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性失语属于神经系统损害疾病。命名性失语常发生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引起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或颞枕结合区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丧失对物品命名的能力,只能说出它的用途,说不出它的名称。命名性失语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及早开展语言康复训练,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本病可能会导致听理解、复述、阅读和书写障碍等。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可改善预后。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命名性失语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

中文名

命名性失语

外文名

anomicaphasia,AA

别名

健忘性失语

是否传染病

症状表现

找词困难,缺乏实质词

是否需要手术

注意事项

越早接受语言治疗师的专业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恢复的越快、越好!因为语言复健也是有黄金期的,如果时间拖的太久,未恢复的语言能力就很可能会变成永久性的伤害了!

引起

左侧颞中回及颞下回后部病变

就诊科室

  • 神经内科或内科

病因

  • 命名性失语又称遗忘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或颞枕结合区病变引起。命名性失语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其他脑部疾病也可引起命名性失语。

  • 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

  • 脑部炎症。

  • 脑外伤。

  • 神经变性疾病。

  • 皮质下白质损伤等。

症状

  • 命名性失语常发生在脑血管疾病、脑部炎症、外伤、神经变性等疾病之后。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的相关症状。

  • 典型表现:命名不能

    • 可描述物品功能,而说不出物体名称,赘语和空话较多,但能叙述某物如何使用。别人告知该物的名称时,患者能辨别对方讲的对或不对。

  • 其他表现

    • 部分患者伴感觉性失语,或偏身感觉、运动障碍。

检查

  • 确诊命名性失语需要行体格检查、头颅磁共振、头颅CT、弥散张量成像(DTI)等影像学检查。

  • 体格检查

    • 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患者对物体不能命名,同时可检查神经系统损伤的其他表现,如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减退、腱反射增强、出现病理反射等。

  • 头颅磁共振、头颅CT

    • 可了解有无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或颞枕结合区病变,同时可检查有无其他部位脑组织病变。

  • 弥散张量成像(DTI)

    • 可发现一些皮质下白质如放射冠、基底核区的损伤,有助于诊断本病。

诊断

  • 命名性失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依据患者说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多方面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 自发谈话:流利型口语,有正常的韵律,但多为错语和赘语,由于找词困难导致言语过程中常停顿或用描述性语言代替物品的名称。

  • 听理解:完全正常或轻度障碍。

  • 复述:可正常或非常好。

  • 命名:命名能力存在很大障碍,常以描述性语言代替物品名称,但不同患者的障碍程度也有个体差异。

  • 阅读理解:接近正常。

  • 书写:接近正常。

  • 影像学检查:可见大脑颞中回后部或颞枕结合区病变。

鉴别诊断

  • 命名性失语需要和其他类型的失语,如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完全性失语、皮质下失语等鉴别。

  • 如果出现为物体命名、找词困难等类似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通过检查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 命名性失语治疗原则是及早开展语言康复训练,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

    • 有四类药物可用于失语症治疗:

    • 增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如安非安明,可提高患者警觉性。

    • 增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改善命名和语言理解。

    • 增加脑内多巴胺含量,如溴隐亭,改善言语输出。

    • 促进胆碱和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如脑复康。

  • 康复治疗

    • 康复训练的重点要放在让患者对物品进行命名的训练上,对于患者叫不上名字的物品要告诉患者正确的命名,如此反复,将患者忘记的语言功能逐渐唤醒。

    • 要耐心地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

    • 越早接受康复训练,患者的语言能力恢复得越快、越好。

危害

  • 本病可遗留表达障碍,因颅内病变范围常超出颞中回后部,可遗留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瘫痪、痴呆等症状。

预后

  • 命名性失语的治疗效果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发病时间、及时治疗与否、是否有并发症等。总体来说,命名性失语患者理解能力保存, 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障碍, 预后较好。早期、规范治疗,对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预防

  • 重视可能引起命名性失语的疾病。

  • 对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应积极治疗。

  • 戒烟限酒。

  • 饮食均衡,少量多餐,选择低盐、低胆固醇、适当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的饮食。

  •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 遵医嘱用药,使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