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研制的一种第二代主战坦克,军内代号为ZTZ80,英文名为Type 80 Main Battle Tank。该坦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装置,包括涡轮增压大功率发动机、新型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微光夜视仪、摩擦式减振器、不等刚度扭杆悬挂、大行程小直径负重轮及披挂式复合装甲等。该坦克于1974年开始新部件的研制,1980年开始整车研制,1988年2月4日定型,并命名为ZTZ80式主战坦克。据外媒统计,80式主战坦克各种衍生型号共计生产700辆。80式坦克也是88式坦克的原型,1980年代末期在80式基础上设计发展了85式坦克,主要用于外贸出口。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80式主战坦克的:发展沿革、技术特点、性能数据、衍生型号、服役动态、总体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80式主战坦克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型/级

79式主战坦克

次型/级

88式主战坦克

服役日期

1988年

研发方

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最大速度

57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

500千米

研制时间

1980~1988年

类型

主战坦克

发明者

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外文名

Type 80 Main Battle Tank

定型时间

1988年

射速

7发/分钟

炮塔旋转范围

360°

燃料储备

1433升

制造数量

700辆

中国军内代号

ZTZ80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中国国产69式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69-Ⅱ中型坦克,以及在69式坦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79式中型坦克,其作战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总体战技水平在世界上仍属第一代坦克。为提高中国陆军主战装备的水平,发展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20世纪70年代初,617厂按照中国第五机械工业部(即:兵器工业部)的要求,提出了研制中国第二代坦克的意见。然而国内坦克研究技术储备较少,二代坦克起步要求又高,工厂提出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地将国内外先进技术用到主战坦克上,尽快研制出一种“性能较先进、部件较成熟、结构简单、继承性好、造价低廉、利于生产”的坦克,即用“小步快跑”的策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研制历程

新坦克研制目标明确后,工厂加快坦克研制速度,确定研制方案和战技术指标,此举受到国家兵器工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军方的高度重视。1974年工厂着手新部件的试制。

80式主战坦克

80式坦克的研制工作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下属的617厂为主,447厂、616厂、201所等单位予以协助,总设计师为方慰先。80式坦克1978年开始正式研制,1979年研制出WZ121A第一辆样车,即二代坦克的第一辆样车。在研制出WZ121A一台样车后,617厂提出以此车为基础,提出加快研制二代主战坦克意见。新型坦克1980年被列人国家研制计划,1981年确定了总体设计方案,被作为二代坦克   正式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点武器装备计划,命名为“80式主战坦克”   ,产品代号为WZ122。617厂充分利用研制59、69、79式等坦克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熟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国产二代主战坦克研制工作。1981~1987年共研制样车12辆,累计行驶里程近10万公里,其中包括国家定型试验累计5万公里以上,经历了严寒、湿热、高原、沙漠等各种环境条件下的严格考核。试验证明该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灵活的机动性和坚固的防护力,完全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使用要求。1988年2月4日,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为ZTZ80式主战坦克。

80式主战坦克代号有两个,为外贸而起的代号为80式主战坦克,改进型有80-Ⅰ和80-Ⅱ式,并在此基础上还发展了更新的外贸型号85系列。同时中国军队装备的坦克型号都是按照定型年份命名的为88式主战坦克。80式和88式外形和性能相近,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区别。

80式主战坦克(代号:ZTZ80,英文:Type 80 MBT),是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研制成功的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其火力、机动、防护性能比第一代坦克有大幅度提高。该坦克后续有80-Ⅰ主战坦克、80-Ⅱ主战坦克等衍生型号,使80式主战坦克成为一个车族。据外国媒体报道,80式主战坦克各型共计生产700辆,中国军队装备500辆,出口200辆。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80式主战坦克在总体布置上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布置形式,坦克前部为驾驶舱,中部为战斗舱,后部为动力传动舱。驾驶舱位于车辆的左前侧,驾驶员盲区较小,便于观察。在驾驶舱内安装有供驾驶员驾驶车辆用的操纵装置、观察装置、检测装置、指示装置以及驾驶椅。

80式主战坦克

操纵装置有油门操纵装置、机油泵起动按钮、起动电机起动按钮、空气瓶开关、燃油系统放气开关、手摇柴油泵等。这些装置及开关根据人机工程要求得到合理的布局,使得操作方便、舒适。

观察装置在驾驶员的前方,布置有观察镜。在气候合适的白天行军或训练时,可以打开驾驶窗盖将驾驶椅调到较高位置上开窗驾驶。当有风沙或寒冷阴雨时,可把档风罩装上。当投入战斗需关窗驾驶时,白天可利用安装在驾驶员前部的2个84式坦克观察镜观察,夜间可更换为微光驾驶仪。

检测装置有发动机油温表、水温表、油压表、排气温度表、液压油油压表、电流表、电压表、摩托小时计、时钟、航向仪、发动机转速表和里程表等。

指示装置有炮位指示灯、空气滤清器阻力指示器、油量指示器、防原子自动报警剂量仪等。

驾驶椅为前后、高低有级可调式,靠背也可根据驾驶员的需要前后调节,这样可满足开窗、闭窗以及不同身材驾驶员的需要。

除上述装置外,驾驶舱内还放置有三防保护面具、饮水壶、电路保护装置等。在驾驶舱右侧安装有前组油箱、弹架油箱、蓄电池室及弹药等。

战斗舱位于坦克的中部,它包括了车体中段和炮塔体构成的全部空间。在战斗舱内主要安装有武器系统(包括主要武器、弹药、火控系统、辅助武器)、通信设备及灭火抑爆系统等。车长位于炮塔左侧可360°旋转的指挥塔下方,炮长位于车长前下方,装填手位于炮塔的右侧。

动力传动舱位于坦克后部,舱内主要安装有推进系统,主要部件有发动机、弹性联轴节、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箱、行星转向机、制动器及侧传动。这些部件均布置在动力传动舱前部和下部,传动装置上面是动力装置的冷却系统。各大部件是分别安装后通过联接装置构成一体的,这种组装形式有利于维修保养。一般情况下通过可掀起的油、水散热器,乘员可以接近各大部件,以便进行检查和维修。为了更换部件,可将动力传动舱上顶甲板拆下。80式拥有双排气管,且均位于车体右侧,这也是该坦克在外形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防护系统

80式主战坦克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首上甲板与水平面夹角设计成22°,增大了甲板的水平厚度。可在首上甲板上披挂复合装甲,以加强正面防护能力。车体两侧增加了屏蔽裙板,能有效地防穿甲弹和破甲弹的攻击。炮塔为铸造件,外形低矮,流线形好,正面装甲防护力较强,在炮塔四周增加了栅栏屏蔽,增大了防破甲弹的能力。炮塔外部装有76mm烟幕弹发射器2×4具,抛射距离为100m,齐射时能形成弧度为120°、正面总长度为120~150m的烟幕,烟幕持续时间可达2min。坦克外表涂有防红外迷彩漆,内部还装有三防装置和灭火抑爆系统,所有这些都把坦克的防护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武器系统

主要武器

80式主战坦克主要武器是1门83式105毫米线膛炮(仿制英国L7/M68型105毫米坦克炮),俯仰范围为-5°~+18°,可360°旋转,在身管上装有的热护套可保护身乏因受热不均而变形弯曲,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该炮身管采用了可由防盾口向前抽出的结构,这对战时抢修具有重要意义。该炮全重1950kg,身管采用自紧工艺,可发射中国制造的弹药,也可发射北约标准的105mm坦克炮弹。坦克主炮已经更换中国产铝制空气夹层热护套,抽烟装置前的热护套有两节。

80式主战坦克

弹药

该炮配备的弹药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破甲弹(HEAT)和碎甲弹(HESH),初速分别为1455、1173.5和731.5m/s,最大射程分别为6000、8200和9500m,千米立靶精度分别为0.2m×0.2m、0.23m×0.23m和0.2m×0.2m。射速为7发/min。炮弹安置为前组油箱弹架19发,中组弹架18发,右侧甲板4发,左侧甲板1发,炮塔内2发,总共44发。

辅助武器

在装填手门上安装1挺12.7mm高射机枪,弹药为500发,射速70发/min,初速825m/s,有效射程1600m,表尺射程3300m。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1挺7.62mm并列机枪,弹药基数为2250发,分9箱配置在坦克内外,射速350发/min,初速865m/s,有效射程1000m     。

动力系统

80式主战坦克发动机为12150ZL型V型12缸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标定功率537kW(73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燃油消耗率为238g/kW·h(175g/马力·h)。这种动力装置,使用根据德国技术生产的12150OL-7BW型柴油发动机,能保证38吨重的80式坦克最大速度达到56公里/小时。

传动装置中的传动箱为直齿轮式,变速箱为机械固定轴式,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机构为二级行星式,侧传动为单对直齿轮减速器,制动器为带式。主离合器和转向机的操纵为机械液压助力式,这咱机构可保证一旦液压系统失灵能够立即转换成机械操纵。

行动装置采用不等刚性扭杆加摩擦减振器的复合式悬挂,每侧有6个负笪轮,3个托边轮。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也可配备挂胶式履带。

动力装置进气系统中的空气滤清器位于发动机榆出端的右侧翼子板上。常温或高温下通过顶盖上的时气口进气,天气寒冷时,可以通过动力舱内进气。只需打开空气滤清器上方顶盖即可方便地进行维修保养。

火控系统

80式坦克采用的是GM-09型简易火控系统,这是一种光点投射式简易火控系统,该系统包括:带光点注入的炮长瞄准镜、光点驱动器、激光测距机、数字式微型弹道\计算机及控制面板、光点电源、目标角速度和角位移传感器、炮耳轴倾斜传感器以及复合双向控制稳定器等部件。该系统修正弹道的各种参数,有的是通过传感器自动地输入计算机,有的是用人工方式输入计算机。火炮和炮塔的稳定装置,其高低向为液压式,水平向为电力式。该系统从发现目标到射击击发的全过程约需要10秒,同时具备短停射击活动目标或行进间对付固定目标的能力。观瞄装置方面,采用了一代或二代微光像增强器观瞄仪。炮长微光夜间瞄准镜与昼间瞄准镜是分置的,车长观察镜为昼夜互换式,驾驶员用的是TDPN-2型驾驶员微光夜视仪。车长发现射击目标后,可以超越炮长调转火炮的方位,并迅速给炮长指示目标。

该坦克观瞄仪器包括炮长夜间微光瞄准镜、车长指挥观察镜、炮上固定式潜望镜、装填手用潜望镜各1具。此外还装有供车长周视观察的4个固定式观察镜。该系统由于计算机修正了影响射击精度的诸因素,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射击命中率。在战斗条件下,在1750m距离内(目标面积2.3m×2.3m)静止对运动目标和在1850m距离内(目标面积2.3m ×2.3m)静止对固定目标射击,首发命中率都不低于50%。系统反应时间为静对静不大于7s,静对动不大于10s。

光点注入式瞄准镜为单目望远式,有7×和3.5×两个放大倍率,视场分别为9°和18°,测距范围为200~8000m,测距精度±10m。来自激光测距仪、高低角速度传感器、方位角速度传感器和炮耳轴倾斜传感器的数据自动输入计算机,气温、药温、横风、初速降和综合修正等参数由人工输入计算机,射击距离也可由人工输入。计算机解算距离为200~3000m,解算精度为±0.1密位。

炮控系统具有手动或机动两种操作方式,高低向和水平向稳定器均采用复合控制。因此稳定精度较高,低速性能好。水平向稳定精度±2.5密位,高低向稳定精度±1密位。高低向瞄准速度为0.05°~4.5°/s,水平向瞄准速度为0.7°~20°/s,车长超越调炮速度为0.09°~20°/s   。

80式坦克配备有较为完善的37A型火控系统,最新的改进型号还加入了目标角速度传感器、火炮轴颈倾角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等,并能够进行自动校正。不过,装弹温度、气温、弹药类型和目标距离等信息仍需手动输入。80式的武器控制系统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了英国马可尼公司的帮助,这使得坦克具备了在现代条件下进行作战的能力,可以在行进状态下较为准确地命中固定和移动目标。

特殊装置

弹架油箱

炮弹与油箱合一的弹架油箱,既增加了储油量又节省了车内空间 59式和69式坦克的前组油箱与前弹药架是分开设置的,也就是前组油箱在前,炮弹架在后,燃油与炮弹分开放置。为加大坦克燃油的携行量,80式坦克采用了前组燃油箱与炮弹架合一的设计方案,即在油箱上开有若干个孔,用于放置炮弹。弹油合一的弹架油箱,使原来独立的弹架留出的不少空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储存燃油,增加了坦克的携油量,加大了坦克的行驶距离。

烟幕弹发射器

这是80式坦克对付反坦克导弹的“护身符”。 80式坦克的炮塔两侧x各装有4个76毫米的烟幕弹发射器,可单发、双发、4发和8发齐射,最大抛射距离可达50米,烟幕弹的最大炸高不超过5米,8发齐射时能形成弧度为120度、正面总宽度为120~150米的烟幕,烟幕持续时间可达2分钟。烟幕弹搬上坦克作为防护手段之一,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当时反坦克导弹采用的是目视瞄准的方式,即射手在导弹发射后,必须始终瞄准目标,否则导弹就会脱靶。坦克的烟幕弹正是在坦克前方形成一道烟墙,遮挡住导弹射手的视线,从而摆脱导弹的跟踪和攻击。据以色列军方试验的结论,只要有相当于两倍坦克体积的烟,就能有效遮蔽坦克。中国产烟幕弹所形成的烟墙,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完全能够有效对抗目视瞄准的反坦克导弹。中国产某型多功能烟幕弹,不仅能够有效对抗可见光和近红外,而且还可以有效对抗远红外、激光、微波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另外,80式坦克的烟幕弹发射器不仅可以发射烟幕弹,还可用它发射新型照明弹和发烟弹,一器多用。

80坦克上安装激光报警系统,当被敌方照射时,坦克会立即感知,并自动控制烟幕弹的发射时机、方向以及数量。如果对方是目视瞄准和跟踪的反坦克导弹,还没有很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感知,基本方法是通过乘员的观察(友邻车通报等)判断导弹来袭方向,人工控制烟幕弹进行对抗,同时,坦克作“Z”字形机动进行规避。

屏蔽栅栏

80式坦克炮塔周围安装了屏蔽栅栏,在车体两侧安装了屏蔽裙板,有效地提高了坦克防破甲弹攻击的能力 破甲弹的基本作用机理,是靠炸药爆炸后形成的高温高压金属射流刺穿装甲的。尽管破甲弹对均质装甲的静破甲能力超过了穿甲弹,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破甲弹必须紧贴主装甲(此为通俗说法,专业术语”有效爆高“)爆炸才能发挥最大效能。针对这一特点,只要破坏破甲弹的有效爆高,就能有效对付破甲弹的攻击,于是主战坦克纷纷披上了铁栅栏、裙板等,有效对抗破甲弹。瑞典的S型无炮塔坦克车首装的就是铁栅栏,而且这一秘密一保就是二十余年。美国在伊拉克用的“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为对付伊拉克反美武装的火箭筒,车身周围焊满了铁栅栏。80式坦克也采用了这些价廉物美的防护手段,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

潜渡装置

80式坦克的潜渡装置,能使该车只需经过短时间的准备,就能克服水深为5米、宽600米的江河障碍。80式坦克的潜渡装置包括密封进排气窗用的布盖、进气筒、排气单向阀、航向仪、排水泵和救生呼吸器,单车潜渡准备时间为20~30分钟。一般情况下,坦克在水底沿硬质砂地以每小时六七千米的速度行驶时,平均每分钟发动机水温上升4摄氏度左右,所以,必须控制坦克的潜渡距离,以使发动机水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80式坦克的最大允许潜渡距离为600米,较之59坦克提高了近百米。由于增加了导航设备,可以保持方向,解决了乘员看不见的问题;增加了呼吸器等救生设备,一旦坦克进水,可以保障乘员逃生,大大减轻了乘员的心理负担。80式主战坦克车内还安装有功率为6kW的三相交流硅整流式发电机和4个6-TKA-180型低温起动型蓄电池,潜渡后可立即投入战斗。

80式主战坦克

技战性能

80式坦克的炮塔为铸造件,以结构防护为主,炮塔周围增加了栅栏屏蔽,增大了防破甲弹的能力。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可在首上甲板批挂复合装甲以加强正面防护能力。车体两侧装有橡胶屏蔽裙板,能有效地穿甲弹和破甲弹击穿车体侧装甲。坦克战斗室内安装有自动灭火抑 爆系统,动力室内装有自动灭火系统。车内装有个人式三防装置。炮塔外前部两侧各装有76毫米烟幕弹抛射器4具,抛射距离为100米,8发齐射时能形成弧度为120度,正面总长度120~150米的烟幕,烟幕持续可达2分钟。坦克外表还涂有防红外迷彩漆。坦克采用一台889电台和与之配套的车内通话器。80式坦克备有全套潜渡装置,包括密封进排气窗用的布盖,进气筒,排气单向阀,航向仪,排水泵及呼吸救生器等。潜渡前单车准备时间为20~30分钟。潜水深5米,潜水距离600米,潜渡后可立即投入战斗。此外,车尾还增装了两个辅助油箱,使燃料储备增到1300升。

性能数据

80式系列主战坦克参考数据:

型号

80

80-Ⅰ

80-Ⅱ

85-Ⅱ

乘员

4人

4人

4人

4人

战斗全重

38000千克

38000千克

38000千克

39500千克

单位功率

14.1千瓦/吨

14.1千瓦/吨

14.9千瓦/吨

14.1千瓦/吨

单位压力

78.5千帕

78.5千帕

78.5千帕

81.6千帕

车长

炮向前

9.328米

9.328米

9.336米

8.975米

炮向后

8.597米

8.597米

8.605米

8.677米

车体长

6.325米

6.325米

6.325米

6.460米

车宽

带裙板

3.372米

3.372米

3.372米

3.372米

不带裙板

3.352米

3.352米

3.352米

3.352米

车高

全高

2.860米

2.860米

2.860米

2.790米

至炮塔顶

2.290米

2.290米

2.290米

2.290米

履带宽

金属

580毫米

580毫米

580毫米

580毫米

橡胶

580毫米

580毫米

580毫米

580毫米

履带着地长

4.064米

4.064米

4.064米

4.064米

履带中心距

2.7米

2.7米

2.7米

2.7米

公路最大速度

57千米/小时

57千米/小时

57千米/小时

57千米/小时

越野平均速度

公路

40千米/小时

40千米/小时

40千米/小时

40千米/小时

土路

32千米/小时

32千米/小时

32千米/小时

32千米/小时

燃料储备

1433升

1433升

1448升

1433升

公路最大行程

500千米

500千米

500千米

500千米

涉水深

1.4米

1.4米

1.4米

1.4米

潜水深

5米

5米

5米

5米

爬坡度

60%

61%

61%

61%

侧倾坡度

58%

58%

58%

58%

攀垂直墙高

0.8米

0.8米

0.8米

0.8米

越壕宽

2.7米

2.7米

2.7米

2.7米

发动机

生产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型号

12150Z升

12150Z升

12150Z升(改)

12150Z升

标定功率

537千瓦 

537千瓦

588千瓦

537千瓦

标定转速

2000转/分钟

2000转/分钟

传动装置

生产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类型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机械行星

前进档/倒档数

5/1

5/1

5/1

5/1

转向装置类型

二级行星式

悬挂装置类型

扭力轴和摩擦减振器复合式

火炮口径/型号/类型

105毫米/83式/线膛

并列机枪口径/型号/数量

7.62毫米/59式/1挺

高射机枪口径/型号/数量

12.7毫米/59式/1挺

烟幕弹发射器口径/数量

76毫米/2×4具

76毫米/2×4具

76毫米/2×4具

76毫米/2×6具

弹药基数

炮弹

44发

48发

44发

48发

机枪弹

500发

500发

500发

500发

机枪弹

2250发

2250发

2250发

2250发

穿甲弹初速

1455米/秒

1455米/秒

1455米/秒

1510米/秒

射速

7发/分钟

7发/分钟

7发/分钟

7发/分钟

炮塔驱动方式

电动/手动

炮塔旋转范围

360°

360°

360°

360°

车长超越控制

超越调炮和指示目标

火炮俯仰范围

-5°~+18°

-5°~+18°

-5°~+18°

-5°~+18°

炮塔最大回转度

20°/秒

20°/秒

20°/秒

20°/秒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

6°/秒

6°/秒

6°/秒

6°/秒

火炮稳定器

水平向

全电复合控制

高低向

电液式

电液式

电液式

电液式

火控系统类型

光点注入式

潜望微扰动式

光点光环式

稳像式

测中仪类型

激光

激光

激光

激光

弹道计算机类型

数字式

数字式

数字式

数字式

装甲结构类型

均质装甲、可披挂复合装甲

三防装置

个体防护

集体防护

集体防护

集体防护

灭火抑爆系统

蓄电池数量

4个

电压

24V

容量

180Ah

型号

6-TKA-18       

衍生型号

80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基型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将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设计定型之后,又研制了一系列新的车型,如80-Ⅰ主战坦克、80-Ⅱ主战坦克等,使80式主战坦克成为一个车族。外媒报道,中国向缅甸出口80式改型坦克200辆。

80Ⅰ

该坦克保留了80式主战坦克的推进系统和防护系统,主要改进了火控系统、观瞄装置和三防装置。在火控系统中将80式的光点注入式简易火控系统改成了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把昼夜瞄准和测距三者合为一体,使得坦克在昼夜均能使用该系统对静止或运动目标进行射击;具有较完备的自检能力,能及时显示系统出现的故障;瞄准线与火炮轴线采用电同步,传递精度高。观瞄系统中夜视夜瞄镜均由一代微光改为二代微光。三防装置除保留80式主战坦克个体防护装置外,还增加了增压风扇、滤毒罐等集体三防装置。

80Ⅱ

该坦克代号WZ122F2继承了80式主战坦克的基本结构,主要改进了观瞄系统,增设了较多的特种设备,其改动部分包括:

1、在变速箱上安装了空气压缩机,实现了对高压空气系统的不断充气,保证发动机空气起动系统的可靠工作。

2、增加了吹洗装置。在野外条件下,驾驶员的观察镜往往会被尘、泥遮盖,以致失去观察能力。因此在驾驶员观察镜处增设了吹洗装置,保证了镜面的清晰度并为维修保养提供了方便。

3、增加了热烟幕装置,使得该车具备2套烟幕系统。热烟幕有效长度为200m,烟幕持续时间为2~4min,施放系统工作时间长10min,燃油消耗量为10L/min。

4、三防装置改成了集体防护式,由自动关闭机、防原子自动报警剂量仪、防化学毒气自动报警器、增压风扇、滤毒罐、继电控制盒等组成。该装置在接受到γ射线或毒剂后,能自动、快速报警,并自动关闭各个孔洞进行密封,输入的空气被滤清并在战斗舱形成超压,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免受原子、化学和毒气的侵袭。

5、观瞄系统的夜视夜瞄镜均采用二代微光管,大大提高了观瞄能力。

6、通信设备采用了带保密机的VRC-83电台及配套的车内通话器。

7、在乘员处增设了电风扇,提高了乘员的舒适性。

85Ⅱ

85-Ⅱ主战坦克,是在80-Ⅱ主战坦克的基础上更换了新的传动装置,并装备了新型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和新的加长身管105mm火炮,从而形成的85-Ⅱ型坦克。新的传动装置为液压换档的行星变速箱,转向操纵改成方向盘式。该坦克在发动机功率和火炮威力上均有加强,在发动机辅助系统方面也作了相应改变。火控系统为稳像式,可实现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射击。该坦克的研制成功,全面提高了80系列坦克的性能,使中国主战坦克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85Ⅲ

85-Ⅲ主战坦克,是从1993年开始研制的,发动机由730马力提升到1000马力,变速箱是T-72的双侧变速箱,而且动力舱是整体吊装的。1994年85-Ⅲ坦克到国外表演,准备出口,但未成功。1995年进行第二次试验,外国用户(巴基斯坦)拿乌克兰的T-84坦克与中国的85-Ⅲ坦克同时试车,相互竞争。试车完后,两种坦克性能上差不多,中国的火炮比T-84的还好,因为内膛是自紧镀铬的。但当时T-84已经批量生产,中国的只是个试验样车,这样试车中就显得故障比较多。尤其是机油箱偏小,因为它是按照高寒气候条件设计的,而该地区特别炎热,机油循环量不够,产生大量蒸汽,结果把机油箱崩裂了。外国用户最终选中了T-84坦克,85-Ⅲ坦克再次落选。其实85-Ⅲ是一型相当不错的坦克,1000马力发动机,双侧变速箱,基本相当于俄罗斯的T-80/90坦克,而且整体吊装的动力舱比俄罗斯的还先进,火炮也不弱,还加了反应装甲,在战斗全重上85-Ⅲ坦克也只有44吨。

服役动态

80式主战坦克研制成功后,虽然没有装备部队,但其改进型号却相继成为中国陆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骨干装备,使陆军装甲突击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80式坦克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工厂再接再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研制出80-Ⅰ式主战坦克(代号:WZ-122A),设计定型时命名为ZTZ88式主战坦克(在其基础上又相继发展了88-A/B两款主战坦克),装备陆军装甲兵部队。同时,根据外贸的需要,工厂还相继研制了80-Ⅱ式主战坦克(代号:BW122)、85-Ⅱ式主战坦克(代号:WZ1227F2)和85-ⅡAP式主战坦克(代号:WZ1228)等,受到国外用户的高度评价,扩大中国坦克制造业的影响,开拓了军品外贸市场。

总体评价

中国坦克工业从1958年开始,通过59式、69式和79式中型坦克研制,经过30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研制和改装经验,逐步摆脱了单纯仿制的发展模式,拥有了自行设计研制先进主战坦克的能力。

80式主战坦克的总体性能、火力、火控和机动性上有较大的提高,防护性和使用维修性能也有所改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已接近或赶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该坦克与当时外军同类坦克相比较,在火力与火控方面与日本的74式坦克相当,而防护性能方面优于后者,在三大性能方面优于美国的M60主战坦克,火力方面与美国M1主战坦克相当,机动性与前苏联的T-64主战坦克相当,而防护优于后者。这表明中国的坦克工业走的技术水平开始变得和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俄罗斯装甲车辆网刊文指出,80式在中国坦克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中国新型坦克开始摆脱苏制坦克印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