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原下辖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截至2015年,全区总面积29.18平方公里,下辖8街1镇。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83.71万人,区政府设在大统路480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闸北区的:地名由来、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重要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闸北区

面积

29.18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

地理坐标

北纬31°21′29″~31°14′44″,东经121°28′51″~121°29′33″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市

上海市

行政类别

市辖区

下辖地区

下辖8街1镇(2015年)

行政区划代码

310108

人口

常住人口83.71万人(2015年)

方言

上海话

GDP

668.85亿元(2015年)

著名景点

上海马戏城、大宁灵石公园、闸北公园等

邮政编码

200070

政府驻地

大统路480号

电话区号

021

简介

闸北区位于滨海堆积平原上,地势低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区境吴淞江(故道)北,唐代起至民国16年(1927年),先后隶属昆山县、嘉定县和江苏省宝山县。区境吴淞江(故道)以南,唐天宝十年(751年)至至民国16年,隶属华亭县和高昌乡。1928年(民国17年),始建行政区,称闸北区。1947年(民国36年),两区分别改称闸北区和北站区。1956年两区合并称闸北区。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原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

闸北是上海市的“陆上大门”,境内有铁路上海站、北郊站;内环线、南北高架路、中环线高架道路经过区境,公共交通发达。2013年闸北区在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位列第十五。闸北区以“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高端商贸业、现代物流业、软件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为主导,基本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服务经济体系,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另外,闸北区第二产业以房产建造业为主。2015年,闸北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8.85亿元。全年实现区增加值201.60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1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68.43亿元。闸北区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等。

闸北区历史底蕴深厚,有上海总工会旧址、四一二惨案革命群众流血牺牲地等遗址和蕃瓜弄棚屋、宋教仁墓、吴昌硕故居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耍石担石锁、石氏伤科疗法和擦笔水彩年画技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上海马戏城、大宁灵石公园、闸北公园等旅游景点。

地名由来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8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历史沿革

先秦

距今6000年前,上海地区冈身(今外冈、方泰、马桥、邬桥、胡桥、漕泾一线)以西地区已经成陆。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现上海市行政区划当时属越国东境。

战国时期(前468~前221年),上海市行政区划属楚国,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平定楚江南地,置会稽郡于吴县(治今江苏省苏州市),现上海市行政区划隶属于扬州会稽郡。

汉初,上海地区属楚王韩信会稽郡地。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刘贾为荆王,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有会稽等郡地,娄、由拳、海盐3县属荆国会稽郡。此后,会稽郡或称吴郡。高祖十二年,娄、由拳、海盐3县属吴国会稽郡(吴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监察各郡,会稽郡在扬州刺史部监察区内。

西晋时期,上海地区仍分属扬州吴郡娄、嘉兴、海盐3县。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改吴郡为吴国,娄、嘉兴、海盐3县属吴国。上海地区分属其地。

陈永定二年(558年),上海地区所属郡、县建置变迁频繁,均隶属于扬州。

隋唐至宋元

唐开元元年(713年),境域中、北部(今芷江西路和芷江中路至北长浜)大部地区已成陆。

唐天宝十年(751年),区境吴淞江(故道)以南隶属华亭县。

唐代起,区境吴淞江(故道)北隶属昆山县。

五代十国(907~979年),吴越王钱年间开竣钱溪。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抗击金兀术,所部中军曾驻兵江湾、大场,在钱溪一带走马练兵。钱溪后改称走马塘。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昆山县分出东境建立嘉定县。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境内东南部由隶属华亭县,改属上海县高昌乡。

明清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抚都御史李充嗣奉命主持疏浚吴淞江,并穿凿新渠“改入浦之道”,使吴淞江在今潭子湾附近折东改道至宋家浜(今福建北路桥附近),经范家浜(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后称黄浦江下游)后入海。原吴淞江境内段逐渐淤塞成陆,向南扩展。

明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都御史海瑞主持下,又疏浚吴淞江下游段,黄渡至宋家浜80里,原江面宽10丈,开阔为15丈。境内吴淞江故道称旧江,亦称虬江。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今福建路桥吴淞江上建立一座水闸,后称老闸。

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宝山县。境内东北部由隶属嘉定县,改属宝山县依仁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金家湾(新闸桥附近)吴淞江上另建一闸,称新闸。

清同治二年(1863年)上海县高昌乡二十五保一图、二图各一部分划为美租界,后合并为公共租界。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区境南部因受租界发展的影响,地方绅商提出自辟商埠,呈准两江总督,设置闸北工程总局。光绪三十二年,闸北工程总局因经费不足,成立官办上海北市马路工巡总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上海推广巡警制,上海北市马路工巡总局改组为上海巡警总局。

清宣统三年(1911年),按部章城乡镇地方自治制,设置闸北自治公所。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按省章市乡自治制,呈准沪军都督陈其美,由临时设置的闸北民政总局和闸北自治公所合并成立闸北市政厅。

民国3年(1914年)3月1日,袁世凯下令取消自治制,由官方接收,闸北市政厅改组为闸北工巡捐分局,受上海工巡捐总局管辖。同年12月,改为上海工巡捐总局闸北分办处。

民国5年(1916年),袁世凯死后,绅商一再要求恢复自治,均未获准。民国7年(1918年),经闸北商民多次交涉,改组成立沪北工巡捐局,实行南、北分治,沪南、沪北两工巡捐局,各不相属。民国14年(1925年),沪北工巡捐局改名沪北市政局。

民国15年(1926年),又改组为上海、宝山两县闸北市公所。同年3月,闸北市公所复由官方接收,改称沪北工巡捐局,由沪海道尹兼管。同年5月,沪北工巡捐局由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接管而停办。民国16年(1927年)3月,恢复沪北工巡捐局。同年4月,北伐军占领上海,7月成立上海特别市政府,接管沪北工巡捐局。

民国17年(1928年)7月,市政府将当时所属的17市、乡一律改称为区。闸北市改为闸北区。

民国26年(1937年)11月~34年(1945年)8月上海沦陷时,先后隶属伪上海市大道政府、督办上海市政公署、上海特别市政府。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重新划区,区境中山路(今中山北路)以南划分为第十四、第十五两个行政区。

民国36年(1947年),第十四区恢复闸北区原名,第十五区改称北站区,隶属上海市政府。

民国37年(1948年)7月,置闸北区,隶属上海特别市政府。

1949年5月,上海市解放后,成立闸北区和北站区接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成立闸北区和北站区人民政府,撤销区接管委员会。

1956年2月,闸北、北站两区合并成立闸北区人民委员会,隶属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时撤销闸北区和北站区的建制。

1966年至1976年期间,成立闸北区革命委员会,行使区委和地方政府的职能。

1980年8月,改称闸北区人民政府。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原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闸北区境位于北纬31°21′29″至31°14′44″,东经121°28′51″至121°29′33″,地处上海市中心区北部。东界与虹口区、宝山区为邻;西界与普陀区、宝山区毗连;南界吴淞江与黄浦、静安两区相望;北界北长浜与宝山区接壤。全境南北长约10千米,总面积29.18平方千米。

闸北区

气候

闸北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为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较冷。区境年平均气温16.3℃,高于市平均温度0.6℃。其中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4.2℃;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8.6℃。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年平均降水量1017.8毫米,其中7~8月平均降水量约占年平均降水量33%。区所在上海市区日照百分率44%,日照时数8月最多,平均237小时,日照百分率58%;2月最少,平均112小时,日照百分率36%。年水平面平均太阳辐射总量4658兆焦耳/平方米。

地质

地层

闸北区区境地面下分布着距今近300万年以来陆续沉积的厚达200~280米的粘性土和砂等间互组成的松散地层,并经历过多次海水进退和古气候周期性冷暖更替的变迁。在松散地层以下埋藏着火山岩、火山——沉积岩为主的岩石,地质上称为侏罗系上统寿昌组,是距今约1.4亿年前火山活动的产物,与上海市佘山、天马山等地出露的岩石形成时代大致相同。

地质构造

闸北区地处下扬子—南黄海断块东南侧,在江南地轴向东北倾俯延伸端的东南边缘凹陷中,四周为大断裂围限。地质构造变质基底已被抬高,变质程度及构造形变更强烈,下古生界厚度小,缺失华力西—印支构造层(泥盆系—三叠系),上侏罗系火山岩广布,上白垩统局限于断凹盆地,侵入岩较发育。结晶基底由前晋宁构造层及晋宁构造层组成。其构造基底较为稳定,不存在发生强震的条件。

地形地貌

闸北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区境位于滨海堆积平原上,其中区境吴淞江以北所在的这片滨海堆积平原,由长江中上游带来的泥沙由西向东逐渐淤积成陆。区境今中山北路以南原古河道地区地势较低,以吴淞口陆程水准点为准(较青岛国家水准点低1.629米),地面高程一般约在3.4米以下,中偏北部地区地势居中,地面高程一般约在3.3~3.7米间。今延长路以北至彭浦新村西南,以及邻近大场的区境西北隅则地势较高,地面高程大都在3.6~4.65米,全区呈略有平缓起伏的特征。

水文水利

水文

闸北区水域属于吴淞江范畴,区境现长度超过800米的河流有17条,淹没河流长度超过770米的有12条。主要有吴淞江、走马塘、彭越浦、卢泾浦、深浦、泗塘、横浜、东茭泾、俞家港等河流,总长28367米。

吴淞江

吴淞江又称苏州河,位于区境西南和南部。源出太湖爪泾口,东流到上海市区外白渡桥注入黄浦江,系上海市第二大河,全长125公里。区境在吴淞江北岸。吴淞江流经区境部分,自叉袋角至河南路桥,长4.75公里,宽45~75米,河底宽仅20~30米,枯水期深1.8~3.6米,河底高程0~3米,水流平缓,深受潮汐影响,每日2次涨潮水向倒流,可上达嘉定区黄渡附近。从上游下来的清水流量每天约86万立方米,江口每天最大进潮量约为110余万立方米。

彭越浦

彭越浦又名彭公浦,位于区境西部。南自普陀区潭子湾受吴淞江水,东流折南转西北,经铁路桥、彭浦桥进入区境,过中山北路后蜿蜒北流,经彭浦镇,迄走马塘与东高泾相接,全长7.4公里。铁路桥与彭浦桥间一段长0.62公里,是区境与普陀区界河。在彭浦桥以北长6.1公里,河宽13~28米,河底宽3~6米,枯水时深1.5~2.0米,高水时深2.5~3.0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5年末,区辖土地面积29.18平方公里,全区土地用途分为商业服务、工业仓储、市政及绿化、公共建筑、住宅、交通、特种、水域、其他等九大类。在各类用地中,住宅用地面积最大,约1172.08公顷,占全区面积近40.16%;工业仓储用地约616.69公顷,占21.13%,主要分布在市北工业园区;交通用地,约460.97公顷,占15.8%;特种用地面积最小.仅有27.91公顷:随闸北区城市化进程推进,原有农业用地基本转为建设用地。

水资源

闸北区有河道10条(不含苏州河),总长24.40公里,吴淞江(苏州河)为区境干流,支流均属其水系。

生物多样性

闸北区面积狭窄,动植物物种较贫乏。区境内有2株百年香樟,位于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内;有银杏、香樟、悬铃木、丝棉木、罗汉松、瓜子黄杨等10多株古树;有植物外来种,如原产北美洲的柳叶菜科裂叶月见草和大量藜科、石竹科、柳叶菜科和菊科等国外杂草。野生动物有赤链蛇、刺猬、大麝鼩、华南兔、宽吻海豚、中华白海豚、江豚、貉、黄鼬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中华白海豚、宽吻海豚和大麝鼩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刺猬等。

闸北区

闸北区

闸北区

自然灾害

闸北区位于沿海地区,地处冲积平原地带,地势低平,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和寒潮,较容易出现洪涝。2015年6月,受梅雨锋雨带影响,上海市中北部地区出现暴雨,闸北区达到特大暴雨程度,其雨量超过200毫米。寒潮侵袭时,气温急降,气压猛升,风大,常伴有雨雪与霜冻。上海闸北区每年有4~5次寒潮入侵,降温持续期2~4天,产生的霜冻可使初春和晚秋的农作物遭到低温冻害。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11月,闸北区下辖8街1镇,分南北二块。区政府设在大统路480号。

名称

下辖镇、乡、街道数目

下辖政区详情

闸北区

8街道

北站街道、天目西街道、宝山街道、芷江西街道,北块共和新街道、大宁街道、临汾街道、彭浦新村街道

1镇

彭浦镇

参考资料: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15年年末,闸北区全区常住人口83.71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20.88万人。户籍登记人口为67.72万人,户籍人口出生4889人,出生率为7.22‰,户籍人口死亡6553人,死亡率为9.80‰,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其中户籍人口中男性33.68万人,女性34.04万人。

民族

截至2010年年末,闸北区区内有45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共5800余人,占户籍人口1.57%。其中全区少数民族人口以回族最多,有0.35万人,占区少数民族人口87.53%;满族0.02万人,占区少数民族人口5.12%;蒙古族85人,占区少数民族人口2.1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02万人,占区少数民族人口5.2%。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回族遍布全区各街道,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彭浦新村街道、天目西路街道等部分街道。

语言

闸北人民主要讲上海话,而上海市辖区内方言依古调类在今方言里的情况可分为崇明、练塘、松江、嘉定、市区5个方言区,闸北属市区方言区。市区方言区又分为老派、中派和新派,其中老派接近闸北区市区外围小区方言,中派是老派的简化和发展,使用人数最多。市区方言主要特点为没有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韵尾,许多字的鼻音韵尾已经消失或弱化成鼻化音,有读音短促、收喉塞音韵尾的入声。

宗教信仰

闸北区境内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

约在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年~251年),上海就出现了佛教。闸北区内最早建立的佛寺,是南宋咸淳年间( 1265~1274年)的宝华寺。元大德三年(1299年),建彭王庙。此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建报德庵、太阳庙等寺庵17座。民国2~37年(1913~1948年),又陆续修建寺庵56座。

道教

天主教是在明末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和帮助下传入上海地区的。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徐光启邀请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来到上海传教,在宅第西侧建立了上海第一座教堂。清末民初,闸北区内道观有天后宫、指江庙、都天庙、玉皇宫、观音堂等5座。

基督教

19世纪初,基督教传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牧师俞国桢在海宁路克能海路(今康乐路)转角处,购地建沪北海宁路自立长老会堂。民国6年起,陆续建卫理公会闸北堂、浸会怀施堂、圣公会圣保罗堂、永志堂等17座基督教堂。截至1993年,区境有基督教堂1座,牧师3人,传道5人,参加宗教活动的教徒4500余人。

天主教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传入上海地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闸北区境内彭浦乡建立北孙宅天主堂。次年,由教会出钱、教友捐资修复。天主堂神父每隔一二个月来堂主持弥撒。民国36年(1947年)8月,堂内附设启明分校。1959年9月,成立闸北区天主教爱国会。截至1993年,参加宗教活动的天主教徒400余人。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上海始于元代。解放前,闸北区境内无清真寺,伊斯兰教徒都到黄浦、南市等区清真寺礼拜。1955年,租借海宁路750号150平方米楼房1幢,建立北站清真寺,楼下设沐浴水房,楼上作礼拜大殿。马云亭阿訇任教长。北站清真寺建立后,闸北、虹口等区常有三四十人前往礼拜。1959年,北站清真寺并入杨浦区景星路清真寺。

经济

综述

闸北区是上海市的第三大工业区之一,是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基地,以“南高中繁北产业”为战略,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涉外经济”三大经济和“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高端商贸业、现代物流业、软件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服务经济体系,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2013年,闸北区在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位列第十五。2015年,闸北区全年实现区增加值201.60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17亿元,比上年增长8.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6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3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第二产业

闸北区第二产业以房产建造业为主。截至2005年,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发放559张,房地产开发企业125家,房地产经纪企业334家。2015年全年,闸北区实现区域工业总产值246.07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32.73亿元,比上年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6.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工业实现区级税收3.97亿元,比上年下降1.6%。全年区域内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9.09亿元。

第三产业

闸北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重点产业。金融服务业2015年实现区级税收同比增长77.7%,涵盖证券期货、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和第三方支付等多个非银行金融门类。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总营收入达400亿元,同比增长10.2%,云计算、大数据、轨道交通信号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专业服务业中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区级税收同比增长64.5%,集聚了前锦众程、上海外服和任仕达等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企业;检测认证服务业实现区级税收同比增长22.9%,全区拥有检测认证机构达到86家。商贸服务业实现区级税收14.20亿元,涌现了东方希杰、一嗨汽车和钻石小鸟一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区级税收5.02亿元,依托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吸引麒麟影业、博纳影业和太合影业等知名影视企业落户闸北。

2015年,上海市闸北区服务业增加值为574.46亿元,年均增长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6%,达到55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的90%。服务业企业实现区级税收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占区级税收的比重达到83.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完成区级税收3.67亿元,比上年下降16.2%。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全年完成区级税收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金融业全年完成区级税收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全年完成区级税收15.69亿元,其他行业全年完成区级税收3.45亿元,比上年增长3.3%。

重点功能区

上海市闸北区在“南高中繁北产业”的发展战略下,形成了南部苏河湾、中部大宁和北部市北高新三大功能区。

南部苏河湾地区

南部苏河湾地区以华侨城、中粮集团的重点项目为引领,着力打造现代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区,2015年实现区级税收21.27亿元,占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4.1%。

中部大宁地区

中部大宁地区以建设环大宁商圈和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为引领,着力打造商业商务繁荣与文化创意繁华融合发展的城市综合体。2015年实现区级税收12.64亿元,占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4.3%。2015年,完成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的城市设计,成立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静安工作站。

北部市北高新园区

北部市北高新园区以低碳经济、自主创新为方向,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向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成功转型。园区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在上海市5平方公里以下小型开发区中排名第一。2015年实现区级税收17.05亿元,占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9.3%。园区以云计算和检验检测产业基地为建设试点,成为上海首个拥有两块“四新”基地金字招牌的园区,成功入选“2015中国产业园区品牌价值TOP10”。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05年,闸北区全区有幼儿园153所,入园幼儿2.38万人;小学72所,学生6.40万人;中学41所,学生10.08万人,社会力量办学77所,在校学生8374人,职业技术、特殊教育、技工学校计39所,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63所,高等学校3所。全区中、小学教师6663人,其中具有中、小学高级职称教师323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为97.50%,基本解决高中阶段的入学高峰。区内有同济大学(沪北校区)和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其中同济大学(沪北校区)位于共和新路1238号,原为上海铁道医学院,占地面积67.8亩,2005年校舍总面积为5.5万平方米;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前身是1960年创办的上海工学院,其占地面积为24.07公顷,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建有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上海大学科技园(基地)。

医疗卫生事业

截至2015年,闸北区区域内共有医疗机构133个,其中: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7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6456张,床位使用率96.11%;卫生技术人员7698人,其中执业医生2449人,注册护士3482人。全区各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1230.21万人次,其中区级医疗机构230.86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1.19万人次。

闸北区中心医院

闸北区

闸北区中心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闸北分院)创建于1960年,是闸北区红十字医院,占地40余亩,面积6.6万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993以来,医院连续十届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文化事业

截至2015年年末,闸北区有公共图书馆、室11家,文化馆(站)10家,影剧院6座,博物馆、纪念馆6家。其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藏书45.5万册,文化团队1个、20人,参与文化活动12.50万人次。2015年闸北区开展“活力闸北·幸福家园”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组织举办演出、展览等各类活动4748余场。打造特色商圈文化,积极推进“大宁音乐季”等文商平台。“海上文化——智文化”服务平台项目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闸北区图书馆

上海市闸北区图书馆位于天目中路6号,创建于1956年,有建筑面积8066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截止到2014年7月,闸北区图书馆拥有藏书49万余册,涵盖政治、法律、文学等。读者服务窗口设有外借、综合、阅览、少儿分馆、资料室、多媒体阅览室等。年接待读者55万人次,流通书刊145万册次。

闸北区文化馆

闸北区文化馆位于中兴路1111号,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组织、研究、辅导、协调等工作,是区级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馆内设有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和各种娱乐设施。市老年书画协会、金韵中老年艺术团、市合唱指挥班、市摄影家协会风光分会和诗画等在馆内开展活动。出版内部刊物《新闸北文艺》《新城市》诗刊,举办各种沙龙活动。1994-2005年,每年展出群众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00多件。

闸北区

科技事业

截至2010年,闸北区集聚科技型企业35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软件企业63家。上大科技园已成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六园”之一。并且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闸北服务中心",6个专业机构被授予首批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创建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成立了上海IT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截至2015年,闸北区被市政府评为创业型城区创建先进区。市北高新园区获评国家A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上海市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区拥有各类孵化器16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个,市级孵化器13个。建设闸北特色众创空间———众创客栈,全区4个众创空间加盟上海市众创空间联盟。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获批上海市创新资金项目49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5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82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总量达到5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量达18家。其专利申请量达到2068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210件。

体育事业

截至2010年底,闸北区已建成1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87个健身(苑)点和6个市民体质监测站。2015年,闸北区有体育馆5家,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新建4条市级健身步道,优化升级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设施,新建3个健身点,更新113个健身苑(点)。区15名运动员参加国际重大比赛26次,破7项世界纪录、6项亚洲纪录,获13项世界冠军、29项亚洲冠军;成功承办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和首届东亚运动会举重项目比赛等20次国内、国际重大比赛。1994~1996年,成功承办第一届亚太地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和′96中国拳王争霸赛。2015年成功举办2015年世界青少年美式台球锦标赛、2015全国皮划艇冠军赛上海苏河湾水上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

闸北体育中心

闸北区

闸北体育中心位于上海市原闸北区中环汶水路以南、共和新路以东,总体定位为全民健身、赛事演艺和综合配套三大功能,共有五大组成:综合体育馆(6000座)、全民健身馆、室外体育场、综合配套、地下车库。中心土地面积62560平米,总建筑面积为87672平米。现更名为静安体育中心。

交通

综述

闸北区是上海陆上北大门,南北高架连接虹桥国际机场、浦东新区和上海市中心,区内还有铁路上海站、铁路北郊站,铁路客、货运输量占上海全市铁路运输量的45.4%和5.9%。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4号线、8号线地铁线路穿越该区,内环线、南北高架路、中环线等高架道路经过区境。区域内已形成铁路、地铁、轻轨、高架、长途客运,公交的枢纽型交通格局,其综合便捷指数居九个中心城区之首。

公路

截至2010年,闸北区城市道路153条,其中主干道13条,次干道17条,支路123条,区域道路总长度约157公里。内环线、南北高架路、中环线经过区境,其中内环线高架道路闸北段,东起东宝兴路,西迄沪太路,长2.27公里;南北高架道路闸北段跨越苏州河、天目路及铁路,循共和新路迄老沪太路;中环线高架道路闸北段全长4.28公里。

铁路

闸北区境内有沪宁线和沪杭线铁路两条,其中沪宁线由上海到江苏南京,全长311.04公里,在闸北境内不足1公里;沪杭线由上海至浙江杭州共轨运行,全长189公里,闸北境内不足1公里。此外,境内设有上海站和北郊站。

上海站

上海站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秣陵路,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等站。其占地面积43公顷,其中主站房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候车室总面积2万平方米,南北广场总面积9.3万平方米。2023年春运,上海站发送旅客262万人次。

北郊站

北郊站位于闸北区(现静安区)共和新路3501号,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特等站,管内营运线路总长35公里。截至2015年,车站本部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货场面积为21万平方米,有大型仓库4座,3台夹两线的大型雨棚2座,集装箱场1个,设有大型装卸机械8台,每昼夜的装卸车数最高达到过300余辆。

公共交通

2010年,闸北区有公共交通线路176条;有轨道交通1、3、4、8号线贯穿;有长途客运公司(站)7家,经营长途班线1007条,年客运量1956万人次,占全市客运量的50%以上。其中,始发线122条,无轨电车线路5条,公交常规线路70条、专线65条,夜宵线17条,近郊线19条。1994-2004年,闸北区区境先后有大中型客运出租汽车公司35家,有各类汽车2200辆,个体经营户75家、车75辆。

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

客运总站位于铁路上海站北广场西侧,东起孔家木桥路,西至恒丰路,南起交通路,北至中兴路。总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建成后的客运总站售票大厅2000平方米,候车大厅3600平方米,东部旅游集散候车厅1300平方米,货运仓储2000平方米。客运总站每天发车1200余班次,日均接发送旅客4万余人次;平均单班行程327公里,总里程达392万公里。客运总站拥有班线380条,直达江苏、浙江等21个省市、118个地区、350余座县以上城市。2005年,客运总站被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核定为一级站。

人文

综述

闸北的历史文脉悠久,名胜古迹和纪念地众多,如有蕃瓜弄棚屋、宋教仁墓和吴昌硕故居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上海总工会旧址、四一二惨案革命群众流血牺牲地、“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等纪念地;有耍石担石锁、石氏伤科疗法和擦笔水彩年画技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排骨年糕、水晶皮冻(肴肉)、鸡粥等地道小吃。

饮食

上海闸北区饮食文化特点为浓油赤酱、海鲜为主、甜酸苦辣咸俱全,菜肴的烹饪方法以蒸、炒为主,之后又发展为江南民间风味为特色的菜肴,选料广泛,强调刀工和调味,讲究色、香、味。其主要有排骨年糕、水晶皮冻(肴肉)、鸡粥等菜式。

排骨年糕

闸北区

上海的排骨年糕用的是炸猪大排和水磨年糕。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同时,排骨年糕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滋阴润燥、益精补血的功效。

水晶皮冻(肴肉)

闸北区

水晶皮冻(肴肉)是一款以猪肉皮为原料制作的大众凉菜,常被闸北人民当作下酒菜。水晶皮冻质地清澈透明,入口即化且爽口,而且价格很便宜,赢得了许多喜爱健康饮食的食客的欢迎,此外,水晶皮冻是一种胶原蛋白含量高的食物,能保护肝脏。同时减缓人体对酒精的吸收速度。

鸡粥

闸北区

鸡粥是地道的上海风味小吃。将煮熟的鸡切成3厘米长、0.6厘米宽的块儿,装盘,鸡粥盛入碗内,加上葱、姜末和鸡油,一同上桌。鸡粥黄中带绿,鸡肉色白光亮。其口感粘韧滑溜,鲜香入味,鸡肉细嫩爽口,营养丰富。

文物古迹

截至2015年11月,闸北区有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闸北区部分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级别

类型

年份

蕃瓜弄棚屋

市级

古建筑

2014年

宋教仁墓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吴昌硕故居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浙江路桥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上海总商会旧址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钱氏宗祠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旧址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三曾里遗址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四·一二”惨案革命群众流血牺牲地点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五卅”运动初期的上海总工会遗址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上海大学遗址

市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

参考资料:

蕃瓜弄棚屋

蕃瓜弄棚屋位于天目西路蕃瓜弄内。蕃瓜弄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棚户区,抗日战争前曾是旧式里弄,八一三日军入侵上海时被毁。后江淮难民聚居。1963年,区人委拨款改建,拆除棚屋1965户,新建楼房31幢。保留18间棚屋,复制3间“滚地龙”,成为旧蕃瓜弄缩影。1992年,因区城建规划,经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核准,保留4间棚屋,位置作适当调整,腾出空地,修建蕃瓜弄地区今昔对比展览厅。1977年12月7日,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闸北区

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位于闸北区共和新路闸北公园内,是在1914年为宋教仁先生所建的。宋教仁因主张成立责任内阁以制约袁世凯,1913年3月被袁派人刺死于上海。墓园前方左侧为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中间是花岗石铺砌的墓道,墓前是宋教仁全身坐像,左手持书,右手托腮。像基是方形大理石基座,正面为章太炎书“渔父”,背面刻于右任所书铭文。石像后面,经墓道拾级而上是墓地,四周围以石栏,整个墓地用花岗石砌筑,中间为宋教仁墓。墓呈圆柱状,穹窿形顶,顶端雕刻着雄鹰斗蛇雕像,象征宋与封建势力顽强搏斗的精神。墓前立石碑,上书“宋教仁先生之墓”,集孙中山先生字而刻。1981年,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闸北区

吴昌硕故居

闸北区

吴昌硕故居位于山西北路457弄12号,系1幢旧式石库门两层楼房。吴昌硕是近代艺术大师,晚年(民国2~16年)寓居于此,吴住二楼东厢房,卧室兼书房,画室设在二楼中间,陈设简朴。吴氏84岁高龄时,在此画室挥毫创作最后一幅杰作《兰花》。民国16年病故,家属他迁。1985年,市人民政府批准吴昌硕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5年,闸北区共有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闸北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

级别

编号

类别

年份(批次)

参考资料

耍石担石锁

市级

Ⅵ-3

杂技与竞技

2007年(第一批)

石氏伤科疗法

市级

Ⅸ-1

传统医药

2007年(第一批)

擦笔水彩年画技法

市级

VII-14

民间美术

2007年(第一批)

耍石担石锁

耍石担石锁是一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非遗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耍石担石锁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代开始,一些习武之人就已经开始练习。石担有穿心花、双肩花等一系列花样动作,还有脚蹬千斤这样的绝技,石锁有二郎担山、架肘、苏秦背剑、关公脱袍等一百多种花样动作。从健身角度来说,石担和石锁都需要从小就开始练习,从基础开始,对腕力、臂力、腰力、腿力以至于全身的力都有要求。

闸北区

石氏伤科疗法

石氏伤科是中国近代中医骨伤科一大流派、上海著名中医骨伤科世家。它肇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石兰亭先生,奠基于石晓山先生。以“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为先导,倡导“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的治疗理念。2008年,石氏伤科疗法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擦笔水彩年画技法

闸北区

19世纪70年代,上海一些报馆、彩票行、轮船公司便已开始向客户赠送或出售具有日历功能的广告画,这种广告画就被称作“月份牌”年画,又称为“擦笔水彩年画”。擦笔水彩画法在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传统工笔淡彩或重彩作表现,后来发展为以西洋擦笔水彩细腻的写实手法作表现,色彩明净鲜丽,并且大都用技术更为先进的铜板纸以胶版彩色精印,上下两端还镶有铜边,上端铜边居中穿孔,可以张挂。人们获得这种配有月历节气的商品宣传画后,整年张挂在家里,既可装饰欣赏,又可查阅日期节气。

习俗

元宵走三桥

依照清代旧俗,元宵节的夜晚,除了“串马灯”“卜流花”等习俗之外,妇女会结伴出游,或带着婴儿衣衫,走过三座桥,以此祈福新的一年无病无灾,早生贵子。因而有些地方“走三桥”也被称为“走百病”。妇女一般三五成群,最前面有一人手里持香,见有桥处,互相牵手而过。清代上海人秦荣光更是在《上海县竹枝词·岁时》用“是夜倾城出游”来形容当时的女子“走三桥”的盛况。

宝华寺撞钟

闸北-宝华寺迎新年撞钟祈福活动始建于南宋,其年代“久远”。“历经多年”重建之后,寺院“占地宽广”,大殿“富丽堂皇”,近年来每年元旦都会举行撞钟仪式。每年的撞钟活动都有不同的主题。活动除燃香祈福、吉祥佛事、新年梵钟、许愿祝家祺、猜谜增睿智等传统节目外,增加了“跳龙门”等民俗游戏互动表演和全区商业促销分会场等项目,同时也有宝华寺开山门、宝华寺配殿启用等庄严仪式。

上海茶文化节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由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茶叶学会发起举办,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历史上闸北是上海制茶、销售、出口基地,《闸北区志》记载,1929年上海制茶厂57家,出口6.14万箱。闸北为54家,出口5.82万箱,均占95%以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自1994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茶文化期间会组织弘扬茶文化的茶艺讲座、文艺演出,发售茶工艺品、纪念品等,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

风景名胜

综述

作为上海的一个老城区,闸北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拥有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资源,如大宁灵石公园、上海马戏城、闸北公园、宝华寺等,并且打造六大特色休闲旅游区,形成“南部精品、中部时尚、北部人文”的旅游功能布局。截至2010年,闸北二星级以上宾馆16家,社会饭店400余家,旅行社50家(国内社45家,国际社5家)。截至2015年,闸北区有大宁灵石公园1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重要景点

大宁灵石公园

大宁灵石公园是浦西最大的集中绿地。2009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大宁灵石公园占地总面积为68万平方米,公园绿化面积近8.5万平方米,其中以香樟、广玉兰、水杉等为主的乔木约8300株,灌木近1万平方米,人工湖面积约7万平方米,是目前浦西最大的生态景观公园。大宁灵石公园由东、中、西三个部分组成。东块是仿西湖的灵石长堤,以湖光水景为主,有湖泊、白沙滩;中块有“鱼乐轩”“水乡泽国”“廊桥”等游览景观;西块是以丘陵地形为主,主要有欧陆风情、山门阁、天池等景观。此外,大宁灵石公园北面的一座高达19米的人造山,是上海人工假山之最。

闸北区

上海马戏城

上海马戏城位于闸北区共和新路、大宁路一侧,1999年9月建成,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这是一座穹型园顶建筑,整个马戏城以杂技场为主体,座位1638个,为上下连贯阶梯式的排列。全场无竖立柱子,视野宽阔,观众可一览无遗地欣赏演出。紧靠演出场的是一座4层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为排练大厅和办公之用。北首建有800个座位的中剧场,专为演出马戏之用。一侧置有驯化、饲养狮、虎、熊、猴等动物的场所。

闸北区

闸北公园

闸北公园位于共和新路1555号,前身为纪念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而建的宋公园,园内宋教仁墓、钱氏宗祠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元于1946年开放;1994年建成壶王迎客、茶圣陆羽像、古戏台、春来茶馆、神农像等多处茶文化特色景观,成为上海首家以茶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公园。园中部为主景区,有一个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园湖,水面宽狭不一,岸线曲折多变。湖中有两个大岛,一个半岛,岛上假山高低错落。园内悬铃木和海棠为主要特色植物,荷花池、钱氏宗祠、天光桥、云影桥在沪上公园中具有特色。

闸北区

宝华寺

闸北区

宝华寺位于闸北区的彭浦镇(今位于高平路1000号),这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古刹,已有700多年历史。建筑布局上由南向北依次设四柱三门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楼下)、藏经楼(楼上),中轴殿堂均为重檐歇山大屋顶。左右有偏殿以及生活楼、斋堂、禅房、功能廊等。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愿门。

古戏台

闸北区境内有古戏台2座,原在塘沽路730号塘沽中学内。清光绪十五年,由北市钱庄业集资兴建,其建筑宏伟轩敞,藻饰华丽,雕刻精美,全部贴金,富丽堂皇,可称近代古建筑艺术精品。1座戏台藻井,是穹窿状,上有双层圆圈和20道弧线相交,四周28只凤凰展翅欲飞,1974年,移至南市区豫园内;另1座戏台,中央藻井以22圈440块鸟状板盘旋而成,中心一块明镜,有百鸟朝阳之称。1976年,迁至嘉定县汇龙潭公园内。

闸北区

重要人物

闸北区重要人物

人名

简述

海瑞(1514年~1587年)

广东琼山人,回族。人称之为刚峰先生。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十府

杨贤江(1895年~1931年)

浙江余姚人,字英甫。先后任中共上海区委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委员等职

李大钊(1889年~1927年)

直隶(今河北)乐亭人,字寿昌,号龟年,后改字守常。民国12~13年,往返京沪期间,多次到上海大学讲学

萧楚女(1893~1927年)

湖北汉阳人,任上海大学教授,协助恽代英领导团中央工作和编辑《中国青年》,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文章

董卿(1973年~?)

上海崇明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先后在浙江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主持节目

王励勤(1978年~?)

上海人,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上海第48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单冠军和混双冠军等荣誉

重要荣誉

闸北区重要荣誉

时间

荣誉

授权单位

参考资料

/

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城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警备区

1988年

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

国家教委

1988年

上海市解决幼儿园小学入学高峰问题先进区

国家教委

2015年

2012-2014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注释

[a]

北部:市北高新园区;中部:大宁地区;南部:苏河湾地区

[b]

苏州河北岸滨水休闲旅游区、大宁商务休闲旅游区、茶文化休闲旅游区、宝华寺宗教文化休闲旅游区、社区人文休闲旅游区、市北都市工业休闲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