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椰(Nypa fruticans Wurmb)是棕榈科(Arecaceae)水椰属(Nypa)植物,是一种孑遗植物,为丛生型棕榈,根茎粗壮,具匍匐茎,叶羽状全裂,长4-7米,羽状裂片多;花序生于叶间,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着生于雌花序侧边;果序32-38果簇生,长9-11厘米,种子长3-4厘米。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水椰的:形态特征、物种分布、群落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式、栽培方式、虫害防治、主要用途、物种保护等介绍

中文名

水椰

别名

露壁(万宁),烛子(文昌)

拉丁学名

Nypa fruticans Wurmb

分布区域

世界上分布在亚洲东部(琉球群岛)、南部(斯里兰卡、印度的恒河三角洲、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等热带地区;中国范围内分布于海南东南部的崖县、陵水、万宁、文昌等县的沿海港湾泥沼地带

植物界(Plantae)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木兰纲(Magnoliopsida)

棕榈目(Arecales)

棕榈科(Arecaceae)

水椰属(Nypa)

水椰(Nypa fruticans Wurmb)

简介

水椰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东部(琉球群岛)、南部(斯里兰卡、印度的恒河三角洲、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婆罗洲、苏门答腊等热带地区,被引种至喀麦隆等地,但在尼日利亚被认为是入侵“杂草”;中国范围内分布于海南东南部的崖县、陵水、万宁、文昌等县的沿海港湾泥沼地带;水椰属于红树植物,通常分布于海岸高潮线上,也被称为半红树林。水椰的适应性较为狭窄,花期7月,主要为异花授粉,但是其低座果率和萌发率等限制了水椰种群扩张。

水椰具有防风固海堤、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其叶柄外皮可以制作工艺品;其花粉可以用于开展海洋地质考古学研究;因此,水椰由于其生态价值及在古植物学、古生物学、海洋地质考古学等方面的科研价值,急需被保护,在2021年中国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水椰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形态特征

水椰

根茎叶

水椰为丛生型棕榈,根茎粗壮,具匍匐茎。叶羽状全裂,直立,向外翻折,长4-7米;羽状裂片多,呈线状披针形,向外翻折,长50-80厘米,宽3-5厘米,全缘,中脉凸起,羽状裂片下面沿中脉近基部处有纤维束状、丁字着生膜质小鳞片;

水椰

花序单生叶间,长1m,直立,分枝5或6级,花序梗圆柱形,有几个管状佛焰苞;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柔荑状,着生在雌花序侧边;雌花序头状,顶生。雄花每花苞片1枚,萼片离生并呈倒披针形,三枚;花瓣三枚离生,与萼片相似但稍小,雄蕊3,花丝和花药合生成雄蕊柱,花丝细长,无退化雌蕊;雌花萼片3枚离生,呈不规则的倒披针形,花瓣3枚,无退化雄蕊;心皮3(4),离生,略倒卵球形,倒生胚珠3枚。

水椰

果序球形,32-38果簇生;核果状,褐色,有光泽,倒卵球形,长9-11厘米,具6棱,外果皮光滑,中果皮肉质具纤维,内果皮海绵状.

水椰

水椰

水椰

种子

种子卵球形或宽卵球形,长3-4厘米,直径约4厘米。

水椰

物种分布

水椰属曾广布于西欧、地中海、西非、西南亚、南亚至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等地区,在4000万-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伦敦一带也曾经是水椰的分布区,据推算:在第三纪早期,棕榈科水椰属与苏铁科、番荔枝科、第伦桃科等植物共同组成第三纪早期亚洲、欧洲植物群落的主要成分,但经过地球长期的强烈地质变化及新生代的几次大冰川运动,水椰几乎灭绝,只有少量分布。

水椰属为单种属,仅水椰(Nypa fruticans Wurmb)一种。水椰在世界范围分布于亚洲东部(琉球群岛)、南部(斯里兰卡、印度的恒河三角洲、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婆罗洲、缅甸、苏门答腊、孟加拉国、柬埔寨等热带地区,被引种至喀麦隆、尼日利亚、巴拿马等地;中国范围内分布于海南东南部的崖县、陵水、万宁、文昌等县的沿海港湾泥沼地带,但是在尼日利亚被认为是一种入侵“杂草”;

水椰

群落特征

水椰属于红树植物,但红树林通常分布在海岸高潮线下,而水椰大部分分布在高潮线上,因此也被称为半红树林。水椰既可以单独发育成林,也可以与其他红树植物混生。常与水椰群落并存的还有黄槿(Talipariti tiliaceum(L.)Fryxell.),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 L.),海杧果(Cerbera manghas L.)等,在水椰群落附近还长见到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L.)Blanco),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Forsk.)Vierh.),鱼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等。

生长习性

水椰的适应性较为狭窄,喜高温多雨、多海雾和沼泽的生境。其分布区的年平均温为23.8~25.5℃,年降水量1400~2100毫米。土壤一般为半碱性的沼泽土,pH值6.8~8.0,水椰在淡水环境中生长茂盛,能耐低盐,但是对海水的高盐浓度敏感,不能忍耐纯海水浇灌。

繁殖方式

水椰的花期7月,主要依赖异花授粉进行传粉,有一定的自交亲和性。其主要的传粉者甲虫、象鼻虫、苍蝇、蜜蜂和蚂蚁等。但是水椰的座果率只有37.58%,自然萌发率和温室萌发率分别仅为1.85%、16.6%。

水椰具有”胎生“的现象,其果实在离开母体之前,种子就已经在果实内发芽,形成幼苗,在果实离开母体后借助重力下落,如果落入泥沼,几小时就能发育生根,如果遇上潮水等,就借助果皮漂浮于水面,水椰的果实和种子可经受长期的海水浸淹而不腐烂,因此可以等到遇到合适的生境再生长。

栽培方式

选择脱水但是已萌发的果实育苗较为容易成活,土壤以泥土和沙或是泥土和壤土的混合土为宜,粗糙的砾石和河沙均不适合水椰生长;保证幼苗有合适的高度浸泡于水中,可以间隔一定时间换水;幼苗应至于荫处,有利于快速生长并增粗,并提高抗风能力。

小苗移栽前需松土,挖一个合适的穴,将幼苗移植入土后需要在穴外垒高泥土,以此减少水分外流,并遮荫,保持水肥管理。

虫害防治

虫害

水椰的虫害较少,主要为水椰八角铁甲,因被发现于寄主水椰上而被命名为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水椰八角铁甲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具体危害棕榈科植物幼茎、嫩梢和未展开或未完全展开的心叶,也可以取食老叶,危害后叶片出现褐色坏死条斑,还会出现卷曲和皱缩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植物死亡。在马来西亚,象鼻虫会危害幼花序梗,以及一种名为Grapsid crab的蟹类会危害幼苗。

防治

  1. 加强植物检疫,减少外来的水椰八角铁甲继续入侵中国。

  2. 使用化学防治手段如椰甲清等进行防治,并发展生物防治

  3. 针对象鼻虫,通常会在果实发育初期去掉苞片。

主要用途

生态价值

水椰可以防风固海堤,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作为海岸防护林,是用来维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一种十分宝贵的物种;此外水椰还可以作为用于指示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特有植物,对海洋地质考古学有重大用途。

科研价值

水椰可以通过沉淀物中水椰花粉的数量,开展海洋地质考古学研究,以讨论其古生态环境,推测出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追溯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等,并通过对水椰历史变迁、起源、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综合分析,获得重要的科研价值。

食用价值

水椰的花序轴及分枝多汁,富含糖分,可制棕榈糖、酿酒、醋和制作饮料,也有地区用其嫩叶做卷烟纸,果实富含淀粉和糖类,嫩果可生食或制成蜜饯;种子仁可以生食或腌渍食用,是著名的果品、饮料、粮食兼用植物。

经济价值

水椰的叶柄外皮可作为藤类代用品,用于编织篮子、蓑衣、雨具等使用,其叶子还可用于盖屋(屋顶)、编制篮、席等工艺品。

物种保护

濒危原因

历史上,由于地球长期的强烈地质变化及新生代的几次大冰川运动等原因,导致水椰的种群数量及分布大为下降。这也导致水椰损失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新种群通常只保留祖先种群的少量基因型,这也就降低了水椰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进化潜力,同时,水椰的低座果率、萌发率和传播特性限制了水椰自然繁殖的速度和数量增长。

此外,由于人为征用土地,破坏了水椰的栖息地,导致水椰被大量砍伐,致使水椰在原本种群数量稀少的情况下被进一步破坏,资源濒危,而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也对水椰的栖息地有所危害。

保护价值

水椰在1984年第一批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后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1年水椰的保护等级提升为二级,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其孑遗植物的特性,以及其在古生物学、海洋地质考古学及古植物学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需要进行保护并研究。

保护策略

  1. 增加科研投入,研究提高水椰的花粉限制及种子萌芽率问题,以及水椰的高效培育和移栽技术;

  2. 从其他地方引种,增加遗传多样性;

  3. 加大生境修复和就地保护力度,清除有害生物,改造和恢复退化生境,增设保护区,建立种质资源圃;

  4. 优化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策略,持续跟踪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