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女主人公。蔡芸芝于1910年7月27日(农历6月21日)生于山东兖州。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蔡芸芝的:简介、生平、子女情况等介绍

外文名

Cai Yunzhi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山东省兖州市

民族

出生日期

1910年7月27日

去世日期

1972年

出生地点

山东兖州

母校

开封女师

职业

教师

代表作品

断鸿声里

中文名

蔡芸芝

性别

星座

狮子座0612

家人

蔡仲荷

主要成就

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女主人公

简介

蔡芸芝的儿子在1983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了《怀念我的母亲蔡芸芝》一文,那时蔡老师已经去世了。摘录该文中的两段:“《我的老师》全文最早发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上。那时偃师高中有位韩老师 (我们住在一个村子里) 看到了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后他从文中‘右嘴角边有榆钱 大小一块黑疙’中,认为确实是我母亲。于是,他就把这篇文章给母亲看,母亲默认了。后来,设法询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从此,阔别了30年的师生又重新恢复了联系,以后就经常书信往来,从魏巍同志的信中,看到了作为当代的著名作家对于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记得,每次信来,母亲都要念给我听,还教我模仿他的字体,练习写字。”“当她44岁那年,即1956年,司马私立中学聘请她任教。记得,那时她非常高兴,精神焕发,感到能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欢欣鼓舞,魏巍同志的《我的老师》又给了她极大的力量。对于魏巍同志给她的评价,她很自谦,认为自己只是做了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一个教师就应该具有爱生的品德。”

生平

蔡芸芝是山东兖州人,其父蔡仲荷一直在陇海铁路上工作。蔡芸芝是蔡仲荷的二女儿,蔡芸芝家中姊妹五人。她在洛阳女子小学附设的一年制师范班毕业后,考上了开封女子师范。1928年,她父亲在郑州铁路上工作后不久失了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蔡云芝在毕业前一年,决心辍学自谋职业。经人介绍,她到郑州东门外东大街关岳庙小学(一座破庙改成的免费平民小学,即今创新街小学)任教,当时她还不足18岁。

1928——1930年,在蔡云芝任教的三年里,魏巍(魏鸿杰)就在这个学校读二、三、四年级,他跟着年轻的蔡老师培养了文学爱好。1930年8月,蔡芸芝离开了郑州前往开封女师复学。平民小学设在郑州东门外的一所破旧关岳庙里,这是一所义学,既不收学费,又可不做制服(校服),这对穷家孩子来说,无异是一个福音。蔡芸芝出身寒门,对这些无钱上正规学校但又同样聪颖的孩子充满了同情和爱。蔡老师的文学爱好,对魏巍影响很大,蔡老师后来发表在郑州一家报纸上的文章《断鸿声里》让魏巍一直念念不忘,可以说,蔡芸芝是魏巍在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1930年,蔡仲荷去世,蔡芸芝再次辍学,到洛阳老城东华街小学教书。1936年再次复学,1937年总算在开封女师毕业。家庭的变故使蔡芸芝在开封女师断断续续读了十年!毕业后仍回洛阳教书,直到1940年,才与洛阳复旦中学教务主任王秋秩结婚,当时蔡芸芝已29岁,是当时少有的晚婚青年。王秋秩思想较进步,曾以国民党洛阳县参议员的身份掩护过纪登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进步学生。洛阳沦陷后,王秋秩带着一家人回诸葛老家躲避。1945年抗战胜利后,蔡芸芝应聘到诸葛中心小学任校长,王秋秩仍回复旦中学教书。

蔡芸芝

解放后,蔡芸芝和所有知识分子一样欢天喜地地迎接社会大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56年诸葛镇司马民中成立,蔡芸芝才受聘到民中任教。当时的民中也像郑州的平民小学一样设在一所古庙里,条件非常简陋,但复出后的蔡芸芝精神焕发,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司马民中当时作为偃师西南的一所民办中学,为偃师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从1957年到1966年10年间,魏巍和蔡芸芝书信不断,不断把自己新创作的作品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告诉蔡老师;每出一本书,总要亲笔签上名字送给蔡老师,并且一直亲切地称她“芸芝师”。每次收到魏巍的来信,对蔡芸芝一家和司马民中的师生“都像过节一样高兴”(王书发语),蔡芸芝不仅把来信读给儿女听,也读给自己的学生听,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分享这份快乐,勉励学生像魏巍那样立志成材。

这十年是蔡芸芝最快乐的日子。后来文革开始了,司马民中停办了,蔡芸芝也因丈夫王秋秩的历史问题受到了冲击。突如其来打击,把蔡芸芝击倒了,病情一天天加重, 1972年夏,蔡芸芝带着满腹冤屈离开了人世,终年63岁。

子女情况

蔡芸芝有四个孩子,老大王亦平(迁户口、办身份证过程中,被错写成王玉平,因为不能改正,错用王玉平至今)   、老二王如平和老四王青平是女孩,老三王方(又名王书发)是惟一的儿子。王如平、王书发、王青平三人都在司马民中毕业,都是蔡芸芝的学生。

1966年,王书发作为返乡知青,回到了诸葛村,参加了修建陆浑东一干灌渠的水利工程建设,并一直在村里的工程队做技术工作。1976年,村里推荐王书发到该村中学任教,先后当过初中和高中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987年至1989年间,王书发自费到洛阳教育学院进修学习。此后,他一直在初中教毕业班,直到2006年退休。从教三十年来,他先后送走了3000多名学生,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偃师高中,有两名学生考上了北大,一名学生考上了清华。长期的劳作,使王书法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多次劝他手术,他一拖再拖,直到退休后才在北京做了手术。

1999年,王书发的二女儿、蔡芸芝的孙女王新晓从洛阳二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司马小学任教。王新晓教学生涯的开始和蔡芸芝教学生涯的结束,竟然在同一地点,历史竟然有如此惊人的巧合!王新晓在诸葛小学任教,她的爱人袁平伟也是一名教师,在洛阳旅游中专任教。

二女儿王如平的丈夫徐长生在洛阳市聋哑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用手语和爱心,让一个个残疾孩子也拥有了健全的人生。

蔡芸芝

受徐长生的影响,王亦平的女儿、蔡芸芝的长外孙女张瑞红也爱上了特殊教育,她在洛阳市残联康复中心工作,用心帮助残疾人进行语言和听力康复训练。

在蔡芸芝女儿和孙女的婚姻问题上,似乎大多数都倾向于选择教师。王书发说:“无论是做教师,还是选择教师做配偶,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她老人家曾说过‘当教师,教书育人,挺好!’”。

蔡芸芝用她的行动和精神哺育了一个教师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