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助理(1990.8-1997.1)。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建民的:个人简介、论著目录等介绍

外文名

Jianmin Li

毕业院校

台湾大学

职称

研究员

个人简介

姓 名:李建民(Jianmin Li)学 历: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

李建民

经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助理(1990.8-1997.1),助研究员(1997.1-2001.9),副研究员(2001.9-2007.3),研究员(2007.3-)

史语所人类学门召集人(2007.7-2009.10)

《新史学》杂志社常务社员

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东京)会员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8)

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1)

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2002-2003)

台北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2003)、合聘(2005)、教授(2009)

长庚大学医学院传统中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0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6-2009)

长庚医学院「中医始信社」社员(2007- )

中国医药研究所《中医药杂志》编辑委员(2008-)

《校园》(基督教福音派杂志)编辑委员(2009-)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2010)

得奖与荣誉

“中央研究院”「年轻研究人员著作奖」(1998)。

「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新竹: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办,2001)。

第三届「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奖」(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2001)。

“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研究讲座」(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2007 -2008)。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98年度「杰出研究奖」(2010)

自述

旅行者的史学

我的硕士论文以汉代的「乐舞百戏」为题,后来修订出版《中国古代游艺史》。1990年代初,我阅读了张舜徽的《爱晚庐随笔》,内容有论古代武术,他认为「武术包括甚广,由健身强体之法,发展而为杂技、百戏」等,内容涉及了马王堆帛画《导引图》及医家华佗五禽戏等。我对中国医学史最早的兴趣即是从马王堆出土的医学书入门的。出土医书在考古挖掘、整理拼复的过程实际已经历经了羼乱(disturbance)的结果;如何就考古数据的扭曲情况进行解读,并置入传世文献的秩序中,修复出比较合理的医疗史图像,无疑是史学家极具冒险又辛苦的工作。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见于《死生之域》、《生命史学》及《旅行者的史学》三本专著。

在我研究中国医学史的历程里,没有注意中医外科史的问题。目前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主流,基本上是针灸、内科倾向所建构出来的身体观(感)及技术史,不少医学史研究者以学习针灸做为入门,甚至本身即是针灸医生。然而,如果回顾历史,外科的起源无疑早过内科;人类在环境受刀伤,皮肤有溃疡,易受感染,甚至各种原因造成体表的肿胀,或者骨伤脱臼等等,无疑占绝大部分。内科的成立需要在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条件成熟后,才逐渐与外科有所区隔。最早医学的目光所凝视的身体是皮肤、肌(筋)肉、骨骼,而不是相对抽象的气、经脉等概念吧!

未来十年,我将从事中医外科史的相关课题的探讨。例如:中医外科的分流;中医内科的扩大化,以及外科的「内科化」的原因为何?如果我们重新从外科构思中医的身体观及技术史,将会与现行医学史的既有研究成果有什么不一样的新面貌等等。我也想在研究的基础上,将成果影像化。我也极有兴趣行有余力撰写历史小说,并在C.P. Snow的The Masters的启示下,反思及回顾什么是学院生活。

据说有一种称为「旅行者的史学」。历史学者彷佛远途的客旅相见,虽然不知其姓名,但忻忻论学终日而不觉困倦;就让我们与我们之前的世代,及一同寻道的同侪保持合一性的对话,并等待我们之后来到的求道者。

论著目录

专书

《中国古代游艺史──乐舞百戏与社会生活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

《方术‧医学‧历史》(台北:南天书局,2000)。

《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2001年4月再版,2001年12月三版)。

《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台北:三民书局,2005)。本书简体字版,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本书是《死生之域》的修订本。

《旅行者的史学──中国医学史的旅行》(台北:允晨文化,2009)。

《隔岸繁花──一个历史学家的心灵旅行》(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中)。本书收录学术性随笔五十篇。

《华佗隐藏的手术──外科的中国医学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11)。

论文

〈由新出考古资料看汉代奴婢的发展与特质〉,《食货月刊》15.11/12 (1986):55-85。

〈汉代局戏的起源与演变〉(上)、(下),《大陆杂志》77.3 (1988):1-20;77.4 (1988):27-47。

〈肺石解〉,《大陆杂志》83.1 (1991):27-41。

〈「阴门阵」考〉,《大陆杂志》85.5 (1992):4-7。后收入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1),第五集,页175-183。

〈尸体、骷髅与魂魄──传统灵魂观新论〉,《当代》90 (1993):48-65。

〈传统医疗史研究的若干省思〉,《新史学》3.3 (1992):123-147。

〈《海东金石苑补遗》「藏胎记」小识〉,《大陆杂志》89.4 (1994):12-14。

〈马王堆汉墓竹简《十问》「白」述义〉,《大陆杂志》89.5 (1994):1-7。

〈祟病与场所:传统医学对祟病的一种解释〉,《汉学研究》12.1 (1994):101-148。

〈马王堆汉墓帛书「禹藏埋胞图」笺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4 (1994):725-832。

〈马王堆汉墓帛书「人字」图考释〉,《大陆杂志》90.5 (1995):1-11。

〈中国古代「掩骴」礼俗考〉,《清华学报》24.3 (1995):319-343。

〈台湾大学馆藏线装医籍之介绍〉,《中国科学史通讯》11 (1996):116-121。

〈「妇人媚道」考──传统家庭的冲突与化解方术〉,《新史学》7.4 (1996):1-32。后收入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4),第六集,页129-157。

〈中国古代「禁方」考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1 (1997):117-166。

郑金生、李建民,〈现代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源流〉,《大陆杂志》95.6 (1997):26-35。

〈方术史研究刍议──以马王堆方术书为例〉,《中国科学史通讯》15 (1998):154-157。

〈汉魏「暴室」考略〉,《中华医史杂志》28.2 (1998):75-77。

〈一个新领域的摸索〉,《古今论衡》1 (1998):58-62。

〈周秦变革期──经脉体系的分期概念〉,收入孙剑秋主编,《第一届中医典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中华中医典籍学会主办,1998),页48-91。

〈明堂与阴阳──以《五十二病方》「灸其泰阴泰阳」为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1 (1999):49-118。

〈太一新证──以郭店楚简为线索〉,《中国出土资料研究》3 (1999):46-62。

〈中国方术史上的形影观〉,《台大历史学报》23 (1999):279-299。

〈中国古代针具考〉,《中华现代针灸会讯》2.2 (1999):9-52。

“Contag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 Problem of Death Pollution in Ancient China,” in Medicin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ed. Yasuo Otsuka, Shizu Sakai and Shigehisa Kuriyama (Tokyo: Ishiyaku EuroAmerica, 1999), pp. 201-222.

〈楚帛书气论发微〉,《大陆杂志》99.4 (1999):1-4。

〈王莽与王孙庆──记公元一世纪的人体刳剥实验〉,《新史学》10.4 (1999):1-30。

〈《明译天文书》的妊娠思想〉,《大陆杂志》100.3 (2000):1-4。

〈猪考〉,《中国科学史通讯》18/19 (2000):25-28。

〈《后汉书‧甘始传》「倒悬」考〉,《中国科学史通讯》18/19 (2000):29-30。

〈最近十年(1990-2000) 台湾地区秦汉史研究的新趋向〉,《中国史学》10 (2000):89-96。

〈身体感的历史〉,收入栗山茂久著,《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页5-10。

〈中国早期数术通考〉,《中华科技史同好会会刊》2.1 (2001):67-69。

“Great Display: A Note on Human Dissection and Spectacle in Han China,”i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History of Bodily Experience, ed. Kuriyama Shigehisa(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01),页51-54。

〈周秦脉学的王官源流〉,《科技、医疗与社会》1 (2001):137-189。

〈汉代「移病」研究〉,《新史学》12.4 (2001):1-24。

〈《汉书‧江充传》「桐木人」小考〉,《中国科技史料》22.4 (2001):360-362。

“Introduzione all'arte dei pronostici,” Stroia della Scienza (Rome: In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2001), pp. 116-119.

〈禹凿山川知脉络〉,收入氏著,《死生之域》(三版,2001),页1-10;后收入《古今论衡》7 (2002):120-129。

〈考古发现与任脉学说的再认识〉,《燕京学报》新12 (2002):251-269。

〈中国早期数术通考〉,《法国汉学》6 (2002):68-77。

〈艾火与天火──灸疗法诞生之谜〉,《自然科学史研究》21.4 (2002):320-331。后收入彭振坤主编,《古史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第八卷,页419-432。

〈《本草纲目‧火部》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3.3 (2002):395-441。

〈中国医学史における核心问题〉,《内经》(日本)151 (2003):16-36。

〈禁方书、圣人与正典〉,《读书》2003.8:64-70。

〈考古学上の发见と任脉学说の新认识〉,《中国──社会と文化》18 (2003):84-101。

〈新医史之路〉,收入山田庆儿著,《中国古代医学的形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页1-5。

〈「咀」笺证──兼论古代「尝药」礼俗〉,收入陈文豪主编,《简帛研究汇刊‧第一辑──第一届简帛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简帛学文教基金会筹备处,2003),页557-566。

〈艾灸的诞生〉,收入黄应贵主编,《物与物质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页27-62。

〈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新视野〉,《新史学》15.3 (2004):203-225。

〈督脉与中国早期养生实践──奇经八脉的新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6.2 (2005):249-313。全文收入李贞德主编,《性别、身体与医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页9-77。

〈古典医学的特质〉,《科学发展》388 (2005):72-77。

〈日记中的医疗史──以史语所藏王韬《日记》为中心〉,《古今论衡》13 (2005):37-47。

〈失窃的技术──《三国志》华佗故事新考〉,《古今论衡》15 (2006):3-16。

“The Animation of the Body──Dumai (the Central Vessel)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Male Body in Early China,”in Significant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Academia Sinica (2005-2006)(Taipei: Academia Sinica, 2006), pp.99-103.

〈追寻中国医学的激情〉,《思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4 (2007):247-256。

〈先秦两汉病因观及其变迁——以新出土文物为中心〉,收入《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页453-480。

〈中国医学史的旅行——回顾与反思〉,《九州岛学林》(香港)5.4 (2007):262-294。

〈女医杀人——西汉许平君皇后谋杀案新考证〉,《古今论衡》17 (2007):103-124。

林伯欣、李建民、林昭庚,〈从马王堆医书看先秦中医生理观〉,《中华医史杂志》38.1 (2008):19-23。

〈在风中──做为中国史的医学史〉,李建民主编,《从医疗看中国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页1-14。

〈中国医学的「一种文化」──史料、方法与视野〉,《古今论衡》18 (2008):137-168。

“They Shall Expel Demons: Etiology, the Medical Can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Techniques Before the Tang,” in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One: Shang through Han (1250BC-220AD), ed. John Lagerwey and Marc Kalinowski (Leiden‧Boston: Brill, 2009), pp.1103-1150.

〈「人中」(图)与古典医学的身体观〉,《杏仁:医学.人文.历史》(长庚医学院刊物)1(2009):5-22。

〈古典医学的知识形式〉,收入祝平一主编,《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10),页125-179。

〈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新进路〉,收入孙外主主编,《黄帝内经争鸣论坛》(沙田: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2010),页155-185。

Vivienne Lo and Li Jianmin, “Manuscript, received tests and the healing arts,” in China’s Early Empires: A Re-appraisal, ed. Michael Nylan and Michael Loew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367-397.

〈《藏府指掌图书》的「藏象」观及观看的实践〉,《九州岛学林》(待刊)。

书评

〈评秦家懿、孔汉思著《中国宗教与西方神学》〉,《历史月刊》24 (1990):157。

〈评曹元宇辑注《本草经》〉,《新史学》3.1 (1992):179-189。

〈评石田秀实著《气:流れる身体》〉,《新史学》5.3 (1994):193-208。

〈评廖育群著《岐黄医道》〉,《新史学》6.1 (1995):205-224。

〈评山田庆儿著《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新史学》7.1 (1996):171-185。

〈评赵洪钧著《内经时代》〉,《新史学》8.4 (1997):173-185。

〈评山田庆儿著《中国医学の思想的风土》〉,《新史学》10.1 (1999):177-188。

〈评谢利恒著《中国医学源流论》〉,《史原》21 (1999):159-166。

〈评范行准著《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新史学》11.2 (2000):179-186。

会议论文

〈「咀」笺证──兼论古代「尝药」礼俗〉,发表于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主办,「第一届简帛学术讨论会」,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99年12月10-12日。

〈督脉起源的考古证据〉,发表于「中国出土资料学会」1999年度第3回例会,东京:庆应义塾大学,2000年3月18日。

〈中国解剖学史相关课题〉,发表于台北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严庆龄医学基金会主办,「专科医学史研讨会」,台北:台北医学院,2000年6月2日。

〈古典医学的现代意义〉,发表于中国医药学院、台湾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医药暨工程科技研讨会」,台中:中国医药学院,2001年5月26日。

〈灸法的诞生〉,「物与物质文化」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2年6月11-15日。

〈古代中国における医学授予仪式の意义と变迁〉,发表于日本文部省主办,「东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研讨会,日本:京都大学,2003年2月1日。

〈中国医学史的核心问题〉,发表于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主办,「中国文化与社会研究新视野」(New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国际研讨会,美国:普林斯顿,2003年3月24-26日。

〈先秦两汉病因观及其变迁──以新出文物为中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第一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讨论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9月22-24日。

〈鬼神、仪式与医疗──中国中古病因观及其变迁〉,发表于法国高等实验学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主办,“Rituals, Pantheons and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国际研讨会,巴黎:法国高等实验学院,2006年12月14-16日。

翻译

李建民译,〈《论衡》与医术〉,《大陆杂志》89.6 (1994):28-41。

李建民译,〈《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中有关五脏之记载〉,《大陆杂志》101.1 (2000):20-26。

廖育群、李建民编译,山田庆儿著,《中国古代医学的形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选编、翻译日本学者山田庆儿医学史论文11篇,并撰写导读〈新医史之路〉〕

编辑整理

《本草学史学程设计──本草‧药学‧博物》(教育部委托,2002,共106页)。

《身体史文献书目》(89年度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补助,2002,共425页)。

主编〔养生方技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

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第12册。

《从医疗看中国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此书为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5篇。编者并撰有〈导论〉,一共14页。

其它

〈傅园心事〉,《史系导报》33 (1985);后收入《校园》36.6 (1994):39-42。

〈知识分子的史盲与历史障〉,《史系导报》35 (1985)。

〈师友小忆〉,《史系导报》36 (1985)。

〈漫谈「比慢精神」〉,《史系导报》38 (1986)。

〈脚丫子与辣椒水〉,《文星》4 (1987)。

〈从七十者可以食肉看古人的饮食〉,《历史月刊》1 (1988):109-110。

〈祭社会饮──「社会」一词的古典涵义〉,《历史月刊》2 (1988):140-141。

〈古代的民间艺人──由汉代的说唱俑谈起〉,《历史月刊》3 (1988):149-151。

〈「功狗」与「功人」──从历史与民俗看古代的狗〉,《历史月刊》6 (1988):30-33。

〈死之况味──中国古典中的「自杀」与「自杀论」〉,《历史月刊》11 (1988):146-150。

〈中国古代民俗中的啄木鸟〉,《国文天地》5.5 (1989):88-89。

〈生之挣扎──从宗教与礼俗漫谈自杀〉,《历史月刊》16 (1989):136-138。

〈胞衣──关于它的传统、咒术与礼俗〉,《北县文化》36 (1993):43-46。

〈养生、情色与房中术:中国早期房中术之探索〉,《北县文化》38 (1993):18-23。

〈人魄考〉,《北县文化》39 (1994):14-17。

〈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北县文化》40 (1994):35-39。

〈死亡的门,曾向你显露吗?〉,《北县文化》42 (1994):68-69。

〈马王堆的数术世界〉,《历史月刊》87 (1995):61-65。

〈解读《一九九五‧闰八月》〉,《校园》37.1 (1995):25-33。

〈等到第一批花谢了〉,《校园》37.4 (1995):15-23。

〈角抵、角力与角技──兼论《角力记》一书〉,收入高玉珍主编,《汉代文物特展图谱》(台北:“”历史博物馆,1996),页19-27。

〈期待一套民国基督教丛书集成〉,《校园》41.4 (1999):58。

〈盛世妖术──《叫魂》〉,《校园》41.5 (1999):58。

〈三川皆震,周将亡矣〉,《校园》41.6 (1999):58。

〈马王堆房中书论「老」〉,《民生报》,1999.12.08,〈文化版〉。

〈预言──读新版邓拓《中国救荒史》〉,《校园》42.1 (2000):57-58。

〈第四棵树〉,《校园》42.1 (2000):58-59。

〈邹韬奋《经历》的启示〉,《校园》42.2 (2000):47。

〈周译《希腊拟曲‧财神》〉,《校园》42.3 (2000):56-57。

〈读《中国中世纪的鬼节》〉,《校园》42.3 (2000):57-58。

〈「疾病的历史」研讨会印象记〉,《科学史通讯》20 (2000):21-22。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校园》42.4 (2000):57-58。

〈费孝通《乡土中国》重刊本〉,《校园》42.5 (2000):57-58。

〈金岳霖《论道》读记〉,《校园》42.6 (2000):57-58。

〈好书似曾相识〉,《校园》43.1 (2001):36-37。

〈《神曲‧地狱篇》〉,《校园》43.1 (2001):43-44。

〈杨绛的心情——《从丙午到「流亡」》〉,《校园》43.2 (2001):57-58。

〈永远的《快乐王子》〉,《校园》43.3 (2001):53-54。

〈郭世英的《日记》〉,《校园》43.4 (2001):57-58。

〈王充思想研究的新进程〉,收入林治平主编,《历史、文化与诠释学》(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1),页257-259。

〈《黑暗之心》〉,《校园》43.5 (2001):57-58。

〈《论说谎政治》〉,《校园》43.6 (2001):47-48。

〈茨威格《绝命书》〉,《校园》44.1 (2002):37-38。

〈哀歌──读沈曾植诗〉,《校园》44.2 (2002):48-49。

〈死乡〉,《校园》44.3 (2002):52-53。

〈昧爽〉,《校园》44.4 (2002):50-51。

〈夜读者〉,《校园》44.5 (2002):58-59。

〈失败者鲁迅〉,《校园》44.6 (2002):50-51。

〈哀恸的客旅〉,《校园》45.1 (2003):58-59。

〈与幼小者〉,《校园》45.2 (2003):54-55。

〈隔断的墙〉,《校园》45.3 (2003):58-59。

〈逃城〉,《校园》45.4 (2003):56-57。

〈暗闇〉,《校园》45.5 (2003):58-59。

〈《养生方技丛书》总序〉,《养生方技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

〈三四郎池谈诗〉,《校园》45.6 (2003):58-59。

〈灸法起源的新研究〉,《中国出土资料学会学报》22 (2003):3。

〈迷途〉,《校园》46.1 (2004):58-59。

〈来自喜马拉雅的福音〉,《中国时报》,2004.01.11,〈B2.开卷周报〉。

〈小城之春〉,《校园》46.2 (2004):58-59。

〈第六诫──基思洛夫斯基批评〉,《校园》46.3 (2004):64-65。

〈与命运搏斗的人〉,《校园》46.4 (2004):64-65。

〈失眠的故事〉,《校园》46.5 (2004):62-63。

〈打通任督二脉〉,《中国时报》,2004.10.11,〈D7〉。

〈我因思爱成病〉,《校园》46.6 (2004):64-65。

〈老芋仔爸爸──一个「家」的故事〉,《校园》47.1 (2005):58-59。

〈费兹杰罗时代〉,《校园》47.2 (2005):58-59。

〈光在黑暗中发亮〉,《校园》47.3 (2005):60-61。

〈隔岸繁花〉,《校园》47.4 (2005):56-57。

〈论《中国哲学小史》的三种版本〉,《校园》47.5 (2005):66-67。

〈品咂素书楼的时光〉,《校园》47.6 (2005):58-59。

〈我的一九六○年代〉,《校园》48.1 (2006):64-65。

〈瑞松园──从玛拉到以琳〉,《校园》48.2 (2006):60-61。

〈剑桥七杰的故乡〉,《校园》48.3 (2006):62-63。

〈蓝色七○〉,《校园》48.4 (2006):62-63。

〈瘾君子告白〉,《校园》48.5 (2006):60-61。

〈麦克白〉,《校园》48.6 (2006):56-57。

〈美丽新生命〉,收入《最美的祝福》(台北:士林灵粮堂,2006),页10-15。

〈大夜〉,《校园》49.1 (2007):64-65。

〈想象华陀──解开中医外科之谜〉,《中国时报》,2007.02.04,〈B8〉。

〈浮游群落──八○年代阅读〉,《校园》49.2 (2007):62-63。

〈齐老师的英文课〉,《校园》49.3 (2007):62-63。

〈申初之幽黯〉,《校园》49.4 (2007):64-65。

〈海达‧盖伯乐小姐的秘密〉(上),《校园》4.5 (2007):64-65。

〈这里没有王者风范〉,《校园》49.6 (2007):64-65。

〈拉比的尘埃〉,收入臧玉芝主编,《这些人,那些故事》(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7),页126-127。

〈旅行的秘密〉,《校园》50.1 (2008):64-65。

〈强迫〉,《校园》50.2 (2008):64-65。

〈梦幻骑士〉,《校园》50.3 (2008):62-63。

〈我爱曹七巧姊妹〉,《校园》50.4 (2008):62-63。

〈两小无猜〉,《校园》50.5 (2008):60-61。

〈夜夜失眠的侦探〉,《校园》50.6 (2008):60-62。

〈夜间的飞行者〉,《校园》51.1 (2009):58-60。

〈时间漫游者──一个「回家」的故事〉,《校园》51.2 (2009):63-65。

〈隐疾──名人与人格障碍〉,《校园》51.3 (2009):57-59。

〈在法兰西梧桐树下找到我〉,《校园》51.4 (2009):63-65。

〈悲伤写真馆〉,《校园》51.5 (2009):59-61。

〈纯真年代〉,《校园》51.6 (200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