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运城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78年的运城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由运城师范专科学校、运城教育学院、河东大学三校合并组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运城学院。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3089亩,建筑面积60.34万平米,设17个教学科研单位,53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截至2022年10月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0486人,教职工1304人。截至2022年10月,该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历史沿革
合并之前
1978年5月,运城师范专科学校筹建并招生。1983年7月,运城教育学院成立。1985年3月,河东大学开始筹建。
合并之后
1989年1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运城师范专科学校与运城教育学院、河东大学(筹)合并组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6月,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启动“强校升本”工程。
2000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家教育部申报以运城高专为基础,建立运城学院。
2002年2月22日,国家教育部通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运城学院建立。
2002年6月,“运城学院”印章正式启用。
2006年7月,正式启动盐湖校区建设。
2012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5年9月,完成盐湖校区整体搬迁。
2018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9年1月,成为山西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现设17个教学科研单位,53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教学系 | 专业名称 |
中文系 | 汉语言文学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秘书学 |
政法系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外语系 | 英语 |
日语 |
商务英语 |
音乐系 | 音乐学 |
音乐表演 |
舞蹈学 |
表演 |
美术与工艺设计系 | 美术学 |
视觉传达设计 |
环境设计 |
产品设计 |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 物理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制电路技术与工艺方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物理学(太阳能、风能开发和利用方向)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应用化学系 | 化学 |
应用化学 |
材料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生命科学系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检验与检测方向)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园林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机电工程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印刷工程 |
机械电子工程 |
智能制造工程 |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网络工程 |
数字媒体技术 |
通信工程 |
数字与应用数学 |
应用统计学 |
应用统计学(大数据方向)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经济管理系 | 财务管理 |
物流管理 |
金融工程 |
资产评估 |
电子商务 |
体育系 | 体育教育 |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 小学教育 |
学前教育 |
文化旅游系 | 旅游管理 |
历史学 |
酒店管理 |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1304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 1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人,山西省教学名师 8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4 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3 人,山西省优秀教师 6 人,山西省模范教师 7 人。先后聘请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特聘教授 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 8 人、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1人;外聘学科专业带头人 22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宝国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孙宝国 |
全国优秀教师 | 张凤琴 |
山西省教学名师 | 黄解宇、李宝平、秦建华、王金来、蔺毅峰、曲尔光、弓巧娟 |
山西省优秀教师 | 黄解宇等 |
山西省模范教师 | 薛耀文、袁少冲、畅福善等 |
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 薛耀文、姚陈忠等 |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 姚陈忠、孙元琳等 |
杰出人才 | 薛耀文、张凤琴、黄解宇、姚陈忠、孙元琳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运城学院有5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运城市“1331工程”重点学科。
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 |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应用数学 |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10月,运城学院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优势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共立项建设校级精品共享课程 207 门,其中校级精品认定课程 10 门,校级建设课程 61 门(含课程思政 建设课程 8 门),培育课程 136 门(含课程思政培育课程 49 门),高级职称承担课程 门数 116 门(教授承担 24 门,副教授承担 92 门)。获批省级精品课程 30 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
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小学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化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法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
山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 旅游管理专业、化学专业、产品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
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
学校交流
截至2022年10月,运城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的24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波兰、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的6所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在泰国建立汉语实习基地,与韩国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硕士。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与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共建“电子电路技术学院”,与山西亚宝药业合作举办“特殊医用食品班”,与运城制版集团等152家行业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到2019年底,现有纸质文献185万册(件),电子图书81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3 个,还收藏有一定数量的光盘、视听资料等多种载体文献。
学术期刊
《运城学院学报》是运城学院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3年。《运城学院学报》现为双月刊,三期和六期为理科版,其他四期为文科版。除纸质版外,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和超星图书报刊数据库等大型电子出版物同时收录出版。
截至2023年4月,学报常设栏目主要有河东文化研究、政法研究、经济管理研究、历史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数学与信息技术研究、物理与电子研究、化学与生物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思想政治研究、外语研究、体育研究等。
2006年,《运城学院学报》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河东文化研究栏目荣获特色栏目奖。2014年和2019年,连续荣获第五、六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和特色栏目奖,咸增强同志蝉联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0月,运城学院有10个省重点实验室和示范中心,2个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1个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运城市重点实验室,1个运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河东文化研究中心 |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旅游管理实训中心、旅游管理实训中心、经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学术成果
截至2022年10月,教师承担纵向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国家社科基金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项。2021 年度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 353 篇,其中三大检索 54 篇,核心期刊 135 篇;出版著作 37 部,其中专著 26 部。授权专利 73 项(其中发明专利 24 项,实用新型 34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项)。
校园文化
校训
“立德有为”
校徽

学校校徽主体为“运”字变形,图案的三个部件中,“走之形” 喻意奋飞的凤凰。“云’字变化为大写字母A,为26个英文字母之首,“走之形”上面的“点”具化为实心小球,表达学校对于一流成果和卓越贡献的精神追求。字母A上半部与红日合成字母“Y”,下半部为“X”,是运、学、院的首字母,代表运城学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薛耀文(截至2023年4月)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岳 澎(截至2023年4月) |
党委副书记 | 郎永杰(截至2023年4月) |
党委副书记 | 张 巍(截至2023年4月)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李三红(截至2023年4月)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黄解宇(截至2023年4月)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滕红梅(截至2023年4月)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李 新(截至2023年4月)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程英红(截至2023年4月) |
校友情况
教育界 | 赵克恭 |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校长,山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
赵新雪 |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师德标兵 |
文艺界 | 董俊杰 | 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兼歌剧团团长、音乐总监、首席指挥;乌克兰国家歌剧院、马来西亚槟州爱乐交响乐团客座指挥;天津音乐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
所获荣誉
2013年,获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获2014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5年,获“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5年,荣获2014—2015年度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2017年,获批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首批培育院校
2018年,获“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020年,获“2018-2019年度山西省文明校园”
2022年,获运城市“2022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