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昏迷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浆葡萄糖水平降低所导致的意识障碍,其程度与血糖水平、发展速度、持续时间及病人个体差异等密切相关,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低血糖昏迷可由胰腺疾病、全身系统疾病等病因引起。本病主要表现为突发乏力、出汗、心动过速、进而意识恍惚、昏迷。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补充糖分及病因治疗。及时补充糖分能够短时间恢复低血糖所导致的昏迷症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低血糖昏迷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

中文名

低血糖昏迷

就诊科室

内科

就诊科室

  • 内分泌科或神经内科

病因

  • 低血糖昏迷可分为空腹及餐后低血糖两种情况。

空腹性低血糖症

  • 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β细胞异常、胰岛素瘤、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异位胰岛素分泌。

  • 药物:外源性胰岛素使用、乙醇、磺脲类、水杨酸等药物可引起低血糖。

  • 系统病变: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严重感染及营养不良等疾病也可引起空腹低血糖。

  • 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缺乏: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儿茶酚胺缺乏、胰高血糖素不足等。

  • 其他胰外肿瘤。

餐后反应性低血糖

  • 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糖尿病早期反应性低血糖、特发性低血糖、糖代谢酶遗传型缺陷等疾病。

症状

  • 主要表现为饥饿、软弱、疲倦、出汗、焦虑、紧张、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血压偏高、恶心呕吐、意识恍惚、昏迷等。若出现上述表现,及时原地休息并服用糖块,并尽快就医。

检查

  • 低血糖昏迷主要依靠血浆葡萄糖水平的检测来明确。

血糖

  • 是诊断低血糖昏迷最重要的依据。

  • 针对一般人群,血液葡萄糖降至2.8mmol/L时,即可出现上述症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血浆葡萄糖在3.9mmol/L以下时,可出现上述症状甚至昏迷。

胰岛素等激素水平测定

  • 胰岛素水平测定是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

  • CT及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明确低血糖的原发病因。

生化检验

  • 不同原发病可表现不同生化指标改变,是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诊断

  • 低血糖昏迷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 病史

    • 是否存在胰岛病史、家族史、垂体疾病史、肾上腺疾病史、药物接触史等病史。

  • 临床表现

    • 乏力、大汗、头晕等表现,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低血糖。

  • 辅助检查

    • 血糖水平是确诊的重要依据,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诊断或排除相关原发疾病。

鉴别诊断

  • 低血糖昏迷病因的鉴别是诊断的重点。

  • 如果出现乏力、大汗、昏迷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

  •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化验及影响辅助检查等可进行鉴别及诊断。

治疗

  • 低血糖昏迷包括低血糖发作时紧急处理和病因治疗。

低血糖发作时紧急处理

  • 葡萄糖:轻者口服葡萄糖水或含糖食物。出现神志改变的患者,给予静脉推注葡萄糖治疗,是最常用治疗方法。

  • 胰高糖素:能够快速升高血糖,常在补充葡萄糖后仍未见效的情况使用。

  • 糖皮质激素:若补充葡萄糖或联合胰高糖素治疗后低血糖纠正,但神志仍不能转清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病因治疗

  • 针对病因治疗,能够避免低血糖症的复发。

危害

  • 低血糖昏迷不及时救治有生命危险。反复低血糖昏迷,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记忆力、认知功能下降等不可逆损伤。

预后

  • 及时补充糖分能够较快恢复低血糖所导致的昏迷症状。

预防

  • 存在胰岛疾病、垂体或肾上腺皮质疾病,以及慢性肝脏、肾脏等系统疾病或药物接触史的患者,应长期随身携带糖块。若出现乏力、大汗等症状,及时补充糖分。

  • 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