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专业研究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背景下的数据科学、大数据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在经济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学习大数据分析平台的部署、管理、运维技术,画像分析、关系网络分析等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流计算与智能算法,面向产业的大数据领域的智能应用知识。毕业后可以从事数据科学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研究工作等。
专业发展

2018年8月,中国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2020年11月,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新文科建设全面铺开。《宣言》指出要促进专业优化,即“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 交叉融合。2017年,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截至2022年7月,全国共有182个单位设置该专业,2017-2022年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10440个,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排名前5名。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大数据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大数据科学基础,善于利用大数据方法和工具进行量化分析与管理,能够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数据采集、整合、价值挖掘、治理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的分析型、管理型和决策型高端人才。
知识要求
本专业需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综合利用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解决相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体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方面。理论教学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等。
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 授课内容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数据科学导论、Java语言、多元统计分析与R语言建模、数据仓库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科学、计量经济学、文本分析与文本挖掘、大数据可视化等 |
专业实践课程 | 面向对象课程设计、金融大数据分析实践、商务大数据分析实践、科技产业大数据分析实践、企业竞争模拟等 |
通识课程 |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 |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实践能力;同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单元,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相关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实验技能和设计技能,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等。

毕业写作
本专业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可采取学术论文、系统设计、项目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编制工程文件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选题应加强实践性导向;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满足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完成过程及成果展示应符合专业规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尽可能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和完成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应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应加强选题、开题、调研、设计、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专业规范。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专业学生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研方向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方向工程硕士FAQ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数据科学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研究工作,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商业数据分析、金融大数据产品研发与管理、科技产业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创新、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等工作,也可报考线路治安管理、数据维护管理等公务员岗位工作。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队伍应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当具备专任教师10名以上。原则上,专业主干课程应当配备至少1名专任教师任主讲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80%,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不低于90%,并通过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任课教师队伍应包括一定比例的具备行业实务经验的人员。
教学条件
本专业需拥有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生均图书(含纸质与电子图书,电子图书册数按授权数计算)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含纸质与电子图书)不少于4册。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中文和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各种信息资源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根据自身条件和实践教学要求设置所需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场所、实践教学基地等。与相关行业和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建设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和保障学生实习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开设院校
地区 | 开设院校 |
上海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上海商学院 | |
北京 | 北京联合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广东 | 广州南方学院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东东软学院 | 华南农业大学 |
江苏 | 中国矿业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四川 | 攀枝花学院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 成都锦城学院 |
天津 | 天津师范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 | | |
安徽 | 安徽新华学院 | 合肥经济学院 | 合肥工业大学 | 阜阳师范大学 |
山西 | 晋中信息学院 |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 | |
河北 | 燕京理工学院 |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 河北科技大学 | 张家口学院 |
湖北 | 湖北工业大学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湖北商贸学院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辽宁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大连财经学院 | 沈阳城市学院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参考资料
注释
[a]因此专业无国家知识要求标准,此处参考北京工业大学课程安排,其他院校请参见学校官网。
[b]以上仅展示部分开设院校,不分先后顺序;以上数据来源于阳光高考、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截至时间为2023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