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书籍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2011年(顾诚先生去世后的第八年),光明日报出版社才重新出版了这部顾诚先生的代表作,2022年又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再次出版。
《南明史》史料扎实,内容丰富,获得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南明史》被誉为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
创作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明”概念的政治意义消失,而南明史则被保留下来,作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常研常新。但对于南明史的研究,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情况。清朝的官修史书对南明史事往往多加扭曲、污蔑,而南明势力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史事则是加以夸大或隐晦。直到后来抗战爆发后,多位史学家组成了一条队伍,开始对南明史研究和撰述,中国史学史也展开了对南明史学的历史书写。一大批爱国的知识分子敏锐地察觉了抗战形势有沦落为南明时期的局面的倾向,对于南明史的研究和书写的高潮随之而来。抗战结束后,对南明史的研究和书写并未消失,而是作为学者研究史学的重要课题而保留了下来。顾诚在求学、工作期间和明史研究颇有缘分,他对于明代卫所制度颇感兴趣并认为明史卫所制度绝不像一般史籍中说得那么简单,所以展开了《南明史》的创作。
作者介绍
顾诚(1934—2003),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 顾先生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著有《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等专著,均为明清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明末农民战争史》一出版,为农民战争史研究别开实证蹊径,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尤其是他所著的《南明史》一书,十多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在海内外已有广泛的影响,并荣获了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容结构
章节结构
《南明史》共分32个章节,包括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弘光朝廷的建立、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大顺政权的覆亡、弘光政权的瓦解、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等,同时包括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隆武政权的作为和覆败、大顺军联明抗清、大西军的经营云南、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永历朝廷的建立、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地区的军事活动、吴胜兆、王光泰等的反清、金声桓、李成栋的反清归明、北方各省的反清运动、1648―1649年湖南战局、永历朝廷内部的党争、攻占桂林、广州、大西军的联明抗清、1651―1653年浙闽赣抗清势力的消长、孙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清廷加强推行以汉制汉政策、李定国的两次进军广东、1654年会师长江的战略设想,李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和孙可望的降清、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及永历朝廷的播迁、郑成功、张煌言长江之役、永历朝廷的覆亡、郑成功收复台湾、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等内容。
主要内容
《南明史》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出版历史
时间 | 出版社 | 书籍名 |
1997年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南明史》 |
2003年12月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南明史》 |
2011年7月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南明史》 |
2022年3月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南明史》 |
2023年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南明史》 |
参考资料
作品赏析
优点
《南明史》的写作,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除了阅读治南明更者较为了解的一些史籍以外,还花费大量精力,到各地他的图书馆查阅罕见的管绍宁、辛升、余煌、王锡衮、连城壁、余一元、孟乔芳、李国英、张王治、卫周胤、刘武元、胡有升、佟国器、耿兴宗、张怡、曹烨、洪若皋、曹大镐、素心室主人柳同春等人的一大批著作。作者还重视方志的利用,几乎查遍南明义军所到地区的省、府、州、县的各种方志。
《南明史》作者力图运用可靠的史实,重新描绘明清易代的这段历史;由于材料的不足,肯定不能尽如人意。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出版,给读者提供一些较为接近真相的描述和论点。 也许有人在看了这《南明史》以后,会断言作者批判的锋芒只是指向清朝统治者(包括满洲贵族和汉族官绅中的拥清派),而对起自农民的大顺军和大西军则出于偏爱而处处掩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书中首先批评了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在关键时刻在政治上和军事部署上犯下了难以挽回的大错,后面又指出了在李自成牺牲以后大顺军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领导核心,长期各自为战,未能在抗清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对张献忠的非议在《明末农民战争史》内已说得很清楚;孙可望在前期是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飞扬跋扈,导致大局逆转,终至众叛亲离,仓皇出降,《南明史》毫无回护之处。至于南明政权的腐朽、内讧,《南明史》同样作了如实的揭露。读者不难发现,书中不仅鞭笞了朱由崧、朱常淓、朱由榔等南明统治者的昏庸懦弱,对一些直到现在仍备受人们景仰的人物如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郑成功都颇有批评。
缺点
《南明史》对史可法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责史可法在定策拥立上犯了关键的错误,指责他是错误的“联虏平寇”方针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者,这一方针导致弘光政权的覆灭。《南明史》强调指出,史可法除怀有门户之见外,缺乏雄才大略和果断魄力。这些批判,在主要精神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正确的。但如果认为史可法不顾民族大义,一味苟且偷安,或者只想利用四镇保住南京小朝廷,以保住自己督师大学士头衔,则似嫌过于激烈,并不符合史可法的实际。历史人物评价,向来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难点。
相关争议
由于《南明史》打破了传统学界以弘光帝继统为上限和以永历帝败亡为下限的南明史研究范围,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写起至康熙三年(1664年)著名的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覆灭为止,“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和永历)的兴衰为中心”;引起了一些争议。《吴三桂大传》的作者李治亭就认为,这是“给予明清史诸多重大问题以不公正地评价,将8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某些共识重新给翻了过去”,“按‘武装抗清运动’终始时间界定南明史,显然不正确”,“不过是萧一山式的‘民族革命’论的翻版。”
价值与影响
《南明史》出版时,堪称石破天惊。它被誉为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而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明清史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何龄修先生为之折服,评价这部《南明史》“它当然不是填补空白之作,但却代表南明史研究迄今为止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只有顾诚教授一人真正前后贯通地、比较透彻地掌握南明史。”
《南明史》不仅是学术精品的典范,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而且写得深入浅出,带给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读者以赏心悦目的快感和启人心智的愉悦。
获得荣誉
时间 | 获得荣誉 |
—— | 中国国家图书奖 |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
作品评价
顾诚用自己的《南明史》证明,社会科学中的真理(真实),哪怕是很小的真理,也同自然科学中的真理一样,绝不是一块铸好的硬币,拿过来就能用,同样需要寻找者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时间、精力和才智的慷慨投入,需要长时间与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进行抗衡的勇气。那些靠一知半解、东拼西凑、媚俗媚上、投机取巧等小聪明、小伎俩拼凑学问的人,是永远同真理无缘的。这正是顾诚的《南明史》给我们的主要启示。(郭小凌评)
《南明史》征引史料之详,论证考订之细,同类著作中无出其右者,是顾诚先生耗尽十余年心血之作。他用刨根问底的治史方法,在书中梳理了这20年间中国的政治局势和历史变革,提出许多独特的看法。(搜狐网评)
一部货真价实的学术著作,但写得深入浅出,不仅为明史研究的同行所欣赏,而且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普通读者也能读懂。它带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快感和启人心智的愉悦。(郭小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