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古称朝歌、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鹤壁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东临淇河与鹤壁市浚县共水,西依太行山与河南省林州市连山,北与河南省鹤壁市毗邻,南与河南省卫辉市接壤,总面积567.43平方公里(2023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淇县常住人口262303人。县政府驻朝歌街道人民路6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淇县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对外交流、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淇县

英文名

Qi County

别名

沫;朝歌

面积

567.43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河南北部

地理坐标

北纬35°30′05″~35°48′26″,东经113°59′23″~114°17′54″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河南省

所属市

鹤壁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1个乡,4个镇,4个街道

行政区划代码

410622

人口

26.30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

方言

北方方言华北东北次方言

民族

汉族、蒙古族、回族等25个民族

GDP

262.65亿(2021年)

人均GDP

99925元(2021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12元

著名景点

古灵山、朝阳山、云梦山等

邮政编码

456750

政府驻地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路6号

电话区号

0392

火车站

淇县站(货运中间站)

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qxzf.gov.cn/外链

简介

淇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海河流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县境内有淇河、卫河等15条主要河流,总长222.9公里。淇县县境在秦时属三川郡,汉时改归河内郡,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置卫县,金时,卫县归浚州辖,元宪宗五年(1255年)于鹿台乡置淇州,卫县废为集,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改淇州为淇县。属河南省卫辉府辖,1986年1月18日,改属鹤壁市辖。截至2023年,淇县下辖4个街道,4个镇和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人民路文化广场对面。

淇县以尼龙新材料、生物科技两个新兴产业和绿色食品、纺织服装两个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产业。该县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畜牧强县、经济管理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是河南省重点发展的六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2022年,淇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全市第一。2021年,淇县生产总值完成262.65亿,三次产业结构为8.2∶63.4∶28.4。淇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位列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域。京广普铁、京港高铁、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鹤辉高速和省道大海线、濮淇线横跨东西,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傍县城而过。

淇县,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为商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时期卫国国都,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殷商文化、鬼谷文化、女娲文化和林姓、卫姓、康姓、商姓、殷姓以及韩国康氏、琴氏的重要发祥地。古典名著《封神演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有摘心台、折胫河、鹿台、淇水关、帝辛陵、荆轲冢、卫国故城墙等诸多商卫遗迹。境内卫国故城、云梦山摩崖、田迈造像、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云梦山、古灵山、朝阳山3个国家AAAA级景区,摘星台、纣王殿、鹤淇电厂、沬水园景区4个国家AAA级景区。

名称由来

淇县,古称沬邑,帝辛在平定东夷后,取喜迎朝歌、高奏凯歌之意,易名朝歌。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淇县古为沫邑,夏代为冀、兖二州之域。商王武丁、武乙曾迁都于沫,帝乙于约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此,其子帝辛(纣)因之,并将沫更名朝歌。约公元前1066年,周灭殷后,武王以朝歌地封纣子武庚禄父,并设“三叔监殷”,即监视朝歌武庚。约公元前1063年武庚叛周被杀,成王将朝歌及“三监”之地封给武王少弟康叔为卫国,其国都仍设在朝歌,宫殿建于定昌(今城内东仓)。

春秋时(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改为朝歌邑,属晋辖。战国时(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属魏辖。

公元前241年,秦攻占魏朝歌,朝歌邑属三川郡。公元前207年冬,项羽分封诸侯,将魏之西化为殷国河内郡,立司马昂为殷王,王河内(今沁阳),都城设于朝歌。不久,楚、汉矛盾加剧,刘邦率军征楚,逼近朝歌,司马昂无力迎战,躲至河内(今沁阳)。次年春,汉军俘获司马昂,迫司马昂降汉,司马昂殷国被灭。

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即位,次年(206年),于殷国旧址设朝歌县,属河内郡。新王莽时(公元九年)改朝歌为雅歌。东汉时又复置朝歌县。建安十七年(212年),朝歌县改属魏郡辖。

三国时(220年至280年)曹魏升朝歌为郡属冀州,辖朝歌、汲、共、林虑、获嘉、修武六县。

晋时(265年至317年),改歌朝郡为汲郡,朝歌县属之,属冀州。

南北朝时(420年至589年),刘宋改朝歌县属司州部河内郡。北魏分朝歌西北置临淇县,属林虑郡。东魏天平元年复置朝歌县,天平二年(535年)分朝歌县北为魏德县。北周武帝改义州(今卫辉市)为汲郡,治所在朝歌。朝歌还曾为修武郡治所。

隋唐至宋元

隋时,初年罢郡,改汲郡为卫州,朝歌县属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朝歌东南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和朝歌县,改置卫县,改置汲郡于县治。

唐时,武德元年(618年)又置清淇县。贞观元年(627年)改朝歌殷墟地以西为卫县鹿台乡。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清淇县入卫县,长安三年(703年)复置清淇县,神龙元年(705年)又废,入卫县。

五代(907年至960年)时建置依旧。

北宋时,天圣四年(1026年),实行军管,改卫县归安利军辖,熙宁六年(1073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元祐间,复置卫县,属浚州通利军辖,殷墟地鹿台乡仍属卫县。

金时,卫县归浚州辖。

元时,元宪宗五年(1255年)于鹿台乡置淇州,属中书省卫辉路,卫县废为集,属淇州,并置临淇县为倚廓。中统元年(1260年),淇县属大名路。至元三年(1266年)废临淇县入淇州。至正二年(1342年)淇州治所移至今林州市临淇,复置临淇县,后并入淇州。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改淇州为淇县,属河南省卫辉府辖。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淇县原有32个社,不久浚县借朝中权贵之势将淇县庆丰等8个社划归浚县。

清时,淇县仍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淇县属河南省豫北道。不久,废府州,设道尹,淇县改属河南省河北道(道衙在汲)。民国十三年(1924年),淇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署改名为县政府,县知事改名县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淇县按照国民政府规定划全县为4个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淇县开始推行保甲制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日军入侵淇县,属河南省豫北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淇县西部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属太行七行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3月,改为淇汤联合县,同年12月,又改为汲淇联合县,先后属太行七行署和三行署、五行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淇县东南部建立了卫滨县第五区,属冀鲁豫边区,同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淇县政府占据县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汲淇县分设,建立淇县民主政府。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淇县全境解放,国民党淇县政府告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淇县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月,平原省撤销,淇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4年9月淇县并入汤阴县,原淇县属新乡行署辖,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59年10月,撤销安阳行署,原淇县属新乡行署辖。1961年复置安阳行署。1962年恢复淇县建制,属安阳行署。1983年10月淇县属安阳市辖。1983年12月,全县将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组。1986年1月18日,改属鹤壁市辖。

地理

位置境域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35°30′05″至35°48′26″,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东临淇河与鹤壁市浚县共水,西依太行山与河南省林州市连山,北与河南省鹤壁市毗邻,南与河南省卫辉市接壤。总面积567.43平方公里。

淇县

气候

淇县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季短,冬季少雨寒冷。境内全年日平均气温13.9℃,最暖年14.7℃,最冷年13.0℃。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最高为26.9℃,元月份最低为0.9℃。春季平均气温14.2℃,夏季平均气温26.2℃,秋季平均气温14.3℃,冬季平均气温0.5℃。夏至最长日照14小时35分,冬至最短9小时44分,春分秋分为12小时,平均年日照时数有2149.5小时,日照率为48%。淇县多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6.7℃,6月最高平均32.1℃,1月最冷平均-0.8℃。淇县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09天,最长233天(1965年),最短177天(1981年)。平均初霜日在10月27日,最早在10月9日(1981年),最晚在11月17日(1965年)。平均终霜日在4月3日,最早在3月23日(1977年),最晚在4月24日(1988年、1990年)。淇县年平均降水量(包括雨、雪、雹)605.2毫米,1963年最多达1164毫米,1965年最少,仅360.6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9月,汛期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80%。淇县地处太行山脉和连绵的浚县火龙岗之间,形成一南北走向的狭长风道,是全省大风较多的县分之一。风向多南北,风力多为4.5级。

地质

地层

淇县域内系寒武和奥陶系地层,前寒武系出露很少,仅见基岩的太古界变质岩,与震旦系和寒武系成不整合接触。震旦系出露仅数十米厚,甚至缺失。古生界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由于新生界覆盖,上石炭统出露不全,二迭系无出露,仅能从钻孔中见到。新生界有上、下第三系和第四系。

太古界分布于基岩区南部,北起北四井,南至上、下窑一带,西到西黄沙岭,东至金牛岭,出露面积约27平方公里,油城等地有零星分布,其中北四井至卧羊湾一带发育有褶皱及一些断层。上元古界震旦系分布于北四井、油城至云梦山一带,厚度变化无常,由零突至145米,不整合于太古界之上。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在基岩山区出露最为广泛,县西各山村均可见到分布,在平原区域地下也有发现,该地层平行不整合于震旦系之上或不整合于太古界之上;奥陶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黄洞至庙口一带北部和黄洞至大石岩一线,本系与寒武系整合接触,地层年龄4.7~5亿年;石炭系地层在基岩山区仅见西掌、黄洞、庙口、王洞等地零星暴露,多为新生界覆盖,该系缺失下统与下伏奥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年龄约2.7~3.2亿年;二迭系地层地表未见出露,据庙口钻探资料,本系与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触,地层年龄约2.3~2.7亿年。新生界的第三系地层在东部平原分布,厚度较大,因第四系广泛覆盖,下第三系无出露。第四系地层在东部平原及山区沟谷中广泛分布,厚度较大,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地层年龄约0~300万年。

地质构造

淇县的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华北拗陷西部和太行山隆起的东南边缘,岩石90%以上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丘陵区灰岩破碎带,卵石棚与第四纪沉积土相互交错叠压。东部平原和泊洼区,均为第四纪沉积土。西部山区构造以断裂为主,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新华夏系四种构造体系区25条断层。东部平原构造断裂构造以巨厚的新生界地层覆盖,据资料推测,形盆至青羊口大断层东13公里有白壁至淇门镇大断层隐伏,两大断层均为新华夏系,平行相对,形成汤阴地堑,境内东部平原均位于其中。该地堑西侧为太行山隆起,接受切割剥蚀,形成低山丘陵;地堑内接受了800~3000米厚的新生界堆积,形成境内广阔的平原地带,显示了西北剧升,东南速降的新构造运动。

地形地貌

淇县地处太行山区和豫北平原交接地带,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山区、丘陵、平原、泊洼均有。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和西北为山区,东和东南为平原和泊洼,北、东、南三面环水,所有内河均向淇县地质东南汇集。西部山区海拔高程多在100至1000米,最高处在淇、林、汲交界的三县脑,海拔1019米。东部平泊地区高在百米以下,最低海拔63.8米,高低差距955.2米。

山地在县境西部和西北部,有主要山岭178座,占全县总面积的41.8%。平原在京广铁路东侧与泊洼之间,属冲洪积平原,平原区形似刀把,南北最长25公里,东西最宽9公里,面积142平方公里,占淇县总面积的24%。丘陵地貌由洪积裙、剥蚀基岩残岗、沟谷洼地等组成,位于京广铁路至太行山东坡,呈南北向,长方形,最长处25.2公里,最宽处5.3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2%。泊洼地貌位于淇县东南部,属山前洪积扇和淇河冲积平原之间交接凹地,北窄南宽,略似梯形,南北最长9公里,东西最宽11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8%。地面坡度分平坦、缓坡、斜坡、陡坡、急坡、险坡、峭坡等七种,均因山丘平泊的变化而变化,淇县县城地面高程为海拔70米左右。

淇县

水文水利

水文

淇县属海河流域。地面径流除蒸发、入渗外,均经淇河、卫河、共产主义渠入海河。全县主要河流15条,总长222.9公里。其中界河有淇河、沧河、共产主义渠和卫河,流经该县内河有11条,总长166.2公里,其中思德河贯穿全境,控制流域402平方公里,朱小河控制流域面积138平方公里。泊洼地区另有排水沟773条,总长195公里。界河以淇河最大,内河以折胫河、思德河、赵家渠最大。淇县山丘区较多,沟河两岸也有泉水溢出。据水利局1980年调查,全县共有活水泉77处。常年流水泉48处,季节泉29处。

淇县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垂直入渗与河流侧向入渗补给,其次为渠道及农灌入渗,县域西部低山区为主要补给区。地下水埋深,丘陵区一般在5-65米,平原区一般在3-20米左右,泊洼区只有1-5米深。

  • 淇河

淇河古称淇水,被称为《诗经》之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棋子山,流经鹤城而入卫河,属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卫河支流,全长176公里,鹤壁境内长83公里。县境内长45.5公里,流域面积为175平方公里。

淇县

水利

淇县境内有中型水库1座:夺丰水库,小型水库2座:红卫水库、柳林水库,主要防洪堤2处:西岗防洪堤、朝歌防洪堤,蓄滞洪区1处:良相坡蓄滞洪区。2023年4月,淇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竣工。

  • 夺丰水库

夺丰水库位于淇县庙口镇思德河上游,地处太行山脉浅山区,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总库容1132万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7.7平方公里。水库兴利蓄水位193.7米,相应库容720万立方米,水库调洪库容412万立方米,汛限水位193.7米。夺丰水库建于1959年9月,1972年基本建成,是三等枢纽工程,拦河坝建筑物级别为3级,水库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97.85米。相应库容1017万立方米,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199.44米,相应库容1132万立方米,挡水坝最大坝高41.2米,溢流坝最大坝高34.7米。

土壤

淇县境内分褐土、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7个亚类、14个土属、32个土种。

褐土类,全境均有,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90%。有褐土、潮褐土、碳酸盐褐土、褐土性土4个亚类、11个土属、25个土种。山区土薄石厚,多砾石,属灰石土、淡石土、砾砂土;沟谷梯田多为红土、堆垫褐土,面积较小,为山区主要耕作土壤;丘陵区北部多为赤金土,南部多褐土性黄土;平原区大部和丘陵区东部为立黄土;平原东部和泊洼大部分地区均为潮褐土,其中壤质潮褐土主要分布在泊洼区周围,黑底潮泸土主要分布在泊洼区。潮土类分为黄潮土、褐土化潮土两个亚类、3个土属、7个土种,主要分布区为淇河沿岸和泊洼地,约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0%。水稻土类面积很少,仅稻庄有面积200余亩,是发育在黑底潮泸土上的水稻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淇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淇县有耕地22922.77公顷,园地686.22公顷,林地12401.19公顷,草地9362.11公顷,湿地74.1公顷,均为内陆滩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119.5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09.7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98.83公顷。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白云岩、石灰岩、石英岩、花岗岩、木鱼石、玄武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其中石灰岩储量6亿吨,金属镁原料白云岩储量5.3亿吨,晶体硅原料石英岩储量4000万吨,煤储量2000万吨。

林草资源

淇县自然植被分布于山丘区各处荒山、荒坡、荒沟和部分荒地,面积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9.48%。人工植被主要分布于平原泊洼和丘岭大部分地区,山区人工植被较少。人工植被共49.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4%。2020年以来,全县完成造林绿化10.65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5.46%。

生物资源

淇县药用植物包括野生和人工种植共100多种,分属70多科。其中,药用全草的有:薄荷、大蓟、小蓟、茵陈、蒲公英等;药用根茎的有:丹参、玄参、人参、山沙参、苦参等;药用果实的有:杞果、牛蒡子、苏子、天仙子、黑丑等;药用花叶的有:二花、菊花、槐花、扁豆花、洋金花等;药用树皮的有杜仲、丹皮、桑皮、地骨皮、春根皮等;药用藤木树有山川柳、忍冬藤、夜交藤、石南藤等;药用屑菌藻的有马脖、桑螵蛸等;药用动物类有:狗肾、驴肾、牛胆汁、牛黄等;矿物类有芒硝、生石灰、茅干石、石膏、方解石、石英等。其他类有柿霜、淡豆豉、百草霜等。

水资源

淇县全年平均降水总量为4.1亿立方米,除蒸发入渗外,平均径流深162毫米,年径流总量为8437.10万立方米。全县过境水在平水年可引用约5188万立方米,干旱年可用1395万立方米左右。县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正常年为1.648亿立方米,人均82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量2700立方米的三分之一。淇县平均浅层地下水补给量为9482万立方米。截至2022年,淇县集中供水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淇县的主要植物均系高等植物,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4个门类114科、300多属、416种。其中栽培植物202种,野生植物约259种。栽培植物有农作物,农作物共有77种分属18科。粮食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菌类作物等。有树木共91种分属35科,有水生作物和花卉作物。稀有植物有双节树、压腰葫芦枣、无名树、痒痒树、樟树、银杏等。2018年8月,于淇县太行山区发现一批新树种。它们分别是化香、喜树、乔松、糠椴、秤锤树、珊瑚朴、麻栎、蒙椴、粗糠、山白树、刺楸等。其中秤锤树、喜树、山白树、刺楸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淇县

淇县

淇县

动物

淇县野生动物有软体类、节肢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其中,哺乳类动物主要有五道眉花鼠、刺猬、狼、金钱豹、驴头豹等十余种;爬行类动物有无蹼壁虎(蝎虎)、青练蛇、黄背游蛇、赤练蛇、大褐蛇、蝮蛇(极少)、四足蛇等十余种。稀有动物有四足蛇、狠虎、微形草鱼、人脚獾、双毒尾蝎等。淇县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角鸊鷉、大天鹅等。

淇县

淇县

淇县

生态功能区

淇县境内建有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各1个。2023年,淇县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其中,河南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全部归并入云梦山风景名胜区,云梦山风景名胜区与黄洞省级森林公园重叠部分并入云梦山风景名胜区,云梦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由4992.42公顷调整为7793.69公顷。河南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经过整合优化,面积由337.47公顷调整为266.20公顷,其中淇县县域内面积137.15公顷。河南省淇县黄洞省级森林公园经过整合优化,面积由7032.67公顷调整为3827.99公顷。合计淇县的自然保护地面积为11758.83公顷。

境内主要自然保护地

名称

面积

云梦山风景名胜区

7793.69公顷

河南省淇县黄洞省级森林公园

3827.99公顷

河南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

137.15公顷

  • 河南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

河南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多类型湿地复合体,以洪泛平原湿地和永久性河流湿地为主,兼有少量人工湿地、地热湿地、草本沼泽湿地。淇河湿地内有40个植物群系,维管束植物61科348种,约占全省植物总种数的11.8%。脊椎动物273种,鱼类8目14科64种,有爬行动物有2目8科19种,鸟类17目43科164种。保护类鸟类3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角鸊鷉、大天鹅、灰鹤、苍鹰、普通鵟、白琵鹭等23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凤头鸊鷉、苍鹭、鸿雁、红脚鹬等10种,兽类5目8科20种。

淇县

自然灾害

淇县历来自然灾害频繁,常有水、旱、虫、风、雹、冻、干热风、地震等灾害发生,其中水灾为最,旱、虫灾次之。淇县地处山前青羊口与县东部汤东两条活动性大断裂带的汤阴地堑内,受其影响,该地带(北至磁县,南到新乡)历史记载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共11次,故该区为地震高频带的强带。据《河南省地震裂度区划图》,淇县东部平原为八度地震烈度区,西部山区为七度地震烈度区,因此,淇县为国家地震重点监测区。截至2023年,淇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1处,隐患点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

2021年7月,淇县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淇县西部山区山洪爆发、道路塌方;淇县城区思德河、沬水河水位暴涨,部分地区发生内涝;东南部淇河、卫河、共产主义渠全部超过警戒水位。受灾人口约17.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6.8亿元,特别是作为养殖业大县,畜禽大量受灾死亡,损失惨重。2023年7月28日8时至8月1日17时,淇县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县平均降水量421.2毫米,最大降水量站点为769.7毫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淇县下辖4个街道,4个镇和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朝歌街道人民路6号。

区划详情

类别

区划

街道

朝歌街道、桥盟街道、卫都街道、灵山街道

高村镇、北阳镇、西岗镇、庙口镇、

黄洞乡

政治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淇县委员会书记

杨建强

淇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宣振喜

淇县人民政府县长

侯明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淇县委员会主席

张相超

表格数据截至2023年8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年末,淇县常住人口为26.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5.56万人,城镇化率59.16%。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淇县常住人口为262303人。常住人口性别中男性人口占比50.44%,女性人口占比49.56%;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21.95%,15-59岁占比61.14%,60岁以上占比16.91%,65岁及以上占比12.16%;出生人口2117人,死亡人口1312人。

民族

淇县县境内人口以汉族为主,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淇县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等24个少数民族,共计624人。淇县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呈现“人口少、成份多、居住散”的特点。其中,汉族人口分布全县各地,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淇县南关回民村。

语言

淇县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东北次方言。淇县方言与普通话比较,主要差异在语音方面。一是淇县方言中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混读现象普遍,不能正确区分;二是古入声字在口语中尚有保留;三是轻音、儿化较普通话范围窄,语气略显生硬;四是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淇县话中基本上对应为阳平、去声、阴平、上声,个别字仍读古入声。淇县方言按语音差异可分为两个方言片。两个方言片的主要差异一是声母[f]f开头的大部分音在第二方言片读成[x]h开头的音,在第一方言片与普通话读音相同;二是第二方言片地处山区,入声韵保留较第一方言片更加清晰完整。

淇县方言中有22个声母,韵母45个。在语法上,淇县方言句法与普通话几乎没有什么差异,词法略有不同。淇县方言中,带有词缀“子”的双音节名词,往往合读为单音节名词(即合音);复数人称代词“我们”常用“俺、咱”代替;重叠词尾的形容词末常带语气助词“哩[li]li”,如:胖乎乎哩;程度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常常用“可”来表示“很”“非常”“特别”“格外”等意义。如:天可热、这饭可好吃。

宗教信仰

淇县内居民信仰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源于古代巫术。由东汉四川鹤鸣山张道陵创立,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唐玄宗天宝年间传入淇县。佛教于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传入淇县,在灵山下建灵山寺。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佛教发展到全县。清光绪三十年(904年),卫辉教堂加拿大籍传教士付立明牧师初次来到淇县北上关传教,属新教派,也叫耶稣教。天主教于宣统元年(1909年)传入淇县,抗日战争前,在县城内设教堂。伊斯兰教,又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淇县回民均信伊斯兰教。

境内主要宗教场所(只收录部分数据)

宗教

派别

场所

地址

道教

正一

仙人梯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鱼泉村南

道教

正一

玉皇顶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黄洞村玉皇山

道教

正一

二仙庙

鹤壁市淇县庙口镇王洞村郭湾村东

佛教

汉语系

兴国寺

鹤壁市淇县高村镇花庄村北

佛教

汉语系

金佛寺

鹤壁市淇县庙口镇庙口村西

参考资料来源:

经济

综述

淇县在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中,淇县位列河南省第一方阵,排名第25位。淇县以尼龙新材料、生物科技两个新兴产业和绿色食品、纺织服装两个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产业。该县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省畜牧强县、经济管理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是河南省重点发展的六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2022年,淇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2%,全市第一;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7.8%,全市第一。截至2022年底,全县政府债务余额合计564551.05万元。全年招商引资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0个,到位省外资金66.8亿元。2020年,淇县进出口总额2.18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97亿元;进口总额0.21亿元。

2021年,淇县生产总值完成262.6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92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7838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2:63.4:28.4。

第一产业

淇县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夏粮主要品种为冬小麦,秋粮主要品种为玉米。2023年,淇县小麦播种面积为29.23万亩,其中优质小麦达17万亩。淇县小米和淇县无核枣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信息。截至2022年,淇县共有无核枣生产基地5个,生产规模达850公顷,全年共销售0.54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

淇县是全省畜牧强县。人均畜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连续20年居全省第一位。截至2020年,全县畜禽养殖场共1170家,其中规模畜禽养殖场208家,规模以下养殖户962家。

2020年,淇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1.72万亩,比上年下降1.2%。粮食总产量30.61万吨,比上年增长2.7%;粮食亩产量495.9公斤,比上年增长3.9%。棉花种植面积0.05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0.56万亩,产量0.16万吨,下降17.3%;蔬菜种植面积2.08万亩,产量5.49万吨,增长4.1%;肉类总产量11.07万吨,下降0.1%;禽蛋产量3.76万吨,增长11.6%;牛奶产量5.83万吨,增长27.9%。

第二产业

淇县主导产业为尼龙新材料、生物科技两个新兴产业和绿色食品、纺织服装两个传统优势产业。2022年,淇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3.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0.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7.5%。

淇县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食品安全示范县,畜牧业发达,农牧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00多万吨,连续20年居河南省畜牧强县之首。截至2023年,淇县拥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厂20余家,年加工能力80多万吨,占鹤壁市的8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99.70%。越汇食品速冻调理肉制品项目,年可生产速冻调理肉制品3万吨,解决400人的就业,年产值达20亿元,实现税收5000万元。

淇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在鹤淇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建设,截至2023年,该园区新建超亿元纺织服装项目5个,总投资达23.8亿元,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0家,年生产高档环保牛仔布面料3000万米、年产各类休闲服装1500万条、色纺纱线5000吨、精梳纱(100支)3000吨。

中维化纤位于鹤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尼龙小镇,主要生产尼龙66高强工业长丝、尼龙66工业短纤等产品,是国内唯一掌握安全气囊丝生产技术的民营企业。截至2023年,淇县拥有中维化纤、悦能光电等规模以上企业3家,年可生产锦纶66产品3.5万吨、工业丝1万吨、改性工程塑料2万吨、大尺寸LBO晶体60块。

第三产业

淇县第三产业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2023年,淇县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淇县新建电商物流产业园,升级改造5个乡镇运输服务站和162个村级物流节点,形成三级物流网络体系。2023年上半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15.6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截至2023年,淇县已培育快递物流企业42家,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灵山5G电商直播基地、160个乡村电商服务点,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农产品电商十强县。

淇县是全国生态旅游典型县、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预计全县接待游客5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90万元。2019年,淇县共接待游客816.58万人次,是该县人口的近30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6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5.6%。

经济功能区

鹤淇产业聚集区(鹤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河南省政府2008年12月批准成立的全省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建设面积24.67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鹤淇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全覆盖,搭建了“九纵十六横”路网格局,形成了绿色食品、纺织服装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2019年成功晋升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板块。

重要企业

河南飞天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飞天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淇县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集粮食收储及精深加工、淀粉及淀粉糖生产与销售、产品研发、热力生产与供应为一体。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铁西工业园区,占地620亩。公司注册资金1.2亿元,拥有员工756人,具有年加工玉米50万吨、小麦24万吨的生产能力,其玉米加工规模全省规模最大、小麦产业链条全国最长,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果葡糖浆、结晶葡萄糖、麦芽糖和麦芽糊精、小麦淀粉、麦芯面粉、谷朊粉、功能性糖、植物蛋白、医用酒精以及各种副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纺织、建筑材料等行业。主营产品“飞天”牌淀粉和“飞天鹤”牌淀粉糖,除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还出口到俄罗斯、韩国、印尼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主要供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伊利、蒙牛、三全、思念等知名优质客户。

先后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淀粉糖行业20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称号。坚持科技创新,与河南工业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研发中心被评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酶法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参与起草并制定了《淀粉糖分类通则》《食用小麦淀粉》等国家标准。企业与2020年建成全市首家“中原学者工作站”,2021年5月,又与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团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产学研合作。

淇县

河南欧迪艾铸造有限公司

河南欧迪艾铸造有限公司是淇县金属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是一家集研发、推广、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机械加工类中型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专业生产等温淬火球墨铸铁(英文缩写ADI)铸件的民营企业。位于淇县铁西区工业路90号,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注册资金1000万元,该企业现有员工3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余人。其所生产的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主要生产重卡、大巴、新能源汽车用ADI铸件,产品主要供应中国重汽、东风二汽、陕西重汽、安徽安凯、北方奔驰等国内企业,国外有意大利VOITH(福伊特)、土耳其等合作伙伴。拥有国内先进的高压造型线、美国AFC全自动等温淬火热处理系统、直读光谱仪等可靠先进的制造装备,年可生产各类ADI铸件2.5万吨。

公司生产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连续六年在中国国际铸件博览会上被评为优质铸件金奖,被科技部列入创新基金项目单位。研制的“高强高韧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汽车板簧支架”等多种产品被确认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获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被授予“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为行标修订提供了关键参数数据。2021年3月,被中铸协认定为“等温淬火球墨铸铁件生产基地”。

淇县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淇县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第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2023年上半年,淇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完成1.87亿元,同比增长12%。截至2022年,淇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3所,其中公办学校117所,包括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初中11所,小学89所,幼儿园15所;民办中小学4所、民办幼儿园72所。现有公办教师(职工)2487人,另有代课教师409人,总计2896人。县政府出资330万元,设立11条免费校车专线。2023年,淇县校区普通高招一本上线219人、本科上线887人。中职类对口招生本科上线33人,本科上线率为8.8%,是全省本科上线率4.36%的2倍。截至2020年,全县学前教育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7%,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小学净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7.5%,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率达到100%。

医疗事业

截至2016年,淇县境内有综合医院38个,专科医院14个。2019年8月,淇县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1年,淇县的卫生主要指标为卫生机构床位数2126张,卫生技术人员2275人,执业医师653人,助理医师169人,注册护士1047人。

淇县人民医院

淇县人民医院为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始建于1946年3月,位于淇县城北新区人民路东段北侧,占地面积176亩,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编制床位650张。现有在职职工862人,设有26个临床病区、35个门急诊及医技科室,建有ICU、CCU、NICU等重症监护病区。拥有3个省级重点专科、4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县级重点专科。

淇县

淇县中医院

淇县中医院始建于1986年,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院内开设内、外、妇、儿等二十多个临床科室,编制床位200张。占地面积14011平方米,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62人。

淇县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是河南省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始建于1988年,于2010年正式更名为河南誉美肾病医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教学医院。被鹤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确定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鹤壁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员主任委员单位。

淇县

文化事业

2022年,淇县戏曲文化合作社入选“全国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截至2023年,淇县已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总分社76个,包含戏曲、红色教育、非遗、盆景、剪纸、木雕等门类,注册社员1500余名。淇县开展“惠民文化节暨乡村文化活动年”系列活动;举办元宵节戏曲展演、“千人千艺”乡村文艺人才培育计划系列培训班等活动。2020年末,淇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融媒体中心一个(含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0.73万户。淇县的9个乡镇已建成9个图书馆分馆,174个村全部配置农家书屋,每个书屋平均面积约为20平方,藏书1500册以上。

淇县文化馆位于淇县为民服务中心三楼西,馆舍总面积2625平方米,隶属于淇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文化馆内设综合办公室、群众文化活动部、文艺创作培训部、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5个部室。

科技事业

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参与的“肉鸡绿色养殖技术体系的创建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高强原液着色尼龙66特种纤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2年,淇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省市中试基地6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7.5%。鹤壁高新区被评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科技创新先进开发区。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淇县14个社区中有31个小区已配备了健身路径。中心城区现有体育场3个、健身房31个、跆拳道馆2个、篮球场地52个、乒乓球场地99个、羽毛球场地23个。老年健身乐园、淇县乒乓球训练中心、沬水园健身步道和路径已建成投用。淇县门球中心项目已基本竣工。2021年,淇县公共体育场启用,占地75亩,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面积2237余平方米,建有风雨操场、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场地。

人居环境

2023年,淇县入选2022年度“中国美丽县城典范”案例。截至2023年,淇县推广三格式、草粉式、黑灰水一体化处理生态厕所3.2万座,改厕率达93%;全县推广“二次四分法”垃圾分类模式,投入1500万元建成45个乡村振兴综合服务站、乡镇级中转站、县级分拣中心等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全县垃圾分类覆盖区域已超过75%,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覆盖率达100%;淇县推广“纳管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大三格+人工湿地”模式,建成各类污水处理设施97个,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1%以上。

截至2022年,淇县拆除空心院3520处,实现“一宅变四园”2934处,实施生态廊道建设300余公里,绿化面积3000余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5.46%。美丽乡村示范乡镇(街道)达到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64个,农村人居环境评比位居鹤壁市第一、河南省前列。2021年,淇县全年优良天数207天,4个河流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与2017年相比,2021年淇县PM10年均浓度下降8.7%,PM2.5年均浓度下降22.1%。

社会保障

2021年,淇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437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0618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7623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5666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6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453人。2022年,淇县建成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个示范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交通

综述

淇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位列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域。北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0公里。到鹤壁高铁站15分钟车程,到郑州新郑机场1个半小时车程。京广普铁、京港高铁、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鹤辉高速和省道大海线、濮淇线横跨东西。毗邻鹤壁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产品出口可就地报关出港。

公路

2023年7月,淇县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截至2023年,淇县公路总里程957.3公里,公路密度31.37公里/平方公里,境内有342国道、107国道、222省道、305省道等公路干线。四级以上农村公路902.5公里,占比公路总里程的82%,淇县所有乡镇通二级路,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通畅率达到100%。2022年12月,鹤辉高速竣工通车,起于淇县,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接,建设里程61.2公里。

淇县

铁路

淇县车站,京广铁路线上的站点。

京广铁路从淇县县城西部穿过,北起淇河,南至沧河,长20公里。本段铁路由郑州铁路局郑州铁路分局管辖。县境内设有淇县车站,位于县城西1公里铁路东侧。始建于1907年,因地处淇县故名。1954至1962年,因淇汤合并改称朝歌车站。1962年恢复淇县建制后,复称“淇县车站”。1977年改为电气区间连接。该站现为新乡车务段管内的一个三等货运中间站,站台规模2台6线。2022年,鹤壁天舟物流园铁路专用线项目接轨车站为京广铁路淇县站,计划建设铁路专用线2100米,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淇县站铁路货运能力由10万吨/年增加至300万吨/年。

公共交通

淇县有二级站1座:淇县汽车站。截至2023年,淇县已开通公交线路28条、总长度550公里,投入新能源公交车85台。巡游出租车210台。2020年,淇县被授予“河南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称号。自2019年,淇县162个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100%,候车亭(站牌)建成率100%,候车指示牌信息完整率100%。

人文

综述

淇县古称朝歌,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和西周时期卫国国都,是殷商文化、鬼谷文化、女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典名著《封神演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县境内有帝辛陵、摘星台、鹿台、荆轲冢、卫国故城墙等诸多商卫遗迹。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淇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境内主要文物保护单位

级别

名称

类别

入选批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国故城

古遗址

第六批

云梦山摩崖

石窟寺及石刻

第六批

田迈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第七批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

古墓葬

第七批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婆造心经浮屠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石河岸遗址

古文化遗址

第一批

云梦山石刻

石刻

第三批

凉马台遗址

古文化遗址

第三批

王庄遗址

古文化遗址

第四批

摘心台石刻及遗址

合并项目

第四批

郡马楼

古建筑

第五批

纣王墓

古墓葬

第五批

朝阳寺石刻

石刻

第七批

灵山寺石刻

石刻

第七批

淇水关古道

古建筑

第七批

纣王殿村传统民居

古建筑

第七批

石老公村传统民居

古建筑

第七批

西掌村传统民居

古建筑

第七批

牛家大院

古建筑

第七批

陈老亭庄园

古建筑

第八批

卫国故城

卫国故城,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关镇,是第二道朝歌城(纣王城)的城垣上段。城廓长3100米,宽2100米,周长10400米。在夯土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柄、陶盘、陶盆、绳纹板瓦等。在故城东有两个作坊遗址:治铁作坊在付庄村约9万平方米,发现有治铁残炉、木炭、熔渣、范板和残鼓风管等;制骨作坊在东关东北,跃进路北侧,约2.4万平方米,发现有牛、猪等各种骨骼,上面的锯痕清晰,有的已变为化石。两遗址中发现有红陶片、细把陶豆、折沿旋纹陶盆,以及绳纹小砖等,这些遗物为龙山、春秋战国至汉代的,1986年4月下旬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纣王城上段为卫国故城。

田迈造像

田迈造像,是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淇县东北9公里石佛寺村石佛寺内。为莲瓣式一佛二菩萨三尊造像,石灰岩雕造。通高331厘米,其中背屏272厘米,宽110厘米-128厘米,厚度18.5厘米-34厘米,座高59厘米,宽110厘米。造像整体呈莲瓣形,顶部略残,当地群众在彩绘时对其进行了修补。

田迈造像背面

淇县

淇县

淇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淇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6个。

境内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级别

项目

类别

批次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落腔

民间戏剧

第一批

四股弦(五调腔)

传统戏剧

第三批

鬼谷子传说

民间文学

第四批

淀粉食品制作技艺(马氏懒渣)

传统技艺

第四批

黑陶烧制技艺

传统技艺

第四批

李氏木雕

传统技艺

第五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歌与封神榜

民间文学

第一批

鬼谷子与淇县云梦山

民间文学

第一批

五调腔

传统戏剧

第二批

蛋壳镶嵌画

传统美术

第二批

云梦鬼谷一路拳

传统体育与竞技

第二批

帝辛传说

民间文学

第四批

铁壶铸造技艺

传统技艺

第四批

箕子传说

民间文学

第五批

中原农耕

民俗

第五批

糖艺

传统技艺

第五批

侯氏益仁堂膏药

传统医药

第五批

王氏中医透皮贴敷疗法

传统医药

第五批

剪纸(淇县刘氏剪纸)

传统美术

第五批

葫芦烙画

传统美术

第五批

河南坠子

曲艺

第五批

柳编技艺

传统技艺

第六批

黑陶烧制技艺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淇县黑陶历史悠久,利用当地特有的沉积上亿年的红胶泥土制成,集陶艺、漆艺、雕塑、金石手法于一身,有镂空、浮雕、线雕、影雕、彩绘、镶嵌等多种技艺。制作黑陶需经过选泥、晒干、泡水、炼泥、拉坯、打磨、亮光、雕刻、烧制等20多道程序。2015年,该项目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淇县

鬼谷子传说

鬼谷子,姓王名禅,亦名王诩、王蝉,世称鬼谷子,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被后人尊为“智圣”。截至2015年,淇县文物旅游局搜集到有关鬼谷子的传说已有六十余篇,《鬼谷子出世》《鬼谷算》《夜识无字天书》《巧造无烟柴》《百担有余》等等。位于淇县县城西南15公里的云梦山,是鬼谷子传说的发源地。最早记载鬼谷子传说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宋代的《七国春秋平话》、元代的《秦并六国平话》、明代的《新列国志》及清代的《东周列国志》对鬼谷子传说也多有记载。云梦山上有大量历代的摩崖石刻,大量记载鬼谷子在云梦山隐居收徒的故事。云梦山水帘洞洞口有一方明历癸未年洛阳通判窦文的摩崖题记,上书:“鬼谷先生隐处”;清雍正六年的《重修王禅庙碑》云:“王禅老祖隐于洞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在此拜王蝉为师”;民国三十一年《修毛遂殿碑》也记载:“云梦山鬼谷先生隐是也。”1994年、2001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鬼谷子文化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为全国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2015年,该项目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淇县

马氏懒渣

据《马氏家谱》记载,马氏一族从明代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淇县,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马氏传人马芳有碑记载,马氏一族制粉为业,传承至今。马氏懒渣以红薯为原料,辅以矿物质水、秘制天然配料、食盐,经过红薯加工等数道工序制作而成。2015年,马氏懒渣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淇县

习俗

节庆习俗

淇县境内汉族习俗农历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添仓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重阳节、腊八、腊月二十三等。回族的节令有斋月与开斋节、圣纪、古尔邦节、主麻日。元宵节时,民间会举办龙灯、高跷、狮子、旱船、背歌、竹驴、姜公背姜婆等文艺节目;端午节时,人们吃糖糕、油条、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旧习门旁插艾,幼儿常佩戴“香囊”,以避虫邪。

丧葬习俗

淇县民间举办葬礼时,一般都要将尸体在草铺停放三至七天。年龄较大、辈数较长病故者,称之老丧,一般停放五至七天;如果父母健在,子先亡,停放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五天。办丧事,要糊纸马、桌楼、阴宅、轿车、厚棺罩、扎灵棚。晚辈按辈份穿孝服,举行吊祭。出殡时,长子摔老盆,如长子先亡,由长门长孙摔老盆,次子不得摔。儿媳抱噎食罐,长女抱莲花盆。男孝子走在灵前,女孝子尾随灵后,一直送至墓地。有的还要在墓头立石碑、植柳柏。殡后三日劭坟上祭奠复土叫“复三”,以后则有“三七一、“五七"、“尽七”(第七个七日)、‘‘百日”,儿女都要上坟哭泣致哀。再后有“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祭奠日。三周年时要接待亲友举行较大祭奠活动。称“办三周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丧葬有不少人家采用“追悼会"形式,实行节约办丧事。但旧俗未大改,沿袭至今。

艺术

戏曲

淇县戏曲剧种有豫剧、大平调、曲剧、乐腔、五调腔。豫剧,是20世纪初,豫剧“豫东调”(又称高调)传入淇县,1953年,“立品剧社”多数演员被政府接收,组成“淇县豫剧团”。演出剧目有《对花枪》《花木兰》《铡美案》《下陈州》《三拂袖》等。2021年5月,由淇县淇水朝歌豫剧团创演的豫剧《许穆夫人》作为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参赛剧目在驻马店群星剧场上演。

坠子

坠子,因源于河南,故名“河南坠子”。清朝末年,坠子书在淇县就有流传。淇县有南北两路坠子流派。北路坠子曲调旋律,多用拖腔、衬字,显得清新、活泼、明快洒脱,长于表现家庭生活、伦理道德一类内容,间有历史题材的中长大书。廉明花的《黑驴段》和《偷石榴》等。南路坠子曲调行腔稳健,高亢明亮,讲究一仰一合,字正腔圆,长于历史题材的中长大书。如高成义的《包公案》《刘公案》《大红袍》等。五十年代始,河南坠子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部分唱腔。

饮食

淇县地处太行山区和豫北平原交接地带,地理条件适合小麦生长,当地居民以面食为主。淇县有马蹄烧饼、高桩蒸馍、五香风干兔肉、地锅煎饼等特色美食,泡泡鸡、羊肉米饭、烤鱼、炸鸡、肉夹馍、拉面、凉皮、羊肉米饭等特色小吃。

马蹄烧饼

马蹄烧饼因形状象马蹄,故称。制法:将发酵面加入一半面粉,再加适量的碱面,兑和均匀,即可制作。每个烧饼剂内加入油、盐、花椒、茴香面,然后,团成马蹄形放在炉膛内火炙,出炉后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甜可口。

高桩蒸馍

高桩蒸馍的制法是:和面时少加水,和好发酵后,两人用大杠反复轧压,并尽量多加面,然后再用小杠轧几遍,把面轧得很筋拽,摔在面板上啪啪响,而面团不散。然后拽成二两的馍荆后,再一个个搓揉成高桩状,蒸熟后不变形,故称“高桩馍”。甜喧味正,内起层,呈旋状有口劲。

五香风干兔肉

五香风干兔肉的制法是:将野兔剥皮扒掉内脏,悬挂在院里风干数天,煮前用开水冲洗干净,切成块状,下锅煮,加适量火硝、沙仁、豆蔻、白果、肉桂、花椒、大小茴香、桔子皮等8种调料。特点特点:色红、肉烂、味鲜,营养丰富。人称“五香风干兔肉”。

地方特产

淇河缠丝鸭蛋

缠丝鸭蛋,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淇鲫鱼、无核枣并称为“淇河三珍”。缠丝鸭蛋的蛋黄大,且呈鲜红色,像个红太阳,煮熟后切开(最好用细线拉开,因用刀切刀口会将红黄的色环抿合)。一层薄膜裹着桔红色圆形流体,煮熟后有不同色环,一层发红,一层发黄,红黄相间直至核心,蛋清可以一层一层剥离,缠丝蛋由此得名。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商品展销会上,缠丝鸭蛋被列为“中国名贵特产”。

淇县

淇河鲫鱼

淇河鲫鱼,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诗有:“以食其鱼,唯淇之鲫”,“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佳句。为历代贡品,驰名世界,享誉古今。其特点是:体宽厚、颜色浅、鳍透明、背部褐色、两侧银灰、腹部银白、鳃不苦、肉肉肥嫩。科学家研究发现它是一种少见的三倍体鱼类。含肉率73%,蛋白质含量19.11%,营养极为丰富。

淇县

无核枣

淇县无核枣产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部山区鹿台一带,由天然野牛酸枣树嫁接而来,其果实味美,营养丰富。枣果中等,鲜果赤褐,干果深红色,皮薄,肉厚。既可鲜食,又可制干。鲜食时肉脆味美。半干时,掰开果肉可拉出10厘米长的金丝状,吃起来甜糯适口。枣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2001年11月被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豫枣二号”。2022年,淇县无核枣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淇县

冬凌草

冬凌草为多年草本植物,霜降过后,遇霜周身结满薄如蝉翼的银白色冰凌,加此又称冰凌花、冰凌草、冰水草。冬凌草自古以来太行山区的民间常年当作茶叶饮用,1972年,中国食管癌研究中心发现,冬凌草具有独特的抗食管癌,贲门癌、原发性肝癌功效,从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淇县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淇县纳入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共计17个,名列全市前列,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纣王殿村、石老公村、温坡村、赵庄村、大石岩村、对寺窑村、凉水泉村),省级传统村落10个(东掌村、西掌村、鱼泉村、油城村、鲍庄村、柳林村、小柏峪村、全寨村、形盆村、土门村)。

纣王殿村

纣王殿村位于鹤壁市淇县黄洞乡西南部,距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南太行山中。村庄呈不规则状,总面积16900亩。因殷商时期纣王在此练兵而得名。纣王殿村先后荣获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国家级森林乡村、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河南省首批水美乡村、河南省旅游示范村、省级森林公园等荣誉称号,2019年11月纣王殿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现存主要景点有纣王殿遗址、石头城古民居、三县脑等三十余处。最高峰“三县脑”海拔1019米,为鹤壁境内最高峰,是淇县、卫辉、林州三县交界的最高点。纣王殿景区植被茂密,自然景观独特,集泉、瀑、洞、穴、奇石、绝壁于一体。

淇县

赵庄村

赵庄村位于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西北部,距淇县县城12.7公里,地域面积12.59平方公里。数百年来,赵庄人依山而居,垒石为屋,造就了赵庄村“石桌石凳石院墙,石路石桥石头房”的独特风貌。赵庄村存有100多间传统民居,多为明清或民国初年所建。2019年,赵庄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淇县

凉水泉村

凉水泉村位于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西北部,距淇县县城20公里,地域面积0.42平方公里。凉水泉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70多座建于清末民初的灰瓦石墙民居依山而建。凉水泉村以凉爽甘甜、明目养颜的“不老泉”和“五龙泉”两股四季流淌不息的泉水而得名。同时凉水泉村通过现代文创手段,传承朝歌文化,重塑乡村魅力,精心打造石光院子、花田木屋、悬崖竹屋、星空果岭、多堡屋等民宿品牌,其中“石光院子”入选“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和“河南省首批五星级乡村旅游民宿”。2022年,凉山泉村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乡村旅游康养示范村。

淇县

风景名胜

综述

淇县,是全国生态旅游典型县、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境内灵山街道入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镇、省级旅游度假区,黄洞乡、北阳镇荣获河南省特色生态示范镇,赵庄村、凉水泉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凉水泉灵泉妙境·石光院子荣获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河南五星民宿,鲍庄村、大石岩村、凉水泉村三个村庄入选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大石岩村、纣王殿村、鲍庄村、卧羊湾村、油城村、秦街村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朝歌老街获评河南省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截至2023年,淇县共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国家级森林乡村7个,省级森林乡村29个,建设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各1个。

境内主要旅游景区

级别

名称

地址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云梦山景区

北阳镇卧羊湾村

古灵山景区

灵山街道办事处赵庄村北

朝阳山景区

灵山街道办事处北四井村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摘星台景区

朝歌街道办红旗路中段

纣王殿景区

黄洞乡纣王殿村

鹤淇电厂

庙口乡原本庙村北侧

朝歌一号线—沬水园景区

淇县沫水河

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荆轲冢景区

桃园路与107国道交叉口东南2公里处

资料来源:

重要景点

云梦山景区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属太行山脉,主峰海拔577米,在淇县西南十五公里。云梦山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鬼谷子文化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基地、河南省级风景名胜区、河南省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云梦山由主景区-战国古军庠、上圣古庙及云梦五里鬼谷大峡谷游览区、云梦大草原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游览面积26平方公里。文化遗迹众多,现存鬼谷祠、水帘洞、孙膑洞、龙泉井、舍身台、上圣庙、青龙潭、五里鬼谷、天坑溶洞、天书崖、空中草原、滑草场、跑马场、南天门、八卦城等景点100余处。有全国字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摩崖题记“鬼谷子”兵书。

淇县

朝阳山景区

朝阳山,地处淇县城西北的太行山东麓,是淇县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云梦山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殷纣王行宫遗址、中原登山基地、佛道儒三教圣地、国学研究培训基地、冬季采暖福地、中秋赏月胜地。景区由殷商文化体验区、山顶康体休闲区、灵山小镇度假区、现代农业观光区四大游览板块组成,游览面积1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朝阳寺、东魏石窟、佛字摩崖、尖山、朝歌寨、长眠道士墓、清凉庵、生态采摘园、灵山小镇等百余处。

淇县

古灵山景区

古灵山,位于淇县西北10公里处。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最佳文化旅游景区、女娲文化圣地、高铁沿线最受欢迎景区、河南省省级文明景区。景区由主景区、清凉庵、三佛阁、天下第一铜顶、灵泉妙境高端民宿五大游览板块组成,可游览面积90平方公里。古灵山因殷商时期建寺而古,因女娲世代神佑而灵。主景区有太公湖水上漂流、女娲宫古建筑群、水天一色水涛沟、人生再造古佛洞、梨花坡休闲纳凉、玉带河天然浴场、五龙峡观光游览、玻璃吊桥高空冒险、丛林穿越铜顶索道、明目养颜醒目泉等景点。

淇县

对外交流

2019年7月21日,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在淇县云梦山召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岸交流融合。

2023年3月29日,“老家河南、根在淇县”中华石氏癸卯年(2023)清明恳亲暨商贸交流活动期间,淇县举办“老家河南·根在淇县文化交流暨产销对接活动”,与石氏共同展览展示名优特新产品,进行非遗文化交流。

2023年05月21日,淇县举办根亲文化交流暨产销对接活动。飞天农业、链多多供应链、恒云食品等11家企业参加,展示推介朝歌印象缠丝鸭蛋、朝歌寨糯米麻花、朝歌贡香油、朝歌宴八品风干鸡、朝歌故事鸭蛋等以朝歌为商标+产品的淇县特色农产品,宣传“朝歌印象”公共品牌。

著名人物

姓名

简介

帝辛(—约公元前1066年)

后人亦称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都朝歌。率重兵征服东夷,修建仓库,储粮聚宝。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晚年好酒淫乐,不理朝政,残杀无辜,周武王伐商,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会战,商军倒戈,败回朝歌,帝辛登鹿台自焚而死

鬼谷子(生卒年月不详)

姓王名诩,后称玄微子,春秋晚期卫国人。因居云梦山鬼儿谷,自号鬼谷子。初期就学于楚,精通兵学韬略及纵横捭阖之术。曾游历扶风池阳(泾阳西北)、颖川阳城(登封告城镇)等地,后长期在朝歌西南云梦山水帘洞隐居讲学,创建战国军庠,为纵横家之鼻祖。晚年游山东蓬莱,又回云梦山而寿终,著有《鬼谷子》一书

荆轲(—公元前227年)

战国末年卫国朝歌南关人,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携带樊于期首级,以献燕督亢地图(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为名,刺杀秦王不中反被杀。荆轲死后,淇人敬而收其尸,葬于朝歌城南三里许的折胫河北岸,人称“荆轲冢”

高遐昌(1651年-1716年)

字振声,号菉园居士,淇县北阳村人。为康熙进士,先后任4处知县,后升为刑部主事,继为户部郎中、闻内府兵科掌印都给事中,兼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兼理京畿街道事。著有《掖垣奏议》《菜园文集》等书存世

李钟美(1889年-1980年)

号葆初,淇县窦街人。终生致力于中国铁路、桥梁事业,被誉为“铁路桥梁大师”

参考资料来源:

重要荣誉

2019年12月,淇县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2020年4月,淇县入选河南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1年9月,淇县入选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10月,淇县入选河南省首批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创新示范县。

2022年3月,淇县入选河南省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试点。

2023年3月,淇县入选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3年4月,淇县荣获“全国生态旅游典型县”称号。

2023年8月,淇县荣获2022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

2023年1月,淇县入选国家级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2023年7月,淇县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2023年7月,淇县被授予2023“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荣誉称号。

2023年2月,淇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22年度全省‘三零’平安创建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注释

[a]

王:统治;称王

[b]

淇县在明朝行政区划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