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公元795年—公元824年),即唐穆宗,初名李宥,后更名为李恒,唐朝第十三位皇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恒的:人物生平、为政举措、历史评价、轶事典故、陵墓概况、人物关系、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李恒

别名

李宥

出生地

长安大明宫别殿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795年7月26日

去世日期

824年2月25日

陵墓

光陵(今陕西蒲城县北之尧山)

谥号

睿圣文惠孝皇帝

庙号

穆宗

在位时长

五年

前任

唐宪宗李纯

继任

唐敬宗李湛

年号

长庆(821年)

朝代

唐朝

登基时间

公元820年

退位时间

公元824年

简介

李恒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懿安皇后郭氏。李恒最初被封为建安郡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父亲李纯即位为帝,李恒晋封为遂王。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十月,异母长兄惠昭太子李宁病逝,李恒被册立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唐宪宗李纯去世,李恒在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拥立下登基为帝。李恒即位后,诏命罢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皇甫镈,又下令流放方士、法师。李恒在位期间游乐无度,大兴土木,不听劝谏。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河北地区卢龙、成德两地发生藩镇叛乱,李恒派裴度等人率军讨伐,作战不胜,被迫任命叛将朱克融、王廷凑为节度使;此后李恒又任命韩愈为宣慰使,解除了叛军对深州城的围攻。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李恒因过度服食丹药死于寝殿,终年三十岁,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庙号穆宗,葬于光陵(今陕西蒲城县北之尧山)。

李恒即位后,军事上,听从宰相萧俛、段文昌的建议采取“消兵政策”,留下隐患,让河朔三镇再度陷入割据状态;外交上,与回鹘和亲,与吐蕃会盟。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李恒派刘元鼎赴逻姿(今拉萨)大昭寺与吐番结盟,树立“唐蕃会盟碑”,结束了吐蕃与唐在边境的战事。《新唐书》中评价唐穆宗昏昧无德,但因为他在位的时间不长,所以天下还不至于大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七月,李恒出生在大明宫的偏殿,初取名为李宥,封为建安郡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唐宪宗即位为帝,李恒晋封为遂王,元和五年(公元810)三月,担任彰义军节度大使。

元和六年(公元812)闰十二月二十一日,皇太子李宁去世。次年在议立储君时,左神策军中尉宦官吐突承璀受宪宗信任,他主张立宪宗次子、澧王李恽为皇太子,但李恽生母身份低贱不适合立嗣,于是宪宗七月下诏立皇三子李宥为皇太子,改名为李恒。十月,举行了册封大典。

即位为帝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唐宪宗下诏在全国征求方士。皇甫镈向唐宪宗推荐了一个叫柳泌的山人,说他能配制长生不老药。次年,唐宪宗开始服用柳泌配制的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当时宦官集团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改立澧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太子李恒。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病重,吐突承璀再次谋划改立李恽为太子。李恒秘密派人找到舅舅郭钊,商议对策,郭钊认为此时不宜妄动,劝谏李恒尽忠尽孝,等待时机。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在中和殿暴毙,右神策军右军中尉梁守谦、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等人共同拥立太子李恒,诛杀吐突承璀和澧王李恽。李恒在太极殿登基为帝;第二天,李恒下诏将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皇甫镈贬为崖州司户。李恒任命萧俛、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下令将法师柳沁、和尚大通乱混打死,其他法师全部流放岭南。同年闰正月十六日,李恒下诏更改犯自己名讳的地名,把恒岳(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同年闰正月二十七日,册封已故先皇帝的贵妃郭氏为皇太后。

游乐无度

丧期游乐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二月五日,李恒登上丹凤门诏令大赦天下。仪式完毕后,李恒命各类杂耍班子就在丹凤门为自己表演;二月十五日,又前往左神策军中观赏腕力比赛及杂耍。脱下丧服后(共服丧二十七日),李恒更加没有节制地享乐,并且对亲信随意赏赐。皇太后郭氏移居兴庆宫后,李恒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并对神策护卫右军、宦官们大加颁赐,之后,常去神策左右军、宸晖门、九仙门等处,目的都是为了观看角抵戏、杂戏。期间,监察御史杨虞卿、衡山人赵知微等人上疏规劝李恒,但李恒不接受。

大兴土木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七月初六是李恒的生日,他准备将皇太后接入宫中和百官共同庆贺,并且让百官、命妇们在广顺门投递名帖祝贺,宰臣上奏这样不合礼仪才作罢。他在宫内大兴土木,修建永安殿、宝庆殿以图享乐。永安殿建成后,李恒殿里观看杂技,尽兴才停止;在殿内举行私宴行乐,命皇后、嫔妃、公主等人都参加。七月二十二日,诏令对安国寺、慈恩寺、千福寺、开业寺、章敬寺等寺庙进行华美的装饰,让吐蕃使者进行参观。

同年八月,李恒派神策军二千人将淤积的鱼藻池疏通,同年九月二日,李恒在鱼藻宫举办宴会,在此观看舟船竞渡、角角抵。重阳节将至,李恒打算在重阳节再次举行大规模宴会,左拾遗李钰等人上疏劝阻李恒内心应该遵守守丧三年的制度,并且各国前来致哀的使节还未返回,不应在后宫寻欢作乐。李恒不理,仍在重阳节当天举办宴会,他在宣和殿与他的舅舅郭钊兄弟、驸马还有其他朝廷贵戚宴饮作乐。

不听谏言

李旦即位后享乐无度,而吐蕃此时不断骚扰边境。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十月十三日,谏议大夫郑覃等五人劝谏李旦不应该没有节制地享乐,以免有紧急军务时找不到人;同时,也劝谏他不要把丰厚的赏赐赏给戏子杂耍之类的人,因为那些赏赐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应该赏给对国家有功的人或者备战之用。李恒表面上同意,实际上依然无节制地享乐。

同年十一月,李恒下诏前往华清宫。此时,西北少数民族进犯边境,形势危急,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等人在延英殿前后三次劝阻李恒不要前行,他一概不理。第二天凌晨,李恒便前往华清宫,随行的有千余人,一直到很晚才回宫中。

诏令复试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前宰相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因为中书舍人李宗闵曾在考试问卷上讥讽他的父亲,所以内心对李宗闵充满怨恨。同年三月,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主持科举考试,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各自把自己请托的考生姓名写给钱徽。等到放榜之时,这些考生都没被录取,而“进士及第”的有李宗闵的女婿苏巢、杨汝士的弟弟杨殷士。于是段文昌向李恒进言说今年礼部考试不公正,所录取的人都是贵族豪门的子弟,没有才学全凭关系才能高中。

李恒询问大臣的意见,李德裕、元稹、李绅等人都说段文昌所说的情况是真实的,李恒于是下令让中书舍人王起等安排举行复试。四月十一日,李恒下诏将钱徽贬作江州刺史,李宗闵贬为剑州刺史,杨汝士贬为开江县令。自此以后,李德裕、李宗闵分别结党,互相倾轧,前后长达四十年。

镇压叛乱

藩镇反叛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三月,卢龙节度使刘总辞官皈依佛门。在刘总出家之前,就上报朝廷将管辖之地一分为三:幽州、涿州和营州为一道,以张弘靖为节度使;平州、蓟州、妫州、檀州为一道,以平卢节度使薛平为节度使;瀛州、莫州为一道,以京兆尹卢士玫为观察使。同时,他还将有野心的将领带到长安,其中就包括偏将朱克融。

由于李恒沉溺享乐不关心藩镇之事,两位宰相崔植、杜元颖缺少见识,安排失当,引发了卢龙、成德、魏博三镇的混战。

出师不利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八月二十六日,李恒任用曾主持平定淮西叛乱的名臣裴度为幽镇两道招抚使,负责对朱克融、王庭凑的作战。八月三十日,成德王庭凑与幽州朱克融相勾结,十月,朱克融派军攻击蔚州(今河北蔚县),王庭凑率军进攻贝州(河北清河),与此同时,裴度所率领的唐兵也从承天军(山西阳泉)旧关出发,讨伐王庭凑。十月十六日,易州刺史柳公济,在白石岭击败叛军,杀千余人。次日,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也在饶阳打败成德的军队。魏博节度使田布率全部兵力三万人北上讨伐王庭凑,在南宫(河北南宫县)扎下营寨,一连攻克成德两个营寨。

唐军虽取得小规模德胜利,但叛军势力正盛,横海节度使乌重胤认为不能冒然出击。十月二十三日,李恒撤掉乌重胤横海节度使之职,命杜叔良任横海节度使。杜叔良接任横海节度使后,率领诸道军队接连与成德军作战,屡战屡败。监军宦官谢良通把此事报告给李恒,李恒下令将其革职。十二月,命凤翔节度使李光颜为忠武节度使,兼深州行营节度使,与叛军几次交战各有胜负,后因粮草不济只能守而不攻。

叛乱结束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年底,朝中部分大臣建议李恒赦免叛将朱克融,单独讨伐叛将王庭凑。李旦接受建议,不久就任命朱克融给为卢龙节度使。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二月,王庭凑率领叛军围攻深州,形势危急,李旦无奈之下任命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军中将士官爵全都恢复旧职,并派兵部侍郎韩愈为宣慰使前往慰问。同月,朱克融收到朝廷授予他的旌节,释放了被囚禁的张弘靖和卢士玫。同年三月,李旦分别加封朱克融、王庭凑为检校工部尚书,并令韩愈起程赴成德慰问。在韩愈的努力下,深州之围解除。裴度率军返回都城长安,唐朝政府讨伐叛军的行动结束。

册封太子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恒和宦官们在皇宫玩击鞠游戏,有一名宦官突然坠马,李恒也被吓到,立即停止击鞠登上台阶,脚却突然不能落地,晕眩过去。之后李恒便卧病在床不能走路,自此对朝政之事也置之不理。宰相们有事屡次进宫朝见都得不到批示,右仆射裴度一连呈递三次奏章请求册封太子,并请求进宫朝见。

十二月五日,李恒被抬到紫宸殿接见文武百官,宰相李逢吉奏请封景王李湛为太子,裴度也请求立即下诏封太子,十二月七日,李恒下诏封景王为皇太子。

服丹药亡

李恒刚即位时流放了柳泌等术士,术士一时绝迹,后侍奉李恒的宦官又把他们引到皇宫,李恒开始吃他们炼制的长生不老仙丹。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二十日,李恒旧病复发,正月二十二日,病重,命太子李湛监督国政。当天晚上,李恒在寝殿逝世,享年三十。正月二十六日,皇太子李湛在太极殿登基。群臣敬献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庙号穆宗。十一月十五日安葬在光陵。

为政举措

军事

消兵政策:李恒即位之初,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萧俛、段文昌多次呈现太平之策,他们认为用兵是为了平息暴乱,而现在已经天下太平,不应该滥用武力,劝穆宗停止用兵、收缩武备。李恒见两河安定,四方无忧便同意了他们的建议。李恒诏令全国各军镇“消兵”,即令全国各军镇有军队的地方,每一百人中,限定八人以“逃亡、死去”的名义减员。因而列籍藩镇的“消兵”士卒,聚集成为盗寇,隐伏在山林之中。

李恒的“消兵”政策给国家带来了隐患。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河朔三镇作乱,他们将减掉的士兵全不召回,朝廷征调士兵,但在籍的士兵已不充裕,只有重新招募士兵。这些重新招募的士兵缺少战斗力,常被叛军打败,最终河朔再次陷入藩镇割据,这是“消兵”策略造成的失误。

外交

与回鹘和亲

安史之乱后,唐与回鹘多次和亲,两国公主互嫁来维持两国的友好关系。唐穆宗李恒在位期间依然采取这个政策。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五月二十八日,李恒送妹妹太和长公主远嫁回鹘汗国的崇德可汗。

与吐蕃会盟

李恒即位后,唐与吐蕃多次交战。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吐蕃听闻唐与回鹘和亲,遂进犯清塞堡,被盐州刺史打败。于是派遣使者尚绮力陀思到唐,请求会盟,唐穆宗李恒表示同意。同年十月,唐与吐蕃在长安西郊会盟,双方谈判很成功。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参与会盟。不久后唐王朝再次派会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

会盟完毕后,吐蕃派遣使者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这次会盟共立有三座碑,一座立在长安西郊,一座立在唐蕃边界美如(今日月山),一座立在拉萨大昭寺前素有“佛祖头发”之称的唐柳旁。立在拉萨大昭寺前的碑至今仍在,即“唐蕃会盟碑”。

历史评价

《新唐书》中评价唐穆宗昏昧无德,但因为他在位的时间不长,所以天下还不至于大乱。

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穆宗敬宗两朝时说:穆敬二朝,藩镇之乱未消,朋党之祸又起。内外交讧,唐室益危。加以穆宗荒耽,敬宗尤甚,万几丛脞,唐之不亡亦仅矣。

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黎东方认为唐穆宗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且是一个虚心接受但屡教不改的昏君。由于唐穆宗的无能,终其一生,不能改变宦官在朝专权的现象。

轶事典故

柳公权“笔谏”

唐穆宗即位后召见柳公权,柳公权奏请完毕后,唐穆宗对柳公权说常能在寺庙中看到他的笔迹,很喜欢他的书法,常常能回味许久。穆宗当日就任命柳公权为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不久后又升任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唐穆宗耽于享乐,不务政事,后有一次问柳公权用笔怎么样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全在于用心,心正笔法就正了。”皇帝脸色一变,知道柳公权是在借用笔的道理来劝谏他。

重用李听

唐穆宗还是太子之时想寻一匹好马,听说羽林将军李听那里有好马,就派左右亲随去求马,李听认为自己肩负守护皇宫、保卫天子的重任,没有将马献给太子。唐穆宗即位后,幽州、镇州反叛,想要挑选有威望的大臣出任河东节度使代替裴度,统率部队向北征讨幽、镇两州,这时唐穆宗想到了拒不献马的李听,他认为李听当时能不讲情面不给他马,这个人一定可以任用,于是任命李听为检校兵部尚书,担任河东节度使。 

三子为帝

唐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三个皇帝都是被宦官拥立即位,唐敬宗十六岁登基,两年之后死于宫廷政变;唐文宗十八岁即位,死时只有三十三岁;唐武宗和唐文宗一样,都在三十三岁那年丧生,三人在位时间一共不到二十三年。由于每个儿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太后,所以唐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

陵墓概况

唐穆宗的光陵在蒲城县城北约15千米处的尧山西麓(今翔村乡光陵村)。唐穆宗李恒崩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正月,当年十一月葬光陵。《蒲城县志》说,陵墓占地16顷92亩8分,陵区封内40里。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垣,城垣四面各有一门,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命名。陵前有石人8对,石狮1对,石马3匹,华表1对,石碑1通。据《长安志》记载,光陵陪葬墓有恭僖王后和贞献萧后两座墓。今仅于光陵南边的下沟村发现陪葬墓1座,未发掘,名位难以考证。光陵在宋太祖开宝(公元968年到公元976年)年间曾修葺。现在长3598.6米,宽123.3米。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修葺历代古籍时,曾在光陵修筑围墙一百余丈,现已倾倒,只有其所立之“唐穆宗光陵”石碑尚存于内城献殿遗址之上。

李恒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或封号

人物概况

父亲

唐宪宗李纯

唐第十二任帝王

母亲

懿安皇后郭氏

唐穆宗即位后封为皇太后

皇后

恭僖皇后王氏(追封)

唐穆宗妃,生唐敬宗,追赠皇太后,又称宝历太后、义安太后

皇后

贞献皇后萧氏(追封)

唐穆宗妃,生唐文宗,又称积庆太后

皇后

宣懿皇后韦氏(追封)

生唐武宗

贵妃

武氏

生义丰公主

昭仪

张氏

生淮阳公主

长子

李湛

唐敬宗

次子

李昂

唐文宗

四子

李溶

安王,《新唐书》未载其母,《旧唐书》称其母为杨贤妃

五子

李炎

唐武宗

六子

李凑

怀懿太子,母不详

八个女儿

义丰公主

武贵妃所生。下嫁韦处仁。薨咸通时

淮阳公主

张昭仪所生。下嫁柳正元

延安公主

下嫁窦浣

金堂公主

始封晋陵公主。下嫁郭仲恭。薨乾符时

清源公主

薨太和时

饶阳公主

下嫁郭仲词

义昌公主

为道士。薨咸通时

安康公主

为道士。乾符四年,诏与永兴公主、天长公主、宁国公主、兴唐公主还南内

影视形象

1993年电视剧《金缕衣》中,演员罗旭文饰演唐穆宗。

2009年电视剧《宫心计》中,演员李天翔饰演唐穆宗。

注释

[a]

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

[b]

除了将瀛州、莫州交给卢士玫统御之外,其他地方全部交给张弘靖统御,而朱克融则羁留京师;将与成德结怨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任为成德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