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前去调查事件真相的记者尕玉,在亲身经历了可可西里志愿巡山队员追捕盗猎者的全过程后,将这些令人震惊的事实写成报道告诉世人的故事。影片获得了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奖。
影片共获得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在上映不久海外版权就已经售出80万美元,预计影片的国内票房能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影片在实际上映过程中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影片最终在中国内地共获得了6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影片剧情 由于盗猎者的猖獗,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数量锐减。为了保护珍稀物种,政府组建了志愿巡山队。1996年的冬天,盗猎者违法捕杀藏羚羊,并杀死了一名巡山队员。为了调查事件的真相,警察尕玉(张磊 饰)伪装成记者,被派往可可西里采访巡山队。尕玉跟随巡山队进山,在路上他们拦截了一伙帮盗猎分子运送羊皮的人。由于没有权限,巡山队只能收缴货物,将这些人全部放走。随后他们去看望了独自居住在保护站长达三年的队员。第三天,在卓乃湖旁,巡山队员看到了成片的藏羚羊尸骨,日泰(多布杰 饰)生气地咒骂盗猎者,随后和队员们一起将藏羚羊的尸骨火化。
第七天车行驶到楚玛尔河附近时,巡山队员们发现了盗猎者的痕迹,随后抓获了以马占林(马占林 饰)为代表的一群帮盗猎者剥羊皮的人。巡山队员带着这些人继续赶路。第十天,马占林趁着巡山队员睡着试图带着三个儿子逃走,前去追捕的一名队员因为肺水肿而摔倒在地。在简单地处理后,日泰让队员刘栋(奇道 饰)带着病人先行就医,由于缺乏医药费,日泰只好让刘栋卖羊皮换钱。由于食物和汽油短缺,巡山队无法再带着马占林一伙人同行,只能让他们自行走出这里。冬天的高原山地,危机四伏,众人都知道能否走出这片土地只能看自己的造化了。
由于汽车爆胎,日泰只好将三名队员留在原地等待刘栋的接应,其他人继续追捕盗猎者。刘栋将伤员送到医疗站,并向女友借钱补充补给物资。可当刘栋带着满满的货物重新向队伍进发时,却不小心陷入流沙而亡。等待刘栋的三人遇上了大雪天气,只好步行到公路旁求救。
队伍很快就只剩下日泰和尕玉。因为汽油耗尽,两人弃车继续步行追赶盗猎者。翻过雪山后,两人被盗猎者团队包围。存活下来的马占林再次出现,向日泰介绍自己的老板,也就是盗猎者的领头人。在剑拔弩张的对峙中,盗猎者开枪将日泰杀死,徒留下震惊的尕玉呆站在旁边。最终尕玉带回了日泰的尸体。
回到北京的尕玉写出了这篇包含着血与泪的报道。一年后政府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并设立了森林公安取代原先的巡山队,藏羚羊的数量开始有所回升。
演员与角色 日泰多布杰饰日泰是巡山队的领队。日泰有情有义,在深知买卖羊皮犯法的情况下,为了给队员治病不惜知法犯法;他勇敢刚毅、正义凛然,在最终与盗猎者头领的交谈中,无论盗猎者如何诱惑他都不为所动;他不畏强暴,甚至不惜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率先出击,最终不幸死在了盗猎者的枪口之下 尕玉张垒饰尕玉的身份是北京派来的记者,实际上他是一名前来做暗中调查的警察。初来乍到的尕玉黑白分明,他不认同日泰知法犯法的行为。但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尕玉逐渐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刘栋奇道饰刘栋是巡山队的队员。为了将受伤的队友送去医疗站,刘栋日夜兼程,等抵达医疗站后,刚下车的刘栋便倒地昏睡过去。刘栋找女友借钱买补给品,不愿再过这样日子的女友留下一笔钱后消失不见 马占林马占林饰马占林原本是一名牧民,但由于生态破坏,放牧无法满足家里的日常开销,马占林只好帮盗猎者剥羊皮,剥一张羊皮就能得到五块钱。马占林是一个多面的人,他既放任盗猎者头领枪杀日泰,却又在巡山队员生病时,让当过医生的儿子前去救治,还在最后离开时为尕玉指路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陆川既是影片的导演,又是编剧。在创作剧本时,他多次跟随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感受可可西里和巡山队最真实的一面。在剧本的撰写过程中,陆川意识到“我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因此陆川前前后后总共修改了八稿剧本,才终于觉得剧本符合了他心中所想,这才准备开始拍摄。正如他在采访时所说,《可可西里》并不是想呈现出一种英雄主义,而是将人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状态下的挣扎和本能展示给观众。
真实事件原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之前,可可西里大约生活着100万只高原藏羚羊。由于世界市场对于披肩“莎图什”的需求增加,原材料藏羚羊绒价格猛涨,一些不法分子看中其中有利可图,一时间盗猎宰杀藏羚羊的现象在可可西里变得格外猖獗。短短几年间,可可西里只残存大约不到2万只藏羚羊。
影片中日泰的原型是杰桑·索南达杰,早在1987年索南达杰就关注到了藏羚羊盗猎问题。1992年青海省 玉树州政府批准成立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索南达杰主动请缨担任工委会的书记一职,他的工作重点正是保护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为西部工委第一任书记后,索南达杰成立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展开反盗猎行动,破获了多起藏羚羊羊皮盗猎案件。1994年1月18日,在与盗猎分子的枪战中索南达杰不幸身亡。此后,他的妹夫奇卡·扎巴多杰同样毛遂自荐,成为工委会第二任书记,决心接替索南达杰保卫可可西里。但不幸的是,在从北京募款回来后的一个夜晚,扎巴多杰遭到了暗杀。
拍摄 摄影师曹郁在采访中表示,在拍摄影片时,他希望能呈现出一个主观化的西藏,影片的整体风格应该是阴郁的、现代的、诗意的。在中国西部的戈壁上拍摄出一部宽银幕且有力量的电影,这本身就是曹郁自己的一种情结,《可可西里》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在影片的实际拍摄中,受到可可西里自然环境的限制,曹郁和陆川之前设计的很多用镜、布光、调度的方式都不得不改变,有些时候甚至需要曹郁扛着摄像机去实时捕捉人物的表演。
表演 影片中只有三位演员是职业演员,其余所有人都是非职业演员。拍摄过河抓捕盗猎分子的戏份时,演员们身处海拔4800米的楚玛尔河边,冬天的河水冰凉刺骨,演员们按照剧本的要求脱了裤子在河里奔跑。这场戏共拍摄了30多次,拍到后期有几位演员几乎站不起来,甚至双腿失去了知觉。
在拍摄刘栋被流沙活埋的戏份时,一共拍摄了五天。为了展现出真实的流沙状态,剧组专门挖了九个大坑,准备了一个多礼拜。在拍摄时剧组真的将演员活埋了进去,因此影片中呈现出的人物的挣扎、痛苦与无助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演员的真实反应。饰演刘栋的演员奇道拍完这个镜头后,昏迷着被从流沙坑中救出。在接受采访时,奇道说他将《可可西里》的拍摄看作他这辈子唯一的一次体验。在影片中参与拍摄的群众演员很多就是真正的盗猎分子和巡山队员,当直面这些运用真实生活经验参与表演的非职业演员时,奇道坦言“那种直接、真实的表现力即使让演技再高的大腕也只能自愧弗如”。提到陷入流沙那场戏时,奇道说剧本原本的设计是沼泽地,导演陆川为了实现更真实的拍摄效果,将沼泽换成了流沙。在实际拍摄中,陆川要求摄影师曹郁一定要等到沙子没过奇道的头顶才能停下。奇道回忆道:“因为整个人被埋在沙堆里,我已经是气若游丝,在导演喊停的那一瞬间,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死亡。”
幕后故事 《可可西里》的拍摄全程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上,剧组还曾在海拔6200米以上的布格达坂峰取景拍摄,影片中有30%的内容是在无人区拍摄完成的。陆川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哪怕是真正的巡山队员在那种环境中也需要吸氧,也会出现流鼻血等反应。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剧组工作人员晕倒后被紧急送往就近的医院接受治疗。在拍摄期间,剧组很多人都曾因为不适应高原环境而产生过生病、流鼻血、厌食、消瘦等不良身体状况,也有些受不了的人会带上行李默默离开。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参与影片制作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经理亚历克斯·格拉夫因车祸丧生,时年32岁。
主题与风格 主题亮点 整部影片采用新闻纪实的方式,通过一个随队记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巡山队员们如何与凶残蛮横的盗猎分子展开殊死搏斗。影片将藏羚羊保护作为故事载体,讲述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人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内核,因此它实际上是一部关注人类自我生存情况与自然环境的影片。
陆川认为,《可可西里》的叙述重心应该设立为在对恶劣自然环境的展现中体现出“一群普通人的挣扎”。因此对生态问题的揭示自然被放置为叙事的故事背景,在人的生存面前,生态问题必然要退居到次要位置上。正如陆川导演所说:“如实展现中国边地民众的生存状态,展示平实生活中人生存的挣扎,或许才是我真正的目的。在这里,你会发现是非观常常失去作用,善恶不再绝对,只有各自的立场下最自然的生存选择......在可可西里,人只有‘人’一种身份。死亡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韧。”
《可可西里》以朴素的艺术追求为外在形式,以普世的生态关怀为叙事线索,在对藏羚羊的具体保护问题中探讨着地球生态的现状。这一方面体现出影片中所蕴含的典型的中国式生态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伦理习惯,另一方面也展现为对消费主义的顽强抵抗,如同巡山队员们以生命为代价抵抗着国际市场对藏羚羊绒的畸形需求,影片通过满含东方生态理念的影像书写深入反思着人与自然的共生问题。
朴素的艺术追求 《可可西里》颠覆了西部电影惯常使用的结构模式,即在影片的结尾处,主人公/英雄人物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一定要是正义战胜邪恶,哪怕正义的一方失败了,也应该是在英勇的行动中辉煌逝去。《可可西里》打破了这种传统结局,影片对主人公日泰的死亡并没有做浪漫化、抒情化、英雄化的展现。随着“砰”、“砰”几声枪响,日泰就像盗猎者枪口下的藏羚羊一般抽搐死亡,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带给观众极强的冲击感,使影片的悲剧意味达到顶点。影片正是通过这种真实直白的方式,朴素却有力地直击人心。
对朴素的追求也是陆川导演没有请大明星,反而邀请非职业素人演员来表演的重要原因。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影片《可可西里》更讲求质感,更讲求真实性。如果请大腕来演,他们城市化和类型化的表演,会破坏这种质感。因此,《可可西里》的演员均是从玉树和格尔木两地请来的,他们较好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影片中的镜头语言也展现为一种更加简洁、平实的拍摄方式。大篇幅采用全景呈现、固定机位的方式,既能展现出可可西里一望无际、荒凉肃杀的戈壁景观,使画面具有写实感,又能将人物与广袤的自然景观做对比,突出人物的渺小感与沉重感。
获奖情况 获奖年份
提名/获奖名称
结果
2004年
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
最佳影片
获奖
最佳摄影奖(曹郁)
获奖
最佳男主角奖(多布杰)
提名
最佳导演奖(陆川)
提名
最佳原创剧本(陆川)
提名
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评委会大奖
获奖
东京大奖赛
提名
2005年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奖
获奖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奖
获奖
最佳导演奖(陆川)
提名
最佳编剧奖(陆川)
提名
最佳男主角奖(多布杰)
提名
最佳摄影奖(曹郁)
提名
最佳录音(宋芹)
提名
最佳音乐(捞仔)
提名
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优秀故事片奖
获奖
优秀导演奖
获奖
第21届圣丹斯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提名
2006年
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亚洲电影奖
获奖
制作与发行 制片公司
1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
发行公司
1
Axiom Films 英国
2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3
IDP Distribution 美国
4
LK-TEL 阿根廷
5
Rézo Films 法国
上映信息 部分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中国大陆
2004年10月1日
中国香港
2005年4月21日
美国
2005年5月25日
加拿大
2005年9月1日
波兰
2005年10月10日
德国
2005年10月28日
匈牙利
2005年12月13日
法国
2006年1月25日
阿根廷
2006年4月4日
英国
2006年9月15日
反响与评价 反响 《可可西里》上映后收获了极好的口碑,很多观众认为本片完全有冲击奥斯卡金像奖的实力。因此,《四川成都商报》首先发起了“万人签名力挺《可可西里》冲击奥斯卡”活动,随后北京、广州、上海、宁波等地媒体也积极联动,这也为影片带来了更广泛的关注。
评价 截至2022年11月14日,《可可西里》在烂番茄收集的50篇专业影评中“新鲜度”为98%,观众“爆米花指数”为90%。IMDb评分为7.6分,豆瓣评分为8.9分。Metacritic网站收录的23篇专业影评中,《可可西里》平均得分为77分。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江世雄,同时也是导演陆川的导师,他称赞道:“陆川选择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题材,影片拍得非常质朴,刻画的人物非常真实,这样的电影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著名学者赵汀阳高度评价了影片的结尾方式:“陆川的《可可西里》是个社会学式和人类学式的故事片......没有一个情节是可以预料的,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作品对观众智力水平的尊重。最后一枪没有铺垫,一打就死,没有废话,像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或《落水狗》一样利索”。
著名演员,前北京电影学院教师黄磊表示:“在这部影片中我感到了真诚、不矫情、不造作,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讴歌,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冷静的表达,美学的探索,惊人的画面,动人的情怀,流畅的叙事,平实的渲染。”
《波士顿环球报》影评人Wesley Morris认为:“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如此发人深省地让拯救生命的斗争和坚持下去的努力显得希望渺茫。”
《奥斯汀纪事报》影评人Marrit Ingman认为:“《可可西里》是一部斗志昂扬的小动作片,讲述了一位来自中国边远省份的真实生态战士,并在艺术电影和硬汉电影上做了区分。”
《纽约时报》影评人Manohla Dargis认为:“关于环境灾难的电影往往强于说教,将教育和斥责置于艺术之上。但这部作品,尽管充满了悲伤和正义的愤怒,但它比任何其他作品都更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