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长期大量应用该药可能会出现,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诱发或加重感染、刺激胃酸分泌、骨质疏松、糖尿病等不良反应。如果突然停药,还会引起一系列停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抵抗等。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慎用,儿童非必要不建议使用该药。
地塞米松常见的剂型有片剂、软膏或乳膏剂、注射液、滴眼液。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给药和外用给药,其中地塞米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为医保甲类,地塞米松软膏或乳膏为医保乙类。
医学用途
适应证
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皮炎等过敏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由于该药潴钠作用较弱。故一般不用作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
用于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降低颅内高压、缓解肿瘤所致脑水肿以及库欣综合征的诊断与病因学鉴别诊断。
地塞来松醋酸酯和地塞米松磷酸钠还可用于肌内注射或关节腔、软组织等损伤部位内注射。
用法用量
片剂:口服开始剂量:一次0.75~3mg,一日2-4次。维持剂量:每日 0.75mg视病情而定。
用于危重疾病:如严重休克等的治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一般剂量一次2~20mg,静脉滴注时,应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可2~6小时后重复给药直至病情稳定,但大剂量连续给药一般不超过72 小时。
用于缓解恶性肿瘤所致脑水肿,首剂静脉推注10mg,随后每6小时肌内注射4mg,一般12~24小时后患者可有所好转,于2~4天后逐渐减量5~7天停药。
对于不宜手术的脑肿瘤患者,首剂可静脉推注50mg以后每2小时重复给予8mg,数天后再逐渐减至每日2mg分2~3次静脉给予。
鞘内注射或关节腔、软组织等损伤部位内注射用地塞米松酷酸酯和地塞米松磷酸钠,鞘内注射量为一次5~10mg间隔1~3周注射1次:关节腔内注射量一股为一次0.8~4mg,按关节腔大小面定。
制剂和规格
药理机制
糖皮质激素在生理剂量下主要是对机体的物质代谢产生影响,在超生理剂量(药理剂量)时还发挥除了代谢作用外的其他药理作用,该药0.75mg的抗炎活性相当于5mg泼尼松龙。
对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糖皮质激素是调节机体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能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机制是:①促进糖原异生(gluconeogenesis),特别是利用肌肉蛋白质代谢中的一些氨基酸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作为原料合成糖原;②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③减慢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有利于丙酮酸和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在肝脏和肾脏再合成葡萄糖,增加血糖的来源。
(2)蛋白质代谢:加速胸腺、肌肉、骨等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尿中氮的排泄,造成负氮平衡;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蛋白质合成。故长期用药可出现肌肉消瘦、骨质疏松、皮肤变薄和伤口愈合延缓等。因此,在严重损失蛋白质的肾病患者及多种影响蛋白质代谢的疾病中,采用此类激素治疗(尤其长期治疗)时,须合用蛋白质同化类激素。
(3)脂肪代谢:短期使用对脂肪代谢无明显影响;大剂量长期使用可增高血浆胆固醇、激活四肢。皮下脂酶,促使皮下脂肪分解,使脂肪重新分布于面部、胸、背及臀部,形成向心性肥胖,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呈现面圆、背厚、躯干部发胖而四肢消瘦的特殊体形。
(4)水和电解质代谢:糖皮质激素通过作用于盐皮质激素受体产生较弱的盐皮质激素样潴钠排钾作用。此外,它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故有利尿作用。此外,长期用药将造成骨质脱钙,可能与其减少小肠对钙的吸收和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促进尿钙排泄有关。
2.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物理性、化学性、免疫性及病原生物性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在急性炎症早期,通过增高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在炎症后期,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黏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但须注意的是,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机制,炎症反应的后期更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因此,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及减轻症状的同时也可导致感染扩散创面愈合延迟。
3.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对免疫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则能抑制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的过程,减少抗体生成干扰体液免疫。但这一抑制作用随动物种属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小鼠、大鼠、家兔等较敏感,能使胸腺缩小,脾脏淋巴结减少,血中淋巴细胞溶解;而豚鼠、猴和人的敏感性则较差。如糖皮质激素不能使正常人淋巴细胞溶解,也不能使免疫球蛋白合成或补体代谢明显下降,更不能抑制特异性抗体的合成。但糖皮质激素能干扰淋巴组织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阻断致敏T淋巴细胞所诱发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等,从而抑制组织器官的移植排斥反应和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此外,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发挥一定的近期疗效。
(2)抗过敏作用:在免疫过程中,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释放组胺、5-羟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缓激肽等,从而引起一系列过敏性反应症状。糖皮质激素被认为能减少上述过敏介质的产生,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从而减轻过敏性症状。
4.抗休克作用
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休克作用的可能机制:①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组织损伤,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②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 MDF)的形成;③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兴奋心脏、加强心脏收缩力;④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但对外毒素则无防御作用。
药代动力学
片剂:极易自消化道吸收,其血浆t1/2(半衰期)为190分钟,组织t1/2为3日。
注射液: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或地塞米松酷酸酯后分别于1小时或8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该药血浆蛋白结合率较其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低,易于通过多种生理屏障,在血中本品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但结合率低于氢化可的松)游离型和结合型代谢产物自尿中排出,部分以原形排出,小部分可经乳汁排出。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长期过量激素引起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的紊乱会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皮肤变薄、多毛、水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病等,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诱发或加重感染
长期应用可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的感染病灶扩散,特别是在原有疾病已使抵抗力降低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综合征等患者更易发生。
消化系统并发症
可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肠黏膜的抵抗力,故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长期应用,由于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糖皮质激素促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钙、磷排泄有关。骨质疏松多见于儿童、绝经妇女和老人。严重者可发生自发性骨折。由于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和造成负氮平衡,还可影响生长发育。孕妇应用,偶引起胎儿畸形。由于长期应用激素可引起高脂血症,来源于中性脂肪的栓子易黏附于血管壁上,阻塞软骨下的骨终末动脉,使血管栓塞造成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
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原异生,降低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因而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者,将引起糖代谢的紊乱,约半数患者出现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类固醇性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
易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小梁网细胞GR比正常人有更高的亲和力,小梁细胞功能活动的异常将导致房水流畅性的改变,引起眼压升高。
对妊娠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胎盘,使用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
神经系统
欣快感、激动、不安、定向力障碍、抑制、头晕、失眠。
停药反应
长期应用尤其是每天给药的患者,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特别是当遇到感染、创伤、手术等严重应激情况时,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危象,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低血压和休克等,需及时抢救。
反跳现象: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有症状的复发或恶化。
糖皮质激素抵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很差或无效称为糖皮质激素抵抗。
药物相互作用
地塞米松与抗HIV(免疫缺陷病毒)药品药效增效剂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品相互作用,增加肾上腺抑制的风险。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加强地塞米松的致溃疡作用,地塞米松与水杨酸盐合用,可使其消除加快面降低血浆水杨酸盐的浓度,两者合用更易致消化性溃疡。
地塞米松可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氨鲁米特(aminoglutethimide)能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加速地塞米松的代谢,使其半衰期缩短2倍。
与抗酸药合用,可减少地塞米松的吸收。
与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长期合用,可致眼压增高。
该药可促进美西律在体内代谢,降低后者的血药浓度。
与生长激素合用,可抑制后者的促生长作用。
注意事项
禁忌证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用药可通过胎盘,人类使用药理剂量的肾上服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尚未证明对人类有致畸作用。妊娠期曾接受一定剂量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对其所娩新生儿需注意观察是否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表现。对早产儿,为避免呼吸窘迫综合征,应在分娩前给母亲使用地塞米松以诱导早产儿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形成,由于仅为短期应用,对幼儿的生长和发育未见不良影响。
哺乳期用药生理剂量或低药理剂量对婴儿一般无不良影响。如哺乳期妇女接受高药理剂量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则不应哺乳;由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经乳汁中排泄,可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如生长发育受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抑制等。
小儿用药:小儿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重,因激素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如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泼尼松),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口服中效制剂隔日疗法可减轻其对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
老年用药:老年患者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容易发生高血压;老年患者尤其是绝经期后女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骨质疏松。
风险提示
历史
1958年,德国默克公司发现一种类固醇激素,被用作抗炎类固醇。
1959年,默克公司推出地塞米松,并将其商品名命为“十倍子”,作为类固醇激素药物黄金时代竞争激烈的证据,先灵公司同时也合成了同样的化合物。
1984年6月,由日本Green Cross(绿十字)制药株式会社研发的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在日本首次上市。
1992年,在中国首次注册。
使用情况
地塞米松价格低廉,在美国一个月疗程通常花费低于 25 美元。在印度,早产疗程一次仅需 0.5 美元。地塞米松在大多数国家都能轻易取得。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治疗多种症状,包含风湿性疾病,某些皮肤病、严重过敏、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义膜性喉炎、脑水肿,也可能与抗生素合并用于结核病患者。本品在美国的怀孕分级为C级,需评估用药成效大于副作用才能给药;在澳洲则被评为A级,表示本品常用于孕妇,且没有证据显示会对胎儿造成危害。地塞米松在中国,也较为畅销,主要为醋酸地塞米松片或地塞米松乳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产品。以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为例,能检索出106条相关记录,其中包括葵花药业、特一药业、白云山、司太立、华润三九、太安堂等上市公司旗下均有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的生产批号,而这类乳膏类的地塞米松药品仅可以用作皮炎等外涂。
化学信息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化学名称为(11β,16α)-9-氟-11,17,21-三羟基-16-甲基孕甾-1,4-二烯-3,20-二酮为结构的糖皮质激素类药,分子式为C22H29FO5,相对分子质量为392.5,熔点为504~507℃,性状为针剂无色澄清液体或白色无味粉末,片剂为白色,味微甜带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