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工(1900年12月8日-1987年12月29日),原名何坤,湖南华容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何长工的:人物关系、人物生平、家庭生活、人物轶事、人物著作、人物评价、人物纪念等介绍

原名

何坤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

出生日期

1900年12月8日

去世日期

1987年12月29日

中文名

何长工

性别

毕业院校

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

政党

中国共产党

简介

何长工1918年毕业于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去北京长辛店法文专修馆半工半读,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何长工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何长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曾在红军时期创办过工农红军学校,后长期领导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军政大学。1947年,何长工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军工部部长,不久兼任军械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受命组建国家重工业部,任副部长、代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1952年8月,何长工任地质部副部长,后任党组书记,培养地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矿藏勘探。1978年何长工被任命为军事学院副院长。1980年9月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5年,何长工辞去一切职务,悉心于党史、军史的研究和宣传。1987年12月29日,何长工同志在北京病逝。

何长工同志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何长工主要著作有《何长工回忆录》《难忘的岁月》等。中共中央给他一生作出全面评价:“何长工同志在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中国人民和无产阶级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900年12月8日,何长工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南山乡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时入私塾,后考取南山区公立高等小学。他发奋读书,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岳阳第三联合中学。在中学时,他受孙中山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积极从事学生爱国运动,对旧的教育制度和陈腐的社会现象,勇敢地进行斗争。何长工读书用功,成绩优良,不久考入湖南省较有名气的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系。

1918年夏天,何长工于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毕业。他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北京招收勤工俭学旅欧班。何长工立即前往北京,参加报名,并被派到北京长辛店法文专修馆半工半读。

1919年,何长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此期间,何长工利用节假日参加勤工俭学生的集会,聆听赵世炎、蔡和森、周恩来等著名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演讲以及他们同国家主义派的辩论演讲。从这些人的演讲中,何长工从“实业救国”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922年6月下旬,周恩来在巴黎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何长工听到消息后写信给旅法支部,表示愿意加入支部生活,参加新的斗争。不久,他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成员,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何长工

革命生涯

1924年,何长工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乡湖南省华容县,按党的指示,在洞庭湖西区建立党团组织,办教育,开展农民运动。亲自创办了新华中学,任学校董事委员会主任,不久被选为华容县学务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共华(容)南(县)地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任洞庭湖西区农民自卫军总指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长工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后任连党代表。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

1928年初,何长工曾被毛泽东派到王佐部队做政治工作。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二团党代表、红四军军委委员、二十八团、三十二团党代表兼中共宁冈中心县委书记,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临时特委常委。何长工也是朱毛会师的关键人物,他奉毛泽东之命到广东韶关寻找到朱德部队。

1929年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何长工曾率赤卫军等坚持井冈山斗争,后任红五军五纵队党代表。

1930年6月,何长工任红八军军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参与开辟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攻打长沙的战斗。

1931年秋,第三次反“围”战斗胜利后,由于部队频繁作战,减员严重,红军进行整编,将军部撤销,军团部直辖师。根据新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朱德决定在瑞金创办一所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抽调何长工、邓萍两位军长和十几名师、团干部来筹办这件事。何长工接受任务后,即由战场转入课堂,投身于红军军事教育的事业中。

1932年1月,何长工调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委。在为期很短的工作之后,是年春,何长工与第十三军参谋长周子昆以及孙毅、苏进等二十多名有作战经验的干部重返红军学校工作。由何长工筹建红军大学。

1933年冬,红军大学正式开学,中央军委任命何长工为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红军大学的创立,为红军培养了大批的军政人才。

1934年1月,何长工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3月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粤赣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

1934年9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何长工与潘汉年一起到寻邬筠门岭,与反蒋的广东军阀陈济棠的代表谈判,达成就地停战等五项秘密协议,后红军长征经过陈部防区时未遭堵截。长征初期他任中央教导师政委、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遵义会议后任红九军团政委,曾与军团长罗炳辉率部在侧翼单独行动,担负掩护和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任务。

1936年,何长工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历任两延(延长、延川)河防司令员兼政委,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校长、总校教育长、副校长等职。任东北军政大学第一副校长(代校长)。

1947年起何长工任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

何长工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长工于1949年10月调北京组建重工业部,任副部长、代部长。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发展中国工业生产的指示,重点抓了航空、钢铁、造船、电机和动力等重工业的建设,为中国重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发展莫定了基础。

1952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地质部,何长工调任该部副部长,后任党组书记,同李四光部长一起开创和长期领导了中国地质事业。

1975年10月,何长工从地方回到军队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7年12月何长工任军事学院副院长。他是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何长工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他还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5年何长工同志辞去一切职务,悉心于党史、军史的研究和宣传。

1987年12月29日,何长工同志病逝于北京,终年八十七岁。

家庭生活

何长工的结发妻子孟淑亚以及儿子何光球、何光星,于1930年被反动军阀报复,残忍杀害。

何长工与第二任妻子尹清平在红军队伍中相识,在战火中结为知己。夫妻俩相濡以沫半个世纪,育有儿子:何光皓、何光暐、何光晔,女儿:何光瑨、何光瑞。

人物轶事

名字由来

何长工原名何坤,后来毛泽东为他取了一个既有中国乡土味道又寓意深刻的名字“长工”。那是1924年的春天,何坤被党组织调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他组织起来两千多人的农民自卫军,有八百多支枪,成为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大革命失败后,何坤与蔡协民等人为了尽快了解中共中央今后方针,专程到武汉找到毛泽东。在毛泽东的亲自安排下,他们被分配到共产党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毛泽东说:“将来革命需要力量,你们需要锻炼、深造,现在我们很多骨干都在武汉警卫团训练培养,你们几个人也要到那里去。但有一条,要改名字,尤其何坤,反动派对你已经了解,列为‘大暴徒’之一。”当时,蔡协民说他不改了,协民就是农民协会的意思,舍不得改。他还建议说:“何坤要改就往‘工’上改,我们来个工农联盟嘛!”毛泽东听后,笑了笑说:“那好嘛!何坤同志1918年在长辛店做过工,就叫何长工吧!”从此以后,何坤就一直用毛泽东给起的何长工这个名字。

设计军旗

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起义部队打出的军旗仍是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毛泽东回到长沙后,认为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不能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子”,要是再打国民党的旗子,就会严重脱离群众。8月20日,毛泽东在以湖南省委名义写给中共中央的信中谈到:“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关于第一面军旗帜的研究很多,一般认为,当时前委把设计军旗的任务交给了起义军的第一团。这个团原来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也叫武汉警卫团。北伐时是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下面的一支队伍,连、排以上干部中有1/3是共产党员。团部的参谋何长工等人接受了设计军旗的具体任务。

为反映工农革命军的性质,何长工根据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见过的苏联红军旗样和曾学习过的几何知识,提出了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他设计的一面有镰刀、斧头和五角星图案的红旗的意见,得到一致赞同。何长工与杨立三等具体规划图案,并由何长工与杨立三等同志一起制作。第二天,他们按设计方案制作出了一面军旗,样式是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帜中央缝一个金黄色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星中是镰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工农;靠旗标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

何长工

公私分明

革命年代,何长工的结发妻子孟淑亚、年幼的儿子何光球、何光星在老家被反动派残忍杀害,他们本有两次机会逃离敌人魔掌,却都遗憾地错过了。

30年代初,何长工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携带地方党组织上交的经费,参加在上海召开的苏区红军代表大会。因农村土秤有误差,实际黄金数量比账目黄金多出了一部分。党组织建议,可以考虑用多出来的部分钱,把他的家人接到上海来,妻子学纺织,两个孩子送到莫斯科去培养。何长工婉言谢绝了,说妻儿是湖南人,不懂上海话,上海是白区,容易暴露。而且,这些经费都是公款,不能用于私事。几个月后,何长工率领军队攻打长沙,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同志们又一次建议他:用一点缴获来的钱,把妻小从老家接过来吧。何长工又以同样的理由再次拒绝了。不料,两次拒绝,便成了终生遗憾。

晚年回忆起早逝的妻儿,何长工对晚辈们说:我们的党和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岂止我何长工一家。当后来查出,杀害何长工妻儿的反动派的儿子在内蒙古工作时,何长工对中央组织部的同志讲:“我们能搞那种个人的冤怨相报吗?他老子反动,是老子的事,他父亲杀我妻儿时他才两岁,(他)没有责任,应当允许人家走出家庭干革命。”何长工先大家后小家、以德报怨的优秀品质,给后代树立了高尚的榜样。

勤俭节约

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担任的职务不低,但他对家中晚辈一再叮嘱:勤俭节约,不能搞特殊化,不能有优越感,要听政府的安排。

何长工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对吃穿基本没什么要求,衬衣领子被汗咬破了,藤椅坐穿了,都是修修补补再用。生活中也时常保持着平常心,不搞特殊化。改革开放伊始,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何长工和侄孙何贤常一起去公共澡堂洗澡。两人随身带好10元钱,坐公共汽车去;洗好澡以后再吃顿饺子,10元钱刚好用完,爷孙两人就步行回家。路上遇到田里工作的农民,何长工会停下来,和他们聊聊天,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官。

这样的平常心,还体现对家人的工作安排上。何长工从不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就连和他感情颇深的侄孙何贤,也是自己踏踏实实在农村种了八年地,后来到农机站搞修理,工作以后自培,考了湘潭大学本科,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进城参加工作。家里的人如果是为公事找他,他肯帮忙;要读书的人来找他,他都接待;安排工作的话,合理的就想办法解决,安排职务的就不行。

勤俭节约的生活,质朴而不庸俗的亲情,形成了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

人物著作

作品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简介

《革命回忆录》

1955.09

广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何长工参加秋收起义和进军井冈山的片段回忆

《勤工俭学生活回忆》

1958.11

工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何长工当初留法勤工俭学的生活与斗争情况

《难忘的岁月》

1982.06

人民出版社

《难忘的岁月》共有十六篇回忆文章,记述了何长工从参加革命到抗日战争结束前这段时间的斗争片断

《何长工回忆录》

1987.12

解放军出版社

何长工出版的回忆录。记录何长工经历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斗争、壮举和伟业

人物评价

“他一生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保持坚定信念,保持对党和人民的耿耿忠心。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何长工。”——《“人民的好长工” 学习何长工的忠诚品质》

“红军大学在何长工的领导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的胜利作出杰出贡献;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选调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员来进行教学,全体教员和学员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促进了红军大学的完善和发展。何长工对于红军大学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何长工与红军大学二三事》

人物纪念

社会活动

2000年12月8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0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主持。

2021年4月15日上午,岳阳市国资委全体党员干部前往岳阳市华容县何长工纪念馆和岳阳华容烈士陵园,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党史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在何长工同志铜像前,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曹冠军同志代表国资委向其敬献花篮,上前整理缎带,全体党员干部肃穆默哀。随后,大家进入何长工同志事迹展厅进行参观,了解何长工的革命历程和光辉事迹。

何长工

文化作品

2017年7月27日上映的电影《建军大业》,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片 ,片中何长工由演员李易峰饰演,何长工虽然戏份不多,但在建军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中也描绘了何长工设计军旗这一情节。

何长工

2021年7月19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杨虎执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正式上映。片中党旗设计者何长工的饰演者,是徐州籍青年演员孙涛。他饰演的党旗的设计者何长工,在秋收起义之时,为起义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设计制作了军史上第一面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