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虻科(Asilidae),又称盗虻科,是双翅目短角亚目的一科,通称盗虻。该科分布于世界各地,大约有7100种。食虫虻科的特点是有粗壮、长着刺的腿,脸部浓密地长着胡子状的鬃毛,两只大复眼中间有3个单眼。他们善于捕食,主要或完全依赖其他昆虫为食。食虫虻科的名字来源于其善于埋伏并抓住猎物飞行的特性。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食虫虻的:物种简介、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资料等介绍

中文名

食虫虻

拉丁学名

Asilidae

别名

盗虻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总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双翅目

亚目

双翅目短角亚目

食虫虻科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世界各地

总科名

Asiloidea 食虫虻总科

科名

Asilidae 食虫虻科

影像分类

食虫虻科

物种简介

robber fly 亦作assassin fly。

食虫虻

双翅目(Diptera)食虫虻科(Asilidae)食肉昆虫的统称,约6,750种,分布全球。长度不等,大者几乎有8公分(3吋),是所有的蝇中最大的。体多褐色而粗壮,通常多毛,形似大黄蜂。眼面大,两眼之间有一刚毛。足长,能在飞行中捕食,在进食时用足握住食物。反应速度极快,动作极其敏捷,是捕虫的能手。

门名: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

纲名:Insecta 昆虫纲

亚纲名:Pterygota 有翅亚纲

目名:Diptera 双翅目

亚目名:Brachycera 短角亚目

总科名:Asiloidea 食虫虻总科

科名:Asilidae 食虫虻科

影像分类:食虫虻科

生活习性

人们通常对苍蝇唯恐避之不及。但是食虫虻(robber flies)对于昆虫世界来说却是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对其他昆虫有着很好的胃口。它们能捕食黄蜂、蝴蝶、蝗虫甚至能捕食蜘蛛。在食虫虻分布的地方,往往能保持昆虫数量的平衡。

食虫虻

食虫虻体多褐色而粗壮,通常多毛,形似大黄蜂。食虫虻除了身体强壮和飞行快外,还得有良好信息接收系统,即视力要好。其具有大而亮的大眼睛为了防止猎物挣扎而损伤眼睛,食虫虻复眼周围特别在前方长有众多粗大的刚毛,就是为保护眼睛不被伤害。几乎以所有飞行昆虫为食,捕捉到猎物后,用消化液注入到猎物中,把猎物消化成液体之后再吸入。食虫虻这些特性,使它们成为昆虫世界中的魔鬼。

形态特征

几乎以所有的飞行昆虫为食,会注入一种液体到捕获物中以分解其肌肉组织。蛮食虫虻属(Promachus)的少数种会吃蜜蜂,为养蜂业的大害。每种的生境不同,如树干、叶、草、低矮植物、枯枝、砾石或沙滩。

食虫虻

中华单羽食虫虻又称中华盗虻,是我国常见的食虫虻,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分布。成虫捕食性,可捕食许多类昆虫,如半翅目的蝽、鞘翅目的隐翅虫等。这类昆虫身体强壮、飞行快速,常常停息在草茎上,看到飞行的猎物时飞冲过去,用灵活、强大有力而多小剌的足夹住猎物,即使是强大的甲虫,也常常无法逃生。

食虫虻除了身体强壮、飞行快外,还得有良好的信息接收系统,即视力要好。它具有大而亮的大眼睛。视力如此重要,强大的保护是必须的。为了防止猎物挣扎而损伤眼睛,食虫虻复眼的周围特别在前方长有众多粗大的刚毛,就是为了保护眼睛不被伤害。捕捉到猎物后,它们用消化液注入到猎物中,把猎物消化成液体后再吸入。

食虫虻

食虫虻的这些特性,使它们成为昆虫世界中的魔鬼。人们在一些恐怖片、电子游戏中也常用它作为模型来塑造角色。图中所示的是一只雄性中华单羽食虫虻捕食斑须蝽。有些雄性食虫虻甚至会把猎物作为“彩礼”送给雌性,期望得到雌性的青睐。

食虫虻

食虫虻的幼虫

幼虫有5~8个龄期。幼虫和成虫均捕食其他昆虫;成虫在自然界中飞翔时捕食蝇类、蝗虫、蝽象、蛾蝶、甲虫、蜂类等,捕食的大部为植物的害虫,常视为有益的天敌昆虫。但在养蜂地区,捕食蜜蜂,有一定的为害。对同类有自相残杀的现象。幼虫生活在土中、枯枝落叶或腐烂的木材中,捕食其他昆虫,如地下害虫蛴螬。

资料

王先生和女儿捉到小虫子后翻查大量资料,终于得知了它的真名。

家住林茂街的王先生在童年时经常捉一种昆虫,他总按照俗称叫它“老油”。昨日,他和女儿在草丛里捉到了这样一只昆虫,之后两人一起查找资料,才知道这种昆虫真正的名字叫“食虫虻”。

王先生和女儿在家附近的花坛边玩。7岁的女儿捉住了一只昆虫。王先生仔细一瞧:“这是一只‘老油’。我小时候常捉,它被捉住后嘴里常冒出一些泡沫,我们小时候就叫它‘老油’。

可女儿听完后觉得这虫子应该有一个正规的名字,王先生就和女儿一起翻阅图书,查找资料。最终发现这种昆虫其实叫食虫虻(学名:Asilidae),又称盗虻,双翅目短角亚目,分布于世界各地,大约有7100种。

这种食虫虻用喙刺破猎物并注入含有毒性和蛋白水解酶的唾液,使猎物内部麻痹,通过长嘴吮吸液体。成年食虫虻可以攻击苍蝇、甲虫、蝴蝶、飞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