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静宜大师1942年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金属工艺美术专业,曾从师于翟德寿、吴可男等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习设计,长期从事“花丝镶嵌”和珠宝首饰的设计、制作工作。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白静宜的:人物关系、个人情况、擅长类型、发表文章、称号职称、获奖情况、社会职务等介绍

中文名

白静宜

外文名

jing yi bai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北京

性别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42年9月29日

政党

中国共产党

民族

满族

主要成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毕业院校

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职务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个人情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理事、《中国宝石》杂志编委

白静宜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首饰设计师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宝石检测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

昭仪新天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传承基地白静宜大师工作室总工艺师

至今,已近70高龄的白静宜大师从事珠宝首饰及案头艺术品设计已近五十年,为当今我国工艺设计界硕果仅存的老一辈设计大师,多年来在“花丝镶嵌”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作设计上成绩显著。2008年,既文化部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大师被评定为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白大师的作品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创意新颖,生动脱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和博览会并屡次获奖。其作品代表作品有:金摆件《凤鸣钟》、《金玉地动仪》、《百事和合》、《祖国颂》等。白静宜大师设计的作品“凤鸣钟”,在1983年在东南亚地区钻石首饰设计比赛中获最佳设计奖,是迄今为止我国花丝镶嵌作品在国际上荣获的最高权威奖项。

2009年,昭仪新天地北京珠宝有限公司与白静宜大师合作,在举世闻名的北京宋庄小堡村艺术东区,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传承基地,致力于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宫廷艺术经典,重获生命力,走向市场,享誉世界。

擅长类型

“花丝镶嵌”类别:“摆件”和“珠宝首饰”的设计与制作;传承情况及业绩:本人就读的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是朱德委员长为传承中国传统工艺而建立的半工半读式艺术院校。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国家培养的正规专业人才,即学习美术基础和设计,又在老艺人的传承指导下参加生产制作。参加工作后,一直走着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条路上,我走了50年,使我终生受用,受益匪浅。 50年来,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评比并多次获奖。

70年代初,由我创作的金镶宝石摆件“朝鲜族长鼓舞人”(照片遗失)、“接过先辈套马杆”等作品得到了外贸部门相当高的评价:“造型生动、舞蹈动作惟妙惟肖,有雕塑感。”同时,取得了批量生产的订单,给企业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这些作品采用了黄金和白金材料合制而成,用天然半宝石的原石来衬托作品,这是行业的首创。錾刻圆雕的立体人物、动物的造型也是初步尝试,突破了传统只用黄金、白银的材料,在工艺技法上也有创新。开拓了本行业创作的新思路。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我创作的高峰,期间创作了很多行业代表性的作品:在原材料的采用方面创作了“金镶象牙”、 “金镶玉”、“金、石雕、木雕”匹配镶嵌的高档宝石作品,如:金摆件“东方朔”(照片遗失)在香港展示时,在开幕式上就被收藏家订购了,还有“龙的传人”及荣获东南亚钻石首饰设计比赛“摆件组”最佳设计奖的“凤鸣钟”,以及为迎亚运服装饰物产品展评、展销、设计及制作的银镶瓷雕的“东方神韵”首饰系列等,在参展和参评中都得到专家的好评。这些作品同时拓宽了行业的创新渠道。 90年代初工厂不景气,经过“湖南进出口总公司”和花丝镶嵌厂领导的协商,本人带领几个技术工人,去往湖南设计制作了大型金摆件“金玉地动仪”和“单峰金驼”。

97年11月,退休后成立了个人工作室,设计制作金属工艺品和城市雕塑。如为人民大会堂、台湾真龙殿、新加坡“竹林寺”等地,以及王府井开街的大牌匾等錾铜浮雕。

2008年,2009年,分别完成了“祖国颂”、“百事和合”两件作品并获奖。

2009年,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年与昭仪新天地(北京)珠宝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成立了以花丝镶嵌技艺为核心技术,集研发、展示、设计加工、文化传播与市场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基地——“白静宜大师工作室”。两年来,我们为恢复传统技艺,仿制了明朝金丝编织的“金翼善冠”、花丝镶嵌,点翠的“凤冠”,还有汉、唐、宋、元、明、清的六朝花丝镶嵌的首饰艺术精品。同时,研发了新作品,如金丝编织软体的晚礼服手袋,席地纹编织的手包等等,这些新款高档珠宝已经开始了高级定制业务。工作室人员配置齐全,研发人员除部分原花丝镶嵌技术工人外,招聘的都是艺术院校珠宝专业的毕业生,目前还在继续招聘,“传承基地”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工作室将扩大发展。

发表文章

1980年《浅谈首饰》刊登在《北京工艺美术杂志》第一期;

1985年 光明出版社的《生活美指南》一书的编著,著有《首饰篇》一文;

1991年 参与了《衣妆美——专家谈穿衣打扮的艺术》一书的编著,著有《首饰的点缀与服装》一文;

2000年 《中国宝石》(英文版)——《锻铜艺术》;

2002年2月刊 《中国宝石》——《漫话“花丝镶嵌”》;

2003年1月刊 《中国宝石》——《现代银器的造型和风格》;

称号职称

1988年至1990年,被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评为“三级工艺美术师”;

1989年5月19日,被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2003年1月29日,由北京市经济委员会授予“北京三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5年6月15日,由北京市工业促进局授予“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0年11月11日,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获奖情况

1、 1990年《东方神韵》首饰在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商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迎亚运服装饰物产品展评展销会"上荣获饰物“银星奖”;

2、 1990年金玉摆件《象驮宝瓶》被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精品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工艺美术精品;

3、 1991年作品《新生》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1991年专题产品开发评比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4、 2007年银摆件花丝《冰竹梅捧盒》获第三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金奖;

5、 2008年,银摆件花丝镶嵌《百事和合》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

6、 2009年银摆件《祖国颂》获第四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金奖;

7、 2010年金花丝镶嵌珠宝首饰套件《皇室经典》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铜奖。

社会职务

(1)1991年,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2)1991年至现在,担任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1至6届理事;

(3)1992年,担任《中国宝石》杂志“编委”;

(4)2003年,担任北京市通州区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5)2003年,被聘为北京市工艺美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库成员;

(6)2005年,担任国家宝石监测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7)2006年,担任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第一届首饰设计委员会“副主任”;

(8) 2008年至现在,担任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监定中心举办的“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