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断桥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鸭绿江畔,是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该桥为鸭绿江上诸多桥中第一座桥,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于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在1950年11月,鸭绿江断桥被美国空军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见证者。现在,鸭绿江断桥已被改造成为一个观景平台和历史遗址。该桥由原来的十二个桁架跨度组成,现在只剩下四个跨度,被改造成为一个步行道和观景平台。2006年,鸭绿江断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单位。此外,鸭绿江断桥还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鸭绿江断桥的:基本介绍、发展历史、建筑设计、文物保护等介绍

中文名

鸭绿江断桥

所属地区

丹东

竣工时间

1911年10月

宽度

11米

长度

944.2米

景区等级

国家级AAAA级景区

地理位置

中国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

建筑面积

4.9公顷

类型

12孔可开闭式铁路桥

外文名

The Yalu River Broken Bridge

类别

旅游景点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建造时期

1909年5月

炸毁者

美利坚合众国

毁坏时间

1951年11月

基本介绍

鸭绿江断桥该桥原为12孔可开闭式铁路桥,总长944.2米,宽11米,最初由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于1909年始为铁路桥,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该桥为鸭绿江上的第一座桥梁,1943年4月日本在此桥上游百米处建成第二座铁路桥(今中朝友谊桥),此桥被改为公路桥。

伪满时期,日本人在此桥上游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即今日之中朝友谊桥),1943年。

四月启用,逐将第一桥改为公路桥。

朝鲜战争期间,由于该桥作为中方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1950年11月8日至14日美军多次派出轰炸机轰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并有三座桥墩被炸塌。第一桥毁为废桥。

鸭绿江断桥

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习惯称“断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6月动工修整,辟为旅游景点,命名为“鸭绿江断桥”。

鸭绿江断桥

桥身漆成浅蓝色,意在不忘战争,祈盼和平。

后经多方提议,将桥名恢复为“鸭绿江断桥”,桥身恢复为钢铁灰色。

由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桥名“鸭绿江断桥”,意在保留历史原貌。

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单位。

鸭绿江断桥

发展历史

1905年,日本人首先确定在江上架设大桥,他们于1909年5月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利用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威逼中方同意建桥。

1910年4月,朝方的工程已经过半,腐败的清政府在日本人的强压下,不得不同意他们在中方一侧建桥。因此,1910年5月在安东(今丹东)进行施工,次年10月大桥建成通车,这便是鸭绿江上的第一桥。1937年4月,日本殖民统治者又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即现在的“中朝友谊大桥”,与第一桥并称鸭绿江上的“姐妹桥”。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发出,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由于大桥在援朝战争中具有“交通大动脉”的战略地位,美方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

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直至1951年2月,经过狂轰滥炸的大桥最终被炸毁,成为废桥,中方所剩4孔残桥保留至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成千上万处弹痕至今遗留宛然,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不朽老人,见证并陈述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

建筑设计

鸭绿江断桥该桥原为12孔可开闭式铁路桥,总长944.2米,宽11米,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

文物保护

“鸭绿江断桥”由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桥名,意在保留历史原貌。

作家陈运和到此写下散文《历史登上鸭绿江断桥》,称之“上了断桥犹如上了一节爱国主义生动教育课,知耻辱、知胜利、知天下大事跟着共和国昂首阔步走过来”。

2006年,鸭绿江断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单位。

2021年3月,被辽宁省文物局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