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叠溪·松坪沟景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全年春冬干旱季、夏秋雨季充沛。景区位于茂县西北部,距茂县县城65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251公里,北距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193公里。
叠溪·松坪沟景区以其森林、沟谷、草甸、海子自然生态景观为旅游内容;景区及其所在地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人口聚集地;当地鲜明的羌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为背景条件和依托,目前已建设发展成为集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养避暑、民俗体验、科普考察为一体的全国羌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风景区。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叠溪·松坪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处岷江上游右岸,茂县西北部,位于东经: 103°39′43.524″ - 103°40′53.94359″ ,北纬:32°3′33.66936″ - 32°2′29.2092″ 之间;景区东以沿九环线茂松公路沙湾至普安路段两侧山脊,南以叠溪地震遗址至龙池山,西以大岩窝至云华山,桦子岭,北以桦子岭至马道山航标架(海拔4283.3米)为界。距茂县县城65公里,九环线公路穿景区而过,有公路连接213国道;距四川省会成都251公里,北距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193公里。
地质
叠溪·松坪沟景区位于 “南北向地震构造带” 中段,是龙门山褶皱带的过渡地带,为典型的强震区。其位于自然生态圈层与旷野山原资源圈层之间, 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该区域内发育有大面积的三叠系地槽沉积物,基岩则以杂谷脑组、新都桥组的板岩、千枚岩为主;新近其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
叠溪·松坪沟近百年历史上曾先后遭受过包括:叠溪镇新磨村山体高位垮塌、汶川大地震、松潘地震、叠溪大地震多次地震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1933 年的 7.5 级叠溪大地震,该区域地震烈达到 X 度,触发了众多大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次生灾害水灾,堵塞了岷江及其岷江一级支流的叠溪、松坪沟区域,致使其地震后同时形成如叠溪海子、松平沟公棚海子、上白腊寨海子、下白腊寨海子十余个规模不等、呈串状分布的高山海子群。
地形地貌
叠溪·松坪沟具有坡陡山高,河谷狭窄之特点,其多呈“V”形沟内河谷。区域内海拔多在2 500米以上,最高海拔约4 700 m;最低海拔约2 100 m,平均海拔约3 500 m,相对落差1 800米左右,地势起伏较大;属于典型的构造侵蚀高山地貌,根据成因其地貌类型介于极高山地貌 (海拔3 800 m~4 500 m)、高山地貌 (海拔3 200 m~3 800 m) 与中山地貌 (海拔2 500 m~3 200 m) 之间。
气象
叠溪·松坪沟区内山峰林立,山谷幽深且狭长;昼夜温差较大;据统计,年平均气温在6℃左右,其中每年最低气温(通常在一月份左右)约为2.8℃,最高气温约为22.5℃(通常在七月份左右);日照充足,无霜期215 天,年平均日照1549小时;属高原性季风气候。
水文
景区历年来平均降水量约484.1 mm,每年最大降水量约为560.6 mm,最小降水量约为335.5 mm。每年雨季主要集中在5月—10月不均衡;春冬干旱季、夏秋雨季充沛的现状是常态;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降雪的主要季节。该区域境内江河湖泊纵横,水流湍急,境内有大小河流达170多条,主要河流长242公里;拥有大小面积不等的堰塞湖10多个;总蓄水量约1.4亿立方米,其水能资源潜能大。
生物多样性
叠溪·松坪沟景区,其野生植物主要为白桦、红桦、沙棘、高山柳等;中药材类以虫草、天麻、贝母为主;野生动物类有猴子、麝、红腹锦鸡、羚羊、牛羚等国家珍稀动物。
生物多样性图集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叠溪·松坪沟景区所在地的松坪沟乡毗邻曾因1933 年7.5 级大地震消失的叠溪古城,这里古时便是军事重镇与茶马古道上的一条重要通道。大地震致使该区域震后形成的高山陡峻峭立、十多个规模不等、呈串状分布的高山、海子群,是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地震破坏遗址之一。
发现历程
叠溪·松坪沟景区的开发建设始于2007年7月,项目由阿坝州茂县人民政府、大陆希望集团投资整体开发。2010年10月,景区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叠溪·松坪沟景区被列入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阿坝州重点以当地旅游经济区为依托,建设的8个旅游景区精品之一”。
叠溪·松坪沟景区自2012年开始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叠溪·松坪沟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2013年第10号),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叠溪·松坪沟景区经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生态环境厅、林业和草原局审核,2018年12月列入“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景区布局
叠溪·松坪沟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西北部,据景区规划分别由叠溪、鱼儿寨沟、水磨沟、易理河、拉师寨、偏沟六个景区组成;目前开发并已对外开放的两个景区:水磨沟,主要景点:白石海、墨海、上白蜡海、下白蜡海、珍珠滩瀑布、长海、五彩池及红叶观赏区;易理河,主要景点:芳草海。

主要景点
水磨沟景区
白石海 景区最大的海子,因海边有一块神秘的白石而得名。海子就像一把平放的镰刀,把水分成两部分;抬头天高云淡,蓝天、白云,海子周边的绿树青山,倒映在湖面,相互交相辉映;白石海长1600米,宽260米,水域40万平方米,最深处80余米。

墨海 景区最奇特的海子,水的颜色犹如一样深邃,故名:墨海。其因岩壁断裂下陷积水和山体崩塌阻塞水流而形成,水沉淀在黛青色的岩石上,深不见底,四周错落有致的山峰、绿叶成荫的树木相互作用的结果;水域面积22600余万平方米。

上白腊海 位于白蜡寨上方而得名,长900余米,宽250米,水域面积81300余平方米。水域地处狭窄的两山之间,峰峦回映,水中藻类丛生,苔藓密布,在同一片水域中呈现出多种色彩。

下白腊海 位于白蜡寨的下方而得名,海子长弯曲折,好像天上的一个星座;水碧绿、宁静,浅水处苔藓、水草等植物随波起伏,在阳光下色彩变化万千;海拔2430米,水域面积91000余平方米,蓄水95万立方米。

珍珠滩瀑布 瀑布是流淌在石板上的一片水珠,由于原本平缓的坡地向下滑去,岩石就如卸下衣衫的身体裸露出来,溪水从上面淌过,飞珠溅玉,像闪耀着的粒粒珍珠。

长海 景区海拔最高的海子,长900米,水域面积85000余平方米、海拔2900米。

五彩池 也叫爱情海,海子位于水磨沟的中央;其呈现出的那五彩斑斓的颜色,总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

易理河景区
芳草海 也叫芦苇海;水不深,面积不大;因为不规则的形状而增加了许多不对称的图案,野生芦苇从水里刺出,好似在探寻着什么;池边生长的无名小草两两相依,池水如一面镜子,透明而斑斓。

时令景观
红叶观赏区 位于水磨沟景区;是四川境内旅游著名的红叶观赏地;绵延数公里的三个红叶观赏区,分别位于景区停车场与白石海右侧、上白腊海与下白蜡海之中间地段、长海和墨海步道的右侧。
观赏红叶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秋冬交叠之际,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叠溪·松坪沟景区及所在地茂县自 2008年10月设立国家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9年12月,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被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叠溪·松坪沟景区自2012年开始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2013年,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2013年第10号),叠溪·松坪沟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叠溪·松坪沟景区所在的四川阿坝州,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核心旅游目的地,串联周边区域—青城山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等国际旅游精品,其地域涉及成都市和阿坝州等地区;路线途径: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九寨沟—平武——成都;叠溪·松坪沟景区即是其九环旅游线上的重要中转。
四川省政府以规划和构建大九寨旅游区自驾游体系,财政拨款开发建设九环线上重要中转站叠溪松坪沟景区自驾游营地。
据《(四川省)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叠溪·松坪沟景区及所在地茂县,经过近10余年的开发,逐步建设发展成集羌民族文化旅游、民俗体验、特种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养避暑、科普考察、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全国羌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风景区。
保护
为进一步深化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开发和建设,近年国家保护和建设方案、制度的制订发布,并逐步得以贯彻和实施;同时该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统筹推进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落实,特别是对具有鲜明羌族特色,及其重要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既保护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持续不断地维护和孕育着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这对提升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的保护水平和非遗的开发和建设,不断通过国家层面提供了其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有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于2018年12月10日审议通过,2019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叠溪·松坪沟景区的生态保护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制度的保障。
2018年12月叠溪·松坪沟景区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叠溪·松坪沟景区及所在地茂县,将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的旅游业态继续深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城(中国古羌城)一山(九鼎山)一沟(叠溪·松坪沟)多寨(羌乡古寨)”的全域景区格局,有力展现出以 “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冬滑雪” 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2023年4月茂县松坪沟村被列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四川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之一。
相关文化
人文资源
叠溪·松坪沟景区,归属中国最大的羌族人口聚集地,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之一;自2008年10月实验核心区设立以来,当地政府和群众一方面加强汶川地震后羌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同时还通过持续不断开发和发展各种业态、场景的旅游业,近年逐步实现了对羌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其人文资源两大类:羌族文化、历史文化;
羌族文化主要特征:羌寨、碉楼、庄房、服饰、古羌祭山会、迎宾代客礼仪等; 特别是古羌祭山会,也称羌族转山会,每年农历6月26日举行;一年一度的羌民族转山会是庆祝勇士出征归来的节日,是传统的群众性祭祀大典。每年这一天群众都要祭祀山神、树神、白石神,感恩众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而这种祭祀大自然的仪式也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文化尤以其中的新石器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大禹文化遗迹、石棺葬文化、碉楼、栈道、叠溪古城地震遗址、三元桥等为代表,均具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气息。
其他
《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 该书是当时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科主任常隆庆等人,根据1933 年7.5 级地震消失的叠溪古城,对这次强地震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 水灾所编写。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对地震展开调查、分析;也是第一次对地震灾情进行其宏观烈度考察的重要资料。
《 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 该书由四川省地震局编篡,主要内容系著作者通过现场对叠溪古城曾经发生的7.5级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总结。
重要事件
叠溪古城遭遇7·5级地震
四川省茂县叠溪古城于公元1933年8月25日发生7.5级强地震,该古城与叠溪·松坪沟景区紧密相邻。
汶川大地震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8级特大地震,位于其地震带上的茂县叠溪·松坪沟景区及其周边地域均受到地震灾害不同程度地相应破坏和影响。
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
叠溪·松坪沟景区流域的叠溪镇新磨村于2017年6月24日6时左右,突发山体高位垮塌,瞬间造成河道堵塞2.0 km,40余户100余人被掩埋于泥石流之下。
当年因该区域突发的山体高位垮塌,就直接导致叠溪·松坪沟景区曾经一度处于关闭状态。因此,该景区今后的发展和持续可开放性,以及该区域的地质环境对其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地质环境保护等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其景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注释
[a]为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将地震影响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烈度共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详见本条目参考资料。本条目所述烈度达X级,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应为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