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别名北方花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县级市,由朝阳市代管,位于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0 ° 35′59″~41 ° 25′56″,东经118° 50′19″~119° 37′47″,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全境地势起伏较大,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处中纬度温带,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辖区居住汉、蒙、回、满等22个民族,2021年末户籍总人口为62.3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凌源市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交通运输、社会事业、人文、风景名胜、名人、城市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凌源市

英文名

Lingyuan City

别名

北方花都

面积

3278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隶属辽宁省朝阳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

地理坐标

北纬40 ° 35′59″~41 ° 25′56″,东经118° 50′19″~119° 37′47″

所属市

朝阳

行政类别

县级市

下辖地区

辖6个乡、16个镇、5个街道

行政区划代码

211382

人口

户籍总人口62.3万(2021年末)

方言

北京官话-朝峰片

GDP

220亿元

著名景点

万祥寺、双泉寺、卧龙寺、凌云寺、地母寺

邮政编码

122500

政府驻地

北街街道

电话区号

0421

火车站

凌源站、凌源东站、牛河梁站等

简介

凌源市在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就在这片热土栖息生活。在商代属于孤竹国地,秦统一后为平刚县,隋朝为辽西郡地,民国三年改名为凌源县,归热河特别区辖,目前为辽宁省朝阳市代管,下辖5个街道、16个镇和6个乡,凌源市政府驻地为北街街道市府路西段61号。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牛河梁遗址、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大烈山生态旅游等景观较多。

传统的农业县,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截至2022年,已发展为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和花卉基地 。凌源市抓住振兴东北的机遇,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十三五期间,凌源GDP平均增长为5.6%。202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20亿元,比上年增长2.5%。经济总量跃居辽西北县域第一。

名称由来

凌源名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是为了避免与原名建昌县与江西省建昌府重名,依据是大凌河发源地而命名为凌源。根据《凌源县志》记载,“凌源县治在前清(乾隆)五年设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改名为建昌县。民国三年春,省令准部咨,以江西省建昌府,故改建昌县以免雷同。凌源县知事孙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沟士金搭,谨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请转咨准改凌源县,此定名之理由也。”

历史沿革

凌源历史悠久,根据考古资料记载,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先民在凌源这片土地上生存活动,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发源于此,这里就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的凌源城北15千米处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红山文化晚期,说明在新石器时期凌源"曾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先秦时期

凌源在商代属于孤竹国地。周初期为燕国领土,燕昭王十二年设置右北平等郡,凌源属于右北平郡。战国时属燕国右北平郡。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于凌源东城关镇街道安杖子村设置平刚县,仍然隶于右北平郡。

西汉初公元前202年右北平郡移至平刚,即现在的凌源城关街道,这里成为郡、县两级治所。

东汉建武后,右北平郡治迁土垠(今河北丰润东南),凌源为乌桓地,后入鲜卑东部。

三国时,凌源属于魏国。

晋初期为鲜卑东部,以后被鲜卑慕容氏占领,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属地。

南北朝时期归北魏、北齐所辖,属营州建德郡。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朝为辽西郡地,为柳城县。

唐为营州柳城地,后为库莫奚、契丹地。

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为大定府榆州(领和众、永和二县)潭州龙山县(喀左白塔子)地,隶中京道大定府。

到了金,废州存县,属和众、龙山二县地,隶北京路。

元为大宁路和众县,隶北京路。

明朝为营州左屯卫和中屯地,隶大宁都指挥使司(治所今宁城黑城子),永乐(1403年)后,大宁都司南迁,此地被废弃,后入朵彦卫,自此荒废二百余年。天顺(1457年)后,属兀良喻朵颜卫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为蒙古达颜汗后裔各部所辖。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为喀喇沁左翼旗地,隶卓索图盟。

清乾隆三年(1738年),于今凌源镇设塔子沟厅,隶直隶省。四十三年(1778年),撤厅置建昌县,隶承德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隶朝阳府。

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其他县同名改名为凌源县,归热河特别区辖。

1928年,凌源县归热河省辖。

1931年,凌源县分为凌源县和凌南县(今建昌县)。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凌源县,建立伪政权,隶伪热河省公署。

1937年,凌源和凌南两县合并为建昌,县治所迁至今建昌镇。

1940年,县旗合并,实行蒙汉联治,归喀喇泌左旗辖。

1945年“九·三”胜利后,建立县政府,隶冀热辽区热东专署。

1946年1月,国民党设置凌源县政府。

1947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凌源,成立凌源县人民政府,县城解放后仍隶热东专署。

1948年12月,热东专署被撤销,隶热河省。

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1月撤销热河省,凌源县归辽宁省锦州专区所辖。1959年1月,划归朝阳市。1964年归朝阳行政公署辖。1984年属朝阳市。1991年12月21日,民政部批准撤销凌源县,设立凌源市(县级)。1992年2月14日,由辽宁省朝阳市代管。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凌源市下辖5个街道、16个镇、6个乡。

区划名称

村(社区)数量

东城街道

14个社区5个村

北街街道

11个社区

南街街道

11个社区

红山街道

1个社区9个村

城关街道

3个社区7个村

万元店镇

7个村

宋杖子镇

14个村

杨杖子镇

1个社区2个村

刀尔登镇

12个村

松岭子镇

12个村

四官营子镇

14个村

沟门子镇

14个村

小城子镇

7个村

四合当镇

17个村

乌兰白镇

8个村

瓦房店镇

7个村

大河北镇

12个村

牛营子镇

10个村

三道河子镇

9个村

刘杖子镇

6个村

大王杖子乡

9个村

前进乡

5个村

北炉乡

7个村

三家子蒙古族乡

17个村

佛爷洞乡

6个村

河坎子乡

8个村

三十家子镇

1个街道17个村

自然地理

位置区域

凌源市位于东北地区,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北与建平县、内蒙古宁城县毗连,东北及东与喀左县接界,西及西北与河北省平泉市相邻,西南与河北宽城县、平泉市接壤,南与建昌县、河北青龙县相连,东南与建昌、喀左两县搭界。地理坐标为北纬40 ° 35′59″~41 ° 25′56″,东经118° 50′19″~119° 37′47″。周长318公里,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2%。县城东距朝阳市120公里,省会沈阳435公里,西离承德180公里,首都北京371公里。

地质

地层

凌源属于华北地层区燕山分区辽西小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中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地质构造

凌源北部为中朝准地台内蒙地轴建平台拱宁城断凹,南部为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朝阳穹褶断柬。主要构造活动期有吕梁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吕梁构造期形成太古界变质岩系的东西构造,印支期构造主要为北北东向的太平沟一刀尔登褶皱束;燕山期构造多为断陷盆地,构造方向为北东或北北东,仅局部为北西及东西向,褶皱较平缓开阔,火山活动和高角度逆断层发育,且具有多次活动特点。

地形地貌

凌源市地处辽西低山与丘陵地形区的中部,属华北山地与高原一级地形区,"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其地貌特征真实写照,地貌属于蒙古高原、冀北山地和辽西丘山区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 。

全境地势起伏较大,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境内广布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排列,具有平行岭谷地貌特征,沟壑纵横 ,山路崎岖是其主要特点。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中部略呈隆起。最高点在西南部的红石砬主峰,海拔1256.6米,最低点在南部青龙河出境处,海拔只有290米,全境平均海拔552.1米。山地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丘陵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盆地面积最少,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略多。

水文

凌源市境内主要有四大水系,分别为大凌河西支、青龙河、渗津河和四官营子河。有较大河谷4条,即大凌河西支谷地、青龙河谷地、渗津河谷地和黄金带河谷地。境内河流总长度1164.4公里,河网密度为0.36公里/平方公里。凌源境内河流有着特殊一点,河谷处于未形成阶段,河叉多,呈分散型汇入干流。受降水集中、地面坡度大、覆被率低等影响,形成非饱和产流模式,降水大部分汇成地表水排泄于河道,平时支流干涸,汛期则泛滥成灾。

大凌河西支

大凌河是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大凌河西支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郑杖子乡南塔子山余脉泉子沟,在凌源市宋杖子镇康官营子村入境,经河东、瓦房店,于乌兰白镇进入喀左县境。本市境内河长51.5公里,流域面积177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41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85.26毫米。大凌河西支主要支流有3条:驿马吐河、热水汤河、黄金带河。大凌河与发源于建昌县水权沟的一支于喀左县大城子镇汇合后流经朝阳、北漂、义县、凌海、盘锦等地区,最后注入渤海。

青龙河

凌源青龙河流域位于辽宁省最西部,青龙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台头山乡贺家沟,于三十家子镇北宫村入市境,经刘杖子乡、前进乡、刀尔登镇入河北省青龙县。本市境内河长50.49公里,流域面积15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2613亿立方米。青龙河主要支流有3条:小甸子河、回流水、茶棚川水。青龙河属于溪性的河流,整个河道的平均坡度还达不到 50% 的比重,河槽宽度不到 300m 的范围,河流的平均流量为 0.2613亿 m3 ,整个地下水位的高度在 2~10m。

土壤

凌源土壤,在国家土壤农业分区中,属华北山地一黄土高原东部农林业褐土山地及棕壤山地交界地区。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按《辽宁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方案》标准,全县土壤可归纳为3土类(棕壤类、褐土类和草甸土)、10亚类、32土属、61土种。

棕壤类,分布于县境的南部和西南部与建昌县、河北省交界处,在天柱山、大黑山、大西山、平顶山等海拔600一700米以上地带亦有垂直分布,面积42.66万亩,占土壤面积的8.83%。褐土类,出露于海拔600米以下,所处地形多为平坦的阶地,或土质丘陵及石质残丘、低山上,面积411.53万亩,占土壤面积的85.19%。草甸土,布列于沿河两岸的河漫滩、超河漫滩、低阶地及丘陵漫岗间的低平地或山间平原上,面积28.88万亩,占土壤面积的5.98%。

气候

凌源市地处中纬度温带,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于半干旱、半干燥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夏季高温多雨,间有局地暴雨;秋季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漫长,多偏北大风。年平均气温8.1℃,无霜期长达130—160天。全年大风(≥6级)平均为60-120天。年降水量450~580 mm,雨量集中,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850~2960小时。从南到北气候有一定的差异,热量资源南部高于北部;水分资源南部多于北部。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0年7月14日,温度为43.3℃,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90年1月31日和2001年1月15日,温度为-27.9℃。年最大降水量为654.2毫米,出现在1994年;年最少降水量为321.0毫米,出现在1999年;日最大降水量 157.7mm,出现在 1962 年的 7 月 25 日。

自然灾害

凌源市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大风、虫害、瘟疫及地震等,其中以干旱为最多,占灾害发生总数的63.8%。且灾害往往非单一出现,而是几种同时或交错发生,使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不同程度损失。

冰雹大多出现在 4 - 9 月,并且一年中有两个高峰期, 春末夏初和秋季。11 时- 20 时出现的次数占总数的 74.5%,13 时-18 时最集中, 占总数的 50.9%。

1990年自然灾害有早灾、水灾、风霉灾、虫灾。在范围上,旱灾波及7个乡、水灾22个乡、风霉灾29个乡、虫灾27个乡。灾害程度为,成灾村246个,成灾户43528户。粮食减产亩数(五成以上不足八成的)51554亩。死亡3人;死亡大性畜203头,倒塌房屋78间。

自然资源

凌源南部山区和地势较高的地带多为灌木森林植被 ,北部低山丘陵则以草原植被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棕壤和褐 土 。境内主要河流有大凌河和青龙河 ,地下水含量较为丰富。耕地主要以旱地为主,而且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 75.28%。坡耕地比例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 40% 。 受坡耕地利用不合理以及自然气候干旱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植被种群与数量较低,坡耕地土壤贫瘠,抗侵蚀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资源

凌源市土地资料总体形式是人均耕地面积少,旱地占耕地的大头,为总耕地总面积的 75.28%,耕地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河谷和平原区,与建设用地需求严重重叠。山地面积为1983.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0.5%,丘陵面积842.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5.7%,盆地面积452.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3.8%。

水资源

凌源市年均地表径流量为33588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2292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8704万立方米。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旱灾频繁,春旱概率达到90% 。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凌源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35方 ,低于辽宁省人均水资源量820方,不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属于重度缺水地区。

植物资源

凌源市植物区系属华北植物区系向内蒙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属于辽西特有的生物生存繁衍体系,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已查明的维管束植物1228种,木本植物386 种,草本植物 789 种。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树有33个树种389株 。

在这些植物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8种,紫椴、水曲柳、黄菠罗、五味子、东北茶藨子、胡桃、软枣猕猴桃、草麻黄、野大豆、黄芪、甘草、穿龙薯蓣、北重楼、山茴香、十字兰、羊耳蒜、二叶舌唇兰、绶草。国家级珍贵树种有蒙古栎、核桃楸2种。2012年在凌源发现了世界濒危物种野生兰科植物。

动物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共发现脊椎动物417种,其中鱼类37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21种,鸟类305种,兽类4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8种。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1种,占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5种的 64.7%。其中鸟类176 种,占辽宁省保护鸟类254种的69.3 %;兽类 10 种,占辽宁省重点保护15种的66.7%;爬行类4种,占辽宁省保护7种的57.1%;鱼类1种,占辽宁省保护鱼类8 种的12.5%。2012年凌源境内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勺鸡。

矿产资源

凌源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品种较多。主要矿产有金、锰、铜、铁、煤、石灰石、膨润土、珍珠岩、佛石、玛瑙、高岭土等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有省内著名的热水汤温泉,储量丰富的金矿,数百亿吨储量的石灰岩、白云岩,亿吨以上含量的珍珠岩、菱铁矿、油母页岩、沸石、玄武岩、辉岩、石英砂岩,储量在数千万吨以上的煤,储量在300万吨以上的锰铁矿、磁铁矿。另外,碳灰石、萤石、高岭土、膨润土、矿泉水等矿产资源也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凌源市四合当石灰岩已探明储量2.16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氧化钙平均含量达52.07%。凌源黄金储量丰富,是辽宁省重点产金地之一。钠基膨润土以质优量大获“亚洲第一王”称号,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古生物化石资源

凌源属于华北地层区燕山分区,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源县小城子乡下注村西北两公里处调查了一处鱼化石遗址,其布面积达两平方公里左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古生物学者2020年在辽宁省凌源市发现一种约1.25亿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变果。该地区自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盆岭相间的构造格局。从地理构造上属于低山丘陵地区,沉积岩面积达98%。其中中生代地层出露极为广泛,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

人口

人口数量

202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0.3%,城镇人口12.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9.7%;男性人口32.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51.8%,女性人口30.1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48.2%。全年出生人口3302人,死亡人口5923人。

民族构成

凌源市位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少数民族众多,语言现象多样。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凌源全市共有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3%,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藏族、苗族、壮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高山族、达斡尔族、傈僳族、侗族、瑶族、俄罗斯族、独龙族、鄂伦春族、傣族。其中人口较多的为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

经济

综述  

凌源市是传统的农业县,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高粱和谷子,其次为大豆、小麦,还有地瓜、土豆、养麦等杂粮。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现象。1997年凌源市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8个产业化示范区之一。本世纪初,凌源凌逐步建成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和花卉基地,农业收入高很快。凌源地理位置处于地级城市发展的空档地,有利于工业发展,近几年凌源市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强力推进,工业发展较快。十三五期间,凌源GDP平均增长为5.6%。

2021年末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省属口径地区生产总值(GDP)22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85.9亿元,下降4.5%;第三产业增加值83.3亿元,增长7.3%。 2022年前三季度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含凌钢)113.3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9.4亿元,下降4.5%;第三产业增加值63.6亿元,增长4.4%。经济总量跃居辽西北县域第一。

“十三五”凌源市GDP总量与增速(单位:亿元、%)

年  份

总量

增速

2016年

119.2

0.2

2017年

125.4

2.4

2018年

130

3.1

2019年

139.3

3.8

2020年

150.2

5.7

“十三五”年均增长

5.6

第一产业

凌源物产丰富是玉米、制种、晒烟、大葱、花卉等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盛产苹果、安梨、杏仁、大枣等20余种干鲜果品,是国家经济林示范县和杏仁、苹果生产基地。产植物有山枣仁、山杏仁、蘑菇、大葱、大麻、晒烟等,在国内外都有广阔的市场。凌源改革开放以后,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是国家“肉牛生产基地”、辽宁省“绒山羊生产基地”“兔肉和羽绒出口生产基地”。

凌源市别名“北方花都”,花卉为特色农业。花卉产业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重点扶持产业。截止到2020年末,花卉生产面积达到2.1万亩,产值突破10亿元。到2022年,实现了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发展目标,成为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和亚洲百合、唐菖蒲种球繁育基地。凌源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无害黄瓜最大的生产基地 。

2021年凌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85千公顷,总产量28.57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966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653公顷,产量85.02万吨;食用菌产量为1.44万吨。花卉种植面积278公顷,鲜切花产量7063万枝。 

近年来,其畜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凌源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16.1万吨。其中:牛肉产量4.11万吨,猪肉产量7.11万吨,羊肉产量1.33万吨,禽肉产量3.5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3.75万吨。全年猪出栏76.52万头。  

第二产业

东北地区解放时,凌源市工业只有私营工厂4家和个体手工业作坊9家。而后逐步建立起地方工业和县办集体工业。到198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317家,其中国营55家,还有军工企业向东化工厂、北方机械厂、凌河汽车工业公司、凌源钢铁厂等国、省、市营大中型企业。凌钢三期技改、一汽凌源、中玻玻璃、翅冀矿业等一批大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

汽车产业集群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 钢铁冶金、汽车及零部件、非金属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为四大产业集群,翅冀矿业、航天凌河汽车、炜盛玻纤、富源矿业、中玻新材料、宏瑞肉联等为龙头企业。截止2019年,凌源市共有工业企业 47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 户,集中在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轻纺和能源行业。

凌源经济开发区

是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95平方公里,工业核心区面积23平方公里。工业区集聚凌钢集团、航天凌河、一汽凌源、中玻(朝阳)、炜盛玻纤、利浩型材、致远物流等153家重点企业。

2021年初步核算,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不含凌钢)实现23.7亿元,比上年下降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4%,其中:采矿业产值同比下降0.53%,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5.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同比下降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9.1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6亿元,比上年下降7.5%。全市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35家。全年签订工程合同额共计12.5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实现9.5亿元,同比下降14.3%。实际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2.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7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凌源市县城于清代乾隆年间,商业已相当繁盛。至嘉庆、道光时,县街商号有400余家,形成钱庄、当铺、烧锅、店业、杂货、粮食、布庄、工艺等“八行”,并由以商户为主的各省籍人士建立直隶、山东、山西、浙江等4个会馆。1947年建立国营贸易公司,经营粮食、土产、百货等,同时扶持私营商业,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1948年农村建立商业供销合作社。

截止2021年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区17家,其中3A级旅游区16家。星级以上宾馆2家,均为三星级宾馆。共有旅行社15家(包含门市)。凌源恒发购物中心为休闲购物亮点。红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热水汤温泉旅游康养小镇、三家子凌青绥抗日革命根据地、四官营子窝铺人家、城关街道九头山大王杖子老虎沟等一批红色乡村景区景点成为旅游热点。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2亿元,同比增长12.9%。全年进出口总额1.92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3亿元,进口总额 0.62亿元。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4.21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9.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6.74亿元,住户存款375.41亿元。

交通运输 

凌源市位于辽西西部与内蒙、河北交界的“金三角”上,它依沈阳、邻北京、接锦州、连承德,自古有“天然孔道”之称。与锦州港、葫芦岛港、秦皇岛港均在二百公里以内,身处京津冀经济圈和沈阳经济圈交汇中心。随着京沈高铁全线贯通后,步入高铁时代的凌源跻身京津冀和沈阳一小时经济圈,使得两大经济圈对凌源的辐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凌青、凌绥高速建成通车后为凌源转身向海,打开达海开放通道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凌源区位优势得到放大。

铁路

辽宁西部铁路网干线魏塔线和锦承线通过凌源市,高铁线京沈铁路经过凌源市,京沈高铁开通把凌源拉入沈阳和京津冀两大一小时经济圈。

在凌源城区设凌源站和凌源东站,在凌源境内乡镇还设有水泉,三十家,魏杖子,东沟门,东营子,刀尔登,杨杖子,北磴,任家店等车站或乘降所。,凌源站和凌源东站为三等站,通车时有到达沈阳、北京、大连等城市的列车。高铁在凌源设牛河梁高铁站。目前有1个办理客运的火车站:牛河梁(魏塔线在扩能改造,目前停止运营),可以直达东北主要大中城市沈阳、大连、吉林、哈尔滨等,南下可到达河北承德南站、北京朝阳站。

公路

凌源市境内有县级及以上公路共13条,总长度417.4公里,其中国省干线4条长度为1993.5公里。101国道与306国道于凌源市东北交汇;县级公路9条长度为217.9公里。乡级公路50条,总长608公里,贯穿凌源22个乡镇238个行政村;村级公路235条,总长935千米,贯穿凌源所有乡镇行政村、自然村。

京沈公路(101线)京沈公路从首都北京起,向东北延伸辽宁省会沈阳,经密云、承德、平泉等,全长884.694公里。

绥克公路(306线)从辽宁绥中到内蒙克什克腾旗,衔接国家级公路4条,省级公路3条。

全市共有客运车辆254辆,其中:客运班车97辆,公交157辆。拥有客运公司8家,其中:班线客运公司2家,公交公司5家。全市共有班线134条,其中:客运班线99条,公交班线35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止2021年凌源市独立设置幼儿园(所)共有251个,在园(所)幼儿16579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89.5%;全市小学103所,小学毛入学率100% ,小学毕业升学率为100%,小学在校生34288人,教职工2610人;中学26所,教职工1328人;高中6所,教职工1280人。全市高等教育学校1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在读学生150人。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员工19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

凌源市第一中学悠久的历史,创建于1925年,1978年定为辽宁省首批重点中学。

文化 

凌源市共有市级电子阅览室1个,大型文化广场10个,乡村级文化广场56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9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年末有线电视用户5万户。凌源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均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一级馆。 每年夏季凌源均举办“凌源之夏群众文化艺术节”,截至2022年已经举办29届,每届演出场次都在20场以上。每年春节,组织开展“榆州之春”春节文化系列活动。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二甲以上6家,市直卫生单位6家,乡镇卫生院22家。民营医院20家,个体诊所155家,村卫生所50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

凌源市中心医院是本地一家三级综合医院,是凌源地区医疗、急救、科教及医护培训中心。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医院医疗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现有员工1320名,其中高级医务人员113名,中、初级医务人员890名,开设病床1000张,病区26个。

体育

近年来建设了凌源市全民健身中心、凌源市人民体育场,在城区及乡镇街建设了9个社会田径足球场。

2021年,凌源市制定了第九届全民健身节实施方案。

社会保障  

2021年末城镇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8万人,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6.75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数9.78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万人。

2021年末共有养老机构16家,其中公办福利机构6家,民办养老机构10家。公办福利机构中城市公办福利机构1家,农村公办福利机构5家。全年凌源慈善总会接受捐赠35.7万元。

公共事业 

2021年,全年市区完成新建油路路面0.48万平方米(含翻新面积),新建排水管道4.58千米,新建步道、广场60162.37平方米。全年新安装路灯928基杆,维修全市路灯800基杆,亮灯率达99%。

近几年全市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一直是100%。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20年达到了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市区用水普及率100%。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2021年全年全市城区优良天数共309天,占全年天数的84.66%,比上一年度增加3天,增幅0.98%;2021年全年污染天数共55天,占全年天数的15.07%

人文

方言

凌源市处于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众多,语言现象多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自己的方言系统,属北京官话朝峰片。为东北话和北京话间的过渡性方言。语法及语音与东北官话很像,平翘舌具有北京话的特点。 北京话朝峰片主要来自清末闯关东而来的中原移民,在使用过程中吸收了部分满语、蒙语词汇和语法。

宗教

凌源市现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4大宗教。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28处,其中佛教16处,天主教2处,基督教5处,伊斯兰教5处,现有在籍宗教教职人员63人,信教群众7.3万多人。

凌源市境内建筑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为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凌源市具有丰富历史及民俗文化,其民族文学、民间戏曲、民间手工艺、民间绘画等非物质文化类型都极具多样性。凌源市先后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民间皮影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截止2020年,凌源市拥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1个,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项、市级9项、县级10项。截止2022年全市非遗重点艺人达2000余人,非遗新秀200余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3人、市级17人、县级73人。

凌源皮影

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是中华民族民间古老艺术奇葩。凌源皮影属滦洲影派系,因在辽西流传已久,受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方言语音、民间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影人用驴皮加工雕刻,公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之丑形,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是珍贵的民间艺术品,一方又有驴皮影之称。

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市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艺术)”;2004年,凌源皮影艺术又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29个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6月,凌源皮影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凌源高跷秧歌

凌源高跷秧歌是辽西高跷秧歌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朝阳凌源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传统的群众性的民间舞蹈,为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朝阳县志卷二十亓·风雨篇》记载,凌源高跷秧歌存清代即已出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清未已具备了完整的套路和人物扮相。凌源高跷秧歌发展到现在语汇丰富,舞姿优美,造型生动,充满辽西浓郁的乡土气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

批次

归类

名称

民间音乐

凌源榆州鼓乐

民间美术

凌源剪纸

民间舞蹈

凌源高跷秧歌

民间文学

凌源民间故事

传统舞蹈

凌源花钹舞

传统戏曲

凌源评剧

传统美术

凌源玉雕

传统舞蹈

凌源灯会

传统手工技艺

杨胜利宫灯制作技艺

民俗类

乌兰河硕敖包节

民俗类

黄花滩转塔

民俗类

凌源求雨习俗

传统手工技艺

凌源石家缸炉烧饼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凌源赵家豆腐脑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凌源王廷柱黏豆包制作技艺

美食

凌源,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汉、蒙、回、满等多民族文化汇入其间,这里不断孕育出特色民族美食。凌源人对食物的追求,有着独到的见解,而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七绝八艺十五味,分别为烧饼羊汤豆腐脑,切糕豆包和元宵。饸饹面鱼饹豆子,饹馇碗砣油炸糕。山弯驴肉与煎饼,柏木烧鸡加火勺。回族烧麦四海碗,荞麦拨面营养高。

凌源豆腐脑

2021年凌源豆腐脑成功入选辽宁十大小吃。豆腐脑历史悠久,首创于清末,是祖居凌源的赵氏先祖不断总结、改进、创新豆腐脑的加工技术发展而来的独具特色的豆腐制品。凌源豆腐脑,白、细、鲜嫩。现已载入凌源县志。凌源豆腐脑用本地山泉水制作是它的独特优势,口感细腻是它的精髓所在,松蘑根儿做卤则是它的点睛之笔。

凌源市

凌源市

凌源羊汤

主要以羊头肉、羊杂配羊骨老汤精制而成,故又称“羊杂汤”。特点是汤汁清澈,香味浓厚,羊杂入味,味道鲜美。

文化保护

凌源市共有不同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三十家,省级八家,市级11家,县级11家。

序号

级 别

名 称

地   址

年 代

具体年代

类别

1

省级

万祥寺

凌源市宋杖子镇康官营子村

清代

清乾隆四年(1739年)

古建筑

2

省级

鱼化石产地

凌源市小城子乡大新房子村下洼子屯

中生代

泥盆纪二迭纪

其它

3

省级

大裂山

凌源市三家子乡天盛号村

金代

金大定十年即公元1170年

古建筑

4

省级

安杖子城址

凌源市城关镇安杖子村

汉代

右北平郡石城县

古遗址

5

省级

四官营子小塔

凌源市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小塔沟村民组

辽代

辽代

古建筑

6

省级

十八里堡塔

凌源市城关镇十五里堡村十八里堡村

辽代

辽代

古建筑

7

省级

田家沟积石冢

凌源市三家子乡河南村田家沟村民组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古墓葬

8

省级

关帝庙(凌云寺)

凌源市市府路东段17号

清代

清乾隆七年至十四年(1742-1749)

古建筑

9

市级

宋杖子石羊石虎

凌源市宋杖子镇石羊石虎村

金代

金代

石窟寺及石刻

10

市级

大河北石羊石虎墓地

凌源市大河北乡黄土梁子村

辽代

辽代

石窟寺及石刻

11

市级

榆州城址

凌源市城关镇十五里堡村十八里堡屯

辽代

太赞二年(公元923年)至天显五年(公元930年)

古遗址

12

市级

清真寺

凌源市北街街道办事处金瑢多社区北建昌街14号

清代

清代

古建筑

13

市级

圆明寺碑刻

凌源市沟门子镇寺台子村下寺台子村民组

元代

元代

石窟寺及石刻

14

市级

秀塔书院

凌源市北街街道办事处粮市社区

清代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古建筑

15

市级

南宫城址

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南街村

战国—汉代

战国—汉代

古遗址

16

市级

乌士军民居

凌源市乌兰白镇十二官村

清-民国

清-民国

古建筑

17

市级

凌源天主教堂

凌源市南街街道办事处文化社区文化路53号

清-民国

清-民国

古建筑

18

市级

绿豆沟抗战活动旧址

凌源市四合当镇汤沟村绿豆沟村民组

近现代

抗战时期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

市级

二十里堡碉堡

凌源市宋杖子镇二十里堡村

近现代

抗战时期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风景名胜

凌源市是红山文化发祥地,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地热温泉等资源,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前景。

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位于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红山古国、古国技艺、人文始祖、祈福圣坛、古国王陵、玉礼开端、玉魂国魄7个单元,生动再现了红山先民时期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是了解红山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凌源市

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

凌源市热水汤是辽宁省开发利用较早的温泉之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热水汤街道办事处热水汤村。距凌源市北郊18公里,,为国家3A级景区,是国家一级地热矿泉水女神宫汤泉城是集温泉旅游,健康疗养,休闲娱乐,商务会议,运动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红石山生态旅游区

红石山生态旅游区位于大河北镇,地处青龙河自然保护区,是以原始植被景观为主,兼具辽西丘陵景观的自然生态旅游区。有“北国碧玉、辽西绿珠”之赞誉,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为国家3A级风景区。2014年以来,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引资打造。

大裂山生态旅游景区

位于凌源市向西南40 余公里,在三十家子镇因大裂山而得名的裂山梁村。亿万年前的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岩浆喷涌。巨大的能量释放后,形成两座大山,村民称为大裂山和鸡冠山,两山之间的山梁被命名为裂山梁。大裂山生态旅游景区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2017年末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凌源市

地母寺生态旅游度假区

辽宁凌源牛河梁的红山文化世界闻名,同样被称为母系氏族文化象征的地母寺却名气不大。凌源地区一直流传着地母信仰,而地母寺作为佛教寺院,则已经将地母信仰融汇在其中,地母也成为一尊护法神了。也成为全国“天下第一母祖寺“之称。凌源地母寺生位于宋杖子镇范杖子村,始建于隋末唐初。寺院规模宏大,传称“东有红山女神祭坛,西有中华地母寺院”、“天下第一祖寺”盛誉,为国家3A级景区。

凌源市

名人

古代名人

李沐霖

李沐霖,1863—1930年字恩波,号晚香居士,辽宁省凌源市北炉乡天元店人。受其伯父举人李克昌影响,自幼苦读诗书,博学多才。26岁时设书馆教学,在乡里传播“子曰诗云”,继承国学。清光绪十七年,在县南部地区“金丹道”起事,李沐霖便以极高的威望,在家乡招募乡勇兵丁,联合邻村互保,稳定社会,因而被官府保举县丞候选。社会安定之后,李举人便到县城设馆教书,同时仍任地方团练,抓武备事宜。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李沐霖以博学参加朝廷甲午年科举考试,高中举人。

大唐名将李光弼

李光粥(708-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凌源县)人。据《新唐书•列传》记载,“光弼严毅沈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其父为楷洛契族酋长,武则天当朝,赐姓李。吐藩犯境,楷洛率精兵打退吐藩,病死于还朝途中,皇帝封赠为营州都督。

近代名人

罗文

本名罗文波,1913年4月28日 出生于热河省凌源县(现辽宁省凌源市) 四官营子乡小房申村。1938参加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郭俊卿

郭俊卿(1931--1983),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乡北店村人,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战争时期,她女扮男装5年,冲锋陷阵,鏖战疆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现代花木兰"。

凌源市

城市荣誉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12年6月,凌源市被农业部授予 “中国百合第一县”荣誉称号。

2022年8月,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2年10月8日,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