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Exocoetidae)是辐鳍鱼纲颌针鱼目飞鱼科物种的统称。根据COL网站的记录,截至2023年10月,飞鱼科发现并命名了7属68种。飞鱼历史悠久,已发现的飞鱼化石距今约有2.4亿年的历史。飞鱼长有一对又长又大的胸鳍,可以让其跃出海面滑翔很长一段距离,飞鱼也正因这一行为而得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飞鱼的:分类、演变、形体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相关文化、代表物种等介绍

中文名

飞鱼

英文名

Flying Fish

拉丁学名

Exocoetidae

平均寿命

五年左右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颌针鱼目(Beloniformes)

飞鱼科(Exocoetidae)

体长

平均体长17~30 cm,最长可达 45 cm

体重

不超过0.9kg

分布区域

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食性

杂食

简介

飞鱼身体细长,外形呈圆柱形,其平均体长在17 至 30 厘米之间,最长可达 45 厘米。从外形上来看,宽大的胸鳍和上下不一的尾鳍是飞鱼最为显著的特征。飞鱼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海洋上层区域。主要取食浮游生物,有时也会摄食小型甲壳类动物和鱼类。为了躲避海豚、金枪鱼、长嘴鱼、鲸类等远洋捕食者的猎杀,飞鱼进化出了空中滑翔的能力。

然而,受极端气候的影响,飞鱼的生存环境也将面临者挑战,同时为了避免对飞鱼过度捕捞造成的数量下降,部分地区开始实施适时休渔。

飞鱼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仿生价值。此外,飞鱼在人类文化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巴巴多斯,人们将飞鱼视为国家的象征。而在中国台湾,达悟族人会为飞鱼的到来举行“飞鱼祭”。

分类

根据COL网站的记录,截至2023年10月,飞鱼科发现并命名了7属68种。在cnfishbase网站的记录中,中国有25种飞鱼分布。

飞鱼主要属及代表种

属名(genus)

代表种(species)

图片

须唇飞鱼属( Cheilopogon)

青翼须唇飞鱼(C. cyanopterus)

飞鱼

燕鳐属(Cypselurus)

斑鳍飞鱼(C. poecilopterus)

飞鱼

飞鱼属(Exocoetus)

大头飞鱼(E. volitans)

飞鱼

尖颏飞鱼属(Fodiator)

锐利尖颏飞鱼(F. acutus)

飞鱼

细身飞鱼属(Hirundichthys)

尖头文鳐鱼(H. oxycephalus)

飞鱼

拟飞鱼属(Parexocoetus)

长颌拟飞鱼(P. mento)

飞鱼

真燕鳐属(Prognichthys)

短鳍真燕鳐(P. brevipinnis)

飞鱼

演变

中国研究人员在贵州省发现的飞鱼化石——精美乌沙鱼(Wushaichthys exquisitus),距今约有2.4亿年的历史。研究者通过对该化石和其他史前飞鱼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头部特化-尾下叶加长-胸鳍变大-鳞片退化”的史前飞鱼演化序列。具体来说,在飞鱼进化过程中,其首先进行头部特化,从而适应在上层水域生活,随后进化出非对称性尾鳍帮助飞鱼破水而出,接着再进化出可以在空中滑翔的大胸鳍,最后飞鱼的鳞片发生退化,进而帮助其自身减轻体重以增进滑翔的效能和机动能。此外,他们还发现, 史前飞鱼和现代飞鱼的的生殖方式不同,史前飞鱼的生殖方式为体内受精,现代飞鱼的生殖方式为体外受精。

飞鱼

形体特征

飞鱼

飞鱼身体细长,外形呈圆柱形(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在某些种类中腹侧扁平。其平均体长在17 至 30 厘米之间,最长可达 45 厘米。飞鱼头短,吻部钝,嘴小,双颌大小相等,下颌没有牙齿或非常小。从外形上来看,飞鱼最显著的特征则当属其成对的大鳍,飞鱼的鳍相较于其身体又大又长,十分明显。飞鱼还有双翼和四翼之分,其中双翼飞鱼的一对宽大胸鳍可作为空中飞行的主升力面使用,而四翼飞鱼的胸鳍与腹鳍均可作为升力面使用。此外,飞鱼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不均匀的分叉尾鳍,它的尾鳍上部要短于尾鳍下部。

飞鱼

飞鱼科主要属形态特征区分

特征区分

胸鳍

胸鳍中等长度,不超过臀鳍基部的后部;侧线胸支存在,上颌突出

拟飞鱼属

胸鳍很长,超过臀鳍基部到达,或几乎到达尾鳍基部;胸侧线分支无;上颌不突出

飞鱼属、细身飞鱼属、真燕鳐属、燕鳐属、须唇飞鱼属

腹鳍

腹鳍短,达不到臀鳍起点(在幼鱼中勉强达到),比到臀鳍起点更接近胸鳍起点

飞鱼属

腹鳍长,远超过臀鳍起点,比到胸鳍起点更接近臀鳍起点

细身飞鱼属、真燕鳐属、燕鳐属

须唇飞鱼属

臀鳍

臀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稍前方、下方或不超过2鳍条处;背鳍通常比臀鳍具有更少或相等数量的鳍条

细身飞鱼属

臀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3或3道以上鳍条后;背鳍通常比臀鳍多2到5道鳍条

真燕鳐属、燕鳐属、须唇飞鱼属

幼鱼

幼鱼没有倒钩

真燕鳐属

幼鱼具单倒钩或不倒钩

燕鳐属

幼鱼具成对的倒刺

须唇飞鱼属

幼鱼没有口须

细身飞鱼属

双颌

下颌略短于上颌

燕鳐属

双颌长度相等,或下颌略长于上颌

须唇飞鱼属

分布范围

飞鱼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都有它们的身影。飞鱼以太平洋地区分布的种类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

飞鱼

栖息环境

飞鱼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水域中的上层水域,很少出现在海岸附近,它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条件,如水温、盐度和洋流。

生活习性

滑翔行为

生活在大海中的飞鱼具备一项特殊的技能——跃水滑翔。为了躲避海豚、金枪鱼、长嘴鱼、鲸类等远洋捕食者的猎杀,飞鱼会跃出水面在空中滑翔很长一段距离从而躲避危险。此外,飞鱼也会在繁殖期和心情愉悦时飞出水面。在跃水飞行时,飞鱼会以每秒约0.9米的速度游向水面,然后疯狂地拍打尾巴,接着将胸鳍紧紧地贴着身体,最后当它们冲出水面时,飞鱼会通过张开扩大的鳍而滑行。其中,四翼飞鱼在滑翔时,会先将鱼侧鳍卷起,再以很高的速度游向水面,然后以小角度跃出水面,通过侧鳍张开和尾部以高达50拍/s的速度在水中滑行来加速到起飞速度。在滑行中,飞鱼不会通过扇动鱼鳍来获得升力。飞鱼通过连续的滑行和飞行,在30秒内可以滑翔400米,其最大飞行速度在10~20ms之间。

飞鱼

节律行为

飞鱼也具有洄游的行为每年的3月和4月,当海水温度升高时,在台湾南部的恒春、兰屿附近海域就会出现成群结队的飞鱼,这些飞鱼会沿着黑潮一直向北游动,到了6月和7月,它们会出现在台湾北部龟山岛和彭佳屿附近的水域,准备在那里产卵

觅食行为

飞鱼的取食范围较广,通常在夜间觅食,主要以取食浮游生物为主,有时也会摄食小型甲壳类动物和鱼类。如大头飞鱼(E. volitans)以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并且由于它们长有一双大眼睛和极好的视力,因而可以捕猎和取食个体浮游生物。

趋光行为

飞鱼具有趋光性,当受到夜间航行轮船的惊吓时,飞鱼会迷失方向,胡乱飞行,一些飞鱼甚至会撞落在甲板上,如果在黑夜中船甲板上挂一盏灯,飞鱼便会朝着这一灯源飞去。在捕获飞鱼的幼鱼时,人们也会利用飞鱼的这一特性进行围捕。

生长繁殖

求偶繁殖

飞鱼在进行求偶时,雄鱼会绕着雌鱼的头部呈“8”字型游动。 雄鱼在绕“8”字时会接触雌鱼的头部,每个“ 8 ”字大约持续4秒,雄鱼每2秒便会接触到雌鱼的头部。在求偶过程中,当雌鱼向前游动时,雄鱼便会都跟着游动,有时,为了阻挡和引导雌鱼的运动,雄鱼会将身体垂直于雌鱼的头部。雄鱼除了围着雌鱼的头部绕“8”字,还会以其它的方式绕着雌鱼游动。当雌鱼绕“8”字游动约1.5分钟后,雄鱼开始以顺时针方向环绕雌鱼游动,雄鱼先绕着雌鱼的右胸鳍游一大圈,再绕着雌鱼的尾鳍游一圈,然后又在雌鱼的左胸鳍下游了一圈,最终在雌鱼的头上游一圈。雄鱼绕雌鱼游一圈需要约2秒钟,在这种游泳模式中,雄鱼的内胸鳍完全伸展,而外胸鳍通常不伸展,在雄鱼回到“8”字形模式游泳之前,雌鱼的绕圈能重复多达10次。在求偶过程中,雌鱼分泌出卵子,雄鱼分泌精子,两者以体外受精的方式完成下一代的繁殖。

飞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其产卵时间一般开始于2月至3月,6月至7月达到产卵高峰,9月至10月左右接近结束,飞鱼在一个季节中大约会产3-4次卵。产卵时,成年飞鱼会集群聚在靠近水面的开阔海洋中,之后,雌性飞鱼会将产出的鱼卵通过粘性细丝附着在海藻和漂浮物上。

生长过程

飞鱼的平均寿命在五年左右。经卵生孵化后的飞鱼幼体,其嘴巴附近长有口须,这使它们能够伪装成植物,从而避免捕食。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当飞鱼的幼鱼长到大约5cm时,它们便开始具备滑翔的能力。燕鳐属的飞鱼在2到3龄就会达到性成熟。

飞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印度望加锡海峡水域的飞鱼数量长期以来处于下降的状态。同样的,作为飞鱼之国的巴巴多斯自2011年以来,由于受到褐藻入侵加勒比海,从而导致飞鱼的数量下降了近50%。

致危因素

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物种和系统灭绝的风险越来越大,作为海洋生物的飞鱼十分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随着海水持续变暖和酸化,飞鱼的生存环境将面临严重挑战。

鱼卵过度采集。每到飞鱼繁殖季,渔民会把泡沫塑料绑在草席上,再把草席连成长龙,浮在海面。飞鱼见如此之多的漂浮物,便会在上面大量产卵。渔民最后再收走草席获得飞鱼卵,过度的捕捞飞鱼卵会导致飞鱼数量的下降。

保护举措

适时休渔。2003年,中国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海洋与渔业局关于2003年度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当地渔民不得再采捕飞鱼卵及其他作业类型,要按规定的时间休渔,用以保护飞鱼的种群数量。

保护等级

2003年,大头飞鱼(Exocoetus volitans)、单须飞鱼(Exocoetus monocirrhus)和短鳍拟飞鱼(Parexocoetus brachypterus)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并被评估为易危(VU)物种。

从2012年到2013年期间,海洋双翼飞鱼(Exocoetus obtusirostris)等30种飞鱼科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 (LC)。

主要价值

仿生价值

仿生导弹

普通反舰导弹由于飞行高度过高总是容易被敌方舰艇雷达监测到,因而导弹的命中率非常低。由于地球曲面的影响 ,一般驱逐舰和护卫舰的雷达视距在20千米左右时, 雷达搜索盲区较大,如果反舰导弹的飞行高度够低便可以躲开舰艇上的雷达探测。仿生学家们发现飞鱼具有超低空飞行的本领,受到飞鱼的启发,法国的飞鱼导弹研发出了超低空掠海飞行的技术,使得导弹发射后,能在距海面5米高的高度飞行,从而避免被舰艇雷达监测到。

仿生飞行器

飞鱼为了适应其独特的环境和危险,通过胸鳍的进化,发展出了气动升力面。生物学家通过实地观测与理论分析表明,飞鱼具有绝佳的气动性能,可以通过跃出水面进行间歇性的飞行来节省更多的能量。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通过模仿飞鱼,研究了一种仿飞鱼的跨水气介质无人平台。这种跨介质飞行器是一种既能在空中飞,又能在水下潜航的新概念飞行器。同时还兼顾了飞行器的速度和潜航器的隐蔽性。

食用价值

飞鱼籽具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各种维生素,能够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由于市场需求大,飞鱼籽经过加工后也成为了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此外,以冷冻飞鱼籽调理食品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如在中国浙江省的众多冷冻飞鱼籽食品加工企业,其产品广销韩国、日本和欧洲等多个国家。

相关文化

位于南美洲东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飞鱼,拥有近100种飞鱼。在巴巴多斯,他们将飞鱼视为自己国家的象征,硬币上、喷泉雕像上以及众多艺术品上都会有飞鱼的标志。

飞鱼

飞鱼

与巴巴多斯类似,中国台湾和其他亚洲文化也高度重视飞鱼。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以东的兰屿岛上的达悟族和飞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年春天,飞鱼会迁移到台湾温暖的水域,随着黑潮而来的飞鱼给兰屿达悟族人带来了极大的丰收。在此期间他们会举行“飞鱼祭”这项猎鱼仪式,为期近4个月。整个活动分为祈丰鱼祭、招鱼祭、飞鱼收藏祭等阶段。在祭典中,达悟族男子会穿着丁字裤、头戴银盔及金片,面向大海祈求飞鱼丰收。女性禁止入场参与。并且人们认为黑鳍须唇飞鱼(Cheilopogon Cyanopterus)是飞鱼的“灵魂和首领”,从而最受尊敬。

代表物种

大头飞鱼(Exocoetus volitans)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因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飞鱼。在分布范围上,它几乎存在于地球上所有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数量上,它又是公海中数量最多的飞鱼。在形态上,大头飞鱼身体细长,头部较为突出,吻部短,外形呈深蓝色或黑色,腹部发白,其幼鱼大多呈浅色,长有深色垂直条纹。

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