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是教育部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组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联合编写的教材。
作品简介
本教材由全国28所医药院校,31位正、副教授组成的编写委员会承担编写工作,由正、副主编和秘书参与修改,最后由主编定稿。本教材是供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使用的规划教材,也可供中医药院校本科临床或相关专业学生、留学生及进修、辅修本课程的学生选用,也可作为临床医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参考用书。
本教材遵照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基础知识,面向临床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编写思路上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基础教材的科学性,遵照解剖学科的发展现状,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素质教育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教材对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独特功能。
作品目录
本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等。
绪论 一、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及在医学中的地位和分科 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三、解剖学在我国的发展简史 四、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轴和面 (一) 解剖学姿势 (二) 方位术语 (三) 人体的轴和面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学 一、总论 (一) 骨的形态 (二) 骨的构造 (三) 骨的理化特性 二、各论 (一) 躯干骨 (二) 上肢骨 (三) 下肢骨 (四) 颅骨 第二节 关节学 一、总论 (一) 直接连结 (二) 间接连结 二、各论 (一) 躯干骨的连结 (二) 上肢骨的连结 (三) 下肢骨的连结 (四) 颅骨的连结 第三节 骨骼肌 一、总论 (一) 肌的形态和构造 (二) 肌的起止和作用 (三) 肌的辅助装置 二、各论 (一) 躯干肌 (二) 头颈肌 (三) 上肢肌 (四) 下肢肌 第四节 体表标志 一、躯干部 (一) 项背腰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 胸腹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头颈部 (一) 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 皮肤标志 三、上肢部 (一) 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 皮肤标志 四、下肢部 (一) 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 皮肤标志 第二章 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一) 胸部标志线 (二) 腹部分区 第一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二、咽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肠 第二节 消化腺 一、肝 二、胰 第三节 腹膜 一、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肺外呼吸道 一、鼻 二、咽 三、喉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第二节 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第三节 胸膜和纵隔 一、胸膜 二、纵隔 | 第四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二、肾的位置和毗邻 三、肾的内部结构 四、肾的被膜 第二节 输尿管 一、输尿管的行程和毗邻 二、输尿管的狭窄 第三节 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 三、膀胱壁的结构 第四节 尿道 第五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一、男性内生殖器 二、男性外生殖器 三、男性尿道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一、女性内生殖器 二、女性外生殖器 【附二】会阴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二、血液循环的径路 三、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 四、心 五、肺循环的血管 六、体循环的血管 第二节 淋巴系统 一、淋巴管道 二、淋巴结 三、全身各部的主要淋巴结 四、部分器官的淋巴流向 五、脾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一、甲状腺 二、甲状旁腺 三、肾上腺 四、垂体 五、松果体 六、胸腺 第八章 感觉器 第一节 视器 一、眼球 二、眼副器 三、眼的血管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 第九章 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 三、神经传导通路 四、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二、脑神经 三、内脏神经系统 |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创作背景
本教材所用解剖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99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为标准,写作上力求做到删繁就简,掌握内容重点突出,精益求精的原则。全书共有插图近400余幅,由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美术专业高级教师严蔚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