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陈忠实初中时期受赵树理《三里湾》文学启蒙,萌发了作家梦。1962年他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在高校招生名额缩减的情况下与大学失之交臂,此后基本上是通过自学来获得文学知识。1962年-1964年,陈忠实担任民请教师。1966年入党,1971年协助公社进行建党工作,次年任公社卫生院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3年转为国家正式干部。
在家乡陕西文坛氛围的濡养下,陈忠实的创作起步较早,1973年就写了第一部小说作品《接班以后》,一直到1979年他凭借短篇小说《信任》获得中国作协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忠实真正饮誉文坛和达到创作巅峰是在九十年代初。1993年6月,其成名著作《白鹿原》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里程碑”,他于1998年获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茅盾文学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2012年,陈忠实在人文社出资并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
2016年4月29日7点40左右,陈忠实因舌癌在西安西京医院逝世,享年74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42年8月3日,陈忠实出生于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父母务农。在白鹿原长大的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极为熟稔,并对其怀有深切和热烈的感情,这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1950年春季入学,因家境困窘于1956年休学,后在乡长帮忙下成功复学。15岁时,他阅读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说,即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而后创作的《桃园风波》得到老师们的普遍好评。就这样,他满怀热忱地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61年,他和常志文、陈鑫玉组织了一个名为“文学摸门小组”的文学社,并为其创办文学墙报“新芽”,他的散文《夜归》在《新芽》创刊号刊登。1962年他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后,同年9月,陈忠实担任小学民请教师。1964年9月,他又被调到中学任教,仍为民请教师。
光荣入党 1966年2月12日,陈忠实经王俊峰和赵学谦介绍入党,但因“文革”破坏了党的基层组织,故到1971年2月9日才转正。同年11月他到北京,被评为毛西公社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68年和王翠英结婚,次年大女儿陈黎力出生。1971年,他借调立新(原毛西)公社,协助公社进行建党工作,次年任公社卫生院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3年5月,经中共西安市郊区党委决定,他由集体干部转为国家正式干部。
文学初露 1973年10月,31岁的陈忠实写成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并于11月发表于《陕西文艺》,这是陈忠实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此后一年一篇,直到1976年在刚复刊的《人民文学》第3期上发表《无畏》为止,连续发表了4篇短篇小说,在当时颇有影响。但诚如他后来回忆总结的,这些作品很不成熟,自己都不好意思再看。然而,这些写作实践锻炼了他基于生活实践选取素材的能力和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为他日后驾驭较长篇幅的小说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1978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恢复活动领导小组举行会议,急需发展新会员,便批准陈忠实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即后来的陕西省作家协会)。1979年五月,写就短篇小说《信任》。1979年9月25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举行会议批准陈忠实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短篇小说《信任》获中国作家协会一九七九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精进不止 1982年7月,短篇小说集《乡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陈忠实出版的第一部个人作品集,共有短篇小说19篇。1983年3月,陈忠实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康家小院》,刊登于《小说界》第2期。同年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和陕西省文艺创作“开拓奖”荣誉奖。1984年五月,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文艺出版社举办的《小说界》第一届文学奖。陈忠实第一次到上海参加了颁奖活动。1984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他以陕西代表身份赴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1985年以中篇小说《篮袍先生》创作为标志,陈忠实跳出农村新人新事的题材的桎梏,笔触由简单浮泛的歌颂延伸至对民族命运和人性淬炼的深度思考,洞察历史的本真,观照人的生存的永恒。
大器晚成 1988年2月,陈忠实潜心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并到长安、蓝田等县查阅和搜集史料。同年4月,他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1989年,完成《白鹿原》的初稿。1992年1月29日,《白鹿原》书稿写完,全书共四十九万六千字。同年3月,邓小平南方谈话。期间陈忠实听到了关于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讲话,激动之余,也意识到了中国文学的春天即将到来,《白鹿原》出版的前路也豁然开朗。1993年6月,《白鹿原》(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白鹿原》在西安首次发售。1994年《白鹿原》获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1996年九月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日文版《白鹿原》,使其成功走向世界。1998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晚年经历 完成白鹿原这部巨著后,陈忠实将近10年没有再创作。从2001年开始,回归故乡西蒋村的陈忠实,心态渐渐沉淀下来,再次萌生了创作小说的欲念。在几年的时间里,他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9篇短篇小说。2001年5月12日,他完成了《日子》。2007年5月9日,完成了《李十三推磨》。从艺术上看,这些小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有的甚至将纪实性与虚构性融合起来,显露出一种质实而朴素的叙事风格。但是,整体上看,他的这些小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纯粹的批判精神,不仅没有达到《白鹿原》的高度,反而逐渐偏离了尖锐反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正轨。2012年,陈忠实在人文社出资并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这是国内首个由个人出资设立的编辑奖。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逝世,享年74岁。
主要作品 小说作品 书籍封面
作品名
出版时间
体裁
-
《接班以后》
1973年
短篇小说
-
《无畏》
1976年
短篇小说
-
《信任》
1979年
短篇小说
《康家小院》
1983年
中篇小说
《初夏》
1984年
中篇小说
《蓝袍先生》
1985年
中篇小说
《陈忠实自选集》
1985年
小说集
《四妹子》
1986年
中篇小说
-
《地窖》
1988年
中篇小说
-
《害羞》
1989年
短篇小说
-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1991年
短篇小说集
《白鹿原》
1993年
长篇小说
-
《乡村》
1996年
短篇小说集
《李十三推磨》
2007年
短篇小说
以上作品参考文献:
《白鹿原》 通过白、鹿两家命运起伏,生动鲜活地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的曲折进程。《白鹿原》中,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争夺白鹿原的统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同时,《白鹿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法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的衰败。
散文作品 书籍封面
作品名
出版时间
体裁
-
《夜过流沙沟》
1965年
散文
-
《闪亮的红星》
1971年
散文
-
《水库情深》
1972年
散文
-
《敬上一杯酒》
1988年
散文
-
《生命之雨》
1996年
散文集
《原下的日子》
2004年
散文
《吟诵关中》
2005年
散文
以上作品参考文献:
编剧作品 渭水新歌1977以上作品参考文献:
纪录片&影剧作品 海报
上映时间
作品名
类型
-
2016年
《2016背影》回到白鹿原
纪录片
-
2011年
《寻找白鹿原》
纪录片
-
2021年
《陈忠实》
纪录片
2012年
《白鹿原》
电影
2017年
《白鹿原》
电视剧
参考:
创作思想 人格精神 辩证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作家的人格和作品的文格当中。作家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体,陈忠实认为,给作品提供灵魂的是作家的人格。作家自己的人格高低决定作品中表达的具体艺术风格与志趣的高低。他的作品中塑造了数不胜数的人物,这既审视了人的本性、品格,同时又外现了他自己的人格和胸襟。他在观念、思想以及情感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与其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忠实笔下《白鹿原》的人物朱先生是其理想人格的再现,“不避官绅士民,凡善举恶迹,一并载记。”同时朱先生也是电视剧导演视为完人的艺术形象。朱先生是以崇敬牛兆濂的生命体验为基础所创作出来的,这一形象无异于在乡下创作时的陈忠实。此外,陈忠实对朱先生的理解高度,也要远超于对白嘉轩的理解。
现实主义 真实性原则是陈忠实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他非常重视作品中真实性的展现,且对真实以及表现生活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理解、反思和心得体会。陈忠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始终浸含着充足饱满的传统文化和西北地域文化的意蕴,陈忠实不是仅仅把文化融入小说当中,更为重要的是,他标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通过描写白、鹿两个家族对权力和地位的角逐,揭露了中国宗法文化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两大家族的命运多次变换,最后虽未明确结局,但仍有再次被颠倒的可能。在强大的历史矛盾张力场中,白鹿两家的家族矛盾变得无足轻重。他们的命运悲剧折射出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而这正体现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陈忠实的创作在《白鹿原》这类作品中体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现实主义特点。他深入人民群众,感受时代脉搏,以笔为矛,在对生活、时代的反思中不断向现实发问。
时代精神 陈忠实的作品立足于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典范,此外,其文学作品还融入了鲜明的未来意识。他将历史与未来的命运相交汇,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放眼未来,通过对文学和历史的反思,把时代精神呈现出来。他塑造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的先进农民的文学形象,这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浓厚的时代气息。在《信任》中,罗坤含冤十八年,在任职书记后,依旧把全村人的致富之路当成自己的工作使命;《徐家图三老汉》中的老党员徐长林,具有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致力于解决农村的主要矛盾,扶持后进力量,体现出了当代基层党员应有的道德品格。陈忠实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紧追时代要义,是其追求美好,挖掘农民群体的精神美和向往积极人生与崇高理想的生动诠释。
乡土情结 陈忠实自身的文学创作是以浓重的关中文化为基础的,其作品更是执着地坚守着关中乡土的文化根脉。在陈忠实的心中,家乡风土人情以及山山水水早已成为他职业生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关中塬上的农民以及农村生活无一不是通过他的如椽之笔来书写。从短篇小说集《乡村》以及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等到后来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都为广大读者展示了关中独特的民风习俗以及普通乡村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其描绘的农民的淳朴心理和独树一帜的观察角度细腻地映射出了关中农民的所思所想。在他建构的关中世界中,更多呈现的是赞扬的态度,进而表达了他对美丽的关中乡村和淳朴民风的热爱。同时在《白鹿原》中,陈忠实继承并创新了陕西作家的史诗意识,从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描写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打破了时代和政治的枷锁,而且还原了上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民的真实状态。
人物关系 父亲
陈广禄
生于1906年,是一个地道的农民20岁左右时在商铺当徒工,后回乡务农。曾担任农业社监察委员,生产队会计、出纳、生产组长于1981年6月8日农历五月初七日去世
母亲
贺小霞
生于1915年8月20日,白鹿原上的狄寨镇伍坊村人
曾祖父
陈嘉谟
曾做过私塾先生
祖父
陈步盈
曾做过私塾先生
妻子
王翠英
生于1946年。共青团员,初中肆业,毛西公社西蒋村社员
大女儿
陈黎力
生于1969年2月,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现为上海市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担任西安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律师协会宣传(联络)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律师协会、西安仲裁委仲裁员。2006年被评为西安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西安市“十佳律师”,2009年被评为西安市“五五普法”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西安市文明办评为“优秀志愿者”
二女儿
陈勉力
太白文艺出版社工作
儿子
陈海力
陕西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播
人物成就 陈忠实打响了“文学陕军”的“第一枪”,并以现实主义的方式为整个青年作家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抹上了最原始的底色,让青年作家们看到,在当时严明的社会风气下,仍然有实现文学抱负的希冀。陈忠实文学是“人学”,其文学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人类性”。他为了把自身的文学作品融入生命的体温,不断发掘人性和用冷峻客观的眼光审视人们的精神灵魂。陈忠实曾被评价为:“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高的作品。”
陈忠实的文学知识基本上都是自学的,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登上文学的最高殿堂。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被誉为状写“民族秘史”、展示“民族灵魂”的史诗性巨作,在人们心中保持着崇高的地位。海外评论者梁亮指出:“由作品的深度与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小说 作品
时间
奖项
《信任》
1980年
中国作协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尤代表轶事》
1981年
《延河》短篇小说奖
《康家小院》
1983年
《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
《康家小院》
1984年
陕西省文艺创作“开拓奖”荣誉奖
《初夏》
1984年
《当代》文学奖
《十八岁的哥哥》
1985年
《长城》文学奖
《四妹子》
1988年
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首届“双五”文学奖
《白鹿原》
1993年
陕西双五文学奖
《白鹿原》
1996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
《白鹿原》
1998年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日子》
2007年
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
《李十三推磨—三秦人物摹写之三》
2007年
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李十三推磨—三秦人物摹写之三》
2008年
《小说选刊》首届小说双年奖短篇小说奖
以上资料来源于
报告文学 1992年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中国作家协会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散文 2004年散文《原下的日子》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
2006年散文《一次心灵的洗礼》获《求是》杂志社“九旭杯•红色之旅”散文征文一等奖。
人物评价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近代作家贾平凹 曾以一句词感念陈忠实:水流原在海,月落不离天。“他是关中的正大人物,文坛的扛鼎角色。”
《陈忠实传》的作者邢小利 回忆,陈忠实是位宽厚的长者,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以宽容的胸怀待人接物。但同时也极有原则,最不能接受的便是为了找他办事而送礼。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 认为陈忠实为人质朴却具有浓浓的亲和力,“他为人质朴,像他生活的陕北土地一样厚重。相处起来,你会感觉到他具有浓浓的亲和力。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坛的重大损失,也是陕西文学界不可弥补的损失。”
当代作家冯骥才 在陈忠实离去后,悲泣不已,“忠实的成就代表着当代文学的高峰,为人纯正令人尊敬。然忠实的作品一定比他的生命长久,这正是所有作家最期待的。”
人物轶事 任性自然 陈忠实是个十分“接地气”并且有着真性情的作家。白烨同陈忠实在北京和西安相聚过多次,但他唯独对1984年夏季的相会难以忘怀。那次,陈忠实到《北京文学》编辑部交稿,而后打电话约白烨见面。他们就近在一家山西削面馆要了削面和啤酒,在马路边上就文坛和创作畅所欲言。此后,每次陈忠实来京,他们都会去街头饭馆谈天说地。陈忠实的审美感受正是源自于这样的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
博爱关怀 尽管陈忠实有极高的文学悟性,却因本性善良而不懂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陈忠实曾应邀参加一位文学青年举办的文学颁奖。但青年利用他的名义向参赛者收取费用。事后,有人把责任推到陈忠实身上,他急了:“我是想扶持文学,我没有收过任何好处,不信我把我的人头割下来……。”然而,正是由于陈忠实先生对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怀有的博爱,才使得他为此甘愿蛰伏多年,以苦心创作的《白鹿原》向世人展现出其对民族和时代的深入思考。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时间
活动名称
2016年5月5日
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各界人士前往送陈忠实最后一程
2016年5月9日
记者探访旧居,追思陈忠实先生过往的日子
2016年4月29日
陈忠实骨灰安放仪式于西安灞桥白鹿原举行
2019年4月27日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在陕西大剧院举行“纪念陈忠实先生逝世3周年”话剧《白鹿原》演出活动
2021年4月29日
陈忠实与当代现实主义创作暨纪念陈忠实逝世五周年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2022年4月29日
人文社组织举办了纪念陈忠实诞辰80周年系列活动第一场——“我把生命交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