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漯河新区正式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全省16个复合型城市新区统一更名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015年1月26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黑龙潭镇、姬石镇实行属地管理。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漯河新区的:总体规划、管理机构、区位交通等介绍

中文名

漯河新区

别名

漯河新区

面积

173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暖湿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漯河市召陵区

人口

66万

著名景点

许慎文化园、沙澧河风景区

车牌代码

豫L

机场

新郑国际机场

火车站

漯河站、漯河西站

港口

漯河港

下辖地区

黑龙潭镇、姬石镇

方言

中原官话

电话区号

0395

政府驻地

郾城区凇江路

邮政区码

462000

行政区类别

市政府派出机构

所属地区

中国漯河

著名学校

漯河高等医学专科学院

简介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区东部,规划区空间范围以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产业集聚区为基础,逐步向东北方向拓展,西起金山路,东至召陵区姬石镇、召陵镇的东边界,南至规划建设的南环路,北至沙河,总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重点围绕“一园三区”总体发展思路,全面快速推进临港产业园、文化教育科技产业园区、区域高端服务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实践,致力于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发展的试验样板区。

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

规划分为示范区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1)示范区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范围为:西起金山路,东至召陵区姬石乡、召陵镇的东边界,南至规划建设的南环路,北至沙河,规划面积148平方公里。

(2)示范区中心城区范围

规划示范区中心城区面积约为75平方公里。

城乡统筹规划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区总人口到2020年约50万人,2030年约66万人;规划区城镇化率到2020年80%,2030年90%;规划区城镇人口到2020年40万人,2030年59.4万人。

城镇职能结构:(1)中心城区:示范区中心城区是以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为基础,以高端产业配套服务为依托,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的城市新区。

(2)镇

召陵镇:城乡协调发展的试点小城镇,以生活服务为主导的综合型小城镇。

姬石镇:城乡协调发展的试点小城镇,以物流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工贸型小城镇。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区城镇体系形成“一主两副”空间结构。“一主”即以示范区中心城区为主体;“两副”即以召陵镇和姬石镇作为区内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依托,集聚周边乡村人口,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

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食品绿谷,区域服务平台,多元生活高地,生态创智新城。

人口规模:示范区中心城区近期2020年人口36万人;远期2030年人口53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20年,示范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0.6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米以内;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1.8平方米以内。

产业发展规划

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为:以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城市产业集聚区。

规划示范区起步区发展成为产业服务中心区,创建现代总部服务基地,研发、创新、培训、推广平台和高端、综合、公共中心。

产业发展战略为:“特一优二强三”战略、均衡化融合战略、三角型推进战略。

用地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示范区空间结构为:“双心、双轴、四区”。

“双心”:分别为示范区起步区产业服务中心和中山路商业中心。

“双轴”:分别为人民东路城市发展主轴和中山路城市发展次轴。

“四区”:分别为位于示范区起步区中央活力区组团、综合居住区组团、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东城产业集聚区。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结构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按“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配置。结合中央活力区的服务功能形成城市级的公共服务中心,并依据公共管理设施分布现状,布局城市级的行政管理、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和医疗设施等;片区级的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各功能片区和组团中心进行设置,主要是片区管理、中小学等教育、片区文化体育设施、片区医院等;社区级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社区内部进行配置,主要为社区管理设施、社区文化设施和门诊医疗设施等。

城市道路网规划

规划在中心城区形成“快速路框架+方格网”结构的路网系统,城市道路以“两横一纵”的快速路体系形成基本的道路框架,各组团自身则以方格网为主。突出快速路的交通疏解功能,加强内外交通衔接,加强组团间快速联络,形成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道路网络。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目标:积极推进起步区建设,重点提升示范区的产业服务能力,完善两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同时加强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加快示范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初步实现示范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东南板块的重要物流基地和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初步实现示范区城乡统筹,为示范区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近期建设发展方向及规模:示范区中心城区的近期发展主要采取“东跨北拓”的空间生长策略,向东,以东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契机,跨京港澳高速公路发展;向北以漯河港、示范区起步区、黑龙潭镇以及姬石镇的建设为带动,沿金山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发展。另外,向南不断拓展和完善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规划近期到2020年示范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3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0.61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0.57平方米。

管理机构

按副厅级架构两级管理

据悉,漯河新区和南阳新区一样,规划建设将在省委、省政府和漯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主要干部任免由市委提名后报省委研究。在体制上,按照组织协调和实施两个层面,成立漯河新区两级组织管理机构。

也就是说,先由漯河市委、市政府成立漯河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漯河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分别作为漯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按副厅级架构设置。新区管委会是新区规划建设的执行机构,具有统一规划编制、人事管理、公共事务管理、财政管理等职权。

区位交通

这里自古就是水旱码头,以商贸和水陆交通发达而享誉中原。这里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距离郑州国际机场不足一小时车程,石武高铁、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了河南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沙颍河复航工程2015年建成通航,将与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等形成内河水路交通网络,成为漯河通江达海的重要运输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