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红是经济日报社新媒体传播部记者,因为多年跑口测绘,她将自己视作“测绘人”。她常常深入测绘一线采访,用手中的笔将测绘事业的点点滴滴传递给大众。
人物经历
为测绘事业鼓与呼。从2002年起,徐红开始负责测绘领域的采访报道工作。10多年来,她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几百篇报道测绘领域的稿件,测绘领域的每次重大活动如西部测图工程、测绘服务汶川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3周年、数字城市、测绘援疆等都可以看到她忙碌采访的身影。不仅见报稿件数量多,稿件质量也较高,受到测绘界好评。她曾两次荣获全国测绘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奖。徐红常说:“采访测绘,接触测绘人,我从中汲取了很多正能量。这些可敬可爱、无私贡献的测绘队员时常感染我、激励我,使我学会怎样热爱生活、怎样忘我工作。”
用心感受测绘人和事。10多年来,徐红以玩命加拼命的工作干劲,一次次前往测绘一线,一次次跟随外业测绘职工共同吃住,一次次感受测绘人员勇于吃苦、敢于拼搏、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一篇篇稿件就是这样被发掘出来。2007年,当听到要去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西部测图作业区进行为期两周的采访时,徐红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作为团里唯一的女记者,她深知这是一次硬仗。当到达第一站青海格尔木时,测绘队员看着眼前的这名女记者,不无担心地说:“那里条件很苦,男同志都吃不消,你一个女同志能扛得住吗?”其实,徐红心里也为自己捏着一把汗。她知道,万一有什么事,她会给全队带来麻烦,因为没有人知道她曾是一名淋巴癌中晚期患者。1992年刚得病那年,医生就告诉她的家人,她仅有二、三个月的时间了。徐红和家人绝望过,但执着的性格让她勇敢地面对这一切。最终,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治疗使徐红挺了过来。一年后,随着身体好转,她又回到工作岗位。没有人知道,每次出差托运的行李箱内,有提前熬好的中药汤;因为化疗和激素,骨关节不太好,在采访过程中腿关节疼痛,连爬楼梯都困难,上厕所也蹲不下,她仍坚持着。
采访队伍来到新疆阿尔金山的花土沟。经过一天舟车劳顿跟踪采访,大家都很累了,但徐红仍一边跟着测绘队员工作,一边采访,直至深夜。第二天,队员们知道采访组要前往下一个采访点,许多人一大早就又来找她继续攀谈,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几年后,徐红和这些队员再见面时,仍会提起“花土沟之夜”。在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上,徐红以饱满的干劲,跟随野外作业队员一起测量,一起过河越沟,听他们讲述野外测绘作业的艰辛和遇到的趣事。中午,她和队员们席地而坐,就着风沙吃冰冷的盒饭。在可可西里的双湖测区,高原的夜晚很冷,虽然帐篷里会暖和些,但徐红仍冻得直打哆嗦,头痛欲裂,嘴唇发紫,饭也吃不下。她一头钻进睡袋,将身体团成一团,可还是冷得不停地打寒战。几天的奔波劳累,加上高寒缺氧,身心疲惫却又难以入眠。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性,野外作业上厕所也是一大问题,她为此经常少喝水甚至不喝水。测绘队员竖起大拇指说:“徐红是唯一一位来到西部测区采访的女记者,通过她的笔让社会认识了测绘和西部测图工程,这种敬业精神对我们也是鞭策和鼓舞。”
忘我投入写真情。多年来,徐红全情投入,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将测绘队员迎风沙、战酷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事迹写成一篇篇稿件,向全社会传递。汶川地震灾后重建3周年之际,徐红跟随采访团到基层采访测绘保障服务工作。在如火如荼的施工工地,在北川县新县城,在测绘应急指挥车里,在地下管线测量现场,在新建成通车的都江堰列车站台上,两天行程上百公里,10多个采访点。回来后,徐红充满激情地写了近万字的报道,在经济日报上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深入报道了测绘人为灾后重建提供的保障和洒下的汗水。2010年有多个中央媒体参加的“数字城市中国行”大型宣传报道活动中,徐红发挥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精神,在近一个月时间里跨越5省8市采访。如此大的劳动强度,有的记者吃不消,报社只得中途换人,徐红却一人坚持到了最后。由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她用3个整版的篇幅对多个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成果进行了全方位报道,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徐红十年来深入采访测绘行业,洞悉产业动向,了解产业发展脉络,她撰写了大量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稿件,涉及国家产业政策、新农村测绘保障、测绘技术设备、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北斗导航、地图出版、大众应用等。她撰写的《数字化建设助力新疆跨越式发展》《感受测绘科技馆里的数字化魅力》《数字城市让城市更美好》《互联网地图百姓生活的宝典》等众多稿件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