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省辖县级市,由嘉兴市代管,位于浙江省北部,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总面积727平方千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截至2022年末,桐乡市有常住人口为1029754人。截至2022年末,桐乡市下辖8个镇、3个街道,市政府驻梧桐街道。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桐乡的:地名、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对外交流、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桐乡

面积

727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

地理坐标

30°37'57"N,120°32'51"E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浙江省

所属市

嘉兴市

行政类别

城市类别

县级市

下辖地区

8个镇、3个街道

行政区划代码

330483

人口

1029754人(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方言

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GDP

1209.67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70286元;农村:46509元

车牌代码

浙F

邮政编码

314500

政府驻地

梧桐街道振兴东路600号

电话区号

0573

设市时间

1993年

简介

桐乡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桐乡市域周时名御儿,属越国,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交界之地;南朝时置崇德县,明时析崇德东境6乡置桐乡县,1949 年后属嘉兴专区,1958年11月崇德县并入桐乡县。1983 年嘉兴地区撤销,改属嘉兴市。1993年 3 月撤县建桐乡市,由嘉兴市代管。

桐乡地域,早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孕育了张履祥、吕留良、陆费逵、太虚、茅盾、丰子恺、钱君陶、徐肖冰、木心等一大批名人巨匠。桐乡先后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市、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排舞之乡、中国文学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新戏剧之乡等荣誉称号,是乌镇戏剧节、子恺杯全国漫画大展、丰子恺中外散文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徐肖冰”全国摄影大展的等诸多国内重要文艺盛会和奖项的举办地和颁奖地,也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

桐乡经济活力强,经济水平多年位于嘉兴五县两区之首,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地区,浙江省首批“工业强市”,2022年全国百强县第24位,2022年,桐乡市地区生产总值1209.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09元。

地名

“古有梧桐,凤凰来栖”,桐乡因古时遍栽梧桐树,寓意“梧桐之乡”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现桐乡市境周时名御儿,属越国。春秋时该地为吴越接壤争战之地,越王勾践三年(吴王夫差二年,鲁哀公元年,前494),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今市境区域归属于吴。战国初年,吴越战事又起,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冬,越王勾践灭吴,市境复归越。越自勾践以下,传六世而为楚所败,楚国“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钱塘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此地遂入楚境。

秦统一中国,郡县天下。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下设由拳、乌程等县,今市境属由拳县。

西汉时,御儿又称语儿。汉高祖分封诸侯,高祖五年(前202),今市境属楚国;高祖六年(前201),改属荆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又改荆国为吴国,今市境属吴国。汉前元四年(前153)以后,恢复会稽郡,今市境属会稽郡。汉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会稽郡属扬州,今市境属扬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割钱塘江以东为会稽郡,钱塘江以西为吴郡,今市境区域隶属吴郡。

三国吴黄龙三年(231),由拳县“野稻自生,改为禾兴”。赤乌五年(242),避太子和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属吴郡,今市境隶属嘉兴。此后历晋、宋、齐、梁不变。直至南陈永定年间(557-559)初立海宁郡,今市境部分地域隶属海宁。

隋唐至宋元

隋朝时,并嘉兴县入吴县,今市境属吴县,隶属苏州。

唐武德七年(624)复置嘉兴县隶属苏州,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翌年,又废嘉兴入吴县,今市境隶属吴县。贞观八年(634),复置嘉兴县,属苏州,今市境其时仍名御儿,为嘉兴县西南境。乾符六年(879),升御儿乡为义和镇。

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于嘉兴设义和镇(后改称义和市),属杭州,今市境区域随嘉兴隶杭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吴越王钱元瓘析嘉兴县西南境崇德、南津、语儿、千乘、积善、石门、募化七乡置崇德县,设县治于义和市(今崇福镇),属杭州。天福五年(940),钱元瓘于嘉兴县置秀州,为吴越国所辖十三州之一,崇德与嘉兴、海盐、华亭同为秀州属县。

北宋熙宁十年(1077),割嘉兴县的梧桐、永新、清风、保宁、千金五乡入崇德县。至此,崇德县共辖十二乡,一直持续到元代至元年间。政和七年(1117),赐秀州名为嘉禾郡,崇德县隶属嘉禾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秀州为嘉兴府;嘉定元年(1208),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崇德县仍隶属嘉兴。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嘉兴军节度为嘉兴路,置嘉兴路总管府,后属于江浙行省,下辖崇德等三县一府(华亭府)。元贞元年(1295),升崇德县为崇德州,隶属嘉兴路。

明清

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嘉兴路为嘉兴府、崇德州为崇德县。洪武十四年(1381),嘉兴改隶浙江布政司,崇德随嘉兴隶属于浙江。宣德五年(1430),巡抚、大理寺卿胡概奏析崇德东境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六乡置桐乡县,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街道)。

清,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属嘉兴府。清康熙元年(1662),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并改石门镇为玉溪镇。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废嘉兴府,石门、桐乡两县属钱塘道。1914年,石门复称崇德。1927年废道制,两县直属浙江省政府。1938年划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1947年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8年后属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桐乡、崇德先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嘉兴专区。1958年11月,崇德、桐乡两县合并,称桐乡县。1970年,改嘉兴专区为嘉兴地区,桐乡县隶属嘉兴地区。1983年,撤销嘉兴地区,分设嘉兴市、湖州市,桐乡县隶属嘉兴市。1993年,桐乡撤县设市,隶属嘉兴市。

地理

位置境域

桐乡市位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地理坐标为北纬30°28′—30°47′、东经120°17′—120°39′。东连嘉兴市秀洲区,南邻海宁市,西毗德清县、杭州市余杭区,西北接湖州市南浔区,北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全市总面积727平方公里,辖8个镇,3个街道。桐乡市区位优势十分优越,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

气候

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6.5℃。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11.0℃,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41.1℃,出现在2013年8月9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回暖初日在3月24日,平均结束日在12月5日,平均初冰日出现在11月28日。年平均无霜期243.6天、雷暴日32.1天、大雾日30.6天、降雪日9.5天。

年平均降水量1246.7毫米。1999年最多,降水量1755.6毫米;2003年最少,降水量744.4毫米。全年有两个主要雨季,第一个雨季在3—6月,其中3—4月为春雨期,降水量在108.7—370.6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18.2%;5—6月是主汛期,称为梅雨期,降水量在94.7—715.3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24.3%。第二个主要雨季是9月,称为秋雨期。年平均雨日140.7天,最多为2010年,达154天,最少为2013年,仅118天。

年平均日照1799.4小时。其中7月、8月最多,月平均日照分别为208.5小时和206.1小时。1月、2月最少,月平均日照分别为113.0小时和107.4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308.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幅度在76%—82%之间。

地质

地质构造

桐乡市境域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一钱塘褶皱带,为第四纪地质。由于中生代燕山晚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火山活动,境域沉降下陷,形成北东向倾斜的中生代断陷型盆地。盆地为一套以内陆陆相沉积为主,并来有火山岩的沉积岩系。盆地上部为第四系的河湖相和滨海沉积层所覆盖,盖层厚度 155-176 米,基地面起伏不平。第四系沉积厚度,古河道以及覆盖型岩溶带分布,由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及其相间分布的中生代隆起、拗陷带组成。

地层

自前震旦系到第四系,桐乡市境域地层以第四系最为发育,境内底层有嘉兴群、东蒲组、宁波组和滨海组。

嘉兴群地层大多为一套河流相和河湖相沉积,分布有洪积、冲洪积,含砾亚粘土或含砾亚砂土。一般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在桐乡-余新(嘉兴)一带存在完整,每个旋回都为下粗上细。下部为河床相砂砾石,含粘性土,砾砂,或河漫滩相中砂、中细砂,上部为冲—湖积亚粘土、亚砂士。全层以栋黄色为主,间夹灰、灰绿、灰白等色,顶板埋藏于 102 米以下,下旋回层则埋藏于 140 米以下,全层厚 21-70 米。东蒲组地层河、湖、海交替沉积,全组一般由 2-3 个沉积旋回组成。根据沉积旋回和岩性特征分上、下两段。下段顶板埋深在60-80米,厚 10-40米,屠甸基底厚达 55-70 米,下段下部为河流冲积层中部为冲湖积亚粘土,偶夹粉细砂透镜体,呈灰绿,灰,青灰色、其顶部灰绿色亚粘土可视为下段与上段划界的标志层;下段上部为海相亚粘土,属第I海侵层,呈暗灰、暗灰绿色,顶板埋深 85.3米。东蒲组地层上段在运河平原东北部,其厚度 40-60 米,一般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第-个沉积旋回下部的冲积层,以河床相砂砾石为主,上部为冲湖积亚粘土,呈灰、青灰、灰褐色,含有较多的植物残迹及蓝铁矿,偶见褐色泥炭。第二个旋回下部以冲积砂层为主,岩性为灰色粉细砂,粉细砂夹亚粘土。上部海相亚粘土为第I海侵层,顶板埋深般在 30 米左右,呈灰、褐灰色.软塑可塑,富含贝壳碎片,微层理发育。宁波组地层为一套河湖相沉积,本层堆积后,在低海面时,受古河流的侵蚀切割,呈条带状缺失。层顶埋深变化于 18-25 米,岩性一般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粘土、亚粘土,可塑一硬塑,富含铁锤结核和胶膜;下部亚砂土,局部为粉细砂,微层理发育。滨海组地层厚 15-53 米。根据岩性生物化石组合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全组以海相和河口相为特征、为本区第Ⅲ海侵层。岩性以灰、灰黑色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及亚砂土、粉砂为主。上部常为有机质亚粘土及泥炭层。

地形地貌

桐乡市境为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地势低平,无一山丘,大致东南高、西北低,略向太湖倾斜,平均海拔5.3米。桐乡由于自古以来由于叠土栽桑、围坪造田,挖河筑堤,形成田地交错、高低悬殊的“桑基圩田”人工地貌。

水文水利

水文

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太湖运河水系。市境河流南接海宁长安上塘河水系,北经澜溪塘与江苏省河道贯通。京杭大运河流经市境段长39.09千米。全市有骨干河道45条,大部分河道与运河垂直相交,呈网状分布。与运河桐乡段相连的河道主要有金牛塘、白马塘、康泾塘、长安塘、含山塘、灵安港、羔羊港、西圣埭港、长山河等。境内河道总长2264.6千米,水域面积5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7.01%,河网密度为3.11千米/平方千米。属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

水利

2023年,桐乡水利连续五年获全省市县水利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年度位列全省第四,成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市。

县境属长江流城太湖运河水系,京杭运河从市境西南部流入境内,全长41.77 千米,运河两侧河道密布,纵横交织,与运河络脉相通。桐乡市境内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多有水利工程建设。隋代,江南运河(镇江一杭州)全线开通;唐代,江渐两地均建屯区,桐乡市境围圩造田颇具规模;五代吴越,设都水营田使统筹治水营出事宜,撩浅军从事浚河、筑堤、建闸、养护事宜;北宋以后,吴淞江渐见淤塞、积潦宜泄人海受阻,桐乡市境内的塘浦圩系逐渐解体,分割成以浜泾为界的小圩元、明曾企图整治改善,但收效甚微。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整治甚少,大部堤岸残损、河港淤浅、圩系失统、水网紊乱,以致低田患水,高田患旱,旱涝灾害频发。

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整桐乡的水利系统,50 年代进行了整修坏堤、堤埔、蓑衣漏,打坝并圩的工作,扩大圩区包围圈,建造机械排灌机埠;60 年代发展了电力排灌事业,在圩区兴建防洪水闸,修堤护岸,疏浚乌镇市河,金牛塘、康泾塘等主要河道,提高抗旱防洪能力;70 年代继续整治了运河崇福段和石门段、白马塘、梧橱镇北港等骨干河道.动工兴建南排出海工程长山河,结合平整土地,修筑机耕路,整修渠道,排灌分系;80 年代,在农村进行了圩区整治,兴建泵站改造工程,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排灌泵站相继建成,防洪水闸坪围日臻完善,排灌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水利部和省标率83.4%。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运河水网、圩田系统均得到了整治改善,圩区农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的,运河的航运能力也大大提升。

2014年起,桐乡市开启“五水共治”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大大提升了桐乡市整体水环境质量,水质不断提升,水域生态逐渐修复,在防洪排涝、供水、节水等领域也取得不俗成果。

土壤

桐乡市土壤种类主要为水稻土和潮土。水稻土土类分潴育型和脱潜潴育型两个亚类,包括六个土属,24 个土种;潮土类(旱地土),有潮土亚类,堆叠土属,分4个土种。水稻土和潮土在全市各区域均有分布,水稻土种占市境内土壤比例60.46%,以黄斑田土属为主,其中穿插分布条带状小粉田,还有荡田、青紫泥田、堆叠泥田、半青紫泥田;潮土占比39.54%,大部分是历史上挑田泥和开河道的土堆叠而成,为壤质堆叠土,土壤质地与就近水田类同。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桐乡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桐乡市有耕地22688.03 公顷,园地14717.86 公顷,林地 1980.94公顷 ,草地 228.57 公顷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2382.23 公顷,交通运输用地 3109.10 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7401.06 公顷。

水资源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区,全域85%河道为过境水,不仅没有自己的源头活水,且平原河网的水体流动性不强,属于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地区,截至2022年12月,桐乡市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89立方米,全国平均水平的28%。

生物多样性

桐乡市境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植物资源有720种,其中孢子植物74种、种子植物646种(裸子植物25种、被子植物621种)。主要动物资源有451种,其中:脊椎动物218种、节肢动物192种、软体动物32种、其他动物9种。截至2022年5月,桐乡市境内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为野大豆和水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包括白额雁、水雉、雀鹰和画眉等。

自然灾害

桐乡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高温干旱、台风、霾、连阴雨、寒潮、雷电及大风等。2013年10月初,受台风“菲特”影响,多日的强降水使桐乡市多地多处房屋、农田、道路被淹,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行政区划

截止2023年6月,桐乡市辖乌镇、濮院、屠甸、石门、河山、洲泉、大麻、崇福8个镇,城区设梧桐、凤鸣、高桥3个街道。市政府驻梧桐街道振兴东路600号。

桐乡

政治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桐乡市委员会书记

于会游

桐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潘川弟

桐乡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桐乡市委员会主席

陈林根

表格数据载至2023年9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桐乡市常住人口为1029754人。

截止2022年末,桐乡市户籍人口71.50万人,较上年增加3414人,其中男性34.87万人,女性36.63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42.22万人,乡村人口29.27万人,占比分别为59.1%和40.9%。全年出生人口4497人,出生率为6.29‰,死亡人口5406人,死亡率为7.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7‰。年末,全市暂住人口54.44万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100.0%,一孩生育率为59.53%,二孩生育率为38.41%,三孩生育率2.01%。

民族

桐乡市常驻民族为汉族,由于全国各地的新居民大量涌入,桐乡市逐渐出现少量少数民族散居区,凤鸣街道环南村地处桐乡城郊接合处的文华小区就是桐乡范围内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区。截至2023年7月,桐乡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6.16万人,涵盖46个民族,

语言

桐乡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宗教

桐乡市境内居民宗教信仰主要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于南北朝时传入境内,其时兴建佛教寺院极盛,最早之密印寺、普静寺、福田寺(俗称石佛寺)、北广福寺、崇福寺,抵园寺、福严寺均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唐代,建普慈教寺、广法寺;五代时,佛教建寺又兴盛,直至宋代,其间建寂照寺、演教寺、惠云寺及龙翔寺、广福教院等多座;元至大年间建香海寺,元未,市境内大多寺院毁于兵瑟。明、清时,寺院有毁有修、亦有重建;至民国后期,寺院大多已毁,有的改作他用。清光绪十九年(1893),属美国南长老会的基督教传教士毕来斯来桐乡县城梧桐镇,买花厅改建教堂(现大操场南侧)后造楼房 5 间,边有钟楼,前有书坊(小型印刷厂),福音医院(民国初年迁至嘉兴)。基督教由此传入桐乡市境内。天主教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传入乌镇,教会设于河西官弄,次年天主教法国传教士韩日禄在濮院石条街购得沈姓民房一所,设天主教堂,最初入教者多至数百后随即衰落。至抗日战争前,信教者已极少。

截至2020年,桐乡市经过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总计有24个,包括佛教活动场所12个,活动场所占地面积总计约467.5亩;基督教活动场所10个,活动场所占地面积总计约37.1亩。天主教活动场所2个,活动场所占地面积总计约0.7亩。

经济

综述

桐乡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为2.2:50.4:47.4,经济总量排在嘉兴市前列。截止2022年末,桐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09.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8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609.98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573.11亿元,增长2.4%。

2022年,桐乡市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9.7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84亿元,财政收入总量位于嘉兴市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26亿元。同年,桐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8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41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0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783元。截止2022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177.33亿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73.70亿元,比年初增加188.05亿元。

第一产业

桐乡农业主产稻谷、小麦、蚕茧、杭白菊、小湖羊皮、榨菜等。被誉为桐乡“三宝”的杭白菊、晒红烟、小湖羊皮是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蚕茧产量和白厂丝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2022年,桐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3亿元,其中,种植业22.58亿元,林业0.51亿元,牧业9.89亿元,渔业5.9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06亿元,全年生猪饲养量12.17万头,湖羊饲养量35.65万头,家禽饲养量500.65万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06万亩,油菜籽播种面积2.3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0.38万亩。

桐乡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已经实现了全市镇域全覆盖,为浙江省唯一。截止2022年,桐乡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7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0%。

第二产业

桐乡市农业以纺织、材料等产业为主。2022年,桐乡市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37.8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8.53亿元,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97.62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1374.8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347.32亿元。

桐乡市濮院镇毛衫时尚小镇为全国较大的羊毛衫集散地,桐乡市世贸中心为AAA级景区,是一个大的皮革裘皮、羊绒毛衫、鞋服箱包集散市场。

第三产业

桐乡第三产业发展丰富,贸易消费、对外经济、交通旅游、金融保险等产业均衡发展。

贸易消费

截止2022年末,桐乡市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7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3个,消费品市场44个。市场成交额超亿元市场26个,其中5亿元以上市场17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117.36亿元,其中濮院羊毛衫市场成交额1027.27亿元,网上交易额493.41亿元。桐乡市濮院镇毛衫时尚小镇为全国较大的羊毛衫集散地,另外,桐乡市另一个大型市场世贸中心,作为多功能、多元化一体的购物、旅游集散地,为国家AAA级景区,是一个大的皮革裘皮、羊绒毛衫、鞋服箱包集散市场。

2022年,桐乡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2.09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7.79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8.40亿元,异地零售额15.89亿元。

对外经济

桐乡市对外经济合作深入。2022年,桐乡市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1家,增资项目1个,累计中方投资额26.65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5个,中方投资额19.65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3.7%。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2.34亿美元。

2022年,桐乡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615.31亿元,其中出口总值436.59亿元,,进口总值178.71亿元;桐乡市与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其中,对美日欧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0.2%、22.4%和20.7%(欧盟),对东盟、金砖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60.6%和16.4%。桐乡市有690家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有贸易往来,2022年累计实现进出口254.7亿元,其中出口201.5亿元,进口53.2亿元。

交通旅游

桐乡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目前桐乡市内共有旅行社47家,星级宾馆7家,其中四星级以上5家,星级宾馆客房总数1806间。2022年,桐乡市累计建设旅游重大项目22个,完成投资49.24亿元。桐乡市连续三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并排名全国第五位。桐乡市公路建设发达,道路稠密,境内水网密布,大部分河道与京杭大运河相通,为交通、物流强市。2022年桐乡市全年货物周转量54.34亿吨公里,较上年增长0.3%,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22.46亿吨公里,水路货物周转量31.8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49亿人公里。目前桐乡市拥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5家,其中振石集团浙江宇石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物流5A级企业。

金融保险

桐乡市金融信贷产业稳健发展,截止202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2333.36亿元,比年初净增281.93亿元;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2589.76亿元,比年初净增456.64亿元。在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1041.52亿元,中长期贷款1432.8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35%。2022年,桐乡市保险业保费收入29.21亿元,较上年增长6.1%,其中财产保险12.60亿元,人寿保险16.61亿元。全年理赔支出8.16亿元,较上年增长3.4%,其中财产保险7.78亿元,人寿保险0.38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止2022年年末,桐乡市共有普通中学31所,在校学生3.18万人,专任教师2714人;小学27所,在校学生5.84万人,专任教师3124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0.91万人,专任教师601人。

桐乡市教育水平较高,2022年高考桐乡学子再创佳绩,特控线上线792人,上线率23.42%,列嘉兴市第一位;职业类学校参加浙江省单独招生考试,上线率99.7%,“学在桐乡”得到广泛认可。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年末,桐乡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553张,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056人,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人员3297人,注册护士3390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53个。

科技事业

2022年,桐乡市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人、入选省领军型团队3个。新增高企数连续四年破百,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9家、省科技型企业249家,总量分别达604家、1297家;新认定嘉兴市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1家,全市孵化机构总量达到32家;专利申请受理量4005项,其中发明专利受理量921项;专利申请授权量573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62项。目前,桐乡市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4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2家。成功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科技领军企业1家,成功立项省级尖兵领雁项目4项。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桐乡市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量达245.9万册,全年书刊文献外借135万册(含分馆);博物馆及名人场馆7个,藏品4.75万件,举办各类展览465个,接待观众181.52万人次;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6个,其中省级以上24个,新建非遗分馆1家(万锦堂濮绸非遗分馆)。

桐乡市全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截至2022年末,已建成176个,其中骑力村入选2022浙江“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十佳案例。自2018年起,为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桐乡市启动了伯鸿城市书房建设,引导人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阅读融入市民生活、融入城市血脉,截至2022年末,伯鸿城市书房镇街覆盖率达163%。2022年10月,桐乡市乌镇·有戏FUN音乐剧文化共创空间入选首届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伯鸿讲堂·桐乡”项目入选第一批浙江省公共文化国际交流项目。

体育事业

2022年,桐乡市开展市级体育活动56场,参与群众达到6.4万余人次。举办5场“运动促进健康”科学健身大讲堂和2期“体卫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100余人。开展基层体育场地设施专项整治提升活动,排查健身点位782个,器材数量总计6700件,维修数量128件,分阶段淘汰更换超使用年限器材2577件。

人居环境

2022年,桐乡市全市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2.8,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境内无劣V类水质。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为327天,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比例为89.6%。桐乡市不断推进市区公厕建设改造与管理服务提升,累计建成省级星级公厕75座、示范性公厕9座、嘉兴市级乡村驿站3个。2022年,桐乡市巩固提升了42个分类处理村,成功创建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6个。截至2020年底,桐乡市全市森林覆盖率20.07%,平原林木覆盖率29.18%,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

2022年,桐乡市享受优待抚恤对象为伤残保健218人,定期抚恤及补助3961人,优待抚恤 17636 户,发放优待总金额 2339 万元;全年接受各类社会捐款11153.57万元,较上年增加4047.95万元;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5个、共富基金20个、“爱心医院”1家,推出 “无忧慈善”项目411个。截至2022年末,桐乡市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3428 人,2022年年发放低保资金 3112 万元,发放社会救助资金 5319.96 万元;拥有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数 25 个,床位 7687 张,收养 3267 人。

桐乡市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于2022年6月和2023年9月先后开放了两家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餐厅老年食堂·梧桐1号店与老年食堂·梧桐2号店。桐乡市儿童友好空间已逐渐成型,建成示范型“儿童之家”28 个,基础型儿童之家实现全覆盖。

交通

综述

桐乡市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居上海、杭州、苏州“金三角”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沪杭高铁、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320国道、京杭大运河等贯穿全境,水陆交通体系发达。

公路

截至2022年,桐乡市境内等级公路里程1899.61公里,其中一级及以上公路248.96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261.3公里。苏台高速(二期)项目、320国道改建工程、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桐乡段)、海盐至安吉公路桐乡市海宁界至梧桐段改建工程、桐乡市乌镇至崇福公路(三环西路)等重点项目合计完成投资56.2亿元。

铁路

目前,桐乡市境内沪杭高铁桐乡段穿行而过,全长18.86公里,设高铁桐乡站,隶属上海铁路局嘉兴车务段管辖。未来,桐乡将形成“两横一纵”铁路轨道发展轴带。“两横”为沿沪杭通道(沪杭高铁、沪乍杭铁路等),沿嘉湖通道(嘉湖城际铁路);“一纵”为沿杭苏通道(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接线、水乡旅游线等)。

航空

桐乡可通过30分钟车程到达嘉兴机场,同时通过沪杭高铁可在1小时内到达上海虹桥机场,通过正在建设中的沪乍杭铁路、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接线可以高铁直达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

航运

截至2020年,桐乡境内拥有航道里程273.6千米,全市现共有码头110个,泊位214个,其中500吨级以上码头52个,泊位89个,500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位居嘉兴内河港各港区及全省各区县之首。

公共交通

1996年1月,桐乡市首期投入42辆长安六座面包车,开启的桐乡市公共交通事业;2010年1月20日,桐乡市购置了18辆9.2米豪华天然气大巴车,桐乡城市公交正式步入“大巴车时代”。截至2019年,桐乡市市3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81%,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100%,公共出行的不断完善使出行更加便捷。

2012年10月底,桐乡公共自行车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市区共设置了70个站点,投放了2200多辆公共自行车。从2015年开始,桐乡市公共自行车自桐乡市区向崇福、濮院、乌镇等地延伸,并于2016年推出双人骑、三人骑等特色车辆。

人文

综述

桐乡文化底蕴深厚,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桐乡市境内石门罗家角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是中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新地里良渚文化遗址是目前已知的全国良渚文化时期最大部族墓葬群。桐乡蚕桑习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以及2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物

桐乡共有野外不可移动文物83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213处、文物保护点17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处。全市共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6家,在册文物藏品24737件套(33514单件),其中一级文物36件套,二、三级文物3332件套。桐乡市博物馆、茅盾纪念馆、丰子恺纪念馆、君陶艺术院、钟旭洲钱币艺术博物馆等5家国有文博场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为全省三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县(市)。

主要文物保护单位

级别

名称

类别

入选批次

国家级

茅盾故居

近现代重要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

第三批

罗家角遗址

古遗址

第五批

谭家湾遗址

古遗址

第六批

新地里遗址

古遗址

第七批

京杭大运河

古建筑

第六批

省级

普安桥遗址

古遗址

第五批

小六旺遗址

古遗址

第六批

东园遗址

古遗址

第六批

俞家湾桑基鱼塘

其他

第六批

崇德城旧址及横街

古建筑

第六批

大有桥街章宅

古建筑

第六批

濮院古桥梁群

古建筑

第六批

京杭大运河桐乡段河道

其他

第六批

夏氏府第

古建筑

第七批

崇德孔庙

古建筑

第七批

京杭大运河

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大运河沿线包含桥、闸、坝、仓、寺观、塔等多种文物,与大运河周边众多与运河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运河文化。桐乡境内的大运河河道属于大运河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是联系太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河道。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于桐乡市乌镇观前街17号,1896年7月,茅盾诞生于此。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艺活动家。故居分为前后两埭,总面积为542平方米。前埭为坐北朝南四开间旧式楼房,是茅盾的曾祖父在汉口经商时分两次买下的。后埭为三间平房,20世纪30年代初,茅盾曾出资亲自设计进行翻造。

桐乡

罗家角遗址

罗家角遗址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罗家角村,面积12余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为马家浜文化遗存,根据第四文化层灰坑中炭化芦苇的碳14测定,其最早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发掘发现灰坑53个,还发现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大量的动物遗骸及稻谷等自然遗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遗物800件,其中包括一批内涵颇丰的典型器物群,如带脊釜、弧腹釜、侧把盉、实足盉、宽沿盆和多角沿盘,喇叭形圈足豆、匜、牛鼻耳陶罐、小网坠等,其文化面貌明显有别于钱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罗家角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类型中年代最早的遗址,从遗址中出土骨耜、稻谷和石臼分析,其早期阶段己确立了以栽培水稻为大宗的农业生产经济,因此也是中国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桐乡

谭家湾遗址

谭家湾遗址位于桐乡市乌镇镇浮澜桥村(原新春村)谭家湾组。遗址中心在谭家湾组以西的河西荡田高墩桑地及河西小圩水田的一部分,谭家湾港贯穿其中。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400米左右,总面积1.2万平方米,年代距今7000~6000年。遗址曾发现鹿角钩2件,釜、罐、盆、钵、豆等陶器标本,以及较多的麋鹿、水牛等动物遗骸。谭家湾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原始地貌保存完好,是马家浜文化类型保存较好的遗址之一,对研究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价值。

桐乡

新地里遗址

新地里遗址位于桐乡市崇福镇(原留良乡)湾里村,地处孤立的高埠之上,四周河流环绕,东靠圣荡漾,南临马新港、落家港,西接西浜,北临中沙渚塘。遗址于2000年发现,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新地里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一处以墓地为主的综合性高土台类型的良渚文化中晚期遗址。在300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40座,另外还发掘了40余个灰坑、2条灰沟、1个水井、1个祭祀坑及1处规模较大的红烧土营建遗迹等,揭示了高土台的营建和使用过程。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骨牙器、木器等各类良渚文化器物达1800余件(组)。新地里遗址是近年来良渚文化考古工作的一次重要收获,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是目前已知良渚文化墓葬数量较多的一处大型遗址,对研究太湖以南地区良渚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为揭示良渚文化中晚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桐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2月,桐乡市拥有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蚕桑习俗)、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2个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2名嘉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

桑蚕习俗(含山轧蚕花)

桐乡市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这里的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其中以祭拜蚕神的含山轧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含山当地流传着蚕神发祥或降临的传说,因此有“蚕花圣地”之称。含山轧蚕花庙会又叫“蚕花庙会”,大约起源于宋代,明清以来日趋兴盛。庙会时间分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几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前后延续十来天。

含山轧蚕花庙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带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它反映出桐乡蚕桑业高度发达的现实,为江南蚕桑生产、民间信仰、行业民俗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桑蚕习俗(含山轧蚕花)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杆船技

杆船技是在蚕神祭祀仪式中一项独特的水上杂技表演项目。长久以来,桐乡市洲泉镇百姓多以蚕桑生产为业,蚕神祭祀便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都会举行蚕花水会。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高杆船技应运而生。据方志记载,其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

高杆船技不仅技巧高难,造型别致,其设施尤为科学巧妙,利用演者体重与毛竹柔韧特性,将演者的落地点引出船体而置身于水面上空,貌似惊险实则安全。体现了当地蚕农过人的智慧、胆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高杆船技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乡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原称“浇花布”,宋代称为“药斑布”,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纺织印染品。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乡

习俗

岁时习俗

端午节

桐乡地区端午节有熏香习俗,如今中药店也会有草药出售,端午后近盛夏,蚊蝇增多,熏香起环境消毒作用。另外,桐乡市境端午节食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泥蛋,黄瓜,雄黄酒。门上及孩子额间用雄黄写“王"字,耳朵里抹雄黄,以桃枝沾雄黄酒洒墙脚以避蛇虫,幼儿穿黄色印花老虎衣、戴虎头帽、胸挂内置樟脑丸的布制小虎头和栀子、生大黄的丝织香袋,以为免灾疾城乡。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雄黄酒有害健康,而多饮用普通黄酒。

立夏

立夏时节桐乡有饮酒,啜新茶,吃青梅、朱樱、蚕豆(豌豆)、香蛳之俗,还吃白焐肉、白焐蛋。桐乡百姓还会用新菜油加蒜末拌豆腐、屠甸等地吃麻球,认为食后可在夏天不生疮疖,防蚊蝇叮咬。这天孩童结伙携炊具到各米店募米,去郊野拾柴,以咸肉、竹笋、新蚕豆煮成“野火饭”,认为共食可健身。

冬至

俗谚“冬至大如年”。这天桐乡农民春粢团祭灶。焚“节关“以祀祖先(节关是旧时僧人抄录户主先人灵位的小树枝,逢节送还给户主,此俗已废;但冬至祭祖习俗依旧保留)。冬至前桐乡百姓会多腌鱼肉,准备过年。此外,民谚还有“晴过冬至落(雨)过年落(雨)过冬至晴过年”之说。

分龙日

农历五月二十(一说农历五月二十五)。民谚:“二十分龙甘一雨,车轴搁在弄堂里;二十分龙甘一鳖,拔起黄秧种赤豆。”民国时,桐乡人以二十、甘一两日晴雨卜丰歉。旧时各镇街坊均有水龙所(俗称“救火会”),便在这一天集中矿地,操演“水龙”。各坊参加表演者,均为民间自行组织,分工明确:有把“龙头”的、有汲水的。“龙”分木龙、洋龙,名为演习实为检查器材,观者甚众,民间消防演习之俗一直流传。新中国成立后,这项习俗依旧保留,由当地政府领导、公安、电力部门配合,消防中队演习,更为现代化。

婚嫁习俗

旧时联姻,以男子为中心,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均以男方家出发。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提高,婚礼习俗有了较大改变,自由恋爱、自由结婚。不过,农村中仍保留送聘礼,聘金和办“对亲酒”的习俗,按旧习央介绍人,为男女双方接拾婚嫁往来事宜。关系确定后,两家也是平日相互往来,农忙时上门帮忙称“毛脚女婿”或毛脚媳妇”。城镇上,双方家长认可、亦允串门。

近年来,在江浙一带“80后”“90后”和“00后”青年群体中兴起“两头婚”,尤其是在桐乡市境所在的杭嘉湖地区,婚姻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男女双方两头皆是婚娶婚嫁,夫妻婚后仍与双方原生家庭保持联系,可以去双方父母家居住,通常会生两个孩子,分别跟夫妻二人姓。

农桑习俗

旧时种稻、养蚕都是桐乡百姓重要的生计,围绕农桑生产活动,桐乡市境内也流行着有一些农桑习俗。例如正月十五前后夜间烧田蚕,立春前一日的春牛会;插秧第一天“开秧门”,开秧门当天会吃鱼,鱼头朝南,寓意为种田有“想头”有好运,亦有“上午团子下午糕,点心送到田横头”之说,象征象征团团圆圆,年年步步高;农田夏收夏种后,高桥、留良、虎啸、骑塘、南日、亭桥等地兴持礼走亲戚、持续半月,而主家则以肉馅、南瓜馅或菜馅馄饨相待。

另外,桐乡还有每年二月二送蚕花、戴蚕花、轧蚕花的习俗,随着蚕三眠、四眠后,还有送茧圆、望蚕讯的习俗。昔日桐乡乡间姑娘出阁或女婿人赘、陪嫁物中必有一对身系红绵兜的蚕花鸡,意为婚后男耕女织,蚕花茂盛。腊月十二俗传为蚕生日,农家作茧状粉圆祀灶,濮院一带还作茧圆歌:“黄金白银鸽卵圆、小锅炊热汤沸然,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以求蚕茧获得好收成。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科学养蚕,急死蚕神这一具有迷信色彩的随俗逐渐消失。

饮食

日常饮食

桐乡地区历来以大米为主食,粳米为主,籼米次之。根据时令会有笋豌豆咸肉饭、猪油菜饭、赤豆糯米饭、猪油蛋炒饭、赤豆粥、红枣粥、绿豆粥等。辅食有面条、馒头、包子、馄饨;麦收时,还会做麦糕,面疙瘩。桐乡地区大多一日三餐,中餐米饭,早、晚有粥有饭。屠甸、百桃、南日、虎啸、留良、高桥等城镇的农村地区也有一日四餐。

城镇居民荤素搭配,农家蔬菜为主,自种自食。旧时有“初一、月半吃素,初二、十六当荤”之俗。逢年过节,菜肴较丰盛。旧时城乡灶具均为柴灶,大多两眼灶,大户人家三眼、四眼灶,菜肴大多在柴锅上蒸炖。桐乡地区有食用腌菜、霉菜传统,有腌肉、腌鱼、腌蛋、腌雪菜等,也有有腌后再煮的豆腐干、千张、苋菜梗等,有使发霉以后食用的霉豆腐等。

桐乡的点心、小吃以糕、团、粽为主。糕有白水糕,糖糕和肉馅、糖馅的软糕,粽、团有白水、肉馅.豆沙馆及枣子粽、菜馅团子。按时令还有芽麦塌饼、熟藕,藕粥、糖烧芋艿等小吃。

宴请

桐乡百姓过去过年、款待宾客时,常用用方桌(俗称八仙桌),8 人一桌。菜肴八碗(盆),称“蹄八样”,也有“十碗头”。若是十二碗,则另加炒头。宴席通常吃全鱼上加数小块鱼,不吃全鱼,称吃剩有鱼(余),容日后请客时再用。乡间有主人夹菜客人婉拒之习,戏称“敲鱼拨肉蛋兜兜”。桐乡地区丧事菜肴,过去多用素菜,豆腐为主,用白酒以示孝白,近年丧事菜肴、烟酒之排场已与喜事相似。

传统农桑

  • 桑基圩田

桑基圩田是指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用于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然后逐步演变成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喂蚕、蚕沙饲鱼、塘泥培桑”的桑、蚕、稻、鱼共生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桐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的美誉,桑基圩田是桐乡市重要的地域风貌,由此引发出的覆盖蚕农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蚕歌依旧保留至今。

地区象征

市花

桐乡市花为杭白菊。桐乡市有漫长的杭白菊种植历史,同时形成了特定的菊花文化和独特的杭白菊饮食文化。桐乡市定杭白菊为市花后,举办了菊花节,设立了“菊花仙子”城市地标雕塑,桐乡因“世界上最大的田野菊海”被列入了世界吉尼斯名录。

桐乡

市树

桐乡市市树为梧桐,桐乡得名便是因为古时遍栽梧桐树,寓意“梧桐之乡”,桐乡市区中道路两侧栽种了很多梧桐。

桐乡

风景名胜

综述

桐乡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市,截至2023年,桐乡已连续5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五位,桐乡市还是全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浙江省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乌镇作为国家5A级景区,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十大最美村镇”等称号。仅2023年上半年,桐乡市共接待游客3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2.1亿元。

主要景点

乌镇

乌镇是一个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国家AAAAA级景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魅力名镇之一,曾被评为“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镇区有十字形的水系划分为东南西北四栅。

从公元872年建镇以来,乌镇镇名未变,镇址未变,水系未变,生活方式未变,传统建筑经百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2006年末,乌镇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作为中国保护面积最大的古镇,乌镇浓厚的人文积淀展现出东方古老文明的无穷魅力。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近四十万平方米,纵横交叉的河道近万米。街区内的名胜古迹、手工作坊、经典展馆、宗教建筑、民俗风情、休闲场所让人流连忘返,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泛光夜景气势磅礴。各类风格的民宿特色和度假酒店,是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首选之地。乌镇还是世界互联网大会(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的永久举办地。

桐乡

世贸中心

桐乡世贸中心是一个集吃、住、游、乐、购一站式城市文化生活新中心,坐落桐乡,辐射苏、沪、杭一小时都市生活圈,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裘皮箱包皮鞋毛衫蚕丝主题购物城。世贸中心集“皮革航母 毛衫海洋 会展中心 游购天堂”多功能、多元化于一体的桐乡世贸中心,总建筑面积67万方。其中一期市场建筑面积26万平方。市场配套服务完善,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皮革裘皮、羊绒毛衫、四季鞋服、潮品箱包、名优特产、知名品牌直销、批零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城市文化生活新中心。

桐乡

森利园

森利园是国家AAA级景区,景区面积达100余亩。景区主体以江南园林建筑为风格,由三大块构成,即老街,东园,西园。景区集旅游观光,休闲、教育、娱乐、餐饮于一体,是一个集萃田风光,园林建筑,水乡民俗诸多揽胜的乡村观光佳地。

全区以老街为中心分东园,西园,东园淋漓乡野情趣,长埭朱廊曲折迂绕清池一方,西侧粉墙黛瓦为状元馆,馆南是乡村风情的民俗博物馆袅袅柳线轻挽着舱面三进一体华宇式建构的“五福舫”红船。景区中有一院,院内有村野戏台,在戏台北侧为“鸽子浜传奇馆”,馆四壁彩绘鸽子浜村相沿传的南宋中兴名将刘奇北上抗金扎营这里“ 飞鸽传捷”的传奇故事,院内还陈列二十四孝石像,细读可了解中华文化中一个个“以孝为美”的故事。

桐乡

恒基文化博览园

恒基文化博览园景区占地近1万平方米,有主建筑群——系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明德苑,桥梁博物馆、农耕博物馆、云栖翠竹、风情雅苑等自然景点及主题展馆组成。是一个集旅游、企业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桥梁文化、民风民俗、绿色自然、休闲体验与企业生产实践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景区呈典型江南园林格局,前院后厅,绿树满庭,游人既可徜徉于婆娑竹影,流水小桥之中,又可观景、赏花、品茗、听曲、小憩其中。主题展馆展览内容丰富,展出史料详实,桥梁馆结合声光电,展示桥梁文化,形式新颖。整个景区将生产实践与旅游项目开发、文化教育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传统文化和家乡民间民俗文化的展现,激发游人对传统文化、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为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嘉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桐乡

对外交流

世界互联网大会

世界互联网大会(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2014年首次在桐乡市乌镇举办,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倡导并每年在浙江省桐乡乌镇举办的世界性互联网盛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 世界互联网大会主要邀请国家和地区政要、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互联网名人、专家学者,涉及网络空间各个领域,体现多方参与。在2014年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确定将永久会址设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也将这个千年古镇用以命名这一世界网络盛会,因而世界互联网大会也称为网络空间的“乌镇峰会”。峰会旨在让最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与最悠久的中华文化交流融合,让现代信息文明与传统历史文明交相辉映。

桐乡

著名人物

人名

简述

茅盾

(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丰子恺

(1898—1975)

原名丰润,又名丰仁,号子恺,笔名TK,崇德(今属桐乡市)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钱君陶

(1907—1998)

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书籍装帧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君陶艺术院院长

徐肖冰

(1916—2009)

摄影家。曾在上海参加拍摄《风云儿女》、《马路天使》、《塞上风云》等影片,后入延安电影团,参与拍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参与编导的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1950年获斯大林奖金。摄影作品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工作》等

程庆国

(1927—1999)

桥梁结构和铁道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士木工程系。1956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副博士学位。历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桥梁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会悟

(1898—1993)

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中共一大会议被暗探发现后提议去嘉兴南湖继续开会,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放哨人。主持创办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妇女报刊《妇女声》,发起乌镇的妇女解放运动

汤国梨

(1883—1980)

字志莹,号影观,章太炎的夫人,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诗词家、书法家。博学多才,其志自坚,有'旷代清才,直与贺、柳并辔'之美誉  

陆费逵

(1886—1941)

字伯鸿,幼名沧生,中华书局创办人,主持中华书局三十余年,编辑出版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影印)等巨著

吕留良

(1629—1683)

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重要荣誉

2019年7月,桐乡市入选中国百强县,排名第31;2019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

2019年11月,桐乡市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县(市); 2019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同年11月,桐乡市获得“‘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称号。

2019年12月,桐乡市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2019年综合竞争力全国百强县(市)” “2019年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市)”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019年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 、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 。

2020年1月9日,桐乡市入选2020中国县域网购百强榜第六位 ;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排名17 ;2018年度浙江省健康城市建设排名第一位 ;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31; 2020中国县域文化消费百强榜排名23 。

2020年5月,桐乡市入选2020年全国百强县”。

2020年5月,桐乡市入选2019年全国县域网络零售TOP100,排名第12。

2020年6月,桐乡市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排名68  。

2020年7月,桐乡市入选浙江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2020年7月28日,桐乡市入选2020年赛迪中国百强县。 

2020年8月,桐乡市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0年11月,桐乡市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

2020年11月,桐乡市入选2020年中国创新百强县。 

2020年12月,桐乡市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桐乡排名第29。

2020年12月,桐乡市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县第34位、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第12位。

2021年7月,桐乡市入选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1年8月,桐乡市入选2021赛迪百强县。 

2021年9月,桐乡市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1年12月2日,桐乡市入选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

2022年5月,桐乡市入选《2021年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榜单,位列全国第26名。

2022年6月,桐乡市入选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位列第5名。 入选2022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19位。

2022年6月,桐乡市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名单(机制创新类试点)。

2022年7月,桐乡市入选赛迪《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百强县排名第21位。

2022年10月,桐乡市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大花园示范县名单。

2022年11月,《经济日报》发布《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桐乡市入选“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24位。

2022年11月,入选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排名第22。

2022年12月,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25。 

2023年5月,入选壹城智库“2023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19。

2023年7月,入选2023赛迪百强县,排名第21。

2023年7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5。

2023年9月,入选“新华指数·高质量发展百强县(2023)”,排名第13。

注释

[a]

包括水田 20197.64 公顷,旱地2490.39 公顷。

[b]

包括果园 1224.33 公顷,其他园地13493.53 公顷。

[c]

包括乔木林地 71.64 公顷 ,竹林地 1.67公顷,其他林地 1907.63 公顷。

[d]

包括城市用地 5387.64 公顷 ,建制镇用地 4933.24 公顷 ,村庄用地 11943.43 公顷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117.92 公顷。

[e]

包括铁路用地 39.93公顷 ,公路用地 1578.15 公顷,农村道路 1471.60 公顷,港口码头用地19.42 公顷 。

[f]

包括河流水面 4130.04 公顷,水库水面 47.58 公顷,坑塘水面 2959.30 公顷,沟渠191.26 公顷,水工建筑用地72.88 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