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发生在面部或躯干部位的皮肤损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皮肤病,俗称红血丝。多发于女性。因皮肤或黏膜表面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微小动静脉呈持久性扩张导致。临床表现以红色或紫红色点状、斑状、细丝状或星状损害为特点。病变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呈局限性、广泛性、节段性或单侧性分布,压之褪色,可缓慢发展或长期存在,部分可自行消退,多无自觉症状。此病多无需治疗。如因影响美观需消除毛细血管扩张,可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有很好的美容效果。毛细血管扩张症不仅影响外貌,且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日晒、激动、运动后局部发红更明显。外伤时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感染。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

中文名

毛细血管扩张症

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

是否传染病

症状表现

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点状、斑状、细丝状或星状损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就诊科室

  • 皮肤性病科、皮肤科

病因

  • 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不同分型毛细血管扩张症原因不同。

  • 感染

    •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可能同感染相关,尤其是鼻窦感染,口服抗生素对部分患者有效。

  • 激素水平

    • 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发病可能同受累区域血管壁雌激素受体增加和(或)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 血管畸形

    • 一般认为血管扩张起源于毛细血管、小静脉或微小动静脉畸形。

  • 物理因素

    • 亦可能继发于其他疾病,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见于物理作用或损伤,如放疗、创伤、光损伤。

  • 其他

    • 静脉高压亦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症;

    • 某些皮肤病、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和先天畸形也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症。

症状

  •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型,包括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匐行性血管瘤和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

  • 好发于40~50岁女性,亦可见于儿童。

  • 皮损可泛发性分布于四肢或全身,可散在或融合,亦可沿皮肤神经走形。

  • 表现为大片的毛细血管扩张,之后可向上蔓延至股、腹及上肢,多不伴系统疾病和出血倾向。

  • 特征为

    • 皮损广泛;

    • 皮损呈进行性或持续性;

    • 损害在下垂位置时加重;

    • 不伴有表皮和真皮改变。

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

  • 多见于女性。

  • 此型又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大多数为获得性,见于青春期、妊娠期及肝脏疾病。

  • 皮损呈单侧分布,常局限于三叉神经或上颈椎皮节,可沿布拉斯科线分布,并可累及口腔与胃黏膜。

  • 表现为细小点状、线状或星状毛细血管扩张。

匐行性血管瘤

  • 好发于20岁以下女性,偶有家族性发病报道。

  • 皮损最常累及四肢,而掌跖不受累,初期为单侧分布,后可泛发。

  • 表现为多发性微小铜红色、紫色血管瘤性斑点,并倾向变为丘疹,压之褪色,无含铁血黄素沉着和炎症表现,簇集或小片状分布,表面可有少量鳞屑,外周不断出现新皮损,中央部分消退,形成小环或匐行模式排列和蔓延。

  • 病理可见真皮乳头非炎症性毛细血管扩张。

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

  • 好发于儿童、孕妇,亦常见于肝脏疾病、口服避孕药人群和铝厂工人。

  • 皮损好发于躯体上部,尤以面颈部、双手常见,常为一侧性单发,亦可多发。

  • 表现为中心红色丘疹性蜘蛛体和周边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中心痣体有动脉性搏动。

检查

  • 主要通过体格检查来确诊毛细血管扩张症。

  • 体格检查

    • 视诊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特征性皮损。

诊断

  • 根据患者病史和特异性皮损可确诊,需要排除其他原因。

  • 病史

    • 收集患者病史如既往史可了解患者有无其他疾病或诱发因素如代谢性疾病、创伤、先天遗传学因素等。

  • 通过上述各类型毛细血管扩张症特征性皮损及其分布特点可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 毛细血管扩张症需与继发于代谢性疾病和创伤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鉴别。鉴别在于有无其他症状和诱发因素。

  • 患者面部或躯干有红色或紫红色点状、斑状、细丝状或星状损害,不可随意涂抹药膏,及时就医。

治疗

  • 毛细血管扩张症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物理治疗。

保守治疗

  • 此病如影响不大,多无需治疗,但应关注皮损部位的发展,如有恶化,更换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 因影响美观需消除毛细血管扩张,可选择物理治疗。

  •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外用药物治疗

  • 噻吗洛尔外用也有一定疗效。

危害

  • 患者对面部皮损感到自卑,影响工作和生活。

  • 毛细血管扩张症不仅影响外貌,而且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日晒、激动、运动后局部发红发烫更明显。

  • 引起并发症,严重者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感染。

预后

  • 此病可长期存在,缓慢发展,仅影响美观,不影响患者寿命。

  • 积极治疗可治愈。

预防

  • 生活习惯

    • 早睡早起,禁熬夜,禁烟酒,保持良好生活作息。

  • 饮食习惯

    • 多吃蔬菜瓜果等富含维生素C或E的食物,可减缓皮肤老化进程。

  • 运动

    • 经常进行规律并有一定强度的运动可促进皮肤代谢,减缓皮肤老化进程。

  • 防晒

    • 防止强烈的阳光照射,出门应涂抹防晒霜,并撑遮阳伞,减少因日晒导致的皮肤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