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开封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其西北部与新乡市相望,北部、东北与山东省的菏泽市毗邻,东南部、南部分别与商丘市、杞县接壤,西与开封市祥符区相连。,总面积1116平方千米。2022年常住总人口76.49万。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兰考县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获得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兰考县

别名

户牖、东明、东昏、仪封、兰仪、兰封、考城县

面积

1116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东北部

地理坐标

34°45ˊN—35°02ˊN,114°41ˊE—15°15ˊE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河南省

所属市

开封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3个街道、8个镇、5个乡

行政区划代码

410225

人口

76.49万人(2022年)

方言

中原官话——郑开片

民族

汉、回、满、蒙古

GDP

426.1亿元(2022年)

人均GDP

55707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23449元

著名景点

焦裕禄纪念馆、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

邮政编码

475300

政府驻地

兰考县黄河路北段西侧(政府机关大院)

电话区号

0371

火车站

兰考站、兰考南站

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lankao.gov.cn/外链

简介

兰考县地质上位于华北坳陷盆地,地形总体平坦,可分为临黄滩地、黄河故道、背河洼地三块地域。气候上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春暖、秋凉、冬冷、夏热,四季明显。兰考县地跨黄河、淮河2个流域,3个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黄蔡河、四明河、贺李河,兰考大致由历史上的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合并而来。春秋时期,兰阳、仪封二县属魏国,考城属郑国。道光五年(1825年),仪封并于兰阳县,称兰仪县。宣统元年(1909年),避宣统帝讳,改兰仪县为兰封县。1954年6月兰封、考城两县合并,称兰考县。1983年6月,兰考县划归开封市。截至2023年9月,兰考县下辖3个街道8个镇和5个乡。县政府位于兰考县黄河路北段西侧(政府机关大院)。

兰考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为主导产业。在第一产业方面,兰考县是全省首个绿色食品破百县,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县,形成了“新三宝+牛羊+饲草”的特色产业体系。第二产业则形成了现代家具、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绿色食品相结合的主导产业体系,有兰考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乡镇专业园区两处产业园区。第三产业方面,则以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426.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707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9:44.6:42.5。

兰考为“中原文化”之地、文荟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出现许多文人志士和在此为官做事的外地贤达名人,留下了名篇佳作、名胜古迹和传说典故。截至2021年兰考县有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20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麒麟舞),省级5项。截至2021年4月,兰考县共有4A级旅游景区1处,3A旅游景区1处和2A旅游景区1处。2022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49亿元。

名称

兰考县县名取兰封、考城两县首字而得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将兰阳、仪封二县合并称为兰仪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宣统帝讳,改称兰封县。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取二县首字名为兰考县。

历史沿革

先秦

春秋时期,兰阳、仪封二县称为户牖,在战国时称为户牖邑,属魏国。

而考城县在春秋前属于戴国。春秋时,郑国攻占此地并改为谷城。

秦汉至三国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皇帝东寻到户牖邑,昏雾四塞,车不能行,遂命此地为东昏,地属三川郡武阳县(在今县城东北20里处)。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张良十二年谢病从赤松子游,隐居东昏白云山黄风洞,后称张良洞。至惠帝六年(前189年)夏,张良逝世。葬自云山上,并列三冢。后人建庙为兰阳八景之一,毁于“文革”。西汉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建东昏县,属陈留郡。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东昏为东明县。三国时,曹魏废东昏县并改为东明镇,其南部入浚仪,北部入济阳。

而谷城在秦代时为谷县,秦楚之际则称甾县,属砀郡。在西汉属山阳郡。东汉章帝建初二年(82年),皇帝东巡过甾县,认为其名不善,改称考城,“取其光烈考武皇之义”,县属陈留郡。三国魏改为考阳县。

魏晋南北朝

今县境大部先后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东晋盛期,县东境属济阴郡,后改属濮阳郡。

考城县在北齐为城安县,属济阳郡。

隋唐五代

隋复改城安县为考城县,属宋州。唐置东梁州,废考城县,以县属曹州,五代晋汉属开封府。

宋元

太祖乾德元年(963年),重建东明县,辖区包括兰仪,属京畿路开封府。由于黄河改道,东明县被黄河一分为二,分为南北两部。而考城县北宋属拱州。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三月殿试,礼部奏宋祁第一,太后以弟先兄,擢郊第一,置祁第十,呼为大小宋。宋祁建府第于小宋集。

金宣宗(1218年)兴定二年,县治迁为河北冤句,旧县治则废为通安堡。金正大九年(1232年),将其河南地析置兰阳、仪封二县,同属南京路。

考城县金初属曹州,又改属睢州。

元代,仪封属睢州。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黄河淹没兰阳城,县城迁到韩陵(今城关乡老韩陵村西),属汴梁路。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6年),考城县城被淹没,至正四年(1344年),重建县城于贺丘(今民权王桥)。至正十年(1350年)庚寅,仪封黄陵岗滨河两岸有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兰阳县城迁于马村(今城址),之后明清时均属开封府。

仪封县明初属开封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黄河淹没仪封县城,南迁于白楼村(今仪封乡政府所在地)。成化二十年(1484年)仪封大旱,邑民流之过半,次年又大旱。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黄河决仪封杨家口,东徙仪封于庄口,田庐倒塌殆尽,溺民不计其数。又决黄陵岗,尚家口等。嘉靖六年(1527年)春正月至夏四月,仪封不雨。翌年冬,大饥,粮价昂贵,人相食。清代仪封县仍属开封府。康熙七年(1668年)夏六月十七日,兰阳、考城地震,自西北来,声如奔马,塌房无数,人畜伤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河改道,将仪封县所属的堌阳等七里划归考城,在坊等八里建仪封厅于黄河南岸的圈头集。道光五年(1825年),仪封并于兰阳县,称兰仪县。宣统元年(1909年),避宣统帝讳,改兰仪县为兰封县。

而考城县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河患将县治迁于江墓店(今民权县李堂乡南岳庄)。正统二年(1437年),县治迁葵丘故地(今民权县北关镇)。清朝,属归德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黄河在考城决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葵丘被淹没,仅存北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仪封所属堌阳等七里划归考城,而原考城黄河南岸之地归睢州,考城县治迁堌阳,属卫辉府。

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兰封县、考城县属开封府豫东道。

1928年,中共河南省委派党员吴介华来考城做地下工作,建中共考城特别支部。

1937年8月,兰封、考城地震(约6~7级),月底大雨成灾,房屋倒塌,田禾尽淹。

1938年6月26日日军攻陷考城。

1938年10月,考城抗日民主县政府首次成立,1939年4月撤销,1940年4月重建。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国民党重新展管兰封县。

1946年8月11日兰封县人民政府首次成立,后两撤两建。

1948年10月28日,考城县彻底解放,属商丘专区。

1949年2月考城县归陈留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考城县政府由垌阳镇迁张君墓。

1952年考城县划归郑州专区

1952年10月29日下午,毛泽东乘专列到兰考视察。

1954年6月兰封、考城两县合并,称兰考县,县治位于原兰封县城。

1955年4月,兰考县属开封地区。

1957年7月,兰考连降大暴雨400多毫米,897600亩地被淹,14个乡180个社受灾,倒塌房屋591831间,死伤212人,牲畜49头。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再次来兰考视察黄河。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来到兰考。

1963年春,焦裕禄在城关胡集村发动群众大搞泡桐育苗。5月18 日,猛降大雨180毫米,21日又连降80毫米,淹毁庄稼18.267万亩,房塌4800多间。县政府组派500多名干部领导生产救灾。7月11日,因连年灾荒,造成人口大量外流(最多时达42538人),中共兰考县委号召各基层组织组织力量劝阻灾民外流。是月,兰考县政府为治理沙、碱、涝三害,派出三个工作组进行调查,并制定根除“三害”的方案。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积劳成疾病逝郑州。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的长篇通讯和《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2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追认焦裕禄为烈士,并按照本人意愿,将他的遗体由郑州烈士陵园迁葬于兰考县城北关的大堤上。同年年底在建设路建成“毛主席的好学生一焦裕禄同志革命事迹展览馆”。1983年迁于陵园。1984年5月14日正式开馆,并改为“焦裕禄烈士纪念馆”。

1977年12月,划归商丘地区。

1980年8月,又划归开封地区。

1983年6月,开封地区撤销,兰考县归开封市。

2011年兰考县实行河南省直接管理体制。

地理

位置境域

兰考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地处于开封、菏泽、商丘三角地带的中心部位。经纬度范围为34°45ˊN—35°02ˊN和114°41ˊE—115°15ˊE。境域西北部与新乡市相望,北部、东北与山东省的菏泽市毗邻,东南部、南部分别与商丘市、杞县接壤,西与开封市祥符区相连。全境东西长55千米,南北宽26.5千米,全县总面积1116平方千米。

气候

兰考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春暖、秋凉、冬冷、夏热,四季明显。春季平均长58天;平均长109天;秋季平均长58天;平均长140天,明显表现出冬夏较长,春秋较短的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14℃,其中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为27.2℃,1月份温度最低,为-10℃,极端最高气温为43.5℃,极端最低气温-16.3℃。兰考县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529.7小时。

兰考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78.2毫米,最多年份为1019.9毫米,最少年份为310.8毫米。夏季降水最多,平均382.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6%;秋、春两季次之,分别为146.5毫米和120.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2%和 18%;冬季为平均降水量为2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兰考县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夏季相对湿度最大,平均为74%,春季相对湿度最小,平均为64%。兰考的大风主要是偏北大风。年平均风速为3.5米/秒。

兰考县历年平均无霜期218天,最长为247天,最短193天。一般年份冻土层都在10厘米左右,冻结持续时间平均为30~35天。

地质

兰考县大地位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交接复合部位上,属华北坳陷盆地,是中生代时期发生强烈的燕山运动的产物。由于聊城——兰考断裂带的长期活动,兰考县境北部为具有裂谷特点的地堑式断坳型凹陷,南部(爪营、堌阳以南)为凸起地带,与开封市区东部坳陷边缘相接。

兰考县深部基岩属中生界侏罗系地层,侏罗系的上覆地层是新生界的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覆盖厚度很深。就地层而言,兰考属第四系全新河流相冲积地层,沉积厚度3000米左右,深者达6000米以上。中生界、古生界在兰考境内埋藏很深,尚未揭露。

兰考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其土壤是由近代黄河冲积物沉积发育而成的。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所以兰考县的成土母质主要是黄土,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并且石灰性反应强烈。由于黄河在兰考县境内多次泛溢、决口、改道,地表经历了黄河冲积物的多次沉积和覆盖,因此土层深厚,在垂直结构上质地层次非常明显。由于河道迁徙、决口的地点不同和水流大小、流经时间的长短不同,导致不同地点所覆盖的沉积物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了砂粘交错、多层相间的地质剖面。

地形地貌

兰考县地处黄河自孟津向东所形成的巨大冲积扇的中部,豫东平原的北侧,总体地形是平坦的。全县地面海拔多在60~70米,相对高差10米左右,地势是西高东低,稍有倾斜。西部沿黄河一带,地势较高,夹河滩附近最高达75米。东北部靠县境边界的李家滩和董堂一带仅有57米。境域可分为临黄滩地、黄河故道、背河洼地三个地貌类型。

临黄滩地包括黄河水面面积为149.5平方千米,靠近河床的为嫩滩地,汛期时常漫水。东坝头以上为西滩区,主要分布在三义寨和东坝头乡,地面海拔多在70米以上。东坝以下为北滩区,主要分布在东坝头、谷营乡,地面海拔为67~70米,地形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黄河故道分明、清两条,可以用中间的一条故堤划隔南北。面积有610.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南部的明故道,主要分布在城关、红庙、仪封、葡萄架、张君墓等乡镇,地势较高,自西向东为73~68米。北边的清故道,主要分布在爪营、堌阳、阎楼、小宋、南彰、许河等乡镇,地势较低,自西向东为70~64米。

背河洼地分南北两块。南背河洼地面积为16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三义寨、城关、仪封、城关镇,地面海拔多为66~64米,自北向南,地势微降;北背河洼地186.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堌阳、孟砦、小宋、南彰、许河等乡镇,地面海拔多在58~62米,地势低平,与山东鲁西南平原相接。

水文水利

水文

兰考县地跨黄河、淮河2个流域,3个水系。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大堤以内的黄河滩区属黄河流域。黄河大堤以外属淮河流域,面积964.2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86.4%。淮河流域内又分为惠济河水系、万福河水系。兰考地下水资源丰富,总储水量约1亿立方米,水质较好。

黄河

黄河为中国第二条大河。主流河道从兰考县老文村西北进入县内,先是由西向东,到南北庄折向西北,至禅房又转向东北,于姚寨西北流入山东省。县境内河道全长约25千米,流域面积151.78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3.6%。

黄河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三个月汛期,且年际变化大。据夹河滩水文站资料:兰考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6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864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181.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8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水位72.37米,最高水位74.30米,最低水位70.99米。黄河水含泥沙量大,兰考河段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5.2公斤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1.4亿吨。

兰考县

黄蔡河

黄蔡河属淮河流域,流经兰考县北中部及东北部,它是沿着历史上黄河泛槽向东北自然排泄涝水而逐渐形成的排涝河道。全长36.85千米,流域面积51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46.62%。

兰考县

四明河

四明河属淮河流域,流经兰考县境北部。发源于东坝头黄河大堤脚下的杨庄,河线经沈步口进入大堤南沟,沿黄河大堤坡脚向东穿张集、谷营,过袁寨跌水,经马目渡槽最终汇入黄蔡河,它是承泄县境北部涝水的主要河道。全长33.03千米,流域面积141.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3%。

兰考县

贺李河

贺李河属淮河流域,是流经县境东南部的骨干排涝河道。发源于红庙镇的白楼村,自西向东经贺村、大刘寨、南王庄、焦庙西转向北流,经马道口、周王庄北人民权县境的老李馆,穿越故堤流入山东省。县境内全长38.03千米,流域面积为240.6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0%。

兰考县

水利

兰考县有三义寨、北滩、谷营等引黄农业灌溉区,因此在黄河流域的水系上建有拦蓄水利工程。兰考县内已基本形成灌溉渠系网络,水源来自三义寨渠首闸所引流的黄河水。总干渠从三分枢纽分为三条:兰考干渠、商丘干渠、兰杞干渠。该枢纽自1994年建成后一直运行良好。

兰考干渠

兰考干渠兴建于1958年,1974年复灌后一直是为兰考县的兰东分干渠、北沙河南干渠、北沙河一分干渠、北沙河二分干渠、魏东分干渠及乡商丘市供水的唯一线路。全长37.16千米。

商丘干渠

商丘干渠是商丘市引黄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渠道,兴建于1992年。全长约34.28千米,涉及流量63立方米/秒,主要承担灌溉、供水和排水的功能。

兰杞干渠

兰杞干渠全长37千米,县渠道长15.02千米,是为兰考、开封和杞县输水的重要干渠,灌溉及补水面积393平方千米。由于处于闲置状态多年多年,2008年~2009年期间对兰杞干渠上游进行了渠道疏浚和相应建筑物的建设配套。

土壤

全县土壤共划分3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55个土种。全县绝大部分土地都属于潮土类,它包括黄潮土和盐化潮土两个亚类及砂土、两合土、淤土、灌淤土、盐化潮土、盐化灌淤土6个土属,53个土种;风沙土类面积很小,有1个土种;盐土类有1个土种。兰考县的土壤主要是潮土,还有少量的风砂土和盐土。潮土面积分布广泛,共有125.48万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97.7%。尤其黄潮土亚类中的砂土和两合土面积最大,共110.53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86%;盐化潮土、灌淤土次之;淤土面积最小。风砂土面积17 592亩,占土壤总面积1.37%。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河床两侧和黄河历次决口附近。盐土面积1232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96%,主要分布在背河洼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2019年,兰考县有耕地65812.13公顷。其中水田1667.00公顷;水浇地64145.13公顷。种植园用地2439.09公顷,其中果园2348.43公顷。林地11149.38公顷,其中乔木林地7019.7公顷;其他林地4125.26公顷。草地175.27公顷,均为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惠安街道、桐乡街道、三义寨乡,占全县草地46%。湿地16.89公顷,主要分布在兰考县沿黄河的三义寨乡、东坝头镇、谷营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906.08 公顷,其中建制镇用地5623.12公顷;村庄用地15202.16公顷;采矿用地33.57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7.2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747.22公顷,其中,铁路用地174.12公顷;公路用地1222.57公顷;农村道路1350.5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189.33公顷。其中,河流水面2078.77公顷。沟渠2324.55公顷;水工建筑用地594.57公顷。

矿产资源

兰考县境北部,地下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属中原油田东濮凹陷的东南部分。这一凹陷南北长约65千米,北窄南宽,东西平均宽22千米,有利勘探面积约1430平方千米(包括山东省的菏泽、东明和河南省的兰考县的北半部)。由于石油及天然气的生成、迁移、聚集规律所决定,以兰考县的堌阳、爪营~封丘县的黄陵集一线以南为兰考凸起部位,不利于油、气的生产。因此最终有多大含油面积和多少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尚无法确定,有待于继续勘探。

林木资源

截至2019年底,灌木林地面积31.88 公顷,农田林网面积(控制面积)1773.00公顷,“四旁”植树面积19758.55 公顷,城区乔木和灌木面积1 167.30公顷,合计兰考县林木面积为33 647.40 公顷,林木覆盖率30.15%。兰考县的树种主要有泡桐、其他杨、毛白杨等,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多集中分布在大型的路、河、沟、渠两侧和国有兰考林场等国有士地上;森林结构不合理,以纯林居多,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水资源

兰考县水资源主要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方面,地表水资源量区域分布与降水量分布一致,总体呈现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的特点且年际变化大,丰水期和枯水期差距明显。一般汛期(7-10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年的 68%,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和12月份。多年地表水资源量为7552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的松散堆积物孔隙之中,其含水层的厚度、埋藏及其展布主要受黄河古河道带、间带及其泛流带的控制,处于富水区当中。兰考县南北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差异性较大,兰考县城市的浅层水开可采资源量为9.51万立方米/天。中深层水可开采资源量为7.89万立方米/天。地下水资源量为16943万立方米。

2022年兰考县水资源总量为2.8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37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兰考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没有天然林和原始森林,自然植被、草皮、野生灌木很少。乔木主要有柳树、毛白杨、大观杨、沙兰杨、北杨、国槐、榆树、桑树、泡桐等。灌木主要有杞柳、白蜡条、紫穗条等。草类:有33个科,147种草,主要草种有:看麦娘、野燕麦、白羊草、虎尾草、狗牙根、止血马、秧子草、星星草、茅草、芦草、沙打旺等。

兰考县

动物

蓝田县内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麻雀、喜鹊、斑鸠、野兔、鼠、蛇等。

兰考县的野生动物主要聚集地共三个,分别在谷营镇、东坝头镇、三义寨乡。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调查显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已知鸟类156种,分属16目43科。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39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大鸨、黑鹳、丹顶鹤等10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灰鹤、蓑羽鹤等29种,在本地繁殖的鸟类有78种。常见野生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灰鹤、灰雁、大天鹅、纵纹腹小鸮、黄嘴白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豆雁;国家保护动物有白鹡鸰、绿头鸭、斑嘴鸭、普通翠鸟、赤麻鸭。

兰考县

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有一部分在兰考县内,属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环,于1994年由省政府批准建立,占地面积3197.01公顷,属林业部门管理。保护区东西长60千米,南北宽15千米,跨示范区、龙亭区、祥符区、兰考县,总面积16308.5公顷。其中核心区4894.8公顷,缓冲区458.6公顷,实验区10955.1公顷。保护区内曾发现陆生野生动物216种(鸟类169种、兽类21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7种)。野生植物598种。主要植物群落有芦苇、香蒲等。人工植被主要是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

自然灾害

兰考县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雨涝、大风、冰雹和地震。

干旱

兰考县的旱灾历史悠久,历史上有多次记录,最早的一次旱灾记录出现在唐显庆五年(660年)。按照历史纪律,兰考县的轻旱平均4~5年一遇;大旱44年平均10~11年一遇。干旱的时间分布中,兰考县多为春旱和秋旱。4、5月份出现频率最高,干旱连续时间长。1962年自1月1日到6月17日,连续168天干旱,雪不厚纸,雨不压尘,使全县11万亩的作物受害,小麦严重减产,单产只有43斤;1966年的干旱时间从1965年12月持续到1966年4月。

雨涝

兰考县的雨涝灾害平均3.3年一遇,重涝则平均14年一遇。雨涝主要由暴雨和连阴雨导致。暴雨是县境形成涝灾的主要因素。从历史记载,兰考历次严重的水灾,都是由暴雨集中而形成。例如1957年7月,连续大暴雨后,全县普遍水灾,据不完全统计受灾面积60万亩,其中绝收面积41.6万亩,倒塌房屋5.9万间,死伤212人,死牲口49头。

连阴雨则分春季低温连阴雨和秋季连阴雨。春季低温连阴雨成灾最严重的是1964年,以4月11日至21日连续10天降水96毫米,麦田受淹9万亩以上,损坏红薯育苗3650畦。秋季连阴雨的典型仍是1964年,从8月28日开始,几乎连续70天阴雨天气,形成严重秋涝,造成棉花减产,红薯田间变臭,玉米烂籽,小麦无法用耧播种,部分地块不犁不耙,撒播种麦。

大风

风沙是兰考历代灾害性天气之一。历代县志中都有关于风沙灾害的记载。风沙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很大威胁。从大风的季节分布看,兰考县春季大风最多,冬次之,秋夏较少。1964月5日到6日。兰考县出现八级大风,瞬时10级,数十年罕见。

地震

地质勘察表明,兰考县地处聊城一兰考断裂带南端,属地震多发地带,但危害不重。兰考县自1004年至1989年的985年间,有记载的地震发生过16次,受灾较重地区多在本县东北部。1937年8月,兰封、考城均地震,震中在菏泽波及县境南彰一带,余震到次年2月方止,房屋例塌无数。

行政区划

截止2023年9月,兰考县下辖3个街道、8个镇、5个乡。县政府位于兰考县黄河路北段西侧(政府机关大院)。

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下辖街道、镇、乡树木

兰考县

410225

3个街道

兰阳街道、桐乡街道、惠安街道

8个镇

堌阳镇、考城镇、红庙镇、南彰镇、谷营镇、东坝头镇、小宋镇、仪封镇

5个乡

三义寨乡、孟寨乡、闫楼乡、许河乡、葡萄架乡

资料引用

政治

兰考县主要领导

机构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兰考县委员会

书记

陈维忠

兰考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陶长生

兰考县人民政府

县长

丁向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考县委员会

主席

刘广亮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9月4日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末兰考县常住人口76.4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7.20万人,城镇化率48.63%。出生人口0.80万人,出生率10.46‰;死亡人口0.69万人,死亡率9.02‰;自然增长率1.44‰。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777278人。城镇人口为364379人,占46.88%;乡村人口为412899人,占53.12%。共有家庭户234284户,集体户7394户,家庭户人口为724480人,集体户人口为52798人。男性人口为390439人,占50.23 %;女性人口为386839人,占49.77 %。从年龄构成上来看,有0~14岁208730人,占26.85%;15~59岁428598人,占55.14%;60岁及以上139950人,占18.01%,其中65岁及以上105287人,占13.55%。

民族

兰考县民族由汉、回、满、蒙古等23个构成,其中汉族人口占主体地位。2014年有少数民族9581人,回族人数占少数民族的8831人,共有7个民族村。

宗教

兰考县内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多个宗教活动。截至2023年9月共有四处宗教活动场所

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县境年代无考,明洪武二十四年,县境内第一座佛寺一观音寺在兰阳建立。明清两代,兰阳、仪封、考城三县均设有掌管佛教事务的僧会司,由当地僧人出任僧会官。民国十六年前后,打神毁庙,没收庙产,破除迷信,佛教逐渐衰落。目前,佛寺,僧人已不复存在,只有少数群众特别是一些老年人,逢年过节,在家供上神位,烧香祷求平安。2023年9月县内有三所佛教宗教活动场所,分别是上方寺、南彰寺河真龙寺。

道教

道教在县境内活动年代久远。明嘉靖年间,兰阳境内就已有城隍庙、玄都观、玄帝庙、三官庙等一些道场。民国时期,县内以传道为职业的道士已不多见,只有很少的信徒每月初一、十五和一些重大节日才到固定场所进行祈祷。县内道士有的可以结婚(火神庙道士),而城隍庙里的道士却不能结婚。解放后,县内已无道士,信奉道教之人甚少。2023年9月县内有一全真派道教场所康王庙。

基督教

基督教约于1915年左右,由山东曹县、开封传入县境,有四个派系,即中华基督教、福音会、圣公会、浸礼会和循礼会。解放前本县的基督教会多为外国教会操纵。新中国成立初期,兰考县人民政府对宗教实行“三自”(自治、自养、自传)方针,大力宣传破除迷信,提倡科学,教徒人数较前大为减少。1982年底成立了兰考县“三自”爱国运动筹备小组,并确定了20处“三定”(定地点、定片、定负责人)活动场所。1989年基督教信徒发展到5331人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384个自然村。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约于明洪武年间传人县境,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因它仅有回族群众信奉,故当地人又称该教为“回教”。县境的回族多是明清时期从河北开州(今濮阳)、封丘、民权等地迁徙而来,最初多聚居于兰仪县仪封黄沙码头附近,后因黄河泛滥改道,流散到贺村、茨蓬、城关等大集镇。

天主教

天主教于1932年由开封传入县境。神父何春明在县城西大街开办粥场,食粥者三五成群,络绎不绝。何趁机传教,教徒日益增多,何便在西街购置房屋29间,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劝人行善避恶,并创办一些慈善事业,颇为时人赞许。解放前,全县共有天主教信徒650余人(仅在原兰封县)。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何春明回开封,天主教在县境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兰考县内仅有少量天主教信徒。

方言

兰州方言属于汉语反应中的中原官话郑开片。中原官话处于官话的中心地带,和其他官话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例如中原官话没有入声。

历史上的州县分合形成了今兰考方言的内部差异。依据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不同分合大体分为三区:第一区以城关镇为代表,包括城关镇、城关乡、三义寨乡、东坝头乡、谷营乡、爪营乡、仪封乡以及红庙镇西南部,古属兰封县,其特点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不分。第二区以堌阳镇为代表,包括堌阳镇、孟寨乡、阎楼乡、红庙镇北部、小宋乡西北部,古属考城,其特点是音后加奥。第三区以张君墓镇为代表,包括张君墓镇、南彰镇、葡萄架乡、许河乡、小宋乡东南部、红庙镇东部,古属考城,其特点是音后加拨和呗音,后音重,有时把舌尖后音读作舌尖前音。

一些兰考方言的俗语词汇:

日头——太阳

月明地儿——月亮

土坷垃——土块儿

夜过——昨天

年上——去年

牙狗——公狗

眼带毛儿——眼睫毛

经济

综述

兰考县位于开封、菏泽、商丘三角地带的中心部位,是全省首个绿色食品破百县,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县。第一产业形成了“新三宝+牛羊+饲草”的特色产业体系。第二产业形成了现代家具、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绿色食品相结合的主导产业体系,拥有兰考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乡镇专业园区两处产业园区。第三产业方面的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426.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707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0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9.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1.23亿元。三产结构比为12.9:44.6:42.5。

第一产业

兰考是河南省首个绿色食品破百县,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县,目前拥有“新三宝+牛羊+饲草”的特色产业体系。新三宝指蜜瓜、红薯和花生。2022年兰考县共种植蜜瓜3万亩、红薯8万亩、花生25万亩,同时引进大型涉农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小麦、蜜瓜、红薯和花生产业深加工,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兰考蜜瓜”入选全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兰考红薯”入选河南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奥吉特褐蘑菇”等3家企业品牌、“萧美人花生”等7个农产品品牌入选省级农业品牌名录。成功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113个、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基地56家。此外在畜牧业方面,兰考县打造“牛羊+饲草”等种养产业有机融合的畜牧产业体系。2022年相继建设落地运营正大3000万只肉鸡全产业链、晓鸣禽业全球单体最大孵化项目、禾丰肉鸭产业一条龙、中羊牧业肉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并且依托北京首农、蒙牛乳业、现代牧业等龙头企业,加快推动“三个一”工程建设,逐步形成“饲料加工、牛羊繁育养殖、有机肥料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2022年末,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55.08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0.14万公顷,粮食产量57.19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95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75万公顷,同比下降0.4%,油料种植面积1.67万公顷,瓜果类面积0.28万公顷。粮食产量57.19万吨,油料产量7.81万吨,瓜果类产量13.38万吨,猪牛羊禽总产量3.79万吨。在农机方面,全县农机总动力82.0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拥有量为11801台,机耕面积125.32万亩。第一产业增加值55.08亿元。

兰考县

第二产业

制造业是兰考县的主导产业。十三五期间兰考县形成了现代家具、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绿色食品相结合的主导产业体系,引进了恒大、正大、华润、首农、富士康等知名企业投产达效,位列全省县域制造业30强。2022年华禾香、索菲亚二期等项目等品牌家居项目投产达效,基本形成以喜临门、江山欧派等6家上市企业为引领,TATA木门、立邦生态、鼎丰木业等一线品牌企业为龙头,CTC国检集团为保障的家居产业体系,培育打造了东坝头镇、南彰镇等4个家居配套产业园,发展木制品加工企业1700余家,产业链产值突破320亿元,已成为河南省唯一获批的“木制品进出口基地”,逐步成长为品牌家居和定制家居产品集散地。

在节能环保方面,初步形成以格林美为龙头的家电、汽车拆解再利用产业体系,打造“城市矿山”;以光大环保为龙头,建立完善的城乡垃圾清扫收储运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依托德盛科技变“旧衣物”为“新材料”,实现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依托瑞华电力、中电建生物质制气等项目,实现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绿色再生;以杭萧钢构为主体,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成功创建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智能制造方面,富士康玻璃盖板和5G精密机构件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产值突破50亿元;国电投新能源产业园、郑开科创走廊孵化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初具规模,力争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2022年,兰考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89.79亿元,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家,第二产业增加值189.79亿元。

第三产业

十三五期间兰考县的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电子商务方面,兰考县2019年被选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兰考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助力入驻电商企业发展,建设直播间,并为兰考县有需求的主播提供免费使用的场地。电子商务采用线下展销和线上电商平台销售两种方式进行,为兰考县电商企业提供一个能直接对接、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文化旅游方面,兰考县现有4A级旅游景区(点)1处,正在打造“红色旅游+体育”“红色旅游+乡村”“红色旅游+体验”的文化旅游,以焦裕禄纪念园等红色景区为核心,拉长旅游链条,整合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梦里张庄、1952小火车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黄河生态休闲游。

2022年,兰考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81.23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1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4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4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13.19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23.99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82亿元;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4.00亿元;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加值10.38亿元;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5.30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突破100家,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49亿元。

兰考县

产业园区

兰考经济技术开发区

兰考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兰考县济阳大道与科技路交叉口路西,园区面积计划38.98(已投产20.02)平方千米,2022年已入驻数量2006家,有河南喜临门家居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索菲亚家居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曲美家居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大自然家居有限公司、兰考裕富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富士康等重要企业。是全国“十四五”期间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面向兰考“2+1+3”产业,打造现代家居、节能环保2个主导产业,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乐器制造、绿色食品、文旅文创3个特色产业。

兰考县

乡镇专业园区

堌阳镇·乐器小镇占地面积766亩,现有企业187家,总建筑面积38.13万平方米,以民族乐器文化为灵魂,主要建设商业街、乐器厂房、民族乐器博物馆等。

南彰镇·名门木秀产业园占地1572亩,现有企业100余家,主要生产门套线、浸胶纸、饰面板、多层板等家居配套产品。

闫楼乡·梧桐家居配套产业园占地1000亩,现有企业13家,主要生产实木家具、指接板、封边条等家居配套产品。

红庙镇·木门产业园占地426亩,现有企业8家,主要生产木门及配套产品。

东坝头镇·家居配套产业园占地1314亩,现有企业40余家,主要生产海绵、人造石材、棺木等产品。

谷营镇·食品产业园占地600亩,现有企业11家,主要生产休闲食品、植物饮料、植物油、米面食品等产品。

兰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兰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良种繁育推广、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林果种植等主导产业,形成并完善了“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03所(不含高级技工学校),在校生194465人,教职工数(含民办教师)13956人,专任教师(含民办教师)11810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1220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20337人;普通初中55所,在校生42316人;小学171所,在校生9219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317人;注册幼儿园269个,学前教育幼儿38084人。公办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1所,占地652亩。

兰考三农职业学院

兰考三农职业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以“三农”命名的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现有9个系(部)、35个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67人,中高以上职称占比37%,在校生6500人。先后获批了教育部“1+X证书”试点院校,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河南省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校园占地65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65%,总投资13亿元;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图书馆面积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6万册,住宿设施完备,2020年评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标准化学生公寓。

兰考县

郑州工商大学兰考学院

2019年,郑州工商学院与兰考县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办学协议兴建兰考学院。学院东至规划边界、西至东泰路、南至南环路、北至航海路,地处黄河故道。从郑州高铁东站到兰考高铁南站仅需30分钟左右,属河南省“半小时交通圈”,交通便利,拥有机电一体化、工程造价和计算机完了技术等专业。

2020年4月,兰考学院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并于同年10月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成有教学楼、宿舍楼、餐厅、运动场、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事务综合服务大厅等各种教学、体育设施,能充分满足教学和课外活动需要。二期工程已于2022年开始建设,将在2023年投入使用。

兰考县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326人,其中临床医生2558人、注册护士2467人,现有病床5275张。农村卫生室(所)62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04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

兰考第一医院(集团)下辖有兰考第一医院、兰考妇儿医院、兰考东方医院、兰考堌阳医院、兰考曙光幼儿园五个成员单位。其中,兰考第一医院(原兰考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目前是兰考县规模较大的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医院。现有职工870人,开放床位1000张。

兰考县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全县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高新技术企业2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93个。科技创新平台31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3个,省级星创天地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特派员14人,蜜瓜产业服务团体1个,引进新技术30项,新品种15个。全县共获得专利授权494件,其中发明专利33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17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6个;农家书屋454个;公共图书馆1个(兰考县图书馆),总藏量22万册(件)。城区有线电视用户5.3万户,入户率达90.0%,农村用户3.9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率90.0%。同年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周末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460余场。在城区打造20个“城市书房”和2处“社区影院”,组织创作《兰考放歌》等一批反映兰考变化的文艺作品。举办2022年全国“村晚”展示活动,先后被央视网、央视“朝闻天下”、《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截至2020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麒麟舞),省级5项,非遗传承人刘景付等。

兰考县图书馆

兰考县图书新馆始建于2011年,2015年5月1日开放,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5728㎡、现有职工16人,藏书15万册、有效借书证18000个、年订购期刊300种,年接待读者44.3万人次,年图书流通量30万册次;每周开放时间63小时。

兰考县

体育事业

截至2020年,兰考县教育体育局共有46处公用体育设施,包括兰考县体育场、城中体育中心、兰阳体育公园等。在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中登记有两处体育场所,分别是兰考县文体中心体育场和兰考县全民健身馆。

兰考县近年举办大小各类体育赛事30余场次,如: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2020年兴兰置业杯篮球赛”、举办了“2019年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组队参加河南省“全民健身 健康中原”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举办“全民健身,幸福兰考”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运动会等。2023年还举办了2023中国·兰考“黄河”铁人三项精英赛开赛,吸引了全国361名运动员参数。

出生兰考的中国美式台球国家队运动员刘莎莎曾获2009年、2014年和2015年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冠军。

兰考县文体中心体育场

兰考县文体中心体育场位于兰阳街道胜利街573号,于2014年建成,场地面积25927平方米,用地面积72600平方米,有固定座位8300个。

兰考县

兰考县全民健身馆

兰考县全民健身馆位于兰阳街道车战街街85号,于2014年建成,场地面积2700平方米,用地面积2800平方米。

兰考县

人居环境

2022年末兰考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8%;林木覆盖率达到32.9%,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平均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全县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7天,占总天数的63.0%。2021年PM2.5值累计49.94,阳堌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Ⅳ类标准;黄河故道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县城区地下水井群饮用水水源地达到了《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的标准,达标率100%。

社会保障

2022年末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75.05万人,参合率达到97.3%;城镇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到14.29万人(企业12.46万人,机关事业1.8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2万余人,收缴养老保险费4491.36万元,发放基础养老金16955.83万元,个人账户养老金800.66万元,发放率达到100%;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到4.1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0万人,收缴保险费18740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及生育津贴14800万元。

交通

综述

兰考地处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开封、菏泽、商丘三角地带的中心部位,全县总面积1116平方千米,距郑州市80千米,是河南“一极两圈三层”半小时交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1小时可达新郑国际机场,4小时可达世界不冻港连云港港与原木进口港日照港,形成了以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道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为兰考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便利条件。

公路

截至2018年,兰考县有日(照)南(阳)、连(云港)霍(尔果斯)两条高速在县城交汇;兰(考)原(阳)、兰(考)沈(丘)高速正在建设,其中兰原高速的封丘至原阳段已于2022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5年内兰考县高速出入站口将达到13个,同时有106、240、310三条国道在县城纵横交叉,郑开大道、S312东延至兰考段进入规划阶段。

2022年兰考县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3.56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4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4.56千米。干线公路投资0.4亿元,全县干线公路优良率达到97.8%,农村公路年平均好路率达77.8%。

2023年7月,兰考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90千米。其中,中等路以上1455千米,占农村公路的92%,自然村通硬化率达100%,列养率100%,“路长制”覆盖率100%,所有建制村通客车、通邮递。在建设方面,基于省定标准,兰考新建县道路面不低于11米,乡道路面不低于7.5米,统一规划路、林、沟、渠,形成“一路两河、一路一景”。围绕“三铁联运、高速绕城、快速互通、干线畅美”兰考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四横六纵”骨干路网升级。兰赵线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兰考县

铁路

兰考县东临京九铁路,西依京广铁路,陇海铁路,郑(州)徐(州)高铁穿境而过,兰(考)菏(泽)高铁有望于2023年底建成通车。兰菏高铁是日兰高铁的一部分,线路由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庄寨镇引出,经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接入徐兰高铁兰考南站,设计时速350千米。此外,郑开城际铁路S2线东延至兰考段将适时启动。

站点方面,兰考县境内主要的铁路站点有兰考站和兰考南站。兰考站建于1915年,是陇海铁路的一个车站。位于河南省兰考县车站路,2016年兰考站归属新成立的郑州车务段管辖,为二等站。兰考南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惠安街道新310国道(南环路)与学院路交汇处,现有站台规模2台4线,是郑徐高铁和规划待建的兰菏高铁(兰考-菏泽)(鲁南高铁豫鲁接驳段)、兰郑城际、开兰城际的交汇枢纽高铁站。2016年9月10日,随着郑徐高铁全线正式开通运营,兰考南站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

公共交通

兰考县万通公交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有公司员工达到700多名,拥有营运车辆300余台,包括城市公交线路10条、车辆205台;城乡公交线路14条、车辆160台;长途线路6条、车辆37台。目前建有充电场(站)3处、维修站2处,城市公交线路长度为128千米、公交专用道长度为20千米,正在规划建设枢纽站2处。2019年1月,兰考县实行“公交免费”惠民政策。城市公交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快捷的服务。

人文

综述

兰考为“中原文化”之地、文荟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人志士和在此为官做事的外地贤达名人,他们不但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政绩,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名胜古迹和传说典故。目前兰考县有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20年,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麒麟舞),省级5项,非遗传承人刘景付等。地方特色美食主要有兰考吕家酱牛肉、红庙豆沫、齐氏大刀面、孟氏绿豆渣饼、秋油腐乳、毛家小磨香油。

文物古迹

兰考县目前有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考县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级别

时代

批次

焦裕禄墓

国家级

1966年

特批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省级

第一批

仪封谢家双楼

省级

第七批

老君营吴家大院

省级

第七批

张良墓

省级

第七批

国营仪封园艺场旧址

省级

1955年

第八批

三义寨渠首闸

省级

1958年

第八批

资料参考来源

焦裕禄墓

焦裕禄烈士墓碑位于纪念碑北侧墓区最高处,由大理石雕砌而成。碑高2.75米,正面镌刻“焦裕禄烈士之墓”,碑阴为烈士生平简介。墓盖由汉白玉外镶,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墓区广场面积为2100平方米,平整开阔。墓前两侧树立了两座题词牌,分别刻有董必武、郭沫若撰写的长诗。2003年4月焦裕禄墓被国务院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位于兰考县南彰镇宋庄村,是一座高5.96米、外砌砖楼的碑。碑身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潘龙头,龟趺。碑高3.25米,宽0.96米,厚0.3米,座高0.5米。碑额由李伦撰写,刘健撰文,李真、周文书丹。额题为“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碑文为楷书。碑阴刻有参加治河的三十五个县官员名称。该碑建于大明弘治十年十月初三日。黄河在1482年决口后,阻塞运河长达四年,朝廷多次治河无效,直到1493年刘大夏治河竣工后才得以解决。弘治九年,为纪念治河功绩而建水神庙,并在次年建立了黄陵岗塞河功完碑。2006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兰考县

张良墓

张良墓位于兰考县三义寨乡曹新庄火车站南侧,距县城6千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70亩。相传张良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辞官云游到此。看到此处的白云山风光秀丽,白云缭绕,便隐居在此,直至亡故。2016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0年,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麒麟舞),省级5项,非遗传承人刘景付等。

兰考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

级别

麒麟舞

国家级

仪封三弦书

省级

许氏屋兽与砖雕

省级

卧拐秧歌

省级

齐氏大刀面

省级

秋油腐乳制作技艺

省级

资料参考来源

麒麟舞

兰考县的麒麟舞是一种非常古老、稀有的民间舞蹈,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前。麒麟舞通常在农闲、节日或吉日的晚上演出,演出现场周围需要栽上桩子,并且需要悬挂灯笼照明。由两个舞手扮演麒麟头和麒麟尾,藏身于麒麟皮道具内,表演啃痒、抖毛、盘桌子、盘板凳、盘灯笼、登高、跌扑、望月等技艺性很强的动作。配乐主要靠打击乐完成。根据普查统计,河南省共有14班麒麟表演队,其中兰考县占7班,分布在红庙镇东村樊庄、堤湾,小宋乡小宋集,南彰镇刘桥,阎楼乡阎楼村,许河乡杨桥村。据调查,全省唯有兰考县还保留着这一珍贵的舞种,传承着传统的表演形式、内容和艺术特征,地方文化特色非常鲜明。截至2003年,全县仅有红庙镇3班麒麟队仍能表演。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兰考县

仪封三弦书

仪封三弦书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分为大鼓三弦和小鼓三弦两种形式,在河南省开封市属五县、商丘地区民权县、山东省东明县、郑州市荥阳县以及陕西、山西等部分山区均有流传。据文献记载,仪封三弦书起源于兰考县,可以追溯到宋朝,已有80多年的历史。仪封三弦书经历了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一直流传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化大革命”前夕,当时在开封地区仅有极少数人民远赴外地靠此技艺卖艺谋生。明末清初是仪封三弦书的鼎盛时期,很多民间艺人在像东地区说书卖艺、养家糊口。

仪封三弦书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它的风格质朴诙谐,火爆泼辣;其次,唱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使用了较多的地方方言;第三,大口唱腔音域不宽,拖腔较短,由慢到快是它的基本规律;第四,说唱与表演结合,以说唱为主;第五,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兰考县

许氏屋兽与砖雕

许氏彩塑和砖雕是明朝洪武年间随着人口流动传到兰考县的。自清末以来,许氏家族已经传承了六代,继续发展壮大。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许氏家族的一部分人以从事泥塑和彩塑为生,主要制作人物、神像和动物,作品色彩丰富、形象逼真,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的主要工具和原料包括黏土、水、颜料、大刀、小刀和柏树枝棒等。

许氏砖雕属于民间建筑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古朴自然,线条豪放,大都涂有色彩,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以建筑装饰和观赏为主要目的。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水泥结构的建筑很少使用砖雕,许氏砖雕生产逐年冷淡。

许家传承的屋兽技艺产生于清末,创始人是段大林。许家制作的屋兽是用黄河黏土捶打好的泥坯捏制成型后用窑火烧成的,主要作品有龙、鱼鸡、凤、狮子、天马、海马等。然而,许氏屋兽艺术处于濒危状态,主要原因是1990年至2000年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楼房和平房取代了传统的起脊房屋,不再需要使用屋兽。此外,在20世纪末现代推板窑生产的屋兽成本低、利润高,各种动物造型外表涂有光滑好看的釉,很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占据了销售市场。在豫东地区,已很少有使用传统土窑烧制屋兽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土窑几乎成了废墟。传统的屋兽手工制作技艺虽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却被人们渐渐淡忘。2011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兰考县

饮食

兰考本地饮食以面食为主。早晚主食一般是白馍,中午吃汤面、捞面、卤面、炒面等。兰考的地方特色美食享有盛誉,主要有兰考吕家酱牛肉、红庙豆沫、齐氏大刀面、孟氏绿豆渣饼、秋油腐乳、毛家小磨香油。

红庙豆沫

红庙豆沫的创始人是陈三阳,生于1863年,卒于1923年。此产品由其后代子孙传承,并传至外姓。这种美食红庙豆沫的特点是味道清香,浓而利口。特别适合冬季早晨当早点粥类饮用。将洗净的小米用温水浸泡2个小时后,用小水磨拐成糊状(大茴、小茴、花椒胡椒和小米同磨),然后将水烧开倒入米浆快搅,烧开后再倒入上述辅料再烧两滚后,即可盛入缸内出售。

兰考县

齐氏大刀面

齐氏大刀面别称“长寿面”,发源于盛产小麦的豫东兰考县,有1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乾隆皇帝过生日、慈禧太后祝寿,大刀面曾作为长寿面进贡。制作齐氏大刀面要将精选优质面粉、鸡蛋清、食盐、小苏打等,经过人工和成,再经过长达1.6米的擀面杖八擀八推八压,使面皮犹如白绫,薄至透明显影,隔面可观报纸;然后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随着长3尺、宽5寸的大刀的起落,将面团削成长长的一条,水开下面,面条浮起即熟。

兰考县

孟氏绿豆渣饼

制作技艺产生于公元1879年,创始人孟兆西。孟氏渣饼经八道工序精制而成。2009年12月,红庙孟氏绿豆渣饼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兰考县

兰考秋油腐乳

也称“兰考豆腐乳”,外观酱红透明、色泽乳黄,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有增食欲、助消化、健脾胃等功能,因它采用秋季新收获的黄豆和芝麻作主要原料精制而成,故名“秋油腐乳”。秋油腐乳制作技艺于2009年6月12日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程玉凤于2010年6月被命名为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秋油腐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兰考县

毛家小磨香油

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有100多年的历史。香油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是年老体弱、婴儿、孕妇的滋补佳品。毛家香油继承和发展了祖辈留下的传统生产工艺,1995年获得载入国家权威出版物《中国知名商标图典》的殊荣,1996年荣获国家专利局“中国第5届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优秀奖,2000年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站评为“质量万里行连续五年无投诉单位”。截至2003年,毛家香油厂在兰考县数十家同行业中已成为生产历史最久、产品质量最优、生产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

节日习俗

兰考县是由兰阳、仪封、考城三县合并而成的,历史悠久,民俗演变复杂。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世风崇皇帝,论宿命,信三教,迷鬼神。重婚丧、男蓄发、女缠足,旱涝求神,演戏成风。”辛亥革命后,反对迷信,剪发放足。特别是冯玉祥督河南,打神扒庙,社会长期形成的迷信风尚礼俗有所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考县人民的旧道德观念和人伦礼教逐渐被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所取代,陈规陋习日渐消除,人民的生活习俗、节日习俗、人生礼仪、风尚礼俗等都有很大的变化,新风尚日益兴起。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这时,夏粮入圆,秋忙未到,人们炸油条、糖糕,改善生活,欢庆丰收。女方一般要带油条、糖糕、烧饼回娘家。

天节

农历六月初六,旧称“天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初六,他声称得到了上天赐给他的天书,于是把这天定为天节,就是馈赠、词语的意思。兰考人又称这天为“力月”(音),在这一天日未出的时候,炒炒面,用开水或热汤搅,加入糖或盐食之。这天兰考部分地区,还有到坟地烧纸的习惯。

放鬼节

农历十月初一,旧时称“放鬼节”,这天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焚纸祭莫,其用意是送衣避寒、可谓是对亡人的一种悼念方式。

祭灶

农历十二月ニ十三日为中国民间的祭灶节。旧时,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当天蒸年糕,买祭灶糖,作为祭品。晚上用秫秸扎马,作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在灶神像前烧香、焚纸、摆祭品。然后点燃旧神像和坐骑,口中念念有词,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多带黑小白妮、放鞭炮、牛犊驴驹”等。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至21世纪初,兰考民众大多仅保留吃祭灶糖(即芝麻糖,俗称麻糖)、放鞭炮的习俗。

桃回日

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日为桃会日,传说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天宫百神聚会)。俗语有“三月三,炒鸡蛋”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仍保留早上吃炒鸡蛋的习俗。

风景名胜

兰考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主要有焦裕禄纪念馆、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等景区,正在打造“红色旅游+体育”“红色旅游+乡村”“红色旅游+体验”的文化旅游,以焦裕禄纪念园等红色景区为核心,拉长旅游链条,整合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梦里张庄、1952小火车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黄河生态休闲游。兰考县现有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1处。

兰考县A级景区

名称

级别

焦裕禄纪念馆

AAAA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

AAA

参考资料

重要景点

焦裕禄纪念园

焦裕禄纪念园(原名兰考县焦裕禄烈士陵园,2007年改为现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中心原黄河故堤沙丘上,始建于1966年2月,占地面积91.7亩,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焦桐林组成。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纪念园南部的中心部位,1993年5月建成,碑高19.64米(寓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该碑图文并茂地诠释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经历。

焦裕禄烈士墓位于纪念碑北侧墓区最高处,墓碑由大理石雕砌而成,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位于墓区西侧,为现代化新式建筑,1994年4月建成,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纪念馆正门前的群雕为焦裕禄事迹群雕。该群雕2010年8月16日(焦裕禄诞辰88周年纪念日)落成,群雕反映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心系百姓、根治“三害”的革命精神。

焦桐林位于焦裕禄纪念园东北,距园区3千米朱庄村南,占地面积近30亩。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我们用“焦桐”的根培育出了“二代焦桐”,并种植在焦桐林中。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参观“焦桐”后,并亲手栽下了一棵“二代焦桐”,亲自培土、浇水,希望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各级单位领导也会来到焦桐林栽植“二代焦桐”。焦桐林的面积会不断扩大,更加彰显它的红色旅游意义。

兰考县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于2012年开始建设,2014年7初建成,201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处建设初衷定名为“焦裕禄精神文化园”,后为丰富其内涵,更名为“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后的文化交流中心是集文化、休闲、娱乐、参观学习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占地450亩,绿化面积达300亩,绿化率66.7%。内有建筑4座:1号楼为“兰考县展览馆”。2号楼为“民族乐器展示馆”,3号楼为“文化旅游产品展示馆”、“非遗展示馆”和文化交流中心管理办公室,4号楼为“刘岘纪念馆”,建筑面积667平方米。

兰考县

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

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依托黄河大堤和东坝头险工等水利工程而建,景区规划面积7.1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3.95平方千米,是集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景区以临黄大堤为主轴,以东坝头险工和景区内丰富的动植物、大堤多彩林带、兰坝铁路、黄河古渡口为依托,以多年的堤防建设为亮点,依托兰考县内众多文物,中央领导视察黄河及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不断与风沙抗争的丰功伟绩、1952蒸汽小火车作为景点考据,各景点间游线串联。景区自2017年底开始建设,截至目前,东坝头险工处核心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先后打造了“一园”“一馆”“一广场”“十二景观”的规模(一园:1952文化园;一馆:党史、军事博物馆;两广场:东坝头黄河文化广场、四明堂文化广场;“十二景观”是在东坝头黄河文化广场内建成了“碑”“亭”“点”“坝”“屏”“火车”“步道”“长廊”“雕塑”“党旗”“文化墙”“标志牌”十二大主题)。

兰考县

著名人物

姓名

简介

陈平(?~前178年)

字孺子,汉陈留阳武户牖乡(今兰考县境)。西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辅佐汉高祖建立西汉大业和巩固西汉政权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虞延(生卒年代不详)

字子大,汉代陈留东昏(今兰考县境)人。东汉建武初年(25年),任西阳令,岁课合理,众人感其德。建武二十四年(48年)调迁洛阳令,后以政绩升为太尉,累官至司徒

江总(519~594)

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人。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是陈代亡国宰相,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明仪封县(今兰考县境)人。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时称”前七子“之一

焦裕禄(1922.8~1964.5)

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人,汉族。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革命工作。1962年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号召,重返农业战线。同年12月,调任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后任书记。为根治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

获得荣誉

2015年5月,兰考县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2016年6月,兰考县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

2016年12月,兰考县入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2018年10月,兰考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确定“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兰考县入选。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宣布11个省区市的4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兰考县在列。

2019年7月,兰考县荣获河南省第一批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

2019年8月,兰考县入选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 

2019年10月,兰考县荣获首批河南省森林城市

2019年11月,兰考县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19年12月,兰考县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3月,兰考县入选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0年4月,兰考县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2020年5月,兰考县入选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2020年7月4日,兰考县荣获第三批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0年7月29日,兰考县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9月,兰考县入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1月,入选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2021年4月,兰考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1年9月,兰考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0月27日,兰考县入选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2021年11月,入选中国科协公布的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名单。

2021年12月,兰考县入选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022年10月,兰考县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 

2022年11月,兰考县荣获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