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魈(Mandrillus sphinx),猴科山魈属哺乳动物,别名鬼狒狒。具有橙色的胡须、红色的鼻和嘴唇。鼻两侧有蓝色脊状突起。头顶有羽冠。尾巴短而直立。臀部肉垫为粉红至深红色, 周围两侧是蓝色。雄性体重可达30千克,雌性大约只有一半。体长可达1米。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山魈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圈养等介绍

中文名

山魈

英文名

Mandrill

别名

鬼狒狒

拉丁学名

Mandrillus sphinx

命名者

Linnaeus

命名年份

1758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非西部,包括喀麦隆、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加蓬

保护级别

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物种(VU)

平均寿命

寿命野外一般20岁,圈养下可达46岁

食性

杂食性

妊娠期

168~176天

产仔数

每胎产1仔,偶尔2仔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Linnaeus,1758

灵长目 Primates Linnaeus,1758

猴科 Cercopithecidae  Gray,1821

山魈属 Mandrillus Ritgen,1824

山魈 Mandrillus sphinx Linnaeus,1758

体长

可达1米

体重

雄性体重可达30千克,雌性大约只有一半

拼音

shān xiāo

简介

山魈分布于中非西部,如喀麦隆、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加蓬。主要栖息于从大西洋海岸向内陆延伸100到300公里的常绿雨林中。杂食性,主要采食各种果实,动物性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鸟蛋和小型脊椎动物等。山魈为群居动物,通常由几百只个体组成大的稳定社群。性格暴躁,凶猛好斗。6~7岁性成熟,繁殖高峰期在12月至次年2月。妊娠期168~176天。每胎产1仔,偶尔2仔。寿命野外一般20岁,圈养下可达46岁。

山魈于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物种(VU),于2023年2月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形态特征

山魈是现存最大的猴子之一。雌雄个体差异较大。成年雌性体重11~13千克,雄性体重达到18~33千克;头身雄性62~110厘米,雌性55~67厘米;尾雄性7~10厘米、雌性5~9厘米。雄性比雌性具有更夸张的第二性征,面部、臀部和生殖器上的颜色较雌性个体更鲜艳,并且拥有拥有长度可达5厘米的犬齿。

皮毛长而厚,背部为灰褐色,腹部为硫黄色。尾巴短,总是保持直立。鼻梁和嘴唇是浓郁的漆红色,鼻子两侧是淡蓝色,凹槽中有紫色痕迹。脸颊和耳朵后面有白色的浅橙色皮毛,头顶有一个小羽冠。臀部肉垫为粉红至深红色, 周围两侧是蓝色。未成年山魈毛色以橄榄绿为主。

山魈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山魈分布于大西洋海岸向内陆延伸100到300公里的中非西部,包括喀麦隆、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加蓬。

栖息环境

山魈栖息于常绿雨林中,也生长在山地森林和次生林中。包括半落叶低地雨林、林冠密闭的低地湿润森林及其他生长着十分浓密植被的原生和次生性雨林,以及多岩石的森林、热带草原中的廊道林、河岸林、农耕地、洪泛森林和河床。但是山魈会避开茂密的灌木丛和沼泽。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杂食性,主要采食各种果实,也采食其他植物部位,包括种子、树叶、茎和花等;动物性食物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也采食鸟蛋和小型脊椎动物。山魈是半陆栖动物,通常在离地面不到5米的地方觅食。雄性大部分时间呆在地上,但雌性和幼仔会在树上觅食。当食物匮乏时(旱季期间和结束时),也会袭击庄稼。

根据成都动物园2015年观察数据,山魈采食的主要姿势有蹲坐、走动和站立等。多数山魈以蹲坐采食行为为主,且成年雄性选用蹲坐采食所占的比例更高。

社群行为

群居动物,生活在多雄性、多雌性群体中。通常由几百只个体组成大的稳定群体,也会出现几十只个体组成的较小群体以及孤雄。在遭受强烈的生存狩猎压力的地区(如喀麦隆和赤道几内亚),群体数量要小得多。

魈性格暴躁,凶猛好斗。雄性等级通过竞争决定,而雌性等级在山魈中是按母系遗传的。雌性优势等级在群体中较稳定,雌性个体及雌性后代终身生活在社群中。而成年雄性一般在非繁殖季节离开社群,营独栖生活,直到繁殖季节重新加入新的群体。

节律行为

山魈黎明即开始活动,中午休息,晚上进入树林中睡觉。昼夜节律随季节变化,夏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早,休息时间晚,而冬季则相反。

交流行为

山魈在受惊吓时,叫声如“ji-”;高兴和讨好时,叫声如“ga-ga-ga”;隔笼对叫时,叫声如“hong-e,hong-e”。

山魈个体之间会有梳理毛发的合作行为,梳理者通常会选择被梳理者的背部或臀部,这样可以避免两者直接的目光接触而更加安全。

山魈有胸骨气味腺,其分泌物能够用于气味标记。其气味腺一年四季都比较活跃,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其中,雄性标记比雌性频繁,而且占优势的雄性比其他从属的雄性要多。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一夫多妻”制。发情期,强壮的孤雄个体会挑战群落的首领。 常用的方式是比个头大小,以及面部、 臀部的颜色鲜艳程度来分胜负,很少出现撕咬、 追打等高风险行为。

交配

发情期的雌性退步走到雄性前面,回头注视雄性,前肢放低,以臀相对。雄性如果有愿望,就会碟牙,并向雌后靠近。 雌性随即跑,雄性碟牙追逐。雌性跑出一段后停下,脊椎前凸,臀部放低等待交配。雄性爬跨到雌性背上,以腹部和雌性背部相贴进行交配。交配过程中,雄性始终张嘴碟牙。雌性一般静等受配,不发声,有时头一直低埋在胸前,有时会回头看雄性。交配行为均发生在白天,夜晚不交配。

妊娠哺育

6~7岁性成熟,雌性性周期平均为33.5天。全年能繁殖,高峰期在12月至次年2月。在加蓬,繁殖高峰期在1~4月。妊娠期168~176天。每胎产1仔,偶尔2仔。雌山魈怀孕后至幼仔成熟期间不再和雄性交配。 受孕后前2~3个月外观上变化不大,到4个月后雌性坐在地上时肚子高过或平齐到膝盖。生产前15~20天左右行动有所迟缓,不爱活动。分娩前一天,尿频,几乎不活动,但不废食。

生长发育

出生时,山魈雄性比雌性略大。雄性5~9岁时长出犬齿,9~11岁时长至最长,之后因磨损而减小。雌性在7岁时达到成年体质量,而雄性则是在10岁。雄性身高增长至9~10岁时停止,体重在10~12岁时达到巅峰,至18岁以后明显下降。野生山魈寿命一般为20岁,圈养下可达46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山魈的总数不得而知。截止2016年,在过去24年种群数量减少了至少30%。在一些地区已经灭绝。最大的剩余种群在加蓬。

山魈

山魈

致危因素

在喀麦隆和赤道几内亚,山魈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中,常绿森林栖息地被破坏,降低了山魈种群生存的能力。人类的猎食则是最直接的威胁,尤其是体型较大的雄性,更容易成为目标。对于靠近主干道或者城镇的山魈种群,容易成为商业性偷猎者的目标。尤其是现代捕猎方法的运用,也会让狩猎量增加。

保护级别

2016年,山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物种(VU)。

2023年2月,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保护措施

加蓬已经实施了将人工饲养的山痼野外放归的计划,试图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喀麦隆的坎波马安国家公园,赤道几内亚的蒙特阿廉国家公园等14个地方建立了山魈保护区。

圈养

常见行为

山魈休息时常是俯坐式,即以臀部和脚掌贴在兽舍地面或栏架上,上肢自然放在两膝上,头耷拉,背弯曲,偶尔为侧卧式,即倒在栏架或地上,侧身而卧。

山魈易出现刻板行为,如成都动物园出现长时间发呆。上海动物园在水泥地面上的山魈,坐息行为占据所有行为的一大半,走动行为和站立行为占小半。走动行为通常是每天1~2 h的刻板重复性走圈。站立和坐息时大部分时间是面无表情的发呆。

雌山魈在交配期间会有向邻舍炫耀和挑衅的行为。如在成都动物园,受配雌性常到两兽舍相邻处大叫,当邻舍山魈走进后,又会发出尖锐的“轰哦,轰哦”叫声。

喜欢在地上抹大便,并在其中找果核。其他灵长类动物则无此不良习惯。

饲喂方式

在山魈运动场进行多方位隐蔽式藏食,且需要不断更换食物品种,以及设置不同造型、不同难度的采食器。

日常管理

早晨先观察动物精神状况、 粪便情况、 笼舍情况。然后将山魈隔离,再进行清扫工作,包括食物残渣、粪便、更换饮用水等。定期对笼舍进行全面消毒。对于气温起伏较大的地区,注意防寒保暖与防暑降温。

疾病防治

山魈的常见疾病有腹泻、感冒等。其中引起腹泻的原因有:气温突变、低质量饲料、寄生虫。可根据具体对应情况进行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