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英语:Eighteen Springs)是1997年许鞍华执导的香港文艺电影。影片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陈建忠编剧,黎明、吴倩莲、梅艳芳、黄磊、葛优等主演,于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半生缘的:影片剧情、演员与角色、幕后制作、影片风格、主要荣誉、发行与票房、影片反响、影片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半生缘

英文名

Eighteen Springs

原著

张爱玲

语言

粤语

影片片长

125分钟

导演

许鞍华

主演

黎明

编剧

陈建忠

制片人

刘庆义

监制

黄百鸣

摄影

李屏宾

剪辑

黄义顺

配乐

叶小纲

制片公司

天山电影制片厂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发行公司

东方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上映时间

1997年9月12日(中国香港)

简介

影片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沈世钧与顾曼桢这对恋人在半生的纠葛与误会中最终错过了彼此的故事。该影片获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奖及最佳原创歌曲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等荣誉。截至2022年12月1日,该电影在中国香港的总票房为753万美元。

影片剧情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同一间工厂做工的沈世钧(黎明 饰)和顾曼桢(吴倩莲 饰)成为恋人。世钧家在南京,家底殷实,家人想为他说合门当户对的石翠芝(吴辰君 饰)。曼桢居于上海,家累颇重,全仗姐姐顾曼璐(梅艳芳 饰)做舞女养活一大家子。曼璐早年且为此割舍爱情,未能嫁给她一直深爱着的张豫瑾(王志文 饰)。顾沈二人恋情越发炽热,终于订婚。世钧的朋友许叔惠(黄磊 饰)与翠芝情愫暗生,但因门第差异之故不敢造次。

年华老去的曼璐嫁给了的有妇之夫祝鸿才(葛优 饰)。张豫瑾移情顾曼桢,虽然曼桢已经回绝,但曼璐与世钧却都因此而产生了误会。祝鸿才对曼桢垂涎已久,不能生育的曼璐为保全婚姻、报复曼桢,串通祝鸿才强暴曼桢并监禁她至怀孕生子。顾母愚暗而无主见,受曼璐摆布,举家搬走,掩盖真相。世钧苦寻曼桢不见,又遭曼璐误导,以为曼桢已嫁与张豫瑾。

世钧最终迎娶了他并不喜欢但门当户对的翠芝。新婚之夜世钧与翠芝双双察觉不对劲,但木已成舟。许叔惠失望伤心,选择赴美留学。

祝鸿才前妻身后遗留一女,由曼璐带着与曼桢之子共同养育。曼璐重病时前来找曼桢,恳求她回去。曼璐死后,祝鸿才对子女疏于照护,前妻之女病逝,而曼桢之子患上了猩红热,命在旦夕。曼桢为照顾自己的孩子,竟又回到了祝鸿才身边。

许叔惠回国后,间接联系上曼桢。叔惠在沈家见到翠芝,两人解开心结,但注定已经彼此错过。世钧和曼桢在许家巧遇,二人互诉衷肠,却也已经无法挽回过去发生的一切。

演员与角色

半生缘沈世钧黎明饰南京人,父亲经营皮货店。他老实软弱,做事常因顾虑太多而犹豫不决。他喜欢顾曼桢,最后却娶了石翠芝。半生缘顾曼桢吴倩莲饰安徽六安州人。外表文静柔弱,内心善良坚强。她是沈世钧和许叔惠的同事,后与沈世钧渐入热恋。她一直深爱沈世钧,最后却嫁给了祝鸿才。半生缘顾曼璐梅艳芳饰曼桢的姐姐,为了养家小小年纪就去做舞女,年华老去后变为一个二路交际花。嫁给祝鸿才后利用自己的妹妹借腹生子,以留住祝鸿才的心,最后在负疚中病死。半生缘祝鸿才葛优饰宁波人,靠买办起家。为人阴险且不择手段,最后强暴曼桢。半生缘许叔惠黄磊饰曼桢与世钧的同事。能言善辩,豁达幽默,相貌英俊。尽管爱慕石翠芝,却碍于门第而无果。最终前往美国。半生缘石翠芝吴辰君饰大家千金,矫情任性,有些争风吃醋。喜欢的是叔惠,最终却嫁给世钧。半生缘张豫瑾王志文饰六安医院院长,也是顾家远亲,与曼璐有婚约,后因曼璐出去做舞女而解约。

幕后制作

影片筹备

1977到1978年间,许鞍华去日本印片时偶然读到了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她觉得这部作品很有画面感,拍出来肯定会好看。但是,在1983年左右不能去中国内地拍实景,而《半生缘》中需要有很多上海弄堂和街景入镜,如果没有实景就只能搭景,许鞍华觉得那样太可惜,于是作罢。1992年,终于可以去中国内地拍实景,但是那些实景经过改建,很多都装了空调,比十年前更加难拍。但是因为多年执念,许鞍华还是筹集了1100万的资金,其中中国内地投资三百万,香港六百万,加上台湾卖埠两百万(卖埠:指影音类制品的发行和销售),这才终于实现多年来的拍摄想法。

原著改编

《半生缘》是许鞍华导演继《倾城之恋》之后,第二次执导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将张爱玲的小说搬上银幕颇为不易,因为张爱玲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没有激烈的冲突,反而是细腻的情感流动居多。对此,许鞍华采取的是“局部抽取”的模式,突出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主线,并尽量保留原著凄冷孤绝的艺术风格。起初编剧是萧矛,但是剧本成品太过忠于原著,许鞍华不太满意。后来编剧换成陈建忠,他重新理顺情节,并做了大幅删改处理,最终确定剧本。改编后的剧本与小说相比有以下变化:

在叙事视角方面,小说采用的是全知叙事,读者处于上帝视角,而在改编后的电影中,采用了限知视角,并通过曼桢与世钧的画外音传达出他们的心理感受。

在叙述方式方面,剧本将小说中纯粹的内心描写转化了为具体情节。比如,世钧第一次到曼桢家里做客时,小说写到曼桢弟弟对世钧的敌意,编剧陈建忠将这种心理具象化,通过“弟弟往世钧的碗里加了一大勺盐”这个具体情节体现出了弟弟的心理。

在角色性格方面,剧本对曼桢和祝鸿才的性格作了微调。许鞍华认为,不可以将曼桢写得太善良、太被动,也不可将祝鸿才写成纯粹的坏人。

在结尾处理方面,原著小说的结局是曼桢与世钧各自有了家庭后,一同参加国家刚解放时东北的建设。而在剧本中,二人并未一同参加东北建设,故事在解开误会后戛然而止,体现出了宿命的感觉。

选角表演

由于投资有限,所以负担不起太多明星,投资方只要求找来吴倩莲和黎明主演。但是许鞍华觉得,戏中的这两姐妹很重要,必须要找一个有分量的演员。在确定了由吴倩莲饰演曼桢之后,许鞍华认为两姐妹应当有些相似度,她觉得曼璐这个角色非梅艳芳不可。

虽然预算不高,但许鞍华还是决定去找梅艳芳试一试。当时梅艳芳正在拍《金枝玉叶2》,行程很满,许鞍华没有放弃,追着她到片场谈。结果还没聊几句,许鞍华就被导演陈可辛拉去客串空姐了。令许鞍华意外的是,在收工后,梅艳芳表示她一定会去拍《半生缘》。

服饰道具

影片中准备的服饰选择得巧妙精到,强化了人物塑造的肖像性。在影片开场的戏份中,曼桢的服饰是绛红色开身毛衣搭配百褶裙,外罩米色呢质大衣,表现出曼桢温婉、纯净的气质。曼璐在开场戏份中的服饰为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妖艳而又富有风尘气。到了影片结尾是,服饰则变为白色软缎长旗袍搭配白色羊毛披肩,通过圣洁的白色来展现曼璐的遗憾与忏悔。

影片拍摄

在选址拍摄时,许鞍华希望把上海拍出真实的感觉,不要拍成观众刻板印象中灯红酒绿的上海,而是表现出一个城市开始发展的感觉,有工厂区、烂地、半郊区,富有自然的美感。

影片拍摄时,演员的口音各不相同,如果影片中的一家人口音有出入的话,会显得很不真实,所以影片既没有通篇采用上海话也没有通篇采用普通话拍摄。

由于资金不足,再加上演员档期很紧,《半生缘》只拍了三个多月。

影片风格

主题思想

在《半生缘》中,无论是封建大家庭的大小姐翠芝,还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曼桢,都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原著作者张爱玲作为腐朽封建婚姻的见证者,对那个时代的亲情、爱情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婚姻对于女性无关风月,只有生活的挤压和人性的挣扎。许鞍华改编后的电影,将张爱玲作品里的主题延续了下去,通过现实的无奈与错失情缘的惋惜,来展现人生苍凉,表达大时代之下对个人命运的感叹。

叙事手法

叙事手法上,影片采用的是“日常叙事”的手法。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是舒缓的,注重人物之间的感情流动。在剧情上,直接冲突很少出现,即便是在借腹生子这样的戏剧化场景中,导演也没有直接呈现二人的冲突,而是借窗户上两人挣扎的剪影来侧面表现的。这样的叙事手法含蓄内敛,富有韵味。

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平行叙事”的结构。从第一个场景开始,影片就出现了曼桢和世钧两个讲述者。这两种画外音交替出现,贯穿整部电影,形成了平行叙事的结构。影片前半部分是世钧十四年后的回忆,在影片后段,导演用旁白制造了一种扰乱时空的感觉。影片结尾处,前后相隔十四年的场景交织出现,混合倒叙手法,制造出时空层面的错乱感。

符号细节

首先,“红色手套”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细节符号,贯穿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索。曼桢与世钧初识时,就戴着那副红手套。曼桢、世钧与叔惠三人拍照后,手套遗失了,晚上世钧独自一人来到树林寻回了曼桢的手套。在影片落幕时,两人彼此错过缘分,画面中又出现了世钧帮曼桢找手套的那个夜晚。片中“手套”共出现了四次,是世钧和曼桢从相遇、相恋到分离、重逢的感情经历的见证。

其次,“铁窗”这个意象也出现过多次。当曼桢第一次向世钧坦白自己的家庭情况时,镜头透过窗子的铁栏,两人的命运也如同铁栏中的囚徒一般;当曼桢第一次见祝鸿才时,曼桢的脸被铁窗包围,暗示了曼桢的悲惨命运;当曼桢被囚禁后,镜头摇过铁窗外,世钧走远,暗示两人就此错过。

第三,“笼中鸟”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在祝鸿才性侵曼桢的那场戏中,祝鸿才回到家先逗弄了一下笼中的鸟,将他们放出笼。而后,曼桢在祝鸿才的手中挣扎。此时,镜头扫过楼梯口乱飞的群鸟,虽然出了笼,依旧不得自由,暗示了曼桢无论怎么挣扎也逃不脱的命运。

视听语言

画面构图

影片中,摄影机的位置、运动画框都很节制,很少采用宽阔的取景空间。阁楼,车厢,走道,狭小的取景造就了自始至终的被困压的感觉,表达了时代与家庭对曼桢的压抑。同时,大量的近景镜头削弱了人物的情感交流。人物的喜怒哀乐被束缚在很小的范围里,无法张扬,无法获得自由。另外,导演有意识地运用“非均衡构图”的构图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失衡。比如当曼璐劝说曼桢嫁给祝鸿才时,曼桢坐在地上,镜头倾斜,表现出曼璐的人性黑暗面,也暗示着曼桢的人生被颠覆。

色彩影调

影片的色调以黑灰基调为主,画面氤氲,色调朦胧,与原著的回忆氛围相契合。电影通过色彩的变化来暗示曼桢的命运与心理。例如,曼桢在少女时,总是衣着素淡,系着围巾包裹自己,以免引起姐姐客人们的注意。而在见到世钧那场时,她戴了一个鲜艳的红手套,暗示她芳心萌动。当经历了借腹生子一事后,她与世钧彻底错过,曼桢的衣服颜色彻底转为暗沉,表现了她内心的灰暗,暗示她还未绽放的人生就这样毁掉了。

电影声音

《半生缘》中对于声音的运用非常克制。即便是在借腹生子那场激烈的戏中,曼桢的叫喊声和撞破玻璃的声音也不太响,而是有一种从邻家传来的遥远感,导演用这样的方式避免直接呈现痛苦与不堪,而是表现出克制的压抑感。

画外音的大量运用是该影片一大特色。《半生缘》中的画外音,既起到了传达剧中人物内心微妙情感的作用,又能辅助叙事,对剧情作补充解释。该影片的画外音对于影片风格的定位、叙事节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摹和情感的渲染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主要荣誉

获奖年份

奖项名称

颁奖对象

结果

1997

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最佳造型设计

莫均杰

获奖

最佳原创歌曲

《半生缘》

获奖

最佳美术设计

余家安、黄仁逵

提名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推荐电影

《半生缘》

获奖

最佳女演员

吴倩莲

获奖

1998

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吴倩莲

提名

最佳女配角

梅艳芳

获奖

最佳摄影

李屏宾

提名

最佳原创歌曲

《半生缘》

提名

最佳艺术指导

余家安、黄仁逵

提名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莫均杰

提名

最佳原创配乐

叶小纲

提名

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合拍故事片

《半生缘》

获奖

第1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

许鞍华

提名

第3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最佳女配角

梅艳芳

获奖

最佳女主角

吴倩莲

提名

参考资料:

发行与票房

《半生缘》由东方电影发行有限公司、Long Shong International Films Company Ltd.等公司发行,于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香港上映,随后陆续在澳大利亚、阿根廷、韩国等国推出放映。截止到2022年12月1日,《半生缘》在中国香港的总票房为753万美元。

影片反响

截至2022年12月1日,在豆瓣网上,8万观众为它打出了7.9/10的平均分,有约75%的观众给出了四星以上评分。在时光网,影片平均分为7.4/10。然而,该影片在烂番茄的爆米花评分仅为5.2/10分。在IMBD网站上,影片平均分6.9/10,仅有35%的观众给出8分以上的高分。各网站大众评分情况如下表所示:

大众评价(截至2022年11月10日)

评分

人数

链接

豆瓣网

7.9/10

85555

IMBD

6.9/10

460

时光网

7.4/10

680

烂番茄

(爆米花指数)

5.2/10

250+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从IMBD、豆瓣网、时光网和烂番茄的影评来看,不少专业影评人对该影片的戏剧性、导演风格、人物塑造、服饰道具十分欣赏。例如,曾任《旧金山纪事报》电影编辑的鲁特·斯坦(Ruthe Stein)认为,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出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戏剧性,引人入胜,服饰也很有时代感。影评人雪莉·克莱瑟(Shelly Kraicer)认为,这是一部成熟的、精致的电影,有着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和匠心独运的叙事结构,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服装设计和音乐也让人梦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

负面评价

《半生缘》在获得赞誉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质疑之声。批评往往集中于影片节奏、故事套路等方面。例如,影评人大卫·鲁尼(David Rooney)认为,影片节奏缓慢,显得有些呆板。《芝加哥读者报》的评论家乔纳森·罗森鲍姆(Jonathan Rosenbaum)认为这部影片虽不是一无是处,但并不是一部杰作。从IMBD、豆瓣网、时光网和烂番茄的影评来看,由于文化壁垒的影响,该影片在各国接受度和评价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