾状纹,肾状纹与环状纹均为黄褐色,轮廓线为黑色。后翅银白色略带粉红色,半透明,翅缘和翅脉为灰褐色。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甜菜夜蛾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危害与防治、物种对比等介绍

中文名

甜菜夜蛾

英文名

beet armyworm

别名

贪夜蛾、玉米小夜蛾、玉米青虫

拉丁学名

Spodoptera exigua

命名者

Hübner

命名年份

1808年

分布区域

世界性分布

动物界(Animali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Insecta)

鳞翅目(Lepidoptera)

夜蛾科(Noctuidae)

灰翅夜蛾属(Spodoptera)

甜菜夜蛾

体长

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5-30毫米

简介

甜菜夜蛾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亚洲、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均有为害记录。甜菜夜蛾的寄主涉及35科、108属、138种植物。甜菜夜蛾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卵孵化时间一般为2-3天;幼虫一般为5龄,少数情况有6龄;蛹期一般为6-7天;成虫寿命7-10天,少数成虫寿命只有3天。甜菜夜蛾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趴伏在田间杂草、枯枝枯叶、秸秆、土缝、植株中下部等隐蔽区域,等到傍晚时分开始活动。

甜菜夜蛾是一种危害巨大的农林多食性害虫,在生产上可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进行灭杀。

形态特征

甜菜夜蛾卵呈圆馒头形,直径为0.2-0.3毫米,初产时为浅绿色,随着孵化过程慢慢变为浅灰色,在卵表面可见一明显的黑色小点。卵粒上有浅条纹,平铺一层或多层重叠成块状,卵块表面覆盖有雌性甜菜夜蛾分泌的白色绒毛,多分布在植物叶背面。

幼虫

甜菜夜蛾幼虫体长24-28毫米,体色差异较大,已经发现的体色包括绿色、暗绿色、黄褐色以及黑褐色,部分个体存在颜色各异的背线。幼虫的体色根据寄主和温度的不同而改变。3龄以后的甜菜夜蛾幼虫腹部下线为明显的宽绿色或者黄白色纵带(有时略带有粉红色),末端直达腹部末端,不弯至臀足。各节气门后上方具有1个白斑,有1个明显的黑斑落在中胸气门线上。幼虫腹面颜色很淡,分布有些许白点。

甜菜夜蛾蛹长8-12毫米,呈黄褐色。在腹部的3-7节背面和5-7节腹面有粗刻点。有粗的臀棘,在基部分开,端部稍有弯曲。在第10节背中央有一对小刺。

成虫

甜菜夜蛾成虫体长约为10-14毫米,翅展约为25-30毫米。头部、胸部、腹部以及前翅呈现灰褐色,内横线和外横线表现为隐约可见的黑白色双线,外缘有6个排列成列的黑色三角形小斑,在前翅靠前的部位有一个又大又明显的肾状纹,肾状纹与环状纹均为黄褐色,轮廓线为黑色。后翅银白色略带粉红色,半透明,翅缘和翅脉为灰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甜菜夜蛾最初起源于亚洲南部,于1876年传入美国,在棉花田中迅速爆发,产生了较大危害,进而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主要害虫,后又逐渐扩散至其他北美洲和中美洲国家。从北纬40-57°至南纬35-40°之间甜菜夜蛾均有分布,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害虫,在亚洲、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均有为害记录。

中国分布

甜菜夜蛾遍布中国20余省、直辖市、自治区,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甜菜夜蛾仅是一种偶发性害虫,北京、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关中地区为其主要危害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甜菜夜蛾在中国危害区日趋扩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高,爆发频率呈现波浪形上升趋势。

栖息环境

甜菜夜蛾幼虫多分布在植物叶背啃食叶肉,畏强光,晴天白天常潜伏在背光处比如植株根部的土缝或杂草中,阴天则可全天为害;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趴伏在田间杂草、枯枝枯叶、秸秆、土缝、植株中下部等隐蔽区域,等到傍晚时分开始活动。甜菜夜蛾虫害有白天只见被害体,不见虫体的特点。

生活习性

食性

甜菜夜蛾的寄主涉及35科、108属、138种植物,其中包括32种蔬菜作物(例如: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innaeus、白菜Brassica rapa var. glabra Regel、甜菜Beta vulgaris L.、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辣椒Capsicum annuum L.、豇豆Vigna unguiculata)、28种大田作物(例如:棉花Gossypium spp、玉米Zea mays L.)、13种林木(例如: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杏Prunus armeniaca L.、李Prunus salicina Lindl.、樱桃Prunus spp.)以及牧草等其他野生植物。

趋光性

甜菜夜蛾幼虫一般分5龄,在不同龄期对光的反应不同,具体表现为:一龄幼虫具正趋光性,二龄幼虫具弱负趋光性,三四龄幼虫分布不受光强度影响,五龄幼虫具强负趋光性。

甜菜夜蛾成虫对黑光灯(黑光灯:一种气体放电灯,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趋性强。

迁飞性

在长期适应多变的环境过程中,许多害虫进化出了迁飞这一行为对策。通过迁飞,害虫开拓了新的生境、扩大了危害区域、调节了种群结构、延长了危害期、维持了种群的增长和繁衍。迁飞这一特性是许多害虫可以造成大面积危害和可以多世代爆发的重要原因。甜菜夜蛾能够在不同洲际之间迁飞危害,对欧洲、亚洲、澳洲、非洲等多个国家的农作物为害。在芬兰、丹麦、瑞士、波罗的海等地区发现过自莫斯科以南400千米的库尔斯克和里海之间迁飞而来的甜菜夜蛾。在中国,甜菜夜蛾可以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

大多数迁飞昆虫协调迁飞和生殖矛盾的经典理论是“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综合症,即昆虫为了迁飞在生殖资源方面投入减少,将更多的能源物质用于建立飞行器官,迁飞昆虫通常产卵量少、卵巢发育慢、交配延迟。但是,甜菜夜蛾的飞行和产卵不符合这一理论,产卵期间飞行并不会生殖造成不利影响。甜菜夜蛾成虫是否交配、交配次数对于其飞行能力也不存在明显的副作用;交配7日后的成虫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才开始明显下降。

甜菜夜蛾成虫可以一边产卵一边进行迁飞,这种对环境的强适应性,增加了甜菜夜蛾虫害的时空不确定性,成灾几率大大提升。

苏云金芽孢杆菌分泌的毒蛋白杀虫效果好、安全并且高效,Bt制剂和转Bt基因作物可用于多种害虫的防治。高浓度的Bt蛋白对甜菜夜蛾的发育速率、幼虫、蛹大小、成虫产卵量都有不利影响,但是低浓度的Bt蛋白会促进甜菜夜蛾的迁飞。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研究甜菜夜蛾飞行能力时,发现在连续吊飞120小时的过程中,最远的飞行距离高达179千米,累计飞行时间达到了50小时。温度对甜菜夜蛾的飞行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在24℃的条件下,甜菜夜蛾飞行距离最远、飞行速度最快,而当温度在20℃以下或者28℃以上时,其飞行能力明显降低。在24℃的环境温度下,雌蛾的平均飞行间隔为136千米,平均飞行时长为39小时;雄蛾的平均飞行间隔为68千米,平均飞行时长为28小时。甜菜夜蛾飞行过程中主要以糖原和甘油酯为主要能源物质,起飞时消耗糖原,持续飞行过程中消耗甘油酯。在适宜的温度下,甜菜夜蛾的甘油酯利用效率更高,消耗等量的甘油酯可以飞行更长距离。

生长繁殖

生活过程

在适宜条件下,甜菜夜蛾卵孵化时间约为2-3天。同一卵块孵化进度不一,一般内层卵粒先孵化,外层卵粒后孵化。

幼虫

孵化后的甜菜夜蛾幼虫一般分为5龄,在较差的营养条件下偶有6龄虫出现。1-2龄的幼虫聚集在卵块处吐丝结网,啃食叶肉,只留下表皮,使作物受害部位呈现网状的半透明窗斑。3龄后甜菜夜蛾幼虫活动能力增强,开始四散为害;4龄后食量大增,4-5龄甜菜夜蛾幼虫的作物啃食量占全幼虫期啃食量的80%-90%。4龄后的甜菜夜蛾幼虫有假死性,触动落地后呈“C”字型。

甜菜夜蛾蛹期一般为6-7天,同时有研究表明幼虫期食物的不同对于蛹期长度没有显著影响。

成虫

甜菜夜蛾成虫寿命为7-10天,少数个体甚至只有3天,在成虫期完成交配与产卵。

繁殖

甜菜夜蛾雌蛾一生的平均交配次数为2次,最高的个体次数可达到5-6次。在交配后有两天左右的产卵前期,在之后的几天内雌蛾可产下550-850粒卵,最多的可产下1800粒卵。幼虫在刚刚孵化后先取食卵壳,在3-5小时后陆续爬出,开始为害。经过5-6天的幼虫期,幼虫进入蛹期,然后羽化、交配、产卵。

中国科学家李建勋等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甜菜夜蛾的生物学特性时发现其羽化、交配以及产卵均具有显著的生物节律,多发生在夜间,尤其是交配和产卵在0:00-6:00最为频繁。

危害与防治

危害

甜菜夜蛾幼虫食性杂,对多种作物均有危害。玉米、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等单子叶植物被甜菜夜蛾幼虫啃咬后会留下条状薄膜或破孔,而棉花、大豆(Glycine max)等双子叶植物被咬后则形成不规则破孔,同时留有细丝状缠绕在一起的粪便。3龄后的甜菜夜蛾幼虫有了钻蛀的能力,可以钻入豆科植物的豆荚,也可以为害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辣椒等作物的果实。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甜菜夜蛾对白菜、甜菜、辣椒、豇豆、甘蓝等多种蔬菜和作物尤其是叶菜类蔬菜危害巨大。

防治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指的是通过采取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防治甜菜夜蛾具体的一些措施有:①耕翻农田,使冬蛹暴露出来被冻死,减少虫源基数;②科学种植,科学施肥,增强植株本身的抗虫能力;③铲除杂草,减少甜菜夜蛾的栖息场所;④作物生长期适度灌溉,破坏处于蛹期的甜菜夜蛾的羽化环境;⑤适度冬灌,破坏甜菜夜蛾生存的土壤环境,降低越冬种群数量;⑥处理好农业生产产生的枯枝枯叶秸秆。

物理防治

①灯光诱杀:在成虫数量盛期,可以使用黑光灯或者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在田间的产卵数量;②人工灭杀:包括人工采集卵块、人工捉虫等,通过降低其出生率和现存种群数量以达到防治效果;③将杨柳枝插在田间诱集成虫。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即使用化学药剂直接杀死害虫。传统类型的针对甜菜夜蛾的杀虫剂主要成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等,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多年的使用甜菜夜蛾对这些杀虫剂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生物防治

相对于化学防治来说,生物防治的污染更小、对人畜更安全。在实际生产上可以通过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制剂或者是引入天敌来达成消灭虫害的效果,甜菜夜蛾卵的天敌有黑卵蜂(Telenomus)、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等,甜菜夜蛾幼虫的天敌还有绿僵菌(Metarhizium)。

物种对比

甜菜夜蛾、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棉铃夜蛾(Helicoverpa armigera)同为鳞翅目、夜蛾科农业害虫,生活史相近,外表相似但是亦有不同之处,其老熟幼虫形态差异表现在体型大小、体色、腹部气门、背线形状颜色、身体花纹等,成虫形态差异表现在体长、翅展、体色、翅膀花纹等。下表为这四种夜蛾科老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征对比。

四种夜蛾科害虫老熟幼虫形态特征对比

种类

体长

体色

其他特征

图片

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24-28毫米

绿、暗绿、黄褐、黑褐等

在腹部气门下线有有黄白色或粉红色纵带,末端可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各节气门后上方具有1个白斑

甜菜夜蛾

甘蓝夜蛾

Mamestra brassicae

约40毫米

黄、褐、灰

体表的腺体色泽分明,背线两侧有多个倒“八”形纹

甜菜夜蛾

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35-47毫米

土黄、黑褐、暗绿

胸腹部颜色多变,中胸至第9腹节亚背线内侧各节均有一近半月形或三角形黑斑。背线橙黄色,腹部第1、7、8节最大

甜菜夜蛾

棉铃夜蛾(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33-37毫米

绿、黄绿、红褐、黄褐

体表不光滑,各体节一般有毛片12个。体表有褐色或灰色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

甜菜夜蛾

四种夜蛾科害虫成虫形态特征对比

种类

体长

翅展

其他特征

图片

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10-14毫米

25-30毫米

灰褐色,前翅内横线、亚外缘线为灰白色,外缘有1列黑色三角形小斑,肾状纹与环状纹均为黄褐色,有黑色轮廓线。后翅银白色略带粉红色,翅缘灰褐色

甜菜夜蛾

甘蓝夜蛾

Mamestra brassicae

15-25毫米

30-50毫米

前翅灰褐色,中间部靠近前缘附近有一个灰黑色环纹和一个相邻的灰白色肾状纹。后翅灰白色

甜菜夜蛾

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14-20毫米

35-40毫米

深褐色虫体,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有多条灰白色横线。有3条白色横线自前缘向后缘

甜菜夜蛾

棉铃夜蛾(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15-20毫米

27-38毫米

青灰色、赤褐色或灰褐色前翅。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1条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2个相连白斑

甜菜夜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