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许县(英文:Tongxu County)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豫东平原,东接杞县、西连尉氏,南邻扶沟、太康,北交开封市祥符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15′-34°34′和东经114°18′-114°38′之间。县域东西宽30.5公里,南北长34.8公里,总面积767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1月,该县下辖5个镇、6个乡、2个街道和1个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全县总人口68.7万人。县政府驻咸平街道。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通许县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通许县

英文名

Tongxu County

别名

咸平

面积

总面积767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北、开封市东南部

地理坐标

北纬31°15′-34°34′和东经114°18′-114°38′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河南省

所属市

开封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辖5个镇、6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

行政区划代码

410222

人口

户籍人口68.7万(2022年11月)

方言

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北部方言、城区方言

民族

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共15个民族

GDP

303.66亿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23198元(2022年)

著名景点

岳家湖生态产业园、雨诺生态园等

邮政编码

475400

政府驻地

咸平街道

电话区号

0371

政府官方网站

https://www.txzf.gov.cn/外链

简介

通许县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宏观地势平坦,微观有岗丘、平地、洼地之差异。河道属淮河流域涡河水系,主要河流为涡河。县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干旱蒸发大,夏季湿热雨集中,秋凉晴和日照长,冬少雨雪气于冷。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置通许镇,属扶沟县。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置咸平县,隶开封府,此为通许设县之始。元朝时期,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总管府。明朝至清朝,属河南省开封府。196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原通许县建制。此间均属开封地区。1983年6月,撤销开封专区后,属开封市,至2000年未变。

通许县依托资源优势,主要发展酸辣粉、地热能两大特色产业,辅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材家居两大传统产业。县内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第三产业以电商和旅游产业为主。2022年全县GDP完成303.6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7.26亿元8%。三次产业结构为23.0:35.1:41.9。

通许县毗邻古城开封,在开封厚重文化延伸带上,与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其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以及曹植墓、寇准墓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内古有八大景,今有一湖二河三广场景观,以及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个、休闲观光园区1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个。

名称

通许县的名字来源有两个说法,一是说春秋时为许国地,设通邑、许邑两座城池,合称通许,因得名。另一个说法是,在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与辽宁咸平府(今辽宁开原县)同名,改称通许县,因地处东京开封府通往许州的交通要道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周桓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98年)冬,宋人以诸侯伐郑。伐东郊,取牛首(今通许县稍东北)。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冬,晋伐郑,屯于牛首。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十月,郑大夫伯有死于羊肆,继而葬诸斗城(今通许县东北)。

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攻韩。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当探知魏将庞涓解韩围返救时,立即退兵,以逐日减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庞在马陵中伏大败,自刭而死。葬于今县城东三里岗村子羽墓东北约500米处。今墓尚存。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年间(954年至959年)周世宗伐南唐时,在今通许县城北10公里筑下仓城(今小城村),以贮军饷;在县城西4公里筑上仓城(今后城耳岗村),以贮江浙岁运者,今遗址尚存。

秦汉至明清

北宋时期,建隆元年(960年)置通许镇,属扶沟县。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置咸平县,隶开封府,此为通许设县之始。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咸平县与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县)同名,故改称通许县,属南京路开封府。

元朝时期,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总管府。这一时期,通许县经历了多次灾荒,黄河泛滥、饥荒、蝗灾,流民失所,成为人难。至元二十五年黄河决汴梁,通许被害。 两年后,黄河决义塘湾,通许被害。 至治元年(1321年) 蝗食禾稼尽,大饥。 泰定二年夏五月,黄河决,漂没灾甚。 泰定三年夏亢阳不雨。 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辛巳震,屋宇有倾者。 至正四年夏六月,水没禾稼,饥,人相食

明朝时期,属河南省开封府,多灾多难,黄河决堤,饥荒肆虐,地震多发。明成化元年(1465) 冬不雪,至春不雨,饥。群盗聚发古冢殆遍。县城西北30里孟 昶村一古冢被盗,得石碣,题日:蜀孟昶之墓。成化二年夏蝗灾,民饥。明成化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夜震声自西北来,鸡犬惊鸣,屋宇震动。 正德五年七月十八日,地震,天鼓有声。明崇祯十三年四, 蝗,无麦。八月,大霜杀禾。大旱,饥疫,民相食。

明崇祯十四年,李自成义军攻克县城,知县费曾谋抱印投井死。明崇祯十五年四月,李自成义军围开封。六、七月间,明援军掘朱家寨河堤,以淹义军。义军反“决马家口以陷城”。当时因水量较小,省未达目的。九月十四日,天大雨,黄河水涨,二口并决,声如雷,开封被淹,波及通许,民被其害。

清朝时期,通许县属河南省开封府,灾荒依旧。

中华民国

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废道,直属河南省。民国17年(1928年)10月,河南省推行地方自治,通许成立自治筹备分处。翌年全县划分为5个区,建5个区公所。民国22年(1933年)9月成立地方自治研究会。

民国28年(1939年)1月,通许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在章常庄成立,建立抗日武装。12月,通许县抗敌自卫队成立。

民国30年(1941年)5月,水东(泛指新黄河以东通许,杞县、太康、睢县等一带)地区党政军委员会成立。8月,水东抗日联防办事处成立,下设杞通分会(亦称第二分会)。

民国31年(1942年)6月,水东抗日联防办事处行文,改第二分会为第二抗日联防中心分会(亦称杞通抗日联防中心分会,县级政权)。民国32年(1943)1月,改第二抗日联防中心分会为杞通办事处。

民国33年(1944年)8月18日,水东地委决定在杞通边区建县,为纪念原睢杞太地委书记韩达生烈士。该县被命名为达生县。

民国35年(1946年)1月,达生县改称通许县。12月14日,冀鲁豫六地区改称为豫皖苏一地区,辖通许县。民国36年(1947年)7月,豫皖苏五地区成立,通许归其所属。

1949年5月,县行政区划调整,双庙区划归尉氏,竖岗、水坡两区西部划归尉氏、开封两县。调整后,全县共设6个区,94个乡(不含城关4条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属陈留专区。1950年4月,设城关区,全县辖7个区。1951年12月,撤销城关区,设城关镇,归属第一区。1952年属郑州专区,1954年属开封专区。

1955年,召开通许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该次会议通过了撤区并乡,整编乡级行政区划的决议,将原71个乡整编为35个。其中9个中心乡。

1958年9月,通许县与尉氏县合并称尉氏县。通许县城更名为通许镇。196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原通许县建制。此间均属开封地区。1983年6月,撤销开封专区后,属开封市,至2000年未变。

地理

位置境域

通许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地处豫东平原的西部。地理座标介于北纬34°15'-34°34',东经114°18'-114°38’之间。县境东连杞县,西界尉氏县,南邻扶沟、太康县,北接开封县。以县城为中心,北至开封45公里,西北至省会郑州120公里。境域东西宽31.2公里,南北长34.8公里。总面积766.22平方公里。

通许县

气候

通许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暖干旱蒸发大,夏季湿热雨集中,秋凉晴和日照长,冬少雨雪气于冷。年平均气温14℃~15℃,极端最高气温42℃,通常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16.7℃,通常出现在1月。年日照2481.9小时,无霜期216天。主导风向为南风和东北风,最大风速36米/秒。年降水量685.2mm,降水量最多的是7月,降水量最少的是12月。通许县大陆度为62.2%,受蒙古高压、大陆低压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属典型的大陆季风性气候。

地质

通许县地质构造属中朝准地台华北坳陷南部的通许隆起,处于中国巨型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华北坳陷复合交接部位。通许隆起,北为开封坳陷,西为尉氏南曹向斜,东为杞县南部压扭性断裂,南为淮阳地盾北侧坳陷带。自第三世纪以来,通许一直处于不断整体下沉的构造运动中。沉积层为厚1000至5000米的湖相红色岩系(第三系)和河流冲积、洪积相(第四系)地层。因此,地质构造形迹大多隐伏在巨厚的沉积层下,地表形迹不明显,地质构造较为单一。

地形地貌

通许县境历受黄河泛滥冲积的影响,成为自孟津向东黄河南泛冲积而成的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地面高程在57.6至66.5米之间,相对高差10米左右。坡度较小,一般为1/1000至1/5000。县北部一些沙岗、沙丘面积很小,海拔高程67至58米,相对高差1.5至5米。

宏观地势平坦,微观又有岗丘、平地、洼地之差异。岗丘,分布在县北部的孙营、冯庄、长智、朱砂等乡镇,主要是黄河沙质沉积物,经风力再搬运而形成的一些孤独小沙岗,面积较小,仅一二百亩,最大者也不过千亩左右。平地,全县面积最大,分布范围广。相对高差很小,一般0.5米左右。主要是黄河的急流和慢流冲积沉积物所形成。微洼地,分布于县东部的小青河两侧,属黄河静水沉积而成,相对高差很小,比平地偏低1米左右,且多为带状。

水文水利

河流

河道属淮河流域涡河水系,主要河流为涡河;一级支流8条,二级支流6条,网系全县各乡。涡河支流有涡河故道、小青河、惠贾渠、标台沟、张百沟、枣林沟等。

涡河源出开封县,在通许北李左村南人境。从玉皇庙镇东南稷子岗出境入太康县境。东南流向,在县境有孙城河、惠贾渠和百邸沟汇人。涡河在通许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582平方公里,途经孙营、竖岗等6个乡镇,灌溉耕地面积75.31万亩。

通许县

涡河故道为涡河老道,故名。其发源于开封县仙人庄,在小城村北入通许县境。全长75.9公里,流域面积726平方公里。

小青河发源于开封县半坡店,在通许县朱砂镇演武岗入境。小青河在通许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242平方公里。河道底宽12米,深3米。为季节性排水河道。

惠贾渠是1935年从惠济河到贾鲁河开挖的一条河道,故名惠贾渠。惠贾渠在通许县小城入境。全长25.5公里,利于面积136.8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排水河道。

湖泊

通许县境内只有咸平湖,该湖位于通许县城东北,水域面积600亩。

地下水

通许县地下水资源量1.18亿立方米,属松散盐类孔隙水,来源主要是由降水渗入补给,也有少量田面回归水及河渠侧渗补给,地下水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按地下水埋深可分为浅层、中深层两部分。县境浅层地下水属中等富分水区;中深层地下水大部分属中等富分水区(单位涌水量20~40t/h),少部分属富水区或极富水区。中深层和深层地下水多属重碳酸钙镁型水,总硬度在10~26之间,pH在6.5~8之间。

水利

2023年,通许县水景观河道29千米,蓄水近1000万立方米,形成了8湖20河1渠4湿地的“四横四纵两环”的生态水系网络布局。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内的沟渠面积为940.35公顷(14105.25亩),水工建筑用地面积为144.17公顷(2162.55亩)。由于气候多年来持续偏旱,通许县一直在治理涡河水系,修筑引黄(河水)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底,县域内灌溉面积就扩大到58万亩,全县12个乡镇灌溉都用上了黄河水。

土壤

全县土壤可分为3个类,5个亚类,7个土属,35个土种。3大土类包括潮土、褐土、风砂土。其中潮土是较大的一个土类,分布广。黄潮土是潮土的一个典型亚类,面积最大,分为淤土、两合土、砂土3个土属。

淤土是在黄泛平原的静水沉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智、四所楼、练城、玉皇庙等乡镇的小青河两岸和县境西部的竖岗镇、大岗李乡,其它乡镇也有小面积分布。从地势上看,多分布在地势较洼的地方。

两合土是在黄泛平原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各乡镇均有分布,玉皇庙、练城、朱砂、厉庄等乡镇面积最大。砂土的表层土壤是在黄泛急流沉积物上发育而成的,主要分布在孙营、冯庄、朱砂、邸阁等乡镇。地势较高,地下水位3至8米,个别地方在2.5米左右。

此外,盐化潮土亚类主要分布在孙营乡、朱砂镇、长智乡、一般地势偏洼,土质多为轻壤。碱化潮土亚类,全县只有一个土属,即重碳酸碱化潮土属,表层轻壤,以下为砂、壤、粘间层,分布于朱砂镇东羊羔桥村的东北地。盐酸潮土亚类只有硫酸盐氯化物盐化潮土一个土属,两个土种:轻盐小两合土,中盐底粘小两合土。分布在县北部的一些偏洼地带。

褐土主要零星分布在冯庄、朱砂、城关、长智等乡镇古老的砂岗上,有两个土种,即岗面砂土、岗黄土。风砂土主要分布在朱砂镇陶庄西边的砂丘上。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通许县耕地面积为55448.70公顷(831730.50亩),园地面积为1000.92公顷(15013.80亩),林地面积为2815.54公顷(42233.10亩),草地面积为49.45公顷(741.7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2517.88公顷(187768.20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267.65公顷(34014.7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019.3公顷(30289.50亩)。

生物资源

通许县内人工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黄豆、小豆、豌豆、豇豆、扁豆、黑豆、蚕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蔬菜有白菜、大葱、洋葱、蒜葱等。

通许县

动物方面,境内的养殖的家畜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貂、海狸鼠等;家禽有鸡、鸭、鹅、鸽、鹌鹑等;观赏鸟类有画眉、云雀、百灵、鹦鹉、白玉、八哥、坷垃鹰等。

此外,县域良好的气候环境适合药材生长。据不完全统计,通许境内仅能入药的植物就有249种。通许县练城乡专门引种三叶木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草药白芷、三叶木通等。截止2022年3月,已形成300余亩的规模,中药材年产350吨,收益20万元。

矿产资源

2013年12月,通许县境内发现一大型煤田,被命名为“通柘煤田”。“通柘煤田”,在地下800米到2000米之间,蕴含着煤炭资源230亿吨,其中,15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有37亿吨,查明24.5亿吨。此外,通许县地热资源丰富,2022年,经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调查估算,在“通许凸起”中部工作区地下3000米以下,储存岩溶热水1463.96亿立方米,相当于29.5亿吨标准煤。

林草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该县林地面积为2815.54公顷(42233.10亩)。其中乔木林地面积为2257.8公顷(33867.00亩),灌木林地面积为0.97公顷(14.55亩),其他林地面积为556.77公顷(8351.55亩)。县域内的乔木有毛白杨、箭杆杨、小叶杨、旱柳、刺槐、侧柏、君迁子、皂角、桑等;灌木有紫穗槐、柽柳、杞柳等。

县内草地面积为49.45公顷(741.75亩),均为其他草地。野草类主要星星草、牛筋草、牛蒡、白茅、三七草等。

水资源

通许县境内地表水有地面径流、入境水和引黄水三种。地面径流主要来自天然降水,历年平均降水总量5.2亿立方米,径流量为0.6亿立方米,集中于汛期;入境水主要接纳开封、尉氏等县地面径流,年平均流入0.66亿立方米;引黄退水年均流入量为0.05亿立方米,水量小,时有时无。全县地表水资源合计1.31亿立方米,年均利用量为599万立方米,占4.4%。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通许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019.3公顷(30289.50亩)。其中,河流水面面积为635.02公顷(9525.30亩),坑塘水面面积为299.76公顷(4496.40亩)。境内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6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9700万立方米,减去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920万立方米,许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380万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通许县内植物主要有:泡桐、毛白杨、沙兰柳、苹果、葡萄、刺槐等;灌木主要有:杞柳、白腊条、紫秘槐等。县域基本上被植被常年覆盖。如G343生态廊道总长12.5公里,每侧绿化带主要栽植树种有雪松、白皮松、大叶女贞、红叶石楠球、木槿、红叶李、黄杨球等,共计5万余株。通许东站口西侧的生态防护功能区还栽植着银杏、金枝国槐、红叶李和红枫等彩叶植物。此外,通许县牌路林场种有桃树、梨树,以及珍稀树种水杉。

动物

通许县的野生动物众多,约600余种,其中无脊椎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约400种: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约200余种。鸟类有喜鹊、乌鸦、斑鸠、鹰、猫头鹰、雀鹰等。野生兽类有兔、黄鼠狼、蝙蝠、刺猬、獾、狐狸等。此外还有蛇、壁虎、蜥蜴等。水域中有5目9种26属31种鱼类,其中鲤科鱼类23种。昆虫有瓢虫、赤眼蜂、蜜蜂、金龟甲等。县域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较少,但曾出现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的踪迹。

通许县

自然灾害

干旱是通许县常见的灾害性气候,其他自然灾害还有风灾、冰雹、霜冻、雨涝等。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夏季7、8月。1986~2000年期间,发生夏旱较多,伏旱次之,秋旱较少,发生春夏秋连旱3年,四季连旱1年;发生过五次风灾,通常在夏季7、8月;发生霜冻8次,以晚霜冻多,早霜冻少。冰雹多发地区在孙城河以西、标台沟以南,以及县境东部小青河东岸。

2022年秋季,通许县有效降雨量偏小且分布不均,气温偏高。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全县秋作物不同程度受旱,干旱面积43.1273万亩。但在8月后,县内67.78万亩秋作物普浇两遍以上,缓解了旱情,确保秋粮丰收。

此外,通许县还曾遭遇过雨涝。1995年7月11日,出现强雷雨天气,击死1人,伤7人。8月29日,出现强烈降水,农作物受灾面积3.5万亩,倒塌房屋15间。玉皇庙镇7万亩庄稼基本全部倒伏,四所楼镇两头牛被雷电击死。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1月,通许县下辖5个镇、6个乡、2个街道和1个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共309个行政村,611个自然村。县政府驻咸平街道。

区划名称

区划代码

政府驻地

咸平街道

410222001000

通许县幸福路东段

许城街道

410222002000

咸平大道1号

竖岗镇

410222101000

通许县竖岗镇

玉皇庙镇

410222102000

通许县玉皇庙镇玉皇大道1号

四所楼镇

410222103000

通许县四所楼镇四所楼大街南段

朱砂镇

410222104000

通许县朱砂镇勤政路中段路北

长智镇

410222105000

通许县长智镇长兴大街中段

冯庄乡

410222200000

通许县G240国道

孙营乡

410222201000

通许县X022县道中段

大岗李乡

410222202000

通许县大岗李乡大街东段

邸阁乡

410222203000

通许县邸阁乡邸阁村和谐路

练城乡

410222204000

通许县练城乡练城村通玉路

厉庄乡

410222205000

通许县厉庄乡张庙村开扶路北段

统计时间:2023.09.20

政治

机构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通许县委员会

书记

张云涛

通许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田晓旻

通许县人民政府

县长

憨振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许县委员会

主席

徐俊

统计时间:2023.09.20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通许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县常住人口为539222人。其中,全县共有家庭户162442户,集体户3301户,家庭户人口为511868人,集体户人口为27354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2665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6557人;男性人口为275114人,女性人口为264108人,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17。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4677人,占24.98%;15-59岁人口为295941人,占54.88%;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8604人,占20.1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0259人,占14.88%。

民族

全县民族汉族居多,占99.2%,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0.8%。其次是回族,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回族人数为4420人。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苗族、彝族、壮族、满族、瑶族、土家族、黎族、佤族、土族、怒族,共计13个民族。通许县在1949年前,有汉、回两个民族。此后,随干部调动、部队转建、婚配、迁居等,先后有满、藏、壮、蒙、白等民族籍入通许。回族大多数集居在城关镇南街和邸阁村,其余的及其他少数民族散居在县境各地。

语言

通许方言内部差别不太大,大致分为东部、西部、北部3个方言区。县城在三个区的交叉处,带有三种方言的特点。三个方言区的韵母和声调都没有大的差别,差别主要在声母方面。

东部方言语音的特点是舌尖前音声母和舌尖后音声母相混,多念舌尖前音,可归纳成ts、ts'、s、z四个音位,并且x、f在有些情况下不分,把f念成x,重音多,轻音少,更多地保留了通许方言的固有特点;西部语音较杂,基本上接近普通话,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混,轻音现象比东部多;北部方言声母跟西部差不多,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也不混,且合音现象比较普遍,把本应读为两个音节的词念成一个音节;城区方言基本上保留了通许方言固有的特征,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声母,多念舌尖前音。但因受西部方言的影响,人们也尽量去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曾先后传入通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兴有衰。

基督教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通许,后来发展为内地会、浸礼会、自主浸礼会和耶稣家庭4个会派。解放初期有信徒3000余人。1952年耶稣家庭被依法取缔。1957年,内地会、浸礼会、自主浸礼会联合成立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有教徒1700余人。1966-1976年期间,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1979年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渐公开。1986年初全县有集会活动点38个,教徒9800余名。至2000年,集会活动点发展到51个,教徒14900人。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县内回族信仰的宗教,明末建有县城南街清真寺,清初建有东关清真女寺和邸阁清真寺。民国22年(1933年),全县有伊斯兰教徒1200余人。1986年初有教徒2500余人。1994年县城南街清真寺大殿重建,1997年修建门面楼。至2000年,有教徒4000余人,经常在寺内礼拜、沐浴、斋戒、传习的百余人。

佛教和道教

东汉时佛教传入县境内,至清末信奉者颇多。民国以来,寺庙多改为学校,庙产收归公有,信奉者渐少。1986年后渐增,到2000年,全县佛教信徒发展到7400余人;百里池建有清泉寺,娄拐村建有佛祖寺,稷子岗村建有禅林寺。

道教创立于东汉之后,县境内有人信奉,至清末,县境内庙中多有道士,民国以来渐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绝迹。1986年后教徒渐增,2000年有教徒500人。

经济

概述

通许县依托资源优势,主要发展酸辣粉、地热能两大特色产业,辅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材家居两大传统产业,打造酸辣粉、木制品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通许县是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第三产业以电商和旅游产业为主。该县曾荣获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县等荣誉。

2022年全县GDP完成303.6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8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06.5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27.26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为23.0:35.1:41.9。

通许县

第一产业

通许县是农业大县,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大宗粮食作物;蔬菜瓜果以种植无籽西瓜、大蒜、胡萝卜、菜花、辣椒、大白菜等经济作物为主。2021年粮食作物总面积100.42万亩,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分别达到26.5万吨、38.1万吨。2020年通许县小麦、马铃薯被评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2022年,通许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00.84万亩,总产量41.73万吨,“通许小麦”成功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拥有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47个。畜牧业方面,通许县连续十一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获评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

第二产业

通许县主要发展酸辣粉、地热能两大特色产业,辅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材家居两大传统产业,打造酸辣粉、木制品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通许县培育了以本土企业丽星、谈小爱等为龙头的酸辣粉产业集群。县内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15家,方便粉丝及面制品生产线23条,菜包、醋包等调料包生产线25条,具备年产7.2亿桶酸辣粉及面制品的生产能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酸辣粉生产加工基地。2022年,该县建设总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的酸辣粉产业园,以丽星食品为龙头企业、周边上下游企业分行业分区块集聚发展,创建“中国酸辣粉之都”,打造通许酸辣粉区域公共品牌。

2022年,通许县完成投资69.2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108家,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家、智能车间2家。县内有纳入市“四个50”企业13家,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144.2亿元,增浩科技、联顺管材等69个项目开工建设,图林木业、懒货食品等35个项目竣工达效。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分行业看,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4.8%。从相关指标看,全社会用电量完成105033万千瓦时,增长20.6%;工业用电量完成30206万千瓦时,增长8.9%;工业增值税完成11059万元,下降20.3%。

2023年上半年,通许县已完成“地热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约,准备进行地热资源阶梯式勘探开发,发展温泉、康养、矿泉水等产业,打造“中原温泉之乡”。木制品产业形成了以诺尔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定制家具、智能家具等为主要产品的现代家居建材产业;正在推进建设的木制品产业园,总投资53亿元,已入驻企业9家。

第三产业

通许县第三产业以电商和旅游产业为主。该县持续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招引入驻小微企业10家,汇集特色农产品231种,电商销售额突破13亿元;同时建设电子商务镇级商贸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将邮政电商产业孵化园仓库改造为“通许县电商物流配送中心”,配备1套智能化自动分拣线,8个供包台、200个流向格口,投入使用后,时均处理快递件1.2万—1.5万件。

2022年,通许县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个、休闲观光园区1个,雨诺生态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县实施“农文旅融合鲜明通许”战略。如咸平街道高寨社区采取“支部+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高寨葡萄产业园为基础占地600亩的生态采摘园,产业区种植户太八号、阳光玫瑰、夏黑、巨峰等多种产品,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入5万余元。

202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9.80亿元。分行业看,批发业24.90亿元,零售业56.12亿元。住宿业1.52亿元,餐饮业17.26亿元。

高新技术开发区

通许县内有一个经济功能区——通许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县城的东部和北部,初建于2006年,已建成9.8平方公里,入驻各类企业145家,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家居建材和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2022年全区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元,税收实现3.5亿元。高新区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依托通许县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势,形成了以丽星食品、宇东面粉、味一食品工业园、海壹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筑友智造为龙头,形成了豫沪家居产业园、青和铝业、中银晶玻、诺尔家具、纳森木业等企业为主的家居建材产业集群;以增浩科技智能救援装备、智强高分子材料产业园、联顺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培育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此外,高新区以丽星食品酸辣粉生产基地为基础,重点打造咸平大道以北、裕丰路以南约1.8平方公里的酸辣粉产业园(约2730亩)。产业园内拥有包括酸辣粉及其配料的生产、包装、配送等的核心产业;冷链物流、冷库保鲜、红薯提取加工等的配套产业;研发质检、办公会议、电商展览、金融酒店、宿舍餐厅、人才公寓等的配套服务;污水处理、热力、电力、环卫设施等的基础设施。

重点企业

通许县有丽星机械、宇东面粉、海大饲料、沐睿包装、至尊家具、联顺塑业、业勤服饰等重点企业,其中,丽星企业是县内的明星企业。

丽星机械成立于2005年,主要研发和生产包括粉皮、水晶粉丝、红薯粉条在内的全自动食品加工设备。2007年,为测试和改善生产设备性能,该公司建立了一条食品生产线,丽星食品应运而生。丽星食品按照“总部+加盟店+零售店”的模式,在全国设立酸辣粉加盟店,形成了千城万店的销售规模,生产的方便粉丝采用涂布铺浆蒸熟工艺,公司代工产品有“嗨吃家”“食族人”“谈小爱”“蜡笔小新”等20多个网红品牌,自有“丽星”品牌达60多个品种,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0年,通许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255所,在校生119228人,专任教师7955人。其中,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14261人;普通初中29所,在校生23787人;职业教育学校5所,在校生8389人;小学64所,在校生4229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78人;幼儿园150所,在园幼儿20871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288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8472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2980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9355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795人,文盲率为3.86%。

卫生健康

 2020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48个,其中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30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3087人,其中执业医师821人,执业助理医师390人,注册护士1346人,药师97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607张。2022年,建设公有产权村卫生室71个,获评省级健康乡镇1个,中心医院入选国家“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名单。

文化事业

 2020年,全县群众文艺团体26个,演职人员350人。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4.1万册;文化馆1个;社会娱乐场所4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线路长度405公里,有线电视用户20821户。通许县图书馆位于裕丰路西段路北文化中心大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全馆设有综合借阅室、少儿借阅室、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盲文阅览室、报告厅等。通许县人民文化馆位于通许县文卫路中段,经常与图书馆、非遗保护中心、各乡镇文化站一起组织开展非遗展演、曲艺说唱、义写对联、村晚等“欢乐家乡年”活动。

体育事业

2022年,全县参加国家体育锻炼达标人数92150人,其中优秀36810人。向市以上单位输送运动员数十人。县内常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如2023年6月,通许县举办了“鸿星尔克杯”第三届职工气排球比赛,比赛共有23支代表队、近200名运动员参加。8月,该县还举办了“丽星杯”酸辣粉足球队选拔赛。

环保事业

2022年,通许县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饮用水标准;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铁底河、小清河等骨干河道得到治理,整治国省县道沟渠132.5公里;创建国家节约型机关51家,单位GDP能耗降幅完成市定目标;完成绿化1.18万亩,创建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4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6%。2021年,县内PM10、PM2.5实现双降,优良天数达245天。

社会保障

2022年,通许县新增城镇就业905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77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4亿元;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9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养老保险金等4.8亿元;医疗机构医保资金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改造提升县级特困供养机构1个、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27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建立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

交通

综述

通许县西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60公里,北距新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45公里。县域有3条高速公路交织互通,3条省道穿城而过,县城周边高速出入口即将达到4个,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地方铁路朝杞线穿越境内,长达46公里;规划中衡潢铁路途经地。

公路

通许县境内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遍布全县,日南-兰南(日照-兰考-南阳)、大广(大庆-广州,即京开高速公路——北京-开封)两条高速公路交汇于县城东北3公里,内蒙古阿拉善旗至深圳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已开工建设的郑州机场至商丘高速成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S218、S325、S326省道3条,全县通车总里程已达1422.7万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5.8公里,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道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体系。

2022年,县内建设县乡道路24公里、村内道路21万平方米,S221、S222、S318同级改造全面完成。通许县全县公路线路里程1170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318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1335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592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152736万吨公里。

铁路

通许县的地方铁路朝杞线穿越境内,长达46公里;规划中衡潢铁路途经此地。2023年,郑州航空港至江苏大丰港两港铁路河南省境段将要进行高铁建设,途经河南省尉氏、通许、睢县等地。

公共交通

通许县内的城市公交营运线路有12条,包括1路、2路、3路、4路、7路、9路等。此外,2023年5月,通许客运站-开封高铁北站班车开始运营。

通许县汽车站拥有了客运车辆48台,经营省际客运班线1条、市际客运班线6条、县际客运班线1条,是省交通厅命名的二级站。通许县金达公交有限公司负责承担县城内公共交通和城市城乡一体化运营任务,公司有运营车辆100辆,其中纯电动客车60台,运营线路26条,运营线路总里程108公里。

人文

概述

通许县地处中原的通许县毗邻古城开封,在开封厚重文化延伸带上,与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其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流传下来的艺术习俗受其千年历史的影响,独具特色。县内有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

饮食

通许县以白面(小麦面)为常年主食,一日三餐有馍有菜有汤(中午多为面条),时鲜蔬菜、瓜果常年不断,逢年过节鸡鸭鱼肉丰盛。此外,大米的食用者逐渐增多;小杂粮作为生活的调剂品受到群众的喜爱;香米、黑米、红米、红豆等外地特产和鱿鱼、海参、螃蟹等海鲜也出现在了少数群众节日的餐桌上。夏天,群众常用高梁面或掺些薯干面熬成稠糊,盛在带眼的瓢中或编织的篦上,放入凉水盆中,待冷却成蝌蚪状“面鱼”后,捞到碗里,配以菜汤、蒜汁、醋、香油,谓之蝌蚪,食之清爽利口,消暑充饥。

酱牛肉

马成富的酱牛肉,以色泽纯正、咸烂可口著称,有百余年腌制历史。制作特点:精选佐料10余种,牛肉腌制10余天,其间要勤翻,使其腌透,风干后下锅。老龄牛明火多烧,小龄牛小火慢滚,均不得大火猛烧。该酱牛肉曾获县风味名吃一等奖,开封市风味名吃二等奖。

烧饼

赵百成烤制的烧饼是洪家真传。烤制用料考究,面粉白细(白麦、用水淘后石磨加工,出粉率75%)、芝麻脱皮,精选佐料近10种。成品外黄酥,内软香、可口。畅销邻近各县,曾获县风味名吃一等奖,开封市风味名吃二等奖。

烧鸡

海俊峰出自烧鸡制作名师白长友门下,后经自己钻研创新,形成了自家特点。他制作的烧鸡需要佐料10余种,突出丁香、豆蔻味。产品销于通许、开封、郑州等地,为馈赠佳品。曾获县风味名吃一等奖,开封市风味名吃二等奖。

特产

通许县拥有酸辣粉、麻酱面皮、荆芥面条、手剥花生等特色产品,其酸辣粉作为该县主要产业之一,已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9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47个。

通许县

习俗

待九天

生头胎小孩向亲友送面条(宽为男,窄为女)报喜。小孩的姥姥家在男孩子5天、女孩3天,带鸡蛋、红糖、童衣、尿布及小红褥子等前往瞧看。途中,不得与外人谈话,径直到产妇房中,把褥子盖小孩身上,方可言语。此谓之“捂鳖虎”,意为小孩祈求免灾成人。女孩9天、男孩12天要待客。届时亲朋好友带鸡蛋、红糖、米、面、童衣等(也有送礼金者)前往祝贺,并要给小孩“见面钱”。主家设宴招待,并回赠豆子和染成红色的熟鸡蛋。

麦梢黄去瞧娘

收麦前(亦有麦收后),出嫁的闺女要带上礼品和新衣回娘家瞧看父母。逢闰月年份,还要带上用白面做的龙、鱼和与邻居家换的鸡蛋等去瞧看,意在为父母消灾延寿。

艺术

戏曲

通许县有豫剧、曲剧、锣戏、道情、越调(俗称四股弦)、二夹弦等。2000年,群众喜欢的是豫剧和曲剧、越调。虽无团体演出,但在大岗李乡赫庄村仍有20多名老艺人能清唱部分剧目。道情、二夹弦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传人通许的剧种,至2000年已很少演出。此外,剧作家张文修,20多年创作了70多部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题材戏剧,其中编写的《双美赞》后改成电视戏剧《山情》获得第二届全国戏曲电视剧金奖,中央电视台三次播放,创作的戏曲《乡姑》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杯汇演金奖。

舞蹈

民间舞蹈有龙灯、狮子舞、高跷、竹马、旱船、肘搁、秧歌、腰鼓、武术操等。1986年以后,从外地流传到本域的有盘鼓舞、担花蓝等民间舞蹈。通许县的民间舞蹈艺术奇葩——肘阁,是一种造型舞蹈,曾广泛流传于河南各地。民间所说的“阁”是传说中的一种楼房,“阁”是四周设栏杆回廊的楼房,供人们游玩时远眺、休息也作藏书和供佛之用。肘阁就是在肩部肘起阁楼的意思,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叫“底座”由壮汉扮演,左手叉腰,右手肘起铁架子,铁架子向上1.5米左右分叉,叉中有一至三名扮相俊美的儿童,化重彩,着戏衣,而道具隐藏于戏衣中。肘阁主要是靠壮汉的来回走动进行表演,舞步有“剪子股”“八字股”,叉上的儿童基本无动作表演,演出时有20多人,也可达上百人,配乐由打击乐器组成,有大鼓、大锣、大跷、大镲和小锣等乐器。

通许县

文物古迹

通许县文化古迹遗留较多,古墓有子羽墓、庞涓墓、李佐车墓等,古遗址有上仓城故址、状元桥遗址、郭槐庄园遗址等,包括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以及寇准墓等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墓为三国魏陈思王曹子建之墓。位于通许县长智镇前七步村。曹植墓丘原来十分高大,为一巨型土冢,后来由于黄河泥沙淤积及百姓取土,逐渐缩小为一圆形土丘,明万历年间(1580年),当年建祠时所立《通许县创建陈思王陵祠记》之石碑尚在,1997年,曹植墓列入国家旅游局“三国战略旅游线”,2000年划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许县

寇准墓为北宋清官寇准墓。位于通许县大岗李乡寇村村西,墓前建有一座小庙,庙里有寇准模拟画像,为通许县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音乐类、戏曲类、说唱类、舞蹈类,共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包括高跷、肘阁、舞狮、唢呐等。

锣戏

河南省稀有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锣戏,留存在练城乡西朱庄村,以及通许、尉氏、扶沟交界处的偏僻地带—通许大岗李乡赫庄村。据说锣戏起源于唐太宗时期,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模仿天宫的仙乐编出的宫廷戏,因而锣戏也叫“乐戏”,一锣、二簧、三弦、四柳、五越、六梆,锣戏排在诸剧之首。2007年4月,通许县锣戏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许县

锣戏是一种以曲牌为主体的剧种,有72调门,其中[耍孩儿]是核心调门,其它许多调门都是由[耍孩儿]变化而成的。锣戏的伴奏乐器以唢呐为主,其他有笙、笛、尖子号、海螺(号角);打击乐器有大锣、大镲、大铙、大鼓(俗称“四大扇”)。锣戏的剧目多为历史故事戏、帝王将相戏,俗称“袍带戏”。如今通许县的赫庄锣戏团能唱30余出锣戏:《狸子精下凡》《西游记》《齐天大圣》等。卷戏常与锣戏一起演出,赫庄锣戏团目前能演唱的卷戏剧目有30余出:《花打朝》《七奶奶》《包文正》《打面缸》等。

渔鼓道情

渔鼓道情是河南省珍稀剧种,源于春秋,分布在通许县及其周边地区。据《通许县曲艺志》记载,渔鼓道情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传入通许县,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通许县邸阁镇东时村有民间艺人张永来到周口拜师张学喜学习道情,后传到通许,至2000年以来,由于曲艺存在的社会基础变化,娱乐方式多样化,道情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状态。

风景名胜

综述

通许县是一座人文与自然景观辉映的县城,古有八大景,今有一湖二河三广场景观。其八景为:羽墓春云,寇坟秋雨,柏岗晚渡,双沟夜析,蜀主荒坟,上仓故址,鸑鷟晴岚,练城晚照。此外,县内还有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个、休闲观光园区1个,1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雨诺生态园。

重点景点

羽墓春云

羽墓春云指子羽墓春天的景色。墓子在县城东金园村东。子羽名公孙挥,春秋时在郑国做行人(相当于外交部长)的官,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墓子高大,登墓远眺,周围景色尽收眼底。一到春季,墓旁绿树成荫,墓上翠柏挺立,野草滋蔓,杂花盛开。古代常有诗人显官游览墓上,开怀赋诗,如明朝赵伟曾著《拜子羽冢》。

雨诺生态园

雨诺生态园位于通许县孙营乡。该种植园占地面积360亩,是以种植有机瓜果蔬菜、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研学游学拓展、餐饮会务、住宿为一体的种植园区。园内种植的有草莓、圣女果、蜜瓜、西瓜等,可供游客采摘、网上订购。2022年,园内开展以消夏夜游季为主题秀的活动,不仅有多主题灯光秀,还有乐队演唱、舞台演绎、电影播放、鸣笛小火车、网绳隧道、重走长征路等众多益智游戏。

通许县

岳家湖生态产业园

岳家湖生态健康科技产业园将科技示范、文化休闲、生态养生、旅游观光等多元素融合,以岳家湖公园、万亩苹果园、曹植文化园、生态科技与农业观光示范园为载体,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及创新管理综合服务区、历史文化展示区、生态养生度假区。目前,核心组成部分岳家湖公园已经建成,水体面积400亩,林果面积1万亩。

通许县

著名人物

姓名

简介

郦食其(公元前267-204年)

通陈留高阳(今通许县高旺屯)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重臣

王代恕

通许城内人,北宋时期大臣,著名诗人,著有《文集》70卷

时经训(1874-1919)

通许县时庄(后迁至县城东街)人,著名教育家,著有《河南地志》《河南桃筋教源流考》等

娄伯寻(1887-1928)

河南通许红枪会首领

胡汝麟(1880-1941)

通许县后城耳岗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侯连瀛(1892-1968)

通许孙营村人,曾担任河南省副省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参考资料:

统计时间:2023.09.22

重要荣誉

2021年,通许县入选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18年,通许县获得“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称号。

2017年,通许县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

2016年,通许县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