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袋鼠,是4万年前澳大利亚特有的巨型动物,现已灭绝。巨型袋鼠的体形与河马差不多,以树叶和草类为食,虽然跑得不快,但其巨大的体形也能够让捕食者望而却步。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巨型袋鼠的:灭绝原因、人工巨型袋鼠等介绍

中文名

巨型袋鼠

拉丁学名

Procoptodon

分布区域

更新世澳洲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亚纲

兽亚纲

双门齿目

袋鼠科

亚科

粗尾袋鼠亚科

巨型短面袋鼠属

体重

最大约240千克

食性

植食性

食物

树叶和草类为食

高度

最大2.7米

拼音

jù xíng dài shǔ

目前状况

现已灭绝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生存时期

第四纪

灭绝原因

关于巨型袋鼠灭绝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范围蔓延的野火以及气候干旱造成了巨型袋鼠的

灭绝。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巨型澳大利亚袋鼠后发现,袋鼠化石密度的特点与现在遭受旱灾下的袋鼠群的特点一致,首次提供了表明巨型澳大利亚袋鼠受到了一系列灾难性旱灾的打击的证据。但一项对巨型袋鼠化石的分析显示,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袋鼠吃的盐灌(saltbush)应该生长得很茂盛。

巨型袋鼠

另外一些科学家们相信人类对巨型动物进行‘闪电式’灭绝的假说,这一假说谴责了人类过度捕杀这些巨型袋鼠动物。变得干旱使植被逐渐消失,也被认为是导致巨型动物灭绝的原因。如果这一假说是事实的话,那么这些数千前年的化石应该显示那些动物是同时在同一地点死亡的。根据考古发现,巨型袋鼠化石的情形并非如此。在达灵当斯地区一个地点发现的多层次化石表明这些动物是随着时间流逝渐进式地,分三阶段灭绝的。

人工巨型袋鼠

澳大利亚科学家用白色纸板拼做的一个巨大袋鼠的平面形象,他们计划从太空不同地点为之拍摄卫星照片,希望能利用得到的有关数据加深对地球表面如何反射阳光和全球变暖的了解。

巨型袋鼠

人工巨型纸板袋鼠长32米,白色,建成于2008年,平放于澳大利亚南部城市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内。澳科学家与美国宇航局以及法国、比利时、芬兰、瑞典、挪威、以色列、英国和新加坡的科研机构合作,在这些国家选点,将从太空陆续拍摄白纸板袋鼠的系列照片。

人工巨型袋鼠的工作原理:抵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部分被反射,部分被吸收。吸收光线的物体会变热,反射光线的物体要么温度保持不变,要么变冷。地球极地冰盖融化意味着地球对阳光的反射会减少,这会导致地球对光线的吸收增多和全球气温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