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原《政治经济学》教材相比,有三个特色:一是把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独立出来成书,在教材的内容、结构和体例上均有较大的改动,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特色和独立性;二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主线,较为科学、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涵、运动规律,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三是密切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集中反映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最新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构建和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作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作品目录
导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小结
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及其依据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
小结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
第二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小结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概述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行为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户
小结
第四章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
第一节市场运行机制
第二节市场体系
第三节市场结构
小结
第五章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二节收入差距
第三节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第四节社会保障
小结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
第一节社会再生产中的消费
第二节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
第三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
小结
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关系
第二节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价值与价格
第三节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小结
第八章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第二节就业、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三节政府与宏观调控
第四节宏观调控政策
小结
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三节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动与优化
第四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后记
……
序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提出并科学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蓝图。1997年,党的十五大科学地总结历史,规划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许多基本理论有了重大发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主线,在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对外经济关系、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和发展等方面有了许多理论发展与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经验,并为新的实践指明了方向。蕴涵着许多方面的理论创新尤其是经济理论的创新,如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分配理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引进外资和国有企业改革等。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改革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并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为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学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论的需要t我们按照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
后记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材,是在我校原《政治经济学》教材(1998年第四次修订版)的基础上,经过较全面的修改或重写后形成的。本教材的修订,是集体参与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编写大纲经由主编、副主编主持与策划,全体编写人员反复讨论后敲定。参加此次修订写作的人员有(以篇章结构为序):刘灿(导论),刘恒(第一章),王雪苓(第二章),戴歌新、陈建兵(第三章),缪丹(第四章),陈志舟(第五章),王裕国(第六章),吴晓东(第七章),陈维达(第八章),李萍、李毅(第九章),由刘灿、李萍、戴歌新统稿。本书的写作,参阅了理论界现有的一些文献和兄弟院校的一些教材,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教材肯定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