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斑羚(学名:Naemorhedus baileyi),别称红青羊、红山羊、红斑羚、红岩羊,归类于牛科斑羚属。其体长93~103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22~30千克。全身呈红棕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浅,颈背、背脊至尾基有一条2厘米宽的黑色纵纹。长有黑色的角,角的长度为12~16厘米,角尖光滑,其余部分有棱环。四肢粗壮,蹄较大,尾较短。饲养寿命在16年以上。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赤斑羚的:物种发现及命名、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人工养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等介绍

中文名

赤斑羚

英文名

Red Goral、South China Goral

拉丁学名

Naemorhedus baileyi

别名

红青羊、红山羊、红斑羚、红岩羊等

命名者

Pocock

命名年份

1914年

平均寿命

16年以上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哺乳纲(Mammalia)

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

牛科(Bovidae)

亚科

羊亚科(Caprinae)

斑羚属(Naemorhedus)

赤斑羚(Naemorhedus baileyi)

体长

93~103厘米

分布区域

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东南部和云南)

简介

赤斑羚仅在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和中国的西藏、云南有分布。其进行季节性垂直迁移,栖息于海拔2000~4500米的密林、灌木丛、草甸及多岩陡峭的岩石区。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0年的评估,赤斑羚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其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狩猎及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

2020年,赤斑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2021年,赤斑羚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自1975年至2023年统计时,赤斑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

物种发现及命名

赤斑羚的命名来源于英国的贝利上尉(Frederick Marshman Bailey),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贝利在中国西藏林芝市墨脱县东部的米什米山收集赤斑羚的棕色标本,并注意到当地人猎杀赤斑羚用其皮毛制成外套。1914年,英国动物学家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将赤斑羚名命名为“Naemorhedus baileyi”。1931年,克兰布鲁克勋爵(Earl of Cranbrook)在缅甸北部的阿敦河谷采集到一张红色赤斑羚标本,在之后的近三十年间,该动物都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种“Naemorhedus cranbrooki”。1973年,赤斑羚再次在中国西藏地区被发现。1985年,Groves和Grubb才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证明了Naemorhedus cranbrooki与Naemorhedus baileyi为同一物种。

形态特征

赤斑羚体型与山羊(Capra hircus)相似,体长93~103厘米,体重22~30千克,肩高60~70厘米,尾长10~12厘米。赤斑羚全身呈红棕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浅。腹面黄褐色,体侧稍显淡,鼠鼷部为棕白色,喉部无白斑。颈背、背脊至尾基有一条2厘米宽的黑色纵纹。雌雄赤斑羚都有羚都有黑色的角,角长12~16厘米,角尖光滑,其余部分有棱环。四肢粗壮,蹄较大,尾较短。赤斑羚相较于同属的斑羚体型较大,毛色较为柔软,呈鲜明的棕黄色。

赤斑羚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赤斑羚的分布区非常小,已知分布区位于北纬27°~29°30′,东经94°~98°的范围内。

赤斑羚分布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和中国。其中,中国为赤斑羚的主要分布区,西藏东南部的波密、察隅和米林,雅鲁藏布江畔的朗县、墨脱、加査和林芝等县,以及南伸至云南北部的怒江以西地区都有赤斑羚分布。

栖息环境

赤斑羚活动范围不大,多活动于密林深处较为空旷或林缘多岩陡坡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赤斑羚的栖息地海拔高于其他斑羚。夏季栖息于海拔2000米~4500米的森林、岩石区、灌木丛及草甸,冬季活动区则随雪线下降至海拔较低的落叶和针叶混交林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赤斑羚

赤斑羚主要以灌木的嫩叶,杂草以及松萝、地衣等植物为食。

节律行为

赤斑羚进行季节性垂直迁移,在冬季最常出现于低海拔地区,4月则返回高海拔地区。

在栖息地内,赤斑羚进行昼夜活动,在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但在阴天有可能整日活跃。其白天在向阳的山坡上觅食,晚上则撤退到陡峭的岩石悬崖及隐蔽的岩架处。

在圈养状态下,赤斑羚一般于早上七点左右开始活动,一天中趴卧(43.11%)、采食(38.21%)、和站立(12.40%)是其最为主要的三种行为,其中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的占比较少,在一天中的分布较为均匀。

防御行为

赤斑羚活动前先在较隐蔽的地方窥探,如无异常才会缓步前进。赤斑羚在采食和行进时,动作轻盈,时刻保持警惕状态,受惊后会迅速躲藏。

赤斑羚还会通过顶头、前额顶、角顶、角威胁等方式以表示威胁。

赤斑羚

社群行为

赤斑羚单独或成对或以3-4只的家族一起进行活动,集群单位小。群体的组成通常为雌雄伴侣及其后代,或是雌性在前两年带着其后代。

赤斑羚

占域行为

赤斑羚个体的家庭范围约为0.4平方千米,在深秋的繁殖季节,雄性拥有0.22~0.25平方千米的标记领地。

鸣叫行为

雄性赤斑羚会在繁殖季发出“zer...zer”或“ze-ze-ze”的叫声以吸引雌性,当雄性同类靠近时,雌性赤斑羚会发出啸叫声(此叫声人类在500米外都能听到)。

生长繁殖

在饲养条件下,赤斑羚的寿命可达到16年以上。

赤斑羚的交配制度为一雌多雄。赤斑羚多在10、11、12及1月发情。雄性赤斑羚在发情时会有咂舌、接近、口吻部和生殖区接触、卷唇、嗅舔的探究行为,下颌压、爬胯的性行为,以及追逐雌性、前肢蹄踢的其它行为。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嗅舔行为。压脖为雌性出现频率最高的行为,其次是逃离行为。雌性的发情状态对雄性的发情行为有重要影响。雌性处于动情状态下,雄性求偶行为的频次明显高于雌性未处于动情状态时。

雌性赤斑羚的怀孕期约为7个月,次年5~7月产仔,此时天气暖和,食物充足。每胎通常只产1仔,分娩时间在1小时内。

赤斑羚

人工养殖

赤斑羚的相关研究资料大多是基于对中国上海动物园圈养的赤斑羚的研究。

1982至1983年间,中国上海动物园在西藏米林捕获7头赤斑羚(为3雌4雄),1985年首次成功繁育,经过数年的人工驯化养殖,已成功繁育60余头赤斑羚。在中国,上海动物园是唯一拥有赤斑羚人工饲养种群的动物园。此外,据2001~2006年的调查,赤斑羚在北京、上海、广州、西藏等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供观赏的数量约为10头。

赤斑羚配对比例以1雄2雌为宜。在妊娠期间,雌性赤斑羚性情温顺,食欲渐增,休息增多,分娩前一个月乳房开始膨大,乳房周边被毛变稀。分娩后1~2天内,雌性赤斑羚独自活动,远离幼崽,此时需要将母仔羚关进室内,迫使两者增加接触,建立感情,避免母羚拒哺或是遗弃幼崽。

赤斑羚幼崽娩出后即可站立吮奶,10~15日龄的幼羚可随母羚吃母乳之外的食物,哺乳期满100~110天后,幼羚很少见到吮吸行为,基本能够独立生活。断奶后将幼羚与母羚隔离,幼羚在室内饲养一周后,便可将其放出室外活动。圈养状态下,雌性的发情季为每年10月初至次年3月底,其中12月到次年1月为发情高发期。雌性赤斑羚发情周期为17~23天左右,同一个体发情的周期长短基本稳定,但持续的时间会有较大差异。雄性赤斑羚发情期为10月至次年2月底。圈养的雌性赤斑羚1.5年达到性成熟,雄性则在第3年开始出现发情行为。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1989年,专家估计赤斑羚在中国的数量不足1500头,每年捕杀量超过200头,使得赤斑羚这一珍稀物种有灭绝的可能。2009年,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估计赤斑羚全国总数约2600只。2020年,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赤斑羚的种群数量呈递减趋势,成年个体可能不足10000头。经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赤斑羚种群数量的下降趋势有所缓减。

致危因素

赤斑羚所受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人类对赤斑羚进行的捕杀直接导致了赤斑羚数量的下降。在缅甸,赤斑羚在非法贸易中的价格可观,大量被狩猎的赤斑羚被运往中缅边境的村庄,贩卖到中国。木材采伐、基础设施开发等对赤斑羚栖息地造成破坏的行为也是对赤斑羚的潜在威胁。

保护级别

1996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认定为稀有等级。

2016年,赤斑羚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EN)。

2020年,赤斑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赤斑羚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自1975年至2023年统计时,赤斑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

保护措施

在中国,上海动物园成功对赤斑羚进行了养殖繁育。在赤斑羚分布区内建立了国家级墨脱自然保护区、波密冈乡自然保护区、东久赤斑羚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为赤斑羚及其生活环境提供了有效的保护。

在印度和缅甸,赤斑羚受到法律保护。缅甸的赤斑羚大都分布在保护区内,特别是红岗野生动物保护区(Hponkanrazi Wildlife Sanctuary)和开加博峰国家公园(Hkakaborazi National Park)。

主要价值

赤斑羚肉质鲜美,皮板柔软耐用,皮毛美丽有光泽。在中国,人们用赤斑羚的皮做成能够防雨御寒的工布藏装,当地居民以赤斑羚皮做的鼓袖为荣。中医认为赤斑羚的血和角可以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