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阜阳市下辖县级市。是安徽省9个县级市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淮北平原的西部边缘。地处东径115°15′~115°32′,北纬33°0′~33°30′。面积是66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9万。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界首市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文化、风景名胜、著名人物、获得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界首市

英文名

Jieshou City

别名

小上海、养城

面积

667.3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地理位置

安徽省的最西北边陲,与河南省交界

地理坐标

东经115°15'~115°32',北纬30°00'~33°30'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安徽省

行政类别

县级市

下辖地区

3个街道、15个乡镇

行政区划代码

341282

人口

常住人口63.9万

语言

中原官话-郑曹片

GDP

411.5亿元(2022年)

人均GDP

64396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28713元(2022年)

车牌代码

皖K

邮政编码

236500

政府驻地

界首市人民东路1号

电话区号

0558

机场

界首通用机场(在建)

火车站

界首市站界首南站

简介

界首地处华北地区黄淮平原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从夏商开始,就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此划沟为界,始称“界沟驿”;抗战期间,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人口剧增,商贾云集。截至2023年3月,界首市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县政府驻界首市人民东路1号。

2022年,界首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1.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713元。南洛高速公路、临界郸一级公路、省道204线和308线经过界首。有界首站和界首南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也是阜阳市唯一的,开通高铁始发站的县级城市。机场建设正在筹备中。

界首市历史悠久,古称“养城”,拥有全国唯一以皇帝谥号命名的城镇——光武镇;1947年解放的时候号称“小上海”。2006年被安徽省列为12个享有省辖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县市之一。是全国知名的彩陶艺术故里、剪纸技艺之乡、绿色能源基地,也是全国绿化模范市、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安徽省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国家创新型县(市),更是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名称

界首,据李诚《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界首集‘西与河南省交界,而安徽省界自此始,所以集名界首。”

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是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于是设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又在这里设界沟关。后来,到了明朝末年,因为界沟是颍州府边缘首集,于是开始称这里为界首集。这也就是界首市的雏形。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界首市境古属淮夷先民活动场所。

夏商开始,就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

西周时期,境北部属陈国,南部属沈子国

春秋(公元前539年)楚国于此筑养城(今界首)是界首有城之始,后演变为阳城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子国,境南部自沈入蔡

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灭陈,境北部自陈入楚。战国时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属楚

秦至南北朝

秦(前224年)始行郡县二级制,境北部属新阳县(今市北尹城子),南部属寝县,统辖于颍川郡。后分立陈郡改属之。

秦末,陈胜领导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后被车夫庄贾所杀。部下将军吕臣组建了一支头裹青巾的“苍头军”起兵于新阳县(今界首市沙颍河以北地区)。不久,又与英布联合,再破秦军。后楚怀王夺取兵权,改任他为司徒。此后吕臣投奔于刘邦麾下。

南北朝时于沙河南岸筑云城(今卫民),与阳城夹颍水相对。

西汉(前201年)改新阳县为侯国,境北部属之,后复为县

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阳城侯国,旋废;南部仍属寝县(一作县)。同辖于汝南郡。

新朝(9年)王莽篡汉,始建国元年改汝南郡为汝土贲郡,改阳城为新安,改新阳为新明,改寝为闰治。

东汉(41年)始行州郡县三级制,界首市北部属新阳侯国;南部属固始侯国,后国废为县;中部属汝阴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东汉末年,汉武帝刘秀与王莽在此进行激烈拼斗,留下了全国唯一以皇帝帝号命名的城镇——光武镇。

三国(220年-265年)界首市属魏国内。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西晋(265年-316年)废除新阳县。界首市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阴郡。惠帝分汝阴郡置新蔡郡,固始县改属之。

东晋至北魏(317年-534年)界首市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东魏(534年-550年)界首市北部属北扬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

北齐-北周(550年-581年)北部属颍州陈留郡陈留县,南部属豫州广宁郡褒信县。

隋唐至宋元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初仍南北政权旧制。开皇三年(583年),整饬区划,今界首市境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陈留县(治颍阳故城,位今太和县西北3公里旧县镇)西部地区。十八年,改陈留县为颍阳县(仍治今太和县旧县镇),仍属颍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颍阳县改属豫州刺史部汝阴郡(仍治汝阴)。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武德初罢郡为州。天宝元年(742年)罢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同隶属于颍州(汝阴郡)。

五代,先后为梁、唐、晋、汉、周领地,县境分属颍州汝阴县、沈丘县。

宋开宝六年(973年)分汝阴北5乡置万寿县。界首市北部属万寿县(后改泰和县),南部属沈丘县,同辖于京西北路颍州(后改顺昌府)。始置界沟镇于现城区东北部,属万寿县。为颍州境内县以下十一大商业城镇之一

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追杀金兵至此,在此划沟为界,始称“界沟驿”

元(1206年)界首市分属泰和(后改太和)、沈丘县,同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汝宁府。

元代设界沟站,元末界首人刘福通率“红巾军”在当地举行起义。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

明清

明界首市北部属颍州太和县,南部属颍州,同隶属于南京凤阳府。城区西北部属河南布政使开封府陈州沈丘县。

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初十,张献忠陷颍州,与明军争战于田中仓(今市南田营)。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凤阳府仍为福王控制的南直隶,仍旧制。南明弘光时,今市境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为颍州、太和县分领。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属亳州太和县,十三年改颍州为颍州府,境北部改属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境南部改属阜阳县,城区西北部属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

清咸丰六年(1856年),当地绅商因惧捻军袭击,督民扩建城堡,一度更名界首堡。咸丰七年(1857年)王廷祯于芦村发动农民起义,翌年又有捻军千余人在芦村起义。咸丰十二年,朱在东于境南大朱寨起事,响应淮北捻军。光绪十六年(1890年),城北大郭寨武举郭其昌被推举为哥老会首领。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县境大部属安徽省淮泗道阜阳县、太和县。1932年,设阜阳专员公署,太和县、阜阳县皆属之。1935年,析阜阳县西部置临泉县,境南部遂划入临泉县。1939年城区西北部发展为皂庙镇,属河南省沈丘县,与界首镇、刘兴镇鼎立为界首三镇。1947年10月,界首、刘兴、皂庙3镇合并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年11月境北部属沈鹿淮县(界首县),12月南部属泉阳县。界首市、界首县同属豫皖苏边区行署二分区,泉阳县属四分区。1949年3月,豫皖苏边区行署建制撤销,境北部属太和县,中部(现城区)属界首市,南部属临泉县。同辖于皖北行署阜阳专署。

抗日战争期间,界首三镇已先后从太和、临泉、沈丘县合并连片,统称界首镇,为国民党军事重镇。

1947年,恢复的永涡亳夏解放区。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界首镇。6月,再次解放界首。10月1日,改设界首市(领刘兴、皂庙、界首3个区),今市境北部地区属沈鹿淮边区县。11月27日,改沈鹿淮县为界首县(北杨集,领秋渠、巴集、纸店、杏店、杨集、槐店、光武、黄桥8个区)。11月20日,界首县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12月,在市境南部成立的泉阳县(今泉阳镇),下辖陶庙、砖集、洪庄3个区,属第四专区。38年2月,撤阜北、界首、阜阳3个县,恢复太和县等旧境。3月,撤销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改属拟建中的阜阳专区。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经调整后仅设界首市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今市境分属太和、临泉县与界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今界首市境属太和、临泉县(曾撤销界首市,改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为市人民政府。

1951年2月19日复置),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1952年8月25日,今市境分属安徽省阜阳专区太和、临泉县及界首市。

1953年6月25日,撤销界首市,分太和、临泉县各一部分地区组建界首县。

1957年1月,界首县人民政府改称界首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界首、太和县,组建首太县(驻界首镇),仍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61年12月15日,撤销首太县,恢复界首、太和县,恢复今市境范围。

1968年7月31日,界首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9月5日,界首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界首县人民政府。

1989年9月27日,撤销界首县,改设界首市,仍属安徽省阜阳行署。

1996年1月1日,改由阜阳市(地级)代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界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淮北平原的西部边缘。地处东径115°15′—115°32′,北纬33°0′—33°30′。东与太和县相邻,东南与阜阳县接壤,南与临泉县隔泉河相望,西连河南省沈丘县,北依河南省郸城县。南北长48至58公里,东西宽10至25公里。土地总面积667.30平方公里,约占安徽省总面积的0.49%。

界首市

气候

界首县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四季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资源丰富。1989年出版界首市志显示,从1957年到1989年,界首市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界于10℃至22℃之间为春、秋季。常年是3月26日入春,持续56天;5月21日入夏,持续113天;9月11日入秋,持续61天;11月11日入冬,持续135天。故春短多风旱,夏长而湿热,秋凉且风爽,冬长而干寒。

年平均气温14.7℃。夏季7月日平均气温27.7℃,冬季1月日平均气温0.6℃,年温差27.1℃。历年平均最高气温20.5℃,极端最高气温是1967年6月6日、1972年6月11日、1978年6月11日,均为41.5℃。历年平均最低气温零下9.8℃,极端最低气温是1969年2月5日为零下22.5℃。

地质

构造

界首县居于华北台地,豫—淮台褶带的淮南坳陷区的西部。古生代曾是一片海域,后历经地壳运动到中生代之后,海水消退,逐渐形成湖泊、沼泽。经黄河、颍河、泉河泛滥,侵蚀堆积,尤其是黄河多次泛滥漫流,形成了土层深厚,略向东南倾斜的平原。县境属沉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32.5至38.2米之间,相对高度5.7米,西北稍高于东南,自然坡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颍河横贯中部,泉河流经南部边缘,由于历史上河流经常泛滥改道,交互沉积和历次黄泛的影响,平原地表并不

地层

北、中部黄泛平原区:大多为沙土、淤土、两合土,黄泛层厚度不一,厚者2至3米,薄者只有0.1米。由于近代耕作熟化而形成的黄潮土,成为境内农业生产的“粮食囤”。黄泛围间洼地,仍是砂礓黑土,地势低洼,易遭涝害。

南部河间平原区:阶地紧靠河岸,地势较高,主要是棕壤土;湾地在泉河与阶地之间;离河道较远地方为河间洼地,地势平坦低洼,中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碟形封闭洼地,汛期地表积水,呈浅湖状景观,群众称为“湖地”,主要是砂礓黑土;在阶地与河间洼地之间是微倾斜地,地势微凹,主要是砂礓黄土和砂礓黑土。

地形地貌

可分为两部分

北、中部黄泛平原区:面积377.1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6.52%。分布在颍河以北的城郊区、光武区、芦村区和颍河南岸的陶庙区北部地区。又可分为黄泛高滩地、黄泛低滩地、黄泛缓倾斜地和黄泛围间洼地4种类型。

南部河间平原区:面积为290.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3.48%,分布在砖集、胡集两区及陶庙区南部。又可分为湾地、阶地、河间洼地和微斜地4种类型。

水文水利

水文

境内“湖地”较多,历经改良和治理,现均为良田。

界首市

境内主要有颍河、泉河两大水系。颍河水系控制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7%;泉河水系控制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2%。余为茨谷河水系。

颍河本地习称沙河。源出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由沈丘县刘湾村入境,流经县境中部,东至张庄出境入太和县,东南经阜阳、颍上,至沫河口与淮河成“T”字形相汇。境内河床宽170至200米,深约13米,长14.6公里,流域面积206.4平方公里。

泉河古称“小汝水”,又名颍河。源出郾城县柳庄西的召陵冈下,名曰“汾河”,东南流经商水、项城,四路口以下称泉河。东南流过沈丘县老城南吴沟集,经临泉县丁楼入境,横贯县境南部边缘,流经砖集、胡集2区,由尹庄乡大王庄东南出境,经阜阳县、阜阳市入颍河。境内河床宽约100米,深约8米,长25.6公里,流域面积349平方公里。

茨谷河:流域面积92.1km,占全市总面积的14%,北八丈河、南八丈河在太和县境内入茨河或谷河。茨谷河流域主要支流有:北八丈河、南八丈河、拉纤沟、北界亳河等。

水利

全市主要河道及骨干大中沟有主要蓄水涵闸26座、蓄水大沟43条,塘坝1286座,现状总蓄水能力为3952万m。

现有的机电排灌站10座,灌排结合泵站8座主要分布在泉河、颍河沿岸区域。灌溉提水总装机3025KW,现状供水能力5800万m。

界首市地下水源供水机电井共5688眼,其中浅井5587眼,供水能力7763万m,深层地下水开采井约101眼,现状供水能力1700万m。

土壤

境内土壤以陶庙为界,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土区。

陶庙以北分布着近代黄泛沉积物和近代淮河沉积物,长期经过地下水借毛细管作用上下运动所引起的土壤氧化作用交替发生的潮化过程和人类从事农业活动的旱耕熟化过程,发育形成了潮土类的黄潮土和灰潮土,其中由于河水泛道冲击速度的变化,沉积物厚度不一,形成了慢水淤(土)、紧水沙(土)、不紧不慢出莲花(两合土)的黄潮土。陶庙以南的河间平原分布着黄土性古老沉积物,经历了草甸潜育化及碳酸钙淋淀淀积和脱潜旱耕熟化两个过程发育而成砂礓黑土类。此外,泉河沿岸在古老黄土性沉积物上,由于生物气候条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地带性棕壤土类。

自然资源

界首市是安徽省粮、棉、油的主要产区。小麦、玉米、棉花单产连年居安徽省第一位,从1996年起,跨起了全国小麦高产县市行列。界首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颍南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城郊双孢菇种植面积5000亩。是全国重要的南阳牛交易集散地。界首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泉水等地下矿产资源,并已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

土地资源

界首市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已开始种植马铃薯,源于优质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土地资源。界首红皮马铃薯曾以质优而著名。到1995年前后已扩种到7个乡(镇)街道,面积达10万亩左右。成为中原地区马铃薯最大的生产地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界首市也是安徽省粮、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

截止2022年4月22日耕地40268.55公顷(604028.25亩),种植园用地1294.75公顷(19421.25亩),林地1891.92公顷(28378.8亩),湿地44.70公顷(670.50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539.25公顷(248088.75亩),交通运输用地1975.37公顷(29630.5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303.16公顷(64547.4亩)),其他土地404.90公顷(6073.50亩)。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底,全市矿产资源总体上相对贫乏,种类较少,小矿多,大矿少。已查明矿产资源3种,主要矿种包括砖瓦用粘土矿、地热和矿泉水。目前全市查明矿产地2处,其中地热1处,矿泉水1处,无大型矿床。

1.地热:

界首市地处新生代坳陷盆地,在活动性断裂附近尤其是断裂交汇地段有较好的导热、储热条件。

2.矿泉水:

全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地下水资源,饮用天然矿泉水具有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双重属性,界首市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较为丰富,矿泉水类型以含锶、偏硅酸的重碳酸型为主。目前已查明允许开采资源量1000立方米/日。

森林资源

截止到2018年界首市森林面积达2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5%;城区绿地面积新增4000亩,总绿地面积达1.739万亩,绿化率达35.6%。

树种主要有柏、梓(俗称楸树)桐、椿、榆、桑、柳、槐(国槐俗称白槐、本槐,刺槐俗称洋槐)、楝、杨、柘、楮等,1956年后树种始有引进,有杉木、水杉、山柳、泡桐(兰考桐、白花桐)松柏、雪松等。桐、楝、杨、椿、楸(金丝楸引进品种)

水资源

界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79.5mm,径流深188.5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2590万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600万m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共计约3.02亿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0.28亿立方米,灌溉8万亩;泉河可利用0.105亿立方米,灌溉3万亩;颍河可利用0.053亿立方米,灌溉1.5万亩。地下水可利用0.49亿立方米,灌溉14万亩。

界首市浅层地下水储量比较丰富,埋藏较浅,补给容易,水质良好。其矿化度一般为0.3至0.7克/升,最高1.5克/升,化学组成是HCO3C1-Ca-Mg和HCO3-C1-Mg-Ca型,属重碳酸盐钙镁型低矿化水质,适宜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生物多样性

动物

界首市共有脊椎动物31目75科2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9种,安徽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

野生鸟类210种,比2017年增加6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7种,比2017年增加1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白枕鹤、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白额雁、小天鹅、黑鸢等。同时发现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界首市

界首市

界首市

植物

自然生长植物种类繁多,品种多样,常见的有毛根草、狗尾草等。粮食作物类有小麦、大麦、荞麦、高粱等。林木有柏、松)、杉等。

用植物共441种、其主要有:芍药、杜仲、木瓜等。

截止到2022年界首市辖区内共有44棵古树,其中二级古树2棵,三级古树42棵。涉及9科、9个树种,全部为散生。主要树种为皂角、河柳、黄连木、柘树、榔榆、圆柏、椿树、丝棉木等。

界首市

界首市

界首市

生态功能区

国家级两湾湿地公园,由淮河二级支流的泉河部分河段和马湾、南季湾、蒋杨沟、九龙口五部分构成,面积504.34公顷,湿地面积319.76公顷,湿地率63.4%。泉河及两侧的沟汊河湾婉转迂回,保持着自然的河流形态,沿岸芦苇绵延数千米。这里生物群落独特,育有多样的湿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丰富。据调查统计,有浮游动物33种;浮游植物97种;野生动物109种,高等植物112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莲、野大豆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额雁、鸳鸯等9种。

界首市

沙颍河中央公园项目是界首市重点项目,全长9.8公里,景观面积300万平方米。按照景观主题,沙颍河中央公园项目自西向东分为五段,分别是:城市记忆、都市风情、盛世华章、水乡湿地、田园森林。

界首市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暴雨、冰雹等。旱涝最为严重。自明朝中叶至1985年共出现18个大旱年,35个大涝年。大旱年平均28年一遇,但60年、30年、10年一遇的机会也较多;水灾14年一遇,多发生在夏秋。其中黄泛为害境内尤重。1949年前,境内无水利设施,无力抗御水旱灾害,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1949年后,兴修水利工程,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由于年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加之境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北部承受河南省余水,致使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病虫害主要为蝗虫,多发生于6至8月间,1949年后,得以控制。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3月,界首市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县政府驻界首市人民东路1号

界首市

区划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区号

邮政编码

下辖地区

界首市

341282

0558

236500

东城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

颍南办事处、任寨乡、靳寨乡、邴集乡、

田营镇、砖集镇、大黄镇、顾集镇、

新马集镇、陶庙镇、芦村镇、舒庄镇、

戴桥镇、王集镇、光武镇、泉阳镇

参考资料

政治

界首市主要领导

领导机构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界首市委员会

书记

祁畅

界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李子刚

界首市人民政府

市长

刘永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界首市委员会

主席

应鹏飞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0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界首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为65087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28045人,占50.40%;女性人口为322825人,占49.60%。0-14岁人口为151513人,占23.28%;15-59岁人口为381369人,占58.5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7988人,占18.1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4988人,占14.59%。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08493人,占47.4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42377人,占52.60%。

民族

界首市主体民族为汉族。还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土族,羌族,塔吉克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共计24个民族。泉阳镇集东回族社区是界首市唯一少数民族社区

语言

中原官话-郑曹片。属中原官话,分布在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清丰、台前等县市,河北省的魏县(县城以东)、大名,山东省的阳谷、菏泽、苍山等县市,安徽省的毫县、淮北、灵壁等县市以及江苏省的沛县、宿迁、赣榆等处,共99个县市。

宗教信仰

界首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其中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

佛教南北朝时,佛教在颍河两岸相继传播。明、清时期,境内佛教犹为盛行,地方乡绅富有者,捐资募地兴建寺庙庵堂,遍布城乡。享有盛名的要数大黄庙

伊斯兰教约在十八世纪(清嘉庆年间)传入界首。是时李鸿鸣之父发动虔诚教徒集资,于毓文街(现教门街)东头路北建草房数间,成为界首最早的清真寺。1941年,又于三渡口左岸建一座清真南寺。由于伊斯兰女教徒的增多,为便于信徒礼拜,又在东寺偏东侧建房9间,作为清真女寺。1950年后,宗教制度改革时取销女寺,俟后南、西两寺相继并入清真东寺,为全市伊斯兰教徒活动中心。

经济

概述

界首市克服先天不利条件,坚持“产业兴城、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再生铅、再生铝、再生塑料循环特色产业三大板块,形成了国内链条最长、最完善的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界首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先后获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市)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国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之一,成为安徽省文明城市、省森林城市,连续三年进入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前十,“界首现象”也成为了安徽乃至中西部县域经济逆势崛起的“样本”之一。

2022年,界首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1.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35.7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39.6亿元,增长5.0%。

第一产业

界首市通过实施马铃薯甘薯产业振兴计划。通过新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农民劳动力的再组织、农业资源的再组织、农业生产力的再组织,对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等措施促进农业等发展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5651公顷,比上年增加250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62公顷,扩大24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60公顷,减少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350公顷,扩大271公顷。有效灌溉面积41540公顷,扩大1770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39.92万吨,同比增长0.3%。其中,夏粮产量23.6万吨,同比增长0.4%;秋粮产量15.3万吨,下降0.6。油料产量2670吨,增长2.4%。棉花产量129吨,下降5.1%。蔬菜产量32.7万吨,增长4.1%。

全年肉类总产量3.6万吨,增长0.9%。禽蛋产量1.76万吨,增长7.3%。水产品产量0.57万吨,增长0.8%。

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69.8亿元,同比增长4.9%。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6万公顷,增长0.4%;粮食总产40.0万吨,增长0.2%。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4.3%和4.2%。畜牧业产能加快恢复,全年生猪出栏31.3万头,增长6.7%。肉类总产量4.9万吨,增长5.5%,其中猪肉、羊肉产量分别增长6.3%、6.6%。

第一产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4.3%

第二产业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糖果、方便面、食品添加剂、布、合成纤维聚合物、轻革、中成药、白酒、铅、铅酸蓄电池、塑料薄膜、铝合金、电梯坚定“工业强市”战略。以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和制造业为主。界首市工业增加值均占阜阳22%以上,始终保持阜阳首位,全省前列。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四年全省前4位。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发展布局,坚持集群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3.2%,股份制企业增长5.1%。分行业看,规上工业28个行业大类中7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5.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30.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0.9%、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20.6%。两新一农贡献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3%;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3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3%。

界首市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3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居阜阳市第1位、全省第17位。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3.1%。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7%。

规模以上工业中,27个工业行业大类有1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10.67%,家具制造业增长24.97%,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15.64%,医药制造业增长22.32%,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增长14.0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2%。

第三产业

界首市道路运输企业由52家增长到94家,货物运输量累计完成2.46亿吨,年均增长5%,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城市公交配备92台公交车辆,开通线路七条,实现通乡达园。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0%,居阜阳市第1位。民间投资增长17.0%,居阜阳市第1位。工业投资增长4.3%,居阜阳市第3位。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商品房销售面积90.2万平方米,增长16.8%;商品房销售额52.18亿元,同比增长13.0%;商品房施工面积4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7.9%;竣工面积4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9%。

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39.6亿元,增长5.0%。

经济功能区

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6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界首经济开发区更名设立,总体规划面积88.48平方公里,下辖5个科技园、9个双创园和融城高新投资集团、中小企业担保公司2家融资服务平台。目前高新区已入驻规上企业271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9家。

高新区坐落于长三角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交汇、素有“小上海”之称的中原古驿站界首市。界首交通便捷,沙颍河、泉河两条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宁洛高速、漯阜铁路穿城而过;通用机场选址城北,已开工建设;郑合高铁设站城南,正式开通,拥有始发上海、合肥等地十个班次,是全国为数不多开通高铁始发站的县级城市。

界首市

构建了1个以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为重点的科创城,5个主导产业鲜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科技园,9个为科技园作产业配套的双创园的“159”空间发展格局。循环经济领域已形成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铝基复合材料和再生高分子材料三大优势细分产业。

重要企业

  • 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主持和参与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发布8项企业标准。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再生铅行业唯一认定的智能工厂”,“安徽省创新型企业”,“省标准化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效益。

  • 华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拥有世界领先的16万㎡电池生产车间,7条自动化电池生产线,5600㎡的科研实验室。公司已获授权国家专利6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3项。

  • 天能电池集团(安徽)有限公司

公司研发的石墨烯/硫酸铅复合材料的铅蓄动力电池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绿色产品2项,高新产品8项,新产品5项,公司主导国标1项、团标1项,参与国标3项、行标1项;获得专利529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

社会事业

教育

截止2021年。界首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78所(含教学点16所),在校学生134189人(民办学校97所,在校学生20273人)。其中幼儿园124所,在园幼儿27328人;小学94所,在校学生61470人;初中40所,(含九年一贯制15所)在校学生28463人;高中3所,在校学11728人;中职学校1所,在校学生4946人;特教学校1所,在校学生254人。全县现有教职工9022人(含民办2859人)。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0.69%,义务教育巩固率9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3%。

主要学校

学校名称

办学类型

办学层次

详细地址

界首市第一小学

公办

小学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东城办事处胜利东路103号

安徽省界首中学

公办

高级中学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界师路66号

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

公办

高级中学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中原路723号

界首市回民小学

公办

小学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中原社区人民路469号

界首市第二中学

公办

初级中学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东城办事处大桥北路芬格欣大道66号

参考资料:

界首中学

安徽省界首中学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安徽省界首师范学校,校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2003年学校由中等师范学校改制为普通高中更名为“安徽省界首中学”,2005年被评为“阜阳市示范高中”,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规划区占地310亩,建筑面积67,866.2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96个,在校生5300余人,教职工347人。2020年本科达线率52.21%,其中有两名学生进入全省前500名。2021年高考,录取高水平运动员3人,本科达线484人,占界首市均衡派位达线学生53.4%。2018—2021,连续4年为部队输送了4名优秀飞行学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零犯罪学校”“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组织奖”“安徽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示范家长学校”等称号

界首市

卫生健康

界首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4个。其中,医院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1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个,村卫生室14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

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6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83人,注册护士2197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91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660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459.2万人次。

界首市主要医院

名称

等级

地址

界首市人民医院

三级综合医院

界首市人民东路399号

界首新宜眼科医院

二级综合医院

界首中原路(与文昌路交叉口419号)

界首市妇幼保健院

二级综合医院

界首市胜利路东保健院2号楼东侧一楼

参考资料

界首市

科技

界首市拥有高科技企业1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2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现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4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获批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界首市还累计组建了8家院士工作站,建设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128个。2022年,界首市科技创新资金支出达到2.48亿元,研发投入占GDP的2.61%,位居皖北第一,全省领先。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8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27.97件,是全省的1.26倍、阜阳市的3.68倍。

文化

界首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6家。均属于民营院团。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文化站1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1.4万册。全市国家AAA级景区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界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一般文物保护点5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其中,文化馆、图书馆均已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并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全市形成了以界首市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为分馆,158个农家书屋、36个“惠民书架”、6个“鸟巢书屋”、300余个覆盖机关事业单位阅读服务点为支点的阅读服务网络,加上已建成使用的数字图书馆网站和移动客户端、23个“小微电子图书馆”和56个镇、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逐步形成了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在机关事业单位、村居、学校、医院、企业等设立读书分会201家,在读书氛围浓厚、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家庭挂牌“耕读之家”97家。

界首市博物馆于2009年12月30日正式开馆投入使用。博物馆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为1800平方米,博物馆陈列分布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共五个展区,分别为《界首古代文物陈列馆》,《界首彩陶陈列馆》,《界首市历史文化展馆》和两个临时展厅。

界首市

体育

界首市有体育场馆2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9个,乡镇多功能运动场11个,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15个。获得奖牌:参加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共获1枚金牌、4枚银牌、4.25枚铜牌,其中田径1金、1银、1铜,柔道、中国跤共获3枚银牌、3枚铜牌。另外,我市摔跤、柔道项目先后参加安徽省青少年柔道、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共获安徽省级比赛6金8银14铜及5个第五名。举办体育健身活动情况: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开展界首市2022年度全民健身日主题系列活动、庆“八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篮球友谊赛活动、全市职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比赛、社区运动会、首届职工线上运动会等,参加赛事活动人数达5.6万人次。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7366.0万元,公益金552.1万元。

环保

2022年,界首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10.5公顷,较2021年末增长27.8%;其中公园绿地总面积614.9公顷,较2021年末增长5.1%。拥有垃圾处理站40个,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100%。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2个。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25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70.6%。

截至2023年5月31日,界首市PM2.5浓度均值为62.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为91天,优良天数比例为60.7%,1-4月份沙颍河水质稳定达到三类,万福沟2-4月份稳定达到四类水质,满足水质考核目标要求。截至目前,共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63个;全市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1件,其中已结案6件,罚款34.9564万元;共受理群众环境信访件273件,已办结完成261件,办理工作群众满意率100%。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9月底,我市城乡居保当年缴费人数23.97万人;符合待遇领取的人员养老金发放人数12.36万人,发放率100%。2023年9月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89万人,基金累计支出18234.86万元,其中,待遇支出18205.78万元(包括丧葬抚恤补贴支出319.09万元),转移支出29.08万元;基金累计结余100675万元。

2022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7.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2.6万人。2022年末全市共纳入城市低保对象3537户、5578人,农村低保对象13576户、22674人,特困供养人员3325人,临时救助1949人次。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6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63人。2022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19%。

交通

综述

界首市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境内主要有颍河、泉河两大水系,其中颍河横贯城市东西,可常年通航1500吨级拖船。南洛高速公路、临界郸一级公路、省道204线和308线经过界首。市区距阜阳西关机场60公里。2019年12月1日,高铁站界首南站投入运营。融入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界首市通用机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打造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通航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10月,界首市入选交通运输部公布的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

公路

截止2022年底,农村公路里程总数1142公里。其中县道195公里,乡道109公里,村道838公里,全面构建市、乡、村三级路长制体系。设立市、乡两级路长办公室。G36,S204在界首市都设有出口路段。“三纵九横”城市路网格局基本形成。获批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全国交通强国试点县(市)路网布局为树状。境内无国道,纵穿南北的S204线和横贯东西的S308线呈十字型构成我市公路的主骨架。

铁路

界首市火车站

界首火车站始建于1990年,站址位于界首市东北角、东升路与新阳路交叉口。1990年8月,漯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界首从此开启了铁路运输时代。2014年7月1日,改建后的界首市火车站正式投入使用。界首火车站共三站台五线(含两条正线),站房最多容纳600人。2022年10月11日零时起,新的列车运行图开始实行。界首市火车站不再办理旅客运输业务,全面改为停变通,即所有客车经过界首站时直接通过不再上下旅客。界首市火车站依旧还在,只是变成单纯的货运车站,货物列车还在源源不断地开往各个地方。

界首市

界首市南站

界首南站的开通运营,使得界首市迈入了高铁时代,打通了界首市直达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的快速通道,人称“小上海"的界首能够积极向长三角靠拢,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技术、拉来投资、扩大市场,为界首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界首南站通车后,界首到合肥、郑州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4个半小时就能直达上海虹桥站,界首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的交通圈。

界首市

航空

截止2023年,界首通用机场项目位于该市大黄镇王铎庄村,是该市通用航空产业园一期项目之一,占地约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494平方米,跑道长1000米、宽30米。正在建设中。

航运

截止2010年,界首境内航道约41.2公里,其中泉河26.6公里,沙颍河四级航道14.6公里,在界首境内穿城而过,常年通航。到2009年底,我市拥有运输船舶38艘,总吨位10169吨。2006-2009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64.1万吨,其中出口105.3万吨,进口58.8万吨。

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港口码头3处,5座300吨级码头泊位,港口码头年通过能力为60万吨。

公共交通

截止2022年,界首市运营线路6条,线路网长度95公里,月总行驶里程22.72万公里左右,公交线路网基本覆盖城市中心城区的各个功能区。

2022年完成城乡公交一期(“界首至芦村”等5条农村客运线路)的城乡公交化改造。开通界首至芦村、界首至戴桥、界首至舒庄、界首至砖集、界首至顾集5条运行里程达177公里的公交线路,设置上下行站点共366个,投放新能源公交车56标台,实现新能源公交车购置比率100%、城乡客运车辆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率为100%、乡镇公交通车率100%。所涉乡镇沿线建有停靠站、招呼站、候车亭,至建制村2公里半径公交通车覆盖率达到100%。适时开展城乡公交二期改造,织密公交网络,提高公交覆盖率。

文化

概述

界首市人文底蕴深厚,界首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即界首彩陶、界首书会。存古迹有汉新阳城遗址、黄古堆遗址、隋唐以来古窑址、元未刘福通故里、臧家公馆、清真寺等,城北光武镇是全国唯一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苗湖书会就是其中之一,由农民自办,坚持至今,为当地和周边农民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有刘福通、臧致平等一系列名人轶事。

饮食

新中国建立前,贫民百姓以粗粮为主食,麦面(又称好面)只有在午收后才能吃上几天。农忙时一日三餐,早晨稀饭、馍;中午杂面条;下午馍、茶。农村称吃晚饭为“喝茶”。冬闲时多为两餐。新中国建立后,饮食有所改善。县境人民多以小麦为主食,主要食馍类,有发面(用酵子发制)死面(清水活面)两种。还常吃咸稀饭、面疙瘩、水饺子等。

回族食肉专为牛、羊等反刍动物和鸡、鸭、鱼等。

节日食俗,春节吃饺子,元宵节晚上吃元宵,二月二吃煎饼,端阳节吃糖糕、粽子,六月六吃炒面,中秋节吃月饼、焦馍、水果等,腊月初八日吃米饭,年三十吃团圆饭。

喜庆食俗,结婚、庆寿、得子女,筵席较为丰盛。常用小五称(一个果盘、两荤、两素)大五称(五盘糕点、两荤、两素),外有三整(整鸡、鱼、肘子)四合(四个合碗)十碗菜。

吕长明红烧牛肉

吕长明红烧牛肉制作技艺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系吕家祖传,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安徽省界首市的特产。精选淮北地区黄牛肉为原料,十六种纯天然香料为调料,经过煮、熏、蒸、炸、陈年老汤精制而成。主要产品有五香烧牛肉、酱香牛肉、牛肉干、牛腱等。

界首市

界首壮馍

俗称“腚踹面”。源于陕西,传至界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用酵面团与冷面团经揉合、揪剂烙制而成,料取麦面精粉,压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回香无穷,能久放,便携带,不变味。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

界首市

李良成熏鸡

制作技艺源于民国初期,盛于改革开放初期,被誉为“十里香”的美称。选用健壮的草公鸡经陈年老汤卤制,刷麻油而成。风味鲜美,回味浓厚,无异味,口感好。产品以“特味熏鸡”为基础,研发出以鸡、牛肉、猪肉、驴肉、水产品、禽蛋为主的六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界首市

习俗

春节习俗

在界首蒸“枣山”称得上代表性的年味也最能体现年味"二十八,蒸枣花"蒸枣花指的就是春节前的蒸年馍习俗,在界首就叫蒸“枣山”。据说最早供奉的是灶王爷夫妇,每年祭灶前,人们就会把枣山蒸好。祭灶那天,老人们会神情肃穆地把灶王爷夫妇的画像摆放在灶台上,灶王爷画像的两边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图的是吉祥如意。在界首,过年时,出嫁的闺女会把蒸好的“枣山馍”送给娘家;姥姥蒸“枣山馍”也会送给外孙、外孙女。“因为是民俗传统,流传下来的时间太久了,所以说法各异,但都是象征‘吉祥如意’的意思,也体现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界首市

苗湖书会

苗湖书会是安徽省界首市沿袭下来的传统书会。始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大约200年左右的历史。当时,唱坠子翁的艺人苗本林,发起了苗湖说唱会,参加演唱的艺人有苗湖村3人,邻村5人。书会演唱的曲目多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涌现的新人新事,如宣传邻里和睦,计划生育,遵纪守法,破除迷信等内容的节目。书会已演出新曲目106个,创作新曲目150多个。这些新曲目在历届书会上,均获得群众好评。“无时不说,无处不唱,无人不乐”是界首苗湖书会自娱性的重要体现,是原始趣味性的真实写照。

界首市

二月二

在以前,人们还不富裕、收入较低,还没有专用除虫的工具和药剂,除虫只能靠民间土办法撒灰来完成。于是撒灰也延续到今天。撒灰撒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寓意。比如撒在墙角墙根驱去除百虫,预防疾病。撒在院子里形成大圈,寓意明年粮食大丰收、仓满屯。撒在井旁,寓意风调雨顺。广大女同胞纷纷购买老雁大馍送给自己的父母,祝愿老人平安健康幸福。

特色村落

界首市邴集乡三和村拟被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安徽省12个村落入选,阜阳市仅邴集乡三和村入选。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种植绿化苗木1.2万株,种植草坪2380平方米,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国字号荣誉。连续举办22届的邴集梨花诗会,已成为当地“诗会”搭台、经济唱戏的一个优秀文化品牌,唱响了乡村文化旅游大戏。在薄壳山核桃林下种植芍药,芍药花盛开季节,数以万株红、粉、白色芍药花随风舞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切实提升了乡村旅游“聚合力”。此外,在界首市佳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设立中小学生教育实践活动,旨在让青少年感知生态文明重要性,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界首市

文物古迹

截止2023年10月。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6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文物保护单位

序号

文保单位名称

级别

所属乡镇

地   址

1

新阳城遗址

省级

光武镇

光武镇刘寨行政村尹城子自然村

2

臧家公馆

省级

西城办事处

臧家公馆位于界首市城区新华街中段

3

田营十三窑

省级

田营镇

田营镇境内

4

大黄庙

阜阳市

大黄镇

大黄镇大黄集上,东西大街

5

王庄古文化遗址

阜阳市

顾集镇

顾集镇王庄行政村

6

豫皖苏建国学院旧址

阜阳市

颖南办事处

颍南办事处裕民街玉皇庙院

7

清真寺

阜阳市

西城办事处

界首市教门街中段

8

任湾、韩湾古文化遗址

县市级

东城办事处

东城办事处徐寨行政村韩湾

9

应寨古村寨遗址

县市级

顾集镇

顾集镇顾集行政村应寨自然村

10

黄家庙

县市级

光武镇

光武镇黄寨行政村

11

刘古堆

县市级

光武镇

光武镇刘寨村北

12

黄古堆

县市级

邴集乡

邴集乡黄古堆行政村

13

莘城遗址

县市级

邴集乡

邴集乡蒋娘店村

14

于古堆

县市级

光武镇

光武镇段庄行政村于古堆自然村

15

姜湾遗址

县市级

田营镇

姜湾行政村东沙颖河大提内侧

16

土楼“七十二窑”遗址

县市级

砖集镇

砖集镇刘楼行政村土楼自然村

参考资料

新阳城遗址

从界首市区出发,沿界郸公路向北行驶约17公里,继续行进至大刘寨行政村,可发现一块毗邻界郸公路的长方形台地。就是新阳城遗址

界首市

新阳城遗址南北长约390米、东西宽约330米,占地面积约130亩,略高于四周。从建城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朝实行郡县制,置新阳县。《史记·陈涉世家》有“陈涉为其御庄贾所杀,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兵于新阳,杀庄贾,复以为张楚”的记载。说明秦末,新阳城有驻军。新中国成立前后,新阳城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古钱币就有蚁鼻钱、布币、汉半两、汉五铢、王莽布泉等。此外,这里还发现了炼铜铸铁的冶炼残渣、鹿角化石,以及青铜器皿、饰彩陶器、汉砖、筒瓦、汉石磨等。

臧家公馆

位于界首市城区新华街中段路北,为清末民初爱国将领臧致平故居。解放初期曾为界首市政府初创地。现存的臧家公馆,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大宅院建筑风格,有上房、厢房、腰屋、倒座共三十三间(现存三十间)。

界首市

田营十三窑

田营十三窑是孕育界首彩陶的诞生地。它不仅是安徽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阜阳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田营十三窑”位于界首颍河南岸古窑址,即指卢窑、魏窑、计窑等十三个窑口。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后称为“十三窑”,主要生产三彩刻花陶、民风陶、建筑陶等。这门流传千年的古老制陶技艺。

界首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23年10月。界首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即界首彩陶、界首书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扁担戏、界首渔鼓、大黄庙会;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个,即界首剪纸、木版年画、界首刺绣等。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又称三彩刻花陶,其工艺传承于隋唐时期的民窑,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界首彩陶扎根在淳朴的乡村民风之中,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花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观赏和实用功能”的基本特征。界首陶器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当地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水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黏土。界首彩陶的制作采用手工拉坯、模印、刻画、剔花和彩饰等艺术技巧,通过民间艺人随心所欲、简练而遒劲的笔触,表现出的画面主题生动而传神。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界首民间艺人卢山艺制作的“刀马人”刻花彩陶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民间工艺奖金奖,2006年6月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界首市

界首书会

界首苗湖书会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年左右,是界首文化艺术上一个独特的“盆景工程”。清嘉庆年间,唱坠子翁的艺人苗贯珠的父亲,发起了苗湖书会。民国时期,渔鼓艺人苗文选,把闰年的农历六月六定为苗湖书会的演出日,一唱就是五天。1985年,苗贯珠第六代子孙著名艺人苗清臣,在界首县委、县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正式举办界首县第一届苗湖书会,至今已举办25届。苗湖六月六说唱会的剧种也由过去教单一的坠子、大鼓等,发展到评书、渔鼓,快书等40多个曲种。同时,还增添了玩狮子、旱船等民间舞蹈及戏剧表演,并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经贸交易,牲畜买卖、商品交流等相继云集此地。2008年2月,界首书会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首市

界首渔鼓

界首渔鼓,又称道筒子或坠子嗡,行话为“溜兰条儿”,是河南坠子起源的曲种之一,也是中国地方稀有剧种道情戏的鼻祖。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20年左右,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现流传至今的唱腔经几代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对原生态的说唱风格有了新的内涵,是全面反映颍河流域一带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民族、宗教的一部百科全书。界首渔鼓以演唱为主,夹白为辅,唱词和说白均加韵脚,分为 “高音渔鼓”和 “低音渔鼓”两类。所持乐器为打击器,即渔鼓筒子和简板,所演唱曲目多为传统书目,其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动听。“无时不说,无处不唱,无人不乐“是界首渔鼓自娱性的重要体现,是原始趣味的真实写照。界首渔鼓音乐现已被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2006年12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界首市

地方特产

  • 界首剪纸

界首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受地域、民俗、民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2008年,界首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目前,全市拥有市级剪纸学会学员500多人。省级会员22人,国家级会员16人,其剪纸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展览68次,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等100多家新闻媒体刊登和播放专题新闻。

界首市

  • 界首刺绣

界首刺绣是我国北方平针与布艺结合之绣品,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特有的风格,技艺传承基本靠口传心授。界首刺绣绣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获得赞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界首刺绣属民间平针绣品,在色彩上讲究大红、大绿、大紫,用以金银线,配以黄、红、绿等色彩的绸缎,饰以各色金属片和金丝穗,使绣品更加完美精致。绣品多用于家居生活、日常用品、服装鞋帽的装饰。

界首市

风景名胜

界首市主要旅游景区

景区名称

等级

地址

翰墨文化园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界首市陶庙镇司营村

界首博物馆

城市新区文化活动中心

界首市颍南植物园

界首市颍南街道

两湾湿地公园

\

界首市代桥镇

莲浦湖湿地公园

宁洛高速公路北侧

森林公园

界首市东城、西城、大黄、陶庙、颍南等街道

千年古刹琉璃寺

界首市田营镇李能村

臧公馆

新华街中段路北

伏羲圣地大黄庙

界首市大黄镇

七七抗战纪念碑

界首市解放一大街

参考资料

翰墨文化园

该园区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高科技农业、商贸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文化产业园。共建设1.6万平米的文化坛、2000平米的农村传统文化展馆、翰墨文化展厅、文化活动广场、南乡旧梦影视棚、青少年爱国教育活动基地、绿色餐厅等项目。翰墨文化艺术产业园的成立旨在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带动地区及周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界首市

千年古刹琉璃寺

琉璃寺位于界首市田营镇李能村,始建于隋朝,唐贞观二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赐名琉璃寺,成为中国当时100座名寺之一。现在原址重新修建,占地面积30亩,内有天王殿、药师殿、藏经阁等。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明朝中晚期遭到一次大的破坏,上世纪六七年代,古寺遭到灭顶之灾。唐朝时期的一口巨大铁锅,被收去炼铁了,寺内佛像更是破坏殆尽,佛堂也惨遭拆毁,剩存的古迹寥寥无几。后又惨遭洪水,殿宇全部塌在颍河里,只剩一处台基证明这里曾经有一处寺庙。如今的琉璃寺则是2014年10月重建的三重院落。

界首市

著名人物

名字

生卒年

简介

刘福通

1320年~1365年

颍州(今安徽界首)人,元末红巾军首领。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因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二十三年,张士诚军围攻安丰,他与韩林儿往滁州依朱元璋。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

臧致平

1869年~1944年

安徽省界首市城关人。幼家贫,成年后以卖水为生。因生活所迫投身清军,先在第一协统张怀芝部任标统,后为冯国璋辖部

卢山义

1920年~2007年

界首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安徽省省最年长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郭汝霖

1920年~2009年

乳名铁良,安徽省界首人。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参军长、空军总司令、国民党籍。空军机械学校、空军官校第14期、空军指挥参谋学校、三军联大、战争学院将官班毕业

苑振

1988年~

中共党员,安徽界首市田营镇苑庄村人;中国原创歌手,擅长:吉他、横笛、洞箫、口琴、书法、作曲、作词

薄战士

不详

民间小调艺术家,安徽阜阳界首市泉阳镇集东行政村人,原名薄文良,早年以演出粗俗民间小调出道,擅男扮女装,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农村影响很大。成名后开始关注现实生活,戏剧作品渐趋严肃,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开始独立拍摄乡土戏剧连续剧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授予时间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部门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

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2年8月29日

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8年11月

首批创新型县(市)

科技部

2018年12月

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2019年2月2日

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9年9月20日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全国绿化委员会

2020年3月11日

界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

2020年6月

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

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20年9月29日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交通运输部、财政部

2020年12月

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

国家住建部

2020年12月1日

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2021年1月

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榜单第31位

第十届管理决策效率评价研讨会

2021年1月14日

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2021年3月

安徽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

2021年10月27日

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

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