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山(Chéngshān BL57),经穴名。出《灵枢·卫气》。别名鱼腹、肉柱、伤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胫后动、静脉。主治小腿痛,腰背痛,霍乱转筋,便秘,痔疮,脱肛,及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具有舒筋通络,理气消痔,调理肠腑的功效。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承山的:穴名释义、取穴、局部解剖、主治、操作、古籍摘要、常用配伍、参考文献等介绍

外文名

鱼腹、肉柱、伤山

出处

《灵枢·卫气》

功能

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

主治

小腿痛,腰背痛,霍乱转筋等

隶属经络

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直刺1—2寸

主要配伍

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

穴名释义

  • 承,指承接、承受;山,指山谷、山岭。此穴在腓肠肌两肌腹结合间之凹陷处,状如山谷,此处承载一身如山之重,故名。

取穴

精准取穴

  • 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简便取穴

  • 伸直小腿,提脚后跟,可见小腿后部有人字纹,纹头凹陷处,即为此穴。

简便取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取穴方法,是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的方法,操作简便,便于记忆。一般情况下,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如果使用穴位进行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

  • 浅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分支及小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腓肠内侧神经干及胫后动、静脉。

主治

  • 局部疾病,例如腰背痛,腿痛转筋,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

  • 肠腑疾病,例如腹痛,痔疮,便秘,脱肛,疝气。

  • 其他病症,如鼻衄,癫疾。

操作

治疗操作

  • 直刺1~1.5寸,针刺手法不宜过强,以防引起腓肠肌痉挛;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压按摩:用指腹或指端按揉,或用㨰法按摩,每次1~3分钟。

  • 灸法:艾条悬灸5~10分钟;艾炷灸3~7壮。

古籍摘要

  • 《针灸甲乙经·卷七》:鼽衄,腰背痛,脚腨酸重,战栗不能久立, 腨如裂,脚跟急痛足挛,少腹痛引喉咽,大便难,䐜胀,承山主之。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五》:治脚气膝下肿,霍乱转筋,大便难,久痔肿痛。

  • 《针灸大成·卷六》:主大便不通,转筋,痔肿,战栗不能立,脚气膝肿,胫酸脚跟痛,筋急痛,霍乱,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 《玉龙歌》: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如神。

常用配伍

  • 配大横,用灸法,治便秘。

  • 配金门、仆参、承筋,治霍乱转筋。

  • 配中渚、三间、偏历、厉兑、承筋、京骨、昆仑、飞扬、隐白,治头热、鼽衄。

  • 配条口、三里、承筋,治足下热,不能久立。

  • 配二白、长强,治痔疮。

  • 配肾俞、委中,治腰脊背痛。

参考文献

  • [1] 孙国杰。针灸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取穴特色技法详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 [3] 郭长青。人体经络穴位使用大图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