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根据广播电视领域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侧重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广播台、电视台及各地广电网络等单位工作。
专业发展
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由080617W调整为080707T。后在2020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归为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07T。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广播电视网络和3D视频处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能在信息与通信领域从事广播电视系统开发和产品生产、营销或服务、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需具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掌握通信和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广播电视系统、网络运营、网络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实验测试技能,具有3D视频传输和组网方面的软硬件设计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课程体系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属于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 授课内容 |
核心课程 |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电磁波与电磁场、通信原理、现代广播电视网、数字多媒体广播概论等 |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专业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课外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等等。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应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可釆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以学术论文为主。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的毕业论文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应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学生应在本专业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兴趣和特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题并撰写。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应体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毕业论文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本专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经验丰富人员共同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继续深造方向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选择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广播台、电视台及各地广电网络等单位。通信及广电方面的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系统集成单位。新兴的广播电视领域互联网企业以及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相关岗位。
师资队伍
各专业应建立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应按生师比不高于18:1的标准配备。为保证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社会工作专业可包括专职实习督导)原则上不少于10名。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90%,至少50%的专任教师应当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40%。实验室应配备专职的管理员或实验员。社会工作专业应配备专职的实习督导教师,其生师比为60:1左右。
教学条件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开设院校
地区 | 开设院校 |
上海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 |
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 |
吉林 |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 | |
四川 | 四川传媒学院 | | |
江苏 |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传媒学院 |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
山西 | 山西传媒学院 | | |
浙江 | 浙江传媒学院 | | |
湖北 | 武汉传媒学院 | | |
湖南 | 怀化学院 | | |
甘肃 | 兰州文理学院 | | |
重庆 | 重庆移通学院 | | |
陕西 | 西安邮电大学 | | |
参考资料
注释
[a]以上信息来自于西安邮电大学,其他详情请参见学校官网。
[b]以上仅展示部分高校,信息来源于阳光高考,详情请参见学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