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1914-1937)又名郭灿,化名鲁默,笔名丁英、独晃,福建省南安县蓬华乡山城村山后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郭光灿的:正文等介绍

性别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14年

正文

幼年随父母侨居缅甸,读书时热心参加当地华侨的进步活动。1929年因参加学生游行示威被殖民当局逮捕,不久被驱逐出境,经香港回到厦门进入厦门省立十三中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曾返回家乡参加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活动。1932年因工作需要重返厦门,以厦门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反帝大同盟”,创办《晨光》壁报,揭露社会黑暗,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4年7月任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兼青年委员,分管共青团和青运工作。1935年夏以中共厦门市委巡视员的身份前往安南永德(安溪、南安、永春、德化)革命根据地指导工作。其时,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国民党调集重兵“清剿”安南永德苏区,安南永红军主力和革命政权遭受严重损失,革命斗争处于十分艰难的时期。郭光灿根据革命斗争实际情况,于1935年7月主持召开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史称“七七”会议),对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的反“清剿”斗争形势进行了正确分析,提出“巩固组织,开辟新区”的斗争策略,整顿了党的组织并短暂兼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书记。同年9月因疲劳过度,感染重病,离开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返回厦门一边治疗一边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同时在厦门《星光日报》担任副刊《星星》的主编。期间以文会友,团结了一大批进步文人宣传抗日救亡,对闽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1937年底,因操劳过度在厦门病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郭光灿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