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藻(Chlorella M. Beijerinck),为小球藻目(Chlorococcales)小球藻科(Chlorellaceae)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单细胞水藻类。它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高效的光合植物。截至2023年,小球藻属共包括43个种。在中国常见的有普通小球藻(C.vulgaris)、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和椭圆小球藻(C.ellipoidea)等。小球藻在自然界中分布范围极广,种类繁多,对温度和气候条件等适应能力较强,在海洋、湖泊、沟渠、池塘以及潮湿的土壤等环境中均可以生长繁殖,但以淡水环境居多,有的还能和草履虫等原生动物以共生体的形式进行生长繁殖。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小球藻的:分类、培养历史、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长习性、繁殖方式、培养技术、生态、用途、危害、代表物种、相关研究等介绍

中文名

小球藻

拉丁学名

Chlorella M. Beijerinck

命名者

M. Beijerinck

命名年份

1890

植物界(Plantae)

绿藻门(Chlorophyta)

绿藻纲(Chlorophyceae)

小球藻目(Chlorococcales)

小球藻科(Chlorellaceae)

小球藻属(Chlorella)

简介

小球藻细胞呈球形,直径为3-8微米,无鞭毛。细胞壁较坚固,被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嵌入在基体和纤维的长丝,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葡糖胺、脂质和蛋白质。另外,某些小球藻的细胞壁中还含有包囊素,小球藻的内含物含有一个色素体,杯状或紧贴细胞膜周生,多数种类的细胞内含有一个蛋白核。

小球藻是被最早开发的藻类蛋白,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就已经开始工厂化生产。其细胞内中富含多种高价值活性物质,因此在食品、营养品和饲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小球藻的叶绿素含量是植物中最高的,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列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营养源健康食品。该属的蛋白核小球藻是研究较多的一个种,由于细胞内蛋白质含量高,中国卫生部已于2012年批准其为新资源食品。

分类

分类变动

1890年小球藻属被Beijerinck首次描述,相关学者将小于15微米的无特殊附属物的形态特征 (如刺、毛等) 的球形、椭圆形单细胞绿藻都归为小球藻,多个来自淡水、海洋和土壤生境中的种被描述。然而,随着分类学方法的变化,这些物种中的大多数都已被修订或有待修订,许多种已被转移到其他科或属。1965年,学者Shihira和Krauss基于在细胞生长周期内是否需要维生素,将小球藻属分成2个亚属,分别为小球藻亚属和异养小球藻亚属,异养小球藻亚属后来被作为1个单独的属。

小球藻属的种类经过多次调整。1999年,一些分类学家基于生化和分子数据把小球藻属减少至4个种,分别为普通小球藻、凯氏小球藻 (C.kessleri) 、分叶小球藻 (C.lobophora) 和沙堆小球藻 (C.sorokiniana)。2004年,基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凯氏小球藻被转移到了类小球藻属(Parachlorella)。2011年,旋动小球藻 (C.heliozoae) 和多变小球藻 (C.variabilis)被加入小球藻属成员,此时小球藻属有5个种。后来又有多个新种加入小球藻属。

下级分类

截至2023年,小球藻属共包括43个种,模式种为普通小球藻,如表。

中文名

学名

Chlorella acuminata Gerneck

Chlorella angustoellipsoidea N. Hanagata & M. Chihara, 1997

Chlorella anitrata

Chlorella antarctica (Fritsch) Wille

Chlorella botryoides J.B. Petersen, 1932

Chlorella capsulata R.R.L. Guillard, H.C. Bold & F.J. MacEntee

Chlorella conglomerata (Artari) Oltmanns

Chlorella desiccata

椭圆小球藻

Chlorella ellipsoidea Gerneck, 1907

埃氏小球藻

Chlorella emersonii Shihira & Krauss, 1965

Chlorella faginea (Gerneck) Wille, 1909

Chlorella fusca Shihira & C. Krauss, 1965

Chlorella glucotropha

Chlorella homosphaera Skuja, 1948

Chlorella infusionum Beijerinck, 1890

凯氏小球藻

Chlorella kessleri Fott & Nováková, 1969

Chlorella luteoviridis Chodat, 1913

Chlorella luteo-viridis

Chlorella marina Butcher, 1952

Chlorella miniata (Kützing) Oltmanns, 1904

Chlorella minutissima Fott & Nováková, 1969

Chlorella mirabilis V.M. Andreeva, 1973

Chlorella nocturna

Chlorella oocystoides Hindak, 1980

Chlorella ovalis Butcher

Chlorella parasitica (K. Brandt) Beijerinck, 1890

Chlorella parva

Chlorella peruviana G. Chacón Roldán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Krüger, 1894

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H. Chick, 1903

Chlorella regularis

Chlorella rugosa J.B. Petersen, 1928

Chlorella saccharophila (Krüger) Migula, 1907

Chlorella salina Butcher, 1952

Chlorella salina Kufferath, 1919

沙堆小球藻

Chlorella sorokiniana Shihira & R.W. Krauss

Chlorella spaerckii Ålvik

Chlorella sphaerica Tschermak-Woess, 1988

Chlorella stigmatophora Butcher

Chlorella subsphaerica H. Reisigl

Chlorella trebouxioides M. Puncochárová, 1994

Chlorella viscosa Chodat, 1913

普通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 M. Beyerinck [Beijerinck], 1890

参考资料:

近缘类群

小球藻属属于小球藻科。Krienitz等 (2004)基于分子数据研究认为可将小球藻科分为2个独立的分支,即小球藻分支和类小球藻分支。小球藻分支中,除了小球藻属外,还包括集星藻属(Actinastrum)、对囊藻属(Didymogenes)、黑氏球藻属(Hegewaldia)、亨氏球藻属(Hindakia)、海尼球藻属(Heynigia)、迈耶球藻属(Meyerella)、微芒藻属 (Micractinium) 。

培养历史

小球藻生态分布广,易于培养,生长速度快,而且营养丰富,是很好的单细胞蛋白来源,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20世纪60年代,美国、苏联等国家开发小球藻作为饲料蛋白用于饲料添加剂;70年代日本率先开发小球藻作为人类的健康食品,80年代又相继开发出小球藻饮料、小球藻化妆品和小球藻医药制品等。美国、日本、以色列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发出现代化的小球藻培养技术,已成为小球藻的主要生产地。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小球藻一般用于培养或强化培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生物饵料。

形态特征

小球藻细胞呈球形,直径为3-8微米,无鞭毛。细胞壁较坚固,有时会分泌粘质使多个细胞连在一起,胞壁的组成中含有孢囊素 (一种类胡萝卜素衍生物) 。细胞壁被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嵌入在基体和纤维的长丝,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葡糖胺、脂质和蛋白质。小球藻的内含物含有一个色素体,杯状或紧贴细胞膜周生,多数种类的细胞内含有一个蛋白核。

小球藻

分布栖息

小球藻的分布十分广泛,不论是温带或热带,海水或淡水,都有小球藻生长;海水里的小球藻悬浮在水中,有时附着在礁石或贝壳上,有时还会寄生在纤毛虫和水螅体上。分布在温带淡水中的小球藻,无论池塘、沟渠、沼泽、水游、水糟、水缸等积水中都有。

小球藻

生长习性

小球藻的生态条件依种类而不同。不同种类的小球藻可生活在自然的海水和淡水中,淡水种类较多。海水种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强,在河口、港湾、半咸水中都可生存,也能移植到淡水中。一般的小球藻在自然环境下,能适应的水温范围比较大,可以从10°C左右至36°C左右,最适宜温度在25°C左右。在适温条件下,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在10000勒克斯左右。适宜的pH约为6~8。小球藻在含有机质(特别是氮肥)多的水中生长很繁茂,在小球藻繁殖旺盛时,水色变为鲜绿色。

小球藻一般都是独立生活的,并且在正常的状态下是悬浮在水中的。也有一些种类生存在水螅、变形虫、草履虫等无脊椎动物的组织或细胞中,这种关系可以从偶然的共生变成真的寄生。小球藻与其它浮游生物生物也存在竞争关系。小球藻能产生一种抗生素,抵抗和抑制细菌。衰老的小球藻如果被水蚤食用,则能使水蚤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如果小球藻在竞争中占优势,就能抑制其它浮游生物的繁育。若小球藻在竞争中占弱势,则会被其它浮游生物所排挤。

繁殖方式

小球藻的繁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细胞横分裂法,就是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这样不地分裂下去,不断繁殖新的后代。另一种是似亲孢子繁殖法,在养分比较充足,温度、光照又很适合的条件下,小球藻细胞内就形成很多与母体细胞相同的孢子,最后细胞壁破裂,孢子便散到外面,生长成为许多新的小球藻。这种似亲孢子,在一昼夜之间,可以产生二到三代,小球藻细胞的数量就增加好几十倍。这样繁殖下去,新细胞逐渐变成老细胞,直到培养液中的养分消耗光,它们才被迫停止生产。

培养技术

培养方式

小球藻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实验室内少量培养和室外大量培养。在实验室内少量培养时,一般是培养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纱布封好。大量培养时,又可分为闭锁时循环法、开放式通气法和半开放式培养法。闭锁式循环法是用有机玻璃或塑料做成密封管道,用泵使管道内的小球藻和培养液不断循环,同时把二氧化碳送入管内。开放式通气法是用露天池塘培养小球藻,把二氧化碳从管道不断地送入池塘内。半开放式培养法是将小球藻培养在几个连在一起的圆形池塘中,用泵抽出小球藻和培养液,加入二氧化碳和空气后,再从地下管道送回池塘。

小球藻

日常管理

搅拌和充气:在小球藻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搅拌或充气,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到培养液中,补充由于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防止水表面产生菌膜。大面积培养过程中一般采用充气的办法,可全天充气或间歇充气。

小球藻

调节光照:室内保种可利用人工光源,大面积培养一般利用太阳光。一般室内培养可尽量利用近窗口的漫射光,防止强光直射。室外大面积培养一般应有棚式活动白帆布篷调节光照。阴雨天光照不足时,可利用人工光源补充。

调节温度:在培养小球藻的过程中,夏天应注意通风降温,冬天应采取加温的方法提高室温,还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

注意酸碱度的变化:在培养过程中测定藻液pH值的变化,防止超出适应范围。如果pH值过高或过低,可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

防虫防雨:傍晚室外开放式培养的容器须加布盖,防止蚊子进入培养容器中产卵,早上应把布盖打开,把浮在水面的黑米粒状的蚊子卵块以及其他侵入的昆虫捞出。下雨时应防止雨水流入培养池;刮大风时应尽可能避免大量泥尘和杂物吹入培养池。

生态

小球藻具有改善水质的作用,是处理污水效果最好的藻类类型之一。小球藻能吸收和同化大量氮、磷,进行光合自养作用,使污水中氮、磷含量减少。其细胞壁带有一定的负电荷,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粘性,对铜、锌、镉有吸附作用。小球藻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将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同化碳源、氨源及硫源来富集吸收,故能降解如农药、碳氢化合物、多环芳烃、金属有机物等多种有机化合物。小球藻在处理生活污水、工农业污水、垃圾渗滤液、含油污废水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用途

食用用途

小球藻蛋白质含量可高达50%-70%,含量超过诸如大豆、牛肉等高蛋白食物,此外细胞内还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并富含多种维生素, 及钙、铁、钾、锌等矿物元素。小球藻的叶绿素含量是植物中最高的(可高达2-4%),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营养源健康食品。该属的蛋白核小球藻是研究较多的一个种,由于细胞内蛋白质含量高,中国卫生部已于2012年批准其为新资源食品。因此其在食品、营养品和饲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小球藻具有坚硬的细胞壁,直接服用难以消化吸收,因而需要破壁后食用。

小球藻

经济用途

小球藻在亚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用作健康食品添加剂和动物饲料等。在禽类养殖方面,在蛋鸡饲料中添加小球藻粉,可加深蛋黄颜色,提高商品价值;在水禽养殖的水域中接种小球藻,可以改善水体的化学条件,防治水禽患病。在水产养殖方面,小球藻活体或干粉都可用于水产养殖的开口料或幼苗饵料,诱食效果较好,不易败坏水质,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

小球藻

药用用途

根据《中华本草(第一册)》记载,蛋白质小球藻和普通小球藻的藻体可作为中药材,清热利水,补血,主治水肿、泄泻、肝炎和贫血。

危害

小球藻可引发绿球藻病,该病为罕见的人畜共患病,人类、牛、绵羊、骆驼、海狸、蛇和鱼类都可能被感染。感染该病的狗内脏组织表现出绿色变色,通过对内脏进行检验发现其肝脏和肺中有小球藻和炎症现象。感染该病的绵羊表现出发烧、厌食、消瘦、呼吸困难和腹胀,经过对羊群施用伊维菌素治疗,大多数绵羊能在几周内恢复。

小球藻

代表物种

普通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椭圆小球藻是中国常见的小球藻属物种。

普通小球藻

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glaris)别名小球藻,球形或椭圆形,极微小,直径约3~8微米。色素体杯状,占细胞的大部分,具1个蛋白核,有时不是很明显,分布于有机物质丰富的小型水体中,在水洼、池塘及浅水湖湾中较常见,有时也出现在水边潮湿土壤上。

小球藻

蛋白核小球藻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球形,壁薄,色素体杯状,几乎充满整个细胞,具1个很明显的蛋白核。直径3~5微米,生殖个体有时可达23微米。生态同普通小球藻。

小球藻

椭圆小球藻

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oidea)细胞呈椭圆形,两端钝圆,有时略不对称;细胞壁薄,有1个片状色素体,占细胞的大部分,具1个蛋白核,细胞长为7~12微米。生长在小型淡水水体及湖泊的浅水港湾中,分布十分广泛。

小球藻

相关研究

  • 降血压和降血脂研究

通过让高血压患者服用小球藻产品,3个月后测量心脏舒张血压和血清脂质含量的试验,得出小球藻能降低血压和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的结论。小球藻细胞内富含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脂肪吸收,刺激脂肪排出。

  • 增强免疫力研究

通过对小鼠提供小球藻的活性物质并观察测定其身体变化,得出小球藻能提高小鼠机体免疫力的结论。小球藻具有小球藻生长因子、小球藻多糖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加淋巴细胞数,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 抗肿瘤研究

通过将小球藻提取物注射给有肿瘤的小鼠,观察其肿瘤变化情况,得出小球藻具有抗肿瘤特性的结论。小球藻富含蛋白质,可作为免疫激活剂,抗肿瘤的机制可能为抑制致癌物的诱变性和基因毒性,增生核细胞,使T细胞增殖和活化等。

  • 解毒研究

通过给大鼠饲喂小球藻粉,测量其肝的胆固醇含量,并进行乙基硫氨酸中毒试验,发现小球藻具有调节肠胃吸收,促进毒素排泄的作用。小球藻内丰富的叶绿素和植物纤维素,可吸附、排除体内化学毒素和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