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游泳中心(National Aquatics center),别名“水立方”、“冰立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11号),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馆。场馆的中方主设计师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赵小钧,外方主设计师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马克·巴特勒。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国家游泳中心的:建设沿革、建筑格局、建筑特色、功能和服务、重要活动、荣誉奖项、价值意义、场馆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国家游泳中心

英文名

National Aquatics center、Water Cube

别名

水立方、冰立方

所属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造时间

2003年12月24日

竣工时间

2008年1月28日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11号)

占地面积

62950m²

投资成本

10.208亿人民币

建筑面积

65000—80000m²

体育场类型

游泳馆

承办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

设计者

赵小钧(中方主设计师)

容纳人数

17000座(观众坐席)

简介

国家游泳中心始建于2003年12月24日,于2008年1月28日正式竣工,作为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主游泳馆,后成为该届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水立方规划建设用地62950m²,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m²,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0m²,长宽高分别为177m×177m×30m。2018年12月,为筹备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游泳中心开始进行改造工作(冬奥工程),2020年11月27日,国家游泳中心冬奥会冰壶场馆改造工程竣工验收,“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是唯一一座由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建设的奥运场馆,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国家游泳中心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游泳馆,现已成为北京市民的水上娱乐中心。2019年,国家游泳中心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年度“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建筑”奖项,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称赞,“冰立方”是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建设沿革

水立方:1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奥组委开始奥运的筹备工作。两年后,建筑设计方案面向全球招标;同年7月28日,设计方案正式确定,简称“水立方”,该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12月24日,国家游泳中心开始投入建设,项目由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赵小钧担任中方主设计师,澳大利亚PTW助理董事马克·巴特勒担任外方主设计师。国家游泳中心又名“水立方”,据中方建筑师胡小明介绍,该名称的灵感来源于“一个方盒子,许多水泡泡”,是建筑师们在酒吧谈工作时诞生的想法。

2005年3月17日,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在京通过专家论证;同年6月,开始钢结构安装。次年4月10日,主体结构封顶,钢结构安装完成;同年5月30日,完成全部焊接,随后,卸载钢结构支撑体系、安装膜结构气枕、外墙面贴膜、安装顶部气枕等外装工作均于2006年完成。2007年12月,水立方工程进入最终收尾阶段,历时近5年,国家游泳中心于2008年1月28日正式竣工,随后进行试水、调灯等测试工作。

国家游泳中心

冰立方:投建到竣工

2017年初,北京冬奥组委为筹备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决定对水立方进行改造工程,“水立方”变身“冰立方”,该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郑方担任总设计师;同年,科研团队在水立方进行了冰壶场地转换结构测试和冰面测试。为落实“绿色办奥”理念,北京冬奥组委提出“在泳池上方制作冰壶场地、实现水冰转换”的想法,然而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致函北京冬奥组委,表示仍倾向于传统的浇筑混凝土做法,但是愿意考虑北京提出的建议,经过艰难的技术攻关,最终成功完成多次钢架冰面的铺设,设置多7层不同结构组成的支撑体系,取代混凝土灌入池中,使得水池则得以保留,同时通过预置的混凝土板层实现了场馆冰与水间的自由转换。

国家游泳中心

2018年8月,改造场馆已经初步形成改造方案;同年12月26日,国家游泳中心启动了从“水立方”变身“冰立方”的冬奥改造项目。次年12月,国家游泳中心完成了奥运标准冰面制冰工作,随后成功举办了“冰立方”首场高规格冰壶赛事。同年,国家游泳中心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年度“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建筑”奖项。2020年7月,完成场馆永久设施改造任务,同年11月27日,国家游泳中心冬奥会冰壶场馆改造工程竣工验收。

2022年2月2日晚,北京冬奥会冰壶混双循环赛在国家游泳中心开赛,冰立方投入使用。

国家游泳中心

双奥场馆:向公众开放

冰立方的冰壶场地将会维持到2022年5月中下旬,接近6月初,期间向公众开放冰壶体验和旅游参观,南广场的群众冰场也将适时向全体市民开放,而且会持续运行。

2022年4月16日,国家游泳中心向公众开放,这是“冰立方”赛后首次向大众开放,游客可走进冬奥冰上场馆,零距离接触、了解、体验冰壶运动,感受冰壶赛场和双奥文化。2022年8月1日,位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冰立方)南广场地下的冰上运动中心开始试营业;同年8月8日正式开业,冰上运动中心位于水立方南广场地下11米,入口在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地面的伞形结构处,分阶段、分功能、分层级地开展冰上运动服务项目。

建筑格局

总体概述

国家游泳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与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国家游泳中心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长宽高分别为177m×177m×30m。水立方的内外立面膜结构共由3065个气枕组成,其中最小的1—2平方米,最大的达到70平方米,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展开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场馆外观类似于冰晶状的立方体,造型具有现代化风格,其外墙面共由634块膜组成,这些膜具有自我清洁功能,并可通过膜上的圆形镀点,把多余的光线和热量挡在场馆外;场馆内部是一个六层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馆内设施主要可分为两个板块,专业区包括奥林匹克比赛大厅、热身池;娱乐区包括多功能大厅、嬉水乐园、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北京2008奥运会纪念展馆、北京奥运会水立方游泳纪念展馆、水立方探秘馆、水滴剧场、小楼。

专业区

奥林匹克比赛大厅

奥林匹克比赛大厅长116米、宽70米、高30米、面积8120平方米,内有两个泳池,游泳池25米×50米,水深3米;跳水池25米×30米,水深4.5—5.5米。坐席区拥有5000余个标准坐席。

国家游泳中心

霍英东厅(热身池)

霍英东厅(热身池)位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场馆内西侧,为50米标准泳池,霍英东厅分为深水区(5条泳道)和浅水区(5条泳道)。池水采用臭氧消毒、氯制剂消毒方式,池水质量达标,通风系统采用全空气系统,池岸温度常年保持在22-26摄氏度之间。目前游泳池已全面对外开放。

娱乐区

多功能大厅

多功能大厅位于水立方西部的综合性功能区,大厅长60米、宽40米、高17米,面积2400平方米,可容纳约1000人。场地配有三块标准室内网球场,场馆作为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嬉水乐园

嬉水乐园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乐园通过大胆的文化创意,将水立方内的部分面积规划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室内嬉水乐园,乐园设置了十大水上游乐项目,共有20多条各式滑道,供游客体验水上娱乐的惊险、刺激与欢乐。

国家游泳中心

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北京2008奥运会纪念展馆

“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北京2008奥运会纪念馆”是为纪念港澳台侨同胞捐资建设奥运场馆而建设的,永久展室于2010年6月底前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北京奥运会水立方游泳纪念展馆

北京奥运会水立方游泳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游泳史重要节点和北京奥运会历程而创设的,丰富了群众游泳活动,场馆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水向善的人文理念。

水立方探秘馆

水立方探秘馆是为纪念水立方建设历程而创设的,场馆通过实物展品和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建筑蕴含的“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

水滴剧场

水滴剧场面积约200平方米,座位150个,采用中国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研发的尖端激光数字放映设备,可播放3D影片、激光高清影片等。

小楼

2010年,国家游泳中心进行全新改造后,于同年7月完工,新改造的南、北小楼将贯穿水立方三层,其中还设有三间包厢,用于商业展示和观看比赛。游人可以在南、北小楼里的泡吧、水吧等设施里喝咖啡、吃冰激凌或是享用美酒。

建筑特色

人文底蕴

国家游泳中心的看台无障碍座席及卫生间均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将作为永久设施保留。和国家体育馆一样,“冰立方”也将最佳观赛座席留给残疾人群。除了运动员、裁判组拥有专用坡道,组委会也为媒体看台设置了坡道,方便残疾人记者参加报道。在筹建“水立方”的过程中,港澳台同胞的故事同样让人感动。

“水立方”刚刚筹建时,霍英东就提出两亿港元的捐赠计划。

这次捐赠活动有107个国家和地区35万多位港澳台侨同胞参与,捐款数额近9.4亿元人民币。“水立方”成为全世界涉及参与捐赠国家和地区数目最多、捐赠人数最多、捐赠钱数最多的一座单体建筑。

科技创新

“水立方”不仅是一幢优美和复杂的建筑,它还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记忆的载体。因此设计中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同时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采用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是一种轻质新型材料,具有有效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游泳中心内部环境的侵蚀。膜结构建筑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至今已成为大跨度空间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在2008年的奥运会建筑设计上,膜结构应用就得到完美的体现。

再比如从永久和临时看台至土建静压箱、吊顶、卫生间、整体石材等土建结构、初装修、精装修、机电共计二十几道交叉工序。建筑内部有智能导航系统,人进去之后在每一处都可以获得想要的信息。另外对于ETFE膜材料还做了外立面照明,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通过计算机的控制和编程改变房子的不同表情,从而赋予这个建筑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绿色节能

“水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工程,建筑外围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节能ETFE(四氟乙烯)膜材料。除了泳池用水,“水立方”的其他用水也十分节约。洗浴等废水,将经过生物接触氧化、过滤,再用活性炭吸附并消毒后,用于场馆内便器冲洗、车库地面的冲洗以及室外绿化灌溉。 仅此一项就可每年节约用水44530吨水。此外,为了减少水的蒸发量,“水立方”的室外绿地将在夜间进行灌溉,采用以色列的微灌喷头,建成后可以节约用水5%。水立方整个建筑中节能和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及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为了环保的需要,“水立方”80%的水可以收集,达到循环使用;对废热的回收,每年可以节省60万度电。体现了北京对“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的践行。

外观特色

国家游泳中心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善结合。

功能和服务

2008年奥运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承担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比赛,可容纳观众坐席17000座,其中永久观众坐席为6000座,奥运会期间增设临时性座位11000个(赛后拆除)。赛后将建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游泳、运动、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中心。

国家游泳中心

服务大众:嬉水乐园与赛事圣地

2008年奥运会后,国家游泳中心始终按照“百姓场馆”定位不断推动全民游泳健身运动发展。经改造后水立方形成奥林匹克比赛大厅、热身区、嬉水乐园三大功能区,成为了孩子们嬉水天堂和大众游泳健身之地。

截至2017年底,水立方共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1200余场次,为200万群众提供游泳服务。同时,国家游泳中心先后承办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国际泳联短池游泳世界杯系列赛、国际泳联花样游泳大奖赛等一系列国际泳联赛事,其中,国际泳联短池世界杯系列赛(北京站) 已连续举办9年;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北京站)已连续举办8年。

国家游泳中心

一馆两用:水冰转换拓展场馆功能

国家游泳中心是全球范围内首个通过“水冰转换”变为兼具游泳馆和冰壶馆功能的场馆。冬奥会后,国家游泳中心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不断切换,春夏秋三个季节将成为“水立方”,用于水上运动;冬季则变身为“冰立方”,用于开展冰上运动。国家游泳中心成为了国际上首座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场馆, 即通过在泳池搭上钢架和支撑板,铺上保温层、防水层,再建设高精度的冰壶赛道,开展冰壶比赛,转换时间约为一个月。这一转换模式实现了“水立方”与“冰立方”互换,大幅拓展了场馆的功能。其转换材料亦可重复利用,大幅降低了后期的拆除改造成本。

智能管理:打造智能、绿色场馆

国家游泳中心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改造场馆中首个获得绿色建筑二星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改造后的全新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将有效控制和监测场馆室内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变化,为冬奥冰壶比赛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BIM等技术手段,设置场馆能源管控中心对空调、采暖、电梯、照明等建筑能耗及水资源消耗采取分项、分区计量控制, 建立能耗及碳排放总量控制监测平台。有效控制场馆碳排放,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智能建筑。

赛后利用:多功能、全天候、全方位运营

赛后国家游泳中心既能承办水上和冰上赛事,又能开展全民健身及冰雪运动普及推广活动、承接大型文化演出活动等,从而实现场馆的反复、综合、长久利用。赛后,国家游泳中心队5个场馆进行赛后规划 ,既能满足冬季冰上运动需要,也保留了夏季运动的功能,成为满足大众冰上运动需要的“全天候双轮驱动”场馆。

承接水上和冰上赛事。赛后,国家游泳中心将继续承接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各类国际和国内水上赛事。同时,承接世界冰壶锦标赛、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各类冰上赛事。此外,还将为国家游泳队、冰壶队及其他专业运动队提供专业的训练比赛场地。

国家游泳中心

举办各类商业活动和驻场演出活动。2008年以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了众多科技、汽车、时尚方面的品牌活动。赛后,将继续承接大型公关活动、产品发布、企业年会、大型会议、演出、酒会、展览展示等活动,为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一流的展示、交流平台。

开展青少年冰上和水上运动教育。赛后,将复制目前游泳俱乐部经营模式创建冰上俱乐部,与北京市各中小学联系,开设冰上运动课程。开发儿童体验馆,打造儿童素质成长教育基地,为儿童提供全产业链的产品和服务。

展示宣传冬奥文化。赛后将设置1500平方米冬奥文化展示区,通过各类宣传、活动等途径吸引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关注,激发大众冰雪运动参与热情。

设施与服务方面。国家游泳中心实现了游泳用户网上预约、自助取还手环、手环闸机验检、多模式身份识别等功能,冰上运动中心也及时启用入场检验及会员系统。为突破场馆地理局限,国家游泳中心还利用VR技术,在自主推出的“双奥情景记忆”展览中尝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官网和服贸会网页上开设“云展厅”,还多次通过线上直播活动带线上游客深入体验“双奥场馆”。

重要活动

时间

活动名称

备注

2008年

北京2008年奥运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比赛

作为游泳比赛场馆之一

2008年

北京2008年残奥会游泳比赛

2008年2月19日-2008年2月25日

“好运北京”第16届伙计泳联跳水世界杯赛

2022年

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比赛

作为北京赛区比赛场馆之一

2022年

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项目比赛

荣誉奖项

时间

奖项名称

2022年4月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名单

2019年

年度“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建筑”奖项

2011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年

杰出结构大奖

2010年

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09年11月

2009年度首都国家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10月

科技奥运先进集体

2008年4月

奥运工程建设先进集体

价值意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承担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比赛,奥运会赛后,国家游泳既可承担重大水上比赛(如:残奥会、世界游泳、跳水锦标赛)和各类常规赛事,同时成为“以水为特色,以体为本体”,以“运动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国际化时尚中心,为市民强身健体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国家游泳中心实现从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真正实现水冰交融、双轮驱动,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同时具备水上运动和冰上运动服务能力的“双奥场馆”。

冬奥会期间,“冰立方”一共为30支竞赛队伍组织了147个场次的比赛,累计服务观众10000余人次观赛,做到了竞赛组织平稳有序、基础设施运行良好、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服务保障温暖贴心,圆满实现了冬奥会赛事的安全顺利和场馆运行的平稳有序。

作为“双奥”场馆,“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它在水冰自由转换之间,体现了建筑与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也充分彰显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结合的典范

场馆评价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游泳场馆”。——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凯文·高斯帕

“这些举措反映了我们奥运会2020与2025的可持续目标,非常有效且多样化,他们将有助于奥运会实现碳中和,并且各个场馆也会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此次冬奥会也有复用2008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这是个推行可持续很好的案例。2008年在水立方中观看水上项目的比赛,而今场馆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这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现在在冰立方中可以观看冰壶,这些举措使得冬奥会的可持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

“北京是第一座双奥之城,这是优势,现在用的很多场馆都是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比如以前的水立方变成冰立方,这是非常骄傲的事情,现有的遗产重复利用,这是更好的,可以充分体现奥运会的目标,我们还有很多人曾经为2008年奥运会工作,他们非常专业有经验,对我们来说,这一整个所有角度,各个方面,比2008年更加专业,对于北京这座城市,对于北京冬奥会,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来自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运行主任皮埃尔·杜克雷

“北京正在用一个充满智慧的方式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

冰立方是一个未来风格的建筑奇迹。——美国《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