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老工业基地连遭瓶颈,身在国营大厂的向前进(周小斌饰)和高丽华(秦海璐饰)同时下岗,但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基层”做起,不但拉上板车很快再就业,几年后又自主创业成立了物流公司,一步步向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迈进的故事。
该剧于2017年11月20日在辽宁卫视首播。
剧情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锦州北方机械厂停工。工人向前进(周小斌饰)和高丽华(秦海璐 饰)夫妻俩下岗。向前进去了人才市场看招聘,但是始终未找到工作,他只能去扮玩偶,发好学生口服液的传单。向前芳(刘敏涛饰)在大街上闲逛时看到了他哥,心里的滋味非常不好受。之后,向前进开始骑三轮车赚钱。
某天,向前进夫妻俩骑三轮车回家,一个女孩跟着他们并且喊向前进爸爸。向前进想收养这个女孩,但是高丽华担心向前进是因为自己没有生孩子才收养。高丽华为此想离婚。
高国强(吴超饰)为给姐姐出气准备抢走孩子却被赶走向前进把孩子带回家后,他故意装可怜缓和了与高丽华的关系。后来高母私下将锦锦送人,赶回的高父施阻导致从轮椅上摔倒住院。为了不让高母伤心,前进联合丽华一起隐瞒高父患重病之事。高丽华为母亲的过错向前进致歉,继而表示一定会将锦锦当亲生闺女看待,夫妻俩正式收养了女孩锦锦。随后向前进购买大床,迎接锦锦加入这个大家庭。
随着相处,高丽华也和养女的感情越来越好。向前进也开上出租车,夫妻俩将报摊变报亭,用善良勤劳经营生活,体味幸福与烦恼。
向前芳与丈夫经营了一家餐馆。戴梦梦(黄杨饰)是餐馆的女工,手脚麻利,淳朴善良。戴梦梦对向前芳的丈夫孟凡博在工作上、生活上都体贴入微,慢慢的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可是好景不长,两人的地下恋情很快浮出了水面,在戴梦梦的一再施压下,孟凡博转移了餐馆大部分的资金并与自己的妻子离了婚。戴梦梦眼看着自己的爱情就要有个美好的结局时,却发现在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她对孟凡博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戴梦梦为了忠于自己的心,断然与孟凡博分手,去追寻自己新的幸福。
后来,向前进夫妻俩现收养的女儿(锦锦)患先天性心脏病,高丽华也意外被撞成植物人。辽西农妇黄素芬来城里寻女,做环卫工人时阴差阳错遇到生女锦锦。为给锦锦和妻子治疗,向前进扛起整个家,乐观积极,热情助人,在政府及亲朋帮助下度过难关,也与主动来照顾他们的黄素芬擦出情感火花。昏迷几年后高丽华苏醒,向前进和黄素芬面临道德和情感双重考验。锦锦生父田有富承包棚户区改造工程,找黄素芬和锦锦诚心赎罪。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沿海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新厂落成,向前进当上顾问,高丽华经营起省报连锁报亭,二人不离不弃,住进新房。锦锦成功面对生养父母的两份恩情,黄素芬的心也找到幸福的方向 。

角色简介
角色 | 演员 | 介绍 |

向前进 | 周小斌 | 下岗工人。对生活积极热爱与乐观,不怕一切困难,经厉磨难重重,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高丽华 | 秦海璐 | 下岗工人。凭着一股肯干的精神,下岗后卖过服装、经营过报亭,与丈夫同甘共苦改善生活的质量,慢慢体会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

向前芳 | 刘敏涛 | 向前进的妹妹,一家餐馆的老板娘。在其身上具备了东北女人的干练、直爽的性格,在餐馆里、在丈夫和嫂子家人面前,她有着既好强又温柔的特质;对待自己的哥哥向前进,她又十分的照顾 |

高国强 | 吴超 | 高丽华的弟弟,一个有点小聪明,又有点不安分的摇滚青年。天性善良,头脑聪明,是家中宠爱于一身的独子,只因好高骛远,难免受到家人的挤兑,不过他总能以卖萌讨喜的方式“糊弄”过去,让父母、姐姐甚是无奈 |

戴梦梦 | 黄杨 | 餐馆女工,性格温柔可爱,干活麻利。对餐馆老板孟凡博在工作上、生活上都体贴入微,慢慢的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俩人开始了一段纠结的爱情之路 |
参考资料:
电视剧制作
幕后团队
导演 | 周小刚 |
副导演 | 杜嘉昕 |
出品人 | 王建宇、王琛 |
制片人 | 李广忠、林冰、李伟、李月月 |
监制 | 张军、孟庆春、赵毅、孙海滨 |
编剧 | 南飞雁、陆长河 |
艺术指导 | 杨威 |
服装设计 | 盛利 |
摄影 | 林纬台、郑华梁 |
剪辑 | 杨韧 |
灯光师 | 曹志军 |
参考资料:
拍摄过程
2012年,该剧在锦州拍摄。
幕后花絮
该剧是主演吴超与秦海璐二度合作,在剧中他们变身姐弟相称。在剧中演东北下岗女工的秦海璐表示,她要打破荧屏上东北女人惯常的泼辣,展现其娇媚的一 面。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
播出信息
播出日期 | 播出平台 |
2017年11月20日 | 辽宁卫视 |
2020年5月7日 | 焦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
剧集评价
《向幸福前进》以一家人从下岗到再就业,再到自主创业的故事为线索,以一幕幕悲喜交织的人间大戏,展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历史进程,刻画东北产业工人的群像。——凤凰网
《向幸福前进》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向前进、高丽华一家的家庭变故,都清晰地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给中国家庭以及这些家庭中的个体打上的深深烙印。——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