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镇地处长三角平原腹地,沪、杭、苏中间节点位置,区内有320国道、申嘉湖高速公路、嘉湖公路、嘉桐公路、京杭大运河等交通要道。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5个居民社区、14个行政村,总人口20万人,其中新濮院人15万余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濮院镇的:镇名来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濮院丝绸、乡镇名村、大事记、个体经济、相关传说、民俗风情、古镇茶馆、农村建设、获得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濮院镇

别名

幽湖、梅泾、永乐、濮川

著名景点

翔云观、女儿桥、南宋银杏、香海禅寺、濮侍郎宅

面积

60.47平方千米(2017年)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桐乡市东部略偏北

所属地区

浙江省桐乡市

行政类别

人口

81250人(2017年)

方言

吴语(太湖片)

下辖地区

鸣凤、梅园、咏梅、锦苑、新生

电话区号

0573

政府驻地

广场路

外文名

Puyuan Zhen

车牌代码

浙F

邮政区码

314502

火车站

桐乡站

特色产业

毛针织产业

文学盛会

聚桂文会

盛大活动

中国濮院国际毛针织服装博览会

行政区划代码

330483101

简介

濮院气候温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被誉为“鱼米之乡、百花盛地”,历史上曾以“日出万匹绸”成为“嘉禾一巨镇”,是明清时期江南五大名镇之一。历经88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镇街区至今保存完好,历史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风雅质朴,古韵悠悠。改革开放以来,因毛针织产业发展壮大而获得“中国羊毛衫名镇”、“中国市场名镇”、“中国毛衫第一市”、“中国大型品牌市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中国最具商业影响力专业市场”、“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中国羊毛羊绒服装第一镇”、“中国纺织服装商业20年杰出市场”、“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和“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等荣誉称号。濮院镇在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中列第80位,在中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中列第19位。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国家卫生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等。

2013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7:49.7:46.6,农民人均纯收入21286元。

2016年10月14日,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濮院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2018年5月24日,濮院镇入选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

镇名来历

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隋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唐和北宋时为嘉兴县永乐乡地。濮院之名,始于南宋,其时属梧桐乡。建炎二年(1128),著作郎濮云翔(濮凤)随宋高宗南渡,以附马都尉驾临安(今杭州),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后居语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清《濮川所闻记》)濮凤六世孙濮斗南拥立宋理宗有功,擢吏部侍郎,赐第称“濮院”,后移作镇名。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濮鉴出资构屋开街,建四大牙行,收积机产,“召民贸易”,“远方商贾旋至”,无羁泊之苦,故又名永乐市。

明宣德(1426~1435)后分隶嘉兴、秀水、桐乡3县,一镇而三分为嘉界、秀界、桐界。辛亥革命后,镇以市河为界,东北属嘉兴县,称嘉濮镇;西南属桐乡县,称桐濮镇。1950年5月,合并称濮院镇,隶桐乡县。1958年,属濮院公社濮院管理区。1959年6月,恢复县直属镇建制。1965年,改名“卜院”。1989年2月复称“濮院”。1992年6月,撤销濮院乡建制,并入濮院镇。

行政区划

濮院镇辖鸣凤、梅园、咏梅、锦苑、中新5个社区,新河、永越、永乐、新濮、新星、永联、新东、新妙智、新联、新港、红旗漾、油车桥、星旗13个村委会。

濮院镇

2007年,将乌镇镇西浜村划归濮院镇管辖,调整后的濮院镇区域面积64.71平方千米,人口4.6万,下辖14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

2000年,新生镇辖新东、新妙智、新联、新港、红旗漾、油车桥、星旗7个村委会。濮院镇辖新河、永越、永乐、新濮、新星、永联6个村委会。

2001年,撤销新生镇建制,与濮院镇合并。濮院镇辖13村、11居,驻新生路。

2003年11月28日,桐民[2003]125号批准:同意濮院镇撤销鸣凤、大众、有义、西南、南市、南纬、梅园、北市、南杏、中兴、中新11个居民委员会,建立鸣凤、梅园、咏梅、锦苑、中新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鸣凤社区:新濮村北埭、南埭以西,市河以北,新生公路以东,新濮村濮北组以南。

梅园社区:市河以南,320国道以北,永乐路、庙桥街以东。咏梅社区:永乐路以西,320国道以北(含市场部分),中兴路以东,市河以南。锦苑社区:中兴路以西,王母桥港以东,新濮村大其里以南,320国道以北。中新社区:新生集镇。

面积60.4平方千米,人口4.39万人(2005年)。2006年,辖5个社区、13个行政村:鸣凤、梅园、咏梅、锦苑、中新;新河、永越、永乐、新濮、新星、永联、新东、新妙智、新联、新港、红旗漾、油车桥、星旗。镇政府驻广场路。邮编:314502。

历史文化

自宋以来,濮院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镇民读书之风日盛,文化发达,宋元明清四朝共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民国16年《濮院志》载:“宋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外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濮氏好客,各方学者名流,纷纷来镇寓居。元至正十年(1350)的春天濮彦仁父子组织“聚桂文会”,东南名士500人以文赴会,由杨维桢阅卷,评其优劣,录选优秀文卷30稿,出一专集。后世有“自吴毅以下,文皆传世”之说。

明清寓居镇之附近的鲍恂、贝琼、程柳庄等结社濮川;清初举办太平文会;嘉庆间岳鸿振、陈世昌等组织冷枫诗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诗,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吕坤的《鸳鸯湖棹歌》斟酌旧闻,寓以讽喻,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媲美并传。清代沈涛的《幽湖百咏》,颂赞了镇境的历史、人文、市井、物产、名胜古迹。乾隆年间,沈尧咨、陈光裕合编《濮川诗钞》,搜集29位诗人作品计35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

清代雍正、乾隆以后,书画金石、考古收藏等艺术创作与鉴赏之风,亦在镇上开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张弘牧等人,或书画,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鉴赏,均有很深造诣。濮院清代画家董,行修学博,善画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虫长卷真迹,经吴昌硕题字,尤为珍品(现存桐乡县博物馆)。名士沈梓写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国史料,其高祖沈东畲作《东畲杂记》,祖父沈韦汀以《幽湖百泳》附之,为濮院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濮院历来重视修志,明清以来有15种之多。据濮院志书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种之多,为镇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清末民初,各种戏曲如京戏、越剧、皮影戏、木偶戏和评话弹词来濮演出,戏曲表演一般在翔云观庙台进行,同时镇上出现多家书场。上世纪20年代,濮院开始放映无声电影。40年代,镇上有了专供演戏的剧场。

濮院明清时办有义塾、义学、翔云书院及提倡女子求学的女学社。民国时有敬业、端本(女校)两所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以及机织传习所、机业初等学校等职业学校。1947年濮院旅沪绅商发起创办私立梅泾初级中学。建国后改建为桐乡县第三中学。

濮院丝绸

濮院是中国·濮绸的故里。自宋代濮氏迁居本地后,农桑和丝织业不断发展,所产濮绸白净、细滑、柔韧耐洗,系绸中上品,为历代皇室官宦普遍采用,在国内享有盛誉,海外也名闻遐尔,繁荣绵延七百余年。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轻 素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达天下”(《 濮川志略》卷一)。

到了明万历年间,改土机为纱绸,制造绝工,濮绸之名更著远近。濮院丝绸业规模不断扩大,演进为“日出万绸”的丝织业专业市镇;及至清康煦、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丝绸产销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濮院为核心的蚕桑丝织区域商品经济中心。

《浙江通志》记载:“嘉锦之名颇著而实不称,惟濮院生产之纺绸,练丝熟净,组织 工,是以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糜至,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史称“工商巨镇”。当时的濮院镇万家烟火,民多以织绢绸为生,所产濮绸品种繁多,绸有花绸,绢有花绢、官绢、箩筐绢、素绢、帐绢、画绢,绫有花、素、锦,罗有三梭、五梭、花罗、素罗、,纱有花纱、脚踏纱、绉纱等。清朝后期又摹仿湖绉,盛产濮绉。

濮绸行销全国,尤以“大富贵”、“小富贵”等花样的濮绸,更受北方人的喜爱竞购。

乡镇名村

一方名村

永越村位于濮院镇南部,依托羊毛衫市场的崛起,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320国道旁兴建门市部,大力发展羊毛衫产业,村级经济实力迅速壮大。

到1998年底,该村已拥有固定资产2470万元,村经济合作社总收入108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24元。永越村已跨入浙江省农村经济强村、嘉兴市百强村和桐乡市四十强村行列。全村家家户户开通有线电视,组组户户都通上沥青路。村里给每一户都进行了家庭财产保险,6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15元的生活费,幼儿园至初中学生的学杂费也给予补贴。

一方闻人

岳石尘,濮院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二十八世孙,文史学家岳珂之后。著名画家,善绘牡丹、月季、秋菊、松石等,曾多次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长春、吉林等地举办画展。1993年,《岳石尘花鸟画集》在北京出版,受到书画界同仁的青睐。

历年来,其作品曾多次被选送至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展出,广为国内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现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嘉兴国画院院长、君?艺术院顾问、桐乡市文联名誉主席。

一方胜迹

翔云观建于元代,在明清时期被誉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山门巍峨,砖壁高逾数丈,正门上额刻“翔云高眺”4字,为乾隆时(1736~1795)进士窦光鼐所书。两边为马蹄形门框,东额镌“春和”,西额镌“秋爽”。今观内建筑已改原貌,仅存山门,为桐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事记

1982年冬种时,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5月,镇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

1990年9月,首届“梅泾文化艺术节”举行;11月,镇人民政府集资建立广播电视站。

1991年10月,开通程控电话,进入国内、国际通信大网。1992年6月,濮院乡并入濮院镇;8月,召开扩镇并乡后的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同月,镇农工商实业总公司成立。1995年10月,举办全国专业市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首届羊毛衫、羊绒衫产品展示会。

濮院镇

1996年12月,被列为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评为“东海文化明珠”和省级文化市场管理示范乡镇。

1997年,桐乡至濮院引水工程竣工;被授予省级体育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1998年,被授予省级卫生城镇和省级教育强镇荣誉称号。

个体经济

经济发展

1979年,出现首家由个人集资兴办的羊毛衫厂。此后,羊毛衫个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1985年底已有个体性质的羊毛衫厂81家。1988年,达到359家,并在320国道南侧建起公有民营的羊毛衫门市部80间。

市场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个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1998年,有羊毛衫个私企业1362家,羊毛衫个私经济已成为濮院镇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合改革

1996年12月,经省小城镇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濮院镇被列为全省首批41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1997年3月起,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将建成区内的农民一次性转为城镇户口,基本实现建成区内户籍一体化管理。投融资体制改革、党政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都深入进行,取得显著的成效。

镇级金库

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浙银发(1998)345号文件批准,嘉兴市首家镇级金库——濮院镇金库于1998年8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具体办理濮院镇中央国库和地方金库业务。金库的设立完善了镇级财政的功能,加快了财政资金的周转速度,增强了镇人民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

濮院市场

该市场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有摊位5063个。分设羊毛衫交易区10个,毛纱市场、辅料市场、服装城各1个,并建有货运中心、卸货中心,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羊毛衫流行趋势信息中心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市场题写“濮院羊毛衫市场”7字。1998年,市场成交额31.5亿元。商品销售至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40多个大中城市,并进入俄罗斯、日本及中东、东南亚诸国。随着商品辐射面的扩展,去濮院羊毛衫市场观光、购物已成为江浙沪等地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

濮院镇

相关传说

天下第一绸

“宋锦人传出秀州,清歌无复用缠头;如今花样新翻出,海内争夸濮院绸。”濮绸为什么特别好?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濮院镇

濮院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古代有深邃的幽湖傍镇而过,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特别适宜蚕桑业发展,加上水质优良,缫成的“土丝”有别于外地,都是上等好丝。盛唐时,一个名叫诸载的人从中原迁到杭州,带来了中原较为先进的机织技术。这技术传到了当时的濮院镇后,经过当地能工巧匠的进一步改进,“得机杼之巧甲天下”。优质的土丝原料加上先进的织造技术,在工艺上采用与众不同的“双格经”制作,生产出来的濮绸具有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艳丽,牢度特别强等特点。因此,濮绸与当时的杭纺、湖绉、罗锻合称江南四大名绸,不仅远销海内外,而且是历代朝廷的贡绸。

明朝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帜,从北京发兵到南京,夺取了皇位,成为历史上较有作为的永乐皇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为了壮大明声威,巩固国防,又维修了长城,并在山海关上竖起大旗。山海关上风沙极大,用一般丝绸制作的旗帜几天就被风撕裂。为此守关将军伤透脑筋,就建议永乐皇帝选用贡绸中最好的绸制旗。永乐帝命大臣把十几种贡绸分门别类一一平置在案桌上,用一把刀刃锋利的宝剑在绸布表面水平刮动,以试牢度。其它的绸只刮了一个来回,有的就起了毛,有的裂了缝,唯有濮绸刮了三个来回稍稍起了点毛,永乐皇帝就下令用濮绸制作大旗。

濮绸果然不负众望,制成的大旗不仅能较长久耐风沙袭击,而且艳丽的色彩也经久不变。用濮绸制作的大旗,上书“天下第一关”十分壮观。

濮绸因此声名愈著,被人称“天下第一绸”,广泛用于军事上制作战袍、军帐等。后来的满清皇朝,太平天国义军等,都长期选用濮绸以作军用,至今故宫中还能找到濮绸的制成品。

院的翔云观在明清时是和苏州玄妙观等齐名的江南三大道观之一,观内殿阁重复,建筑精良,规模宏伟,更以多奇石异树珍藏为胜。翔云观原玄明观,始建于五代,至元朝经濮氏家族大规模扩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大寺院。观的后院珍藏着江南奇石——翔云石。该石与当时崇福福严寺的绉云石并称江南二大奇石闻名遐尔,玄明观也因此更名为翔云观。该石是在寺观扩建时从太湖采得,经能工巧匠加工后,造型奇特。石高20余尺,耸峭玲珑,石中多洞穴,每逢天将阴雨时洞穴中会喷薄出五色彩云,环绕其石,底部洞穴中有涓涓细流溢出,日子久了在方石周围形成一个小池塘,从云石流出的清泉水,其味清凉甘甜,世人称之为云泉,有治病祛灾之效。相传有一年江南大旱人们易子而食。皇上贴出皇榜,招聘呼风唤雨之人。玄明观张和道长看到干涸已久的翔云石又一次喷出五色云彩,知道不久将有雨来,便斗胆揭了皇榜,搭起祭台,免不了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一番,果然不久便天降甘霖,旱象顿除,龙颜大喜,即封张和道长为真人,拨款重修玄明观,并赐名为“翔云观”。

濮院镇

观内还有一倒生奇树,树根朝天,树叶从花坛中部伸展出来,十分繁茂。传说人称张半仙的道长张烂头,有一天走路匆忙,被花坛旁的柏树枝挂破了道袍,张烂头一怒之下,将这株柏树连根拔起,倒插在花坛土中,这株柏树竟然大难不死,从花坛砖缝隙衍生出繁茂的枝叶,成了观内又一珍奇之物。

濮院是古丝绸之乡,市镇极其繁荣。在翔云观内建有机神殿,供奉机神并设有机业公会,统领全镇机织及丝绸贸易事务。公会规定,凡产销一匹绸,机户和商行合捐钱二文,用于翔云观的修缮。当时濮院日出万匹绸,捐款甚丰。到了康熙盛世,翔云观内大兴土木三易工匠,历时三年,耗资逾万,建起了盘丝结顶的大戏台及厢楼等配套设施。

观内翔云石曾被列为进贡皇上的花石纲,终因搬运困难而作罢,后在民国时被军阀所掠,在运输途中沉舟于太湖。倒生树在文革时被毁坏。至今只有巍峨的山墙依然伟立,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

民俗风情

濮院自古风俗淳厚,崇礼重耻。一年之中,有诸多节日,各具旨意。每届除夕,合家团聚,喜辞旧岁;元旦降临,爆竹喧天,欢度新春。或者选择良辰,烧香祀祖,祭天拜地、祈求赐予福泽,俾使商贾获利、五谷丰登;或则同宗共族,邻里好友,相互往来,为婚嫁吉祥作庆贺等,相沿成习。

岁时风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子夜零点开始放爆竹,以迎新年。早晨吃甜汤团,以取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之意。也有吃长寿面,意在长寿。初二开始,亲友之间互相走访拜年。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古时称上元节。IHD,-}有迎龙灯、赛龙舟等习俗,还有吃汤圆的习俗。新年到元宵为止。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吃撑腰萝卜撑腰糕(年糕)之习。儿童竞放风筝,里人集资演戏酬神(土地神)以取乐。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妇女采野菜花插头上,有人夏不头晕之说。清康熙庚子辛丑间(1720-1721),三月三日有佑圣会,届时糜费千金、舣舟万计,男女咸集,娱乐一时。

清明4月5日清明节前一日称清明夜,吃螺狮,将空壳抛在瓦上,名日挑青。清明日吃清明团子,互送亲友。清明前后十天,家家祭祖上坟。

立夏5月6日立夏日,居家老小均吃麻球。据说可避蚊虫叮咬。还有烧野米饭,用砖头、瓦片在露天(最好是在树下,对准鸟窝)搭成灶。以白米加竹笋、新蚕豆、肉等做成。传说食后可不疰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棕子,吃雄黄豆。门前悬菖蒲、艾叶。用雄黄在儿童额上写“王”字,穿五毒衣,以驱邪。

六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日相传为观音成道日。里人有进香、买鱼虾放生的习俗。

六月七乞巧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夜有牛朗织女鹊桥相会之说。此夜可以从“天河”观看牛朗织女星相移近,里人以为一乐。旧时也有少女学针线乞巧。在七夕傍晚,将预先做好的一只小绣花鞋,放在茅坑(厕所)边,口中念念有词:“坑缸娘娘独脚仙,教我姑娘好针线。”也有以瓜果悬于庭前,是夜如有蜘蛛绕之谓之“得巧”。还有将风仙花淘成汁,染指甲,据说七月七染,会“染牢”。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旧时从十二至十六祭死者亡魂。七月三十农历七月三十日传说是地藏王菩萨诞生。这天傍晚家家户户插香烛于地,谓插蜡烛;以木屑拌油放在瓦上点燃,名日走路香;用砖叠成塔状点香其上,称灯塔;用纸灯放入水面,随其漂流叫放水灯。现少数人在当日仍插烛于地。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月亮圆,人称中秋佳节。是日吃月饼、南瓜、南瓜籽。半夜看月华,旧时东岳庙有赏月会。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民间喜吃赤豆糯米饭,文人喜赏菊饮酒吟诗。

冬至12月12日冬至节前一日称冬至夜,以酒菜、纸锭祭亡灵。冬至日有吃什么补什么之说。

腊月二十三送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开始扫屋尘、备年货;烧赤豆糯米饭祀灶君,用红纸做的纸轿送灶神;以冬青柏枝绕在麻梗上叫“节节高”;用麦牙糖涂在灶君的“嘴上”,让灶神上天为人间说好话。

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俗称年三十。以鸡、鱼、肉、年糕祀神,称请年土地。加热团聚吃年夜饭。是夜通宵达旦谓守岁。饭后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此夜任凭果壳丢满地不扫。

传统习俗

南宋以来,濮院镇民间多以蚕桑和织绸绢为生,勤于机杼,故留有关于蚕桑的习惯风俗。

正月祀田柴用长竹一株,将稻柴四面扎缚,竖于田间或空地,又用芦苇盖棚,在棚中祀田祖、蚕花诸神,由巫者唱歌,夜间爆竹、花筒齐放,过后举火送神,以预祝来年田蚕好收成。同时也借此为乐。养蚕这是和丝绸发展密切相关的。腊月十二蚕生日,旧时蚕娘娘(春蚕农妇)常用米粉作茧圆祀灶,叫蚕圆戏。有歌日:“黄金白金鸽卵圆,小锅炊火汤沸然,今年生日粉

蚕大,来岁山头十万颗。”现在灶已不祀,但养蚕期间的一些话语讳忌很讲究。比如笋不叫笋,叫了蚕要“损”,吃姜不叫姜,叫了蚕要“僵”。忌说“茶”字,因“茶”与“蛇”同音(濮院土话)。

“酥羊大面”为濮院镇传统饮食,冬春之季各家饭菜馆均有出售。羊肉选用当年生的“花窠羊”(取其肉质嫩,膻气少,山羊最佳,湖羊较次),宰杀褪毛后(不剥皮),洗净斩成小块,每块四市两左右,叠人大锅内,每锅盛八十块左右,佐PJ,适量酱油、白糖、绍酒、老姜和红枣(也有放几个萝卜的),急火烧滚后改用文火,一般焖过半夜,于次日凌晨便皮酥肉烂,香气四溢。面条用镇上制面作坊当天摇制的细水面(粗细似线香),人滚开水大锅里一煮即行捞出(俗称健面),放入盛有羊肉原汤的大碗内,覆上酥羊大肉(喜肥喜瘦可自挑)一块,并随意撒上一些葱、蒜或辣椒末,就可食用。羊肉酥香肥嫩,香味浓郁,面条软润而富有弹性,汤汁稠厚,油光粼粼,色香味俱佳。

古镇茶馆

时濮院镇上的茶馆几乎遍及街巷,每天天未亮,茶馆里就已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茶馆是绸镇的新闻和经济信息中心,人们在茶馆里话桑麻,议行情,许多种田、养桑的经验都通过茶馆传播的,做丝绸生意的更把茶馆看成是临市面,谈生意经好地方。濮院的茶馆大多临水面街而筑,这样汲水方便,茶客们进出也方便。古时除了节日和传统庙会,茶馆就是热闹的公共场所,打拳头卖膏药的,推销梨膏糖的,唱小曲儿的都往茶馆跑。

茶店倌冲开水时,茶客们都要用手指头在茶桌上轻轻叩几下,表示五体投地,多谢的意思,这里有个出典。相传乾隆皇帝来江南微服私访,一次,他从嘉兴带着贴身太监来到濮院,他见绸乡的茶馆,是镇民集居之地,就走进去喝茶,一可解渴,二可察知民情。为了不暴露皇上身份,随从人员也只得在皇帝旁边就坐,并想出了个用手指头代替跪叩之礼的办法,以表示不冲撞龙体。从此,倒开水敬茶用手指叩桌子的习俗就传了下来。

农村建设

濮院镇14个行政村中,永乐、永越已成为省级示范村,除西浜村外,其余村已争创为整治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切入点,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2007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790元,比上年增长13%。

获得荣誉

濮院镇获得中国羊毛衫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等荣誉。

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濮院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0年1月,濮院镇入选浙江省2020年度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

2020年4月,获得2020中国特色小城镇品牌传播百强榜第6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