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木兹海峡(英语:Strait of Hormuz,阿拉伯语:مضيق هرمز,波斯语:تنگه هرمز)位于亚洲西南部,地理中心坐标为26°42’08"N,56°35’00"E ,介于阿拉伯半岛东北端与伊朗南部海岸之间,连通波斯湾和阿曼湾,是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唯一海上通道。海峡略呈弯弓状,中间窄两头宽,沿中线长约192.61千米,最宽处97.1千米,最窄处39.08千米。拥有两条宽3.7千米,水深100米的国际主航道,由进湾航行线、出湾航行线及分离安全区组成,可供载油量20万~30万吨的超大型油轮穿行,是波斯湾海运“生命线”、世界石油工业重要门户及石油运输最繁忙海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霍尔木兹海峡的:发现及命名、位置境域、形成过程、地理特征、相关海域、主要岛屿、主要城市、主要港口、战略地位、人类活动、环境问题与保护、风景名胜、重要事件等介绍

中文名

霍尔木兹海峡

英文名

Strait of Hormuz

别名

石油海峡

原文名

مضيق هرمز(阿拉伯文)

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沿岸国家

伊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

长度

150千米

平均深度

70米

最深深度

219米

连接海域

波斯湾与阿曼湾

连接陆地

阿拉伯半岛东北端与伊

主要岛屿

格什姆岛、霍尔木兹岛、穆桑代姆半岛

主要港口

阿巴斯港

简介

伊朗扎格罗斯(Zagros)山脉和阿拉伯半岛哈贾尔(Hajar)山脉经历从晚元古代(约57亿年前)以来一个长期稳定沉积过程,至1000万年前经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在本地域形成大型前陆盆地。之后地壳发生断裂,海水浸入,阿拉伯半岛和伊朗被拦腰切断,形成波斯湾。同期,海湾东南端变窄,形成霍尔木兹海峡。海峡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降水稀少、日照强烈,风向多变,沙暴频发,是世界上最炎热海区之一。海域及海底地形复杂,岛屿、暗礁和浅滩众多;平均水深70米,最深处219米,最浅处10.5米,呈西北向东南逐渐加深。其北岸为伊朗沿海平原,西段曲折,东段平直,多珊瑚礁、沙滩;南岸属阿曼山区,多半岛及险峻峡湾。海峡内热带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岛屿被边缘珊瑚礁所包围,岩石海岸潮下带有成片的动物栖息地。海峡西北部格什姆岛(Qeshm Island)上有中东地区唯一的国家地质公园和哈拉(Harra)红树林保护区。

传说霍尔木兹海峡为古希腊时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将霍尔木兹雅(Hormuziya)率舰队远征海湾时所发现,其后逐渐成为东西方商路中继站,亚欧各国贸易中心。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曾五次到过该海域。1509年,葡萄牙占领霍尔木兹港,控制本海峡地区。20世纪30年代,海湾地区石油被发现,海峡控制权成为各大国争夺焦点。冷战期间,美国获得海峡实际控制权。近几十年来,海峡被视为“世界油阀”“石油海峡”和西方国家“海上生命线”。美伊关系紧张时期,霍尔木兹海峡常成为美伊相互示强筹码和冲突见证者。霍尔木兹海峡范围内岛屿沿岸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包括伊朗阿巴斯港市(Bandar Abbas)的吉诺(Genow)风景区和印度教寺庙(Hindus Temple)、格什姆岛上的拉夫特村(Laft village)和查库(Chahkooh)峡谷以及阿曼穆桑达姆半岛(Musandam Peninsula)上的海塞卜城堡(Khasab Castle)和库姆扎尔村(Kumzar Village)等。

发现及命名

“霍尔木兹(Hormuz)”波斯语意为“光明之神”。海峡紧连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两河文明走向海洋的通道。关于其发现的说法是,古希腊时代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派大将霍尔木兹雅率舰队远征海湾,在海峡中的一个无名岛上停泊。后人为纪念他,便以其名字“霍尔木兹雅”作为海峡和无名岛之名,长期使用过程中,此希腊人名逐渐阿拉伯化,转译“霍尔木兹”,即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和霍尔木兹岛(Hormuz Island)。

另一种关于命名的说法是,连接波斯湾的通道在公元一世纪时被描述为位于埃里瑟海(Erythraean Sea)的佩里普罗斯(Periplus),但没有说明该通道的名称。公元11至17世纪,波斯湾东侧为奥尔姆斯王国( Kingdom of Ormus)。学者们认为,海峡的名字可能来源于王国的名字。“Ormus”源自波斯语单词“Hur-mogh”,意为“椰枣”。现在生活在伊朗霍尔木兹和米纳布(Minab)的当地人仍将海峡称为“Hurmogh”。

位置境域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阿拉伯半岛东北端与伊朗南部海岸之间,地理中心坐标为26°42’08"N,56°35’00"E 。海域涉及伊朗、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三国。其东南口以穆桑代姆半岛东侧代巴角延伸至伊朗海岸达马盖山为界,经阿曼湾连阿拉伯海通向印度洋;西南口以穆桑代姆半岛西侧的谢赫、马苏德角向北延伸至伊朗海岸以南的亨加姆岛(hengam Island )为界,连通波斯湾。海峡东西长81.08海里(150.16千米),南北宽30.27~67.57海里(56.06~125.14千米),最宽处52.43海里(97.1千米),最窄处21.1海里(39.08千米)。最窄处在伊朗拉腊克岛(Larak Island)和阿曼库因岛(Quoin Island)之间,双方各领12海里(22.22千米)。霍尔木兹海峡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结合部附近,是中东地区的咽喉要道、波斯湾唯一出海通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形成过程

霍尔木兹海峡属地层断裂所形成的海峡。海峡位于阿拉伯板块三面环海,一面为扎格罗斯褶皱山系所夹持区域。最初伊朗扎格罗斯山脉和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哈贾尔山脉为同一山系,并经历了从晚元古代(约57亿年前)以来形成的一个长期稳定的沉积发展过程。中生代(距今24500~6500万年)以来,本板块与周围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东部挤压,西部拉张,南部、北部为转换断层的构造格局。三叠纪至晚白垩纪期间,在波斯湾地区形成稳定的碳酸盐台地并持续超过1600万年,期间因裂谷热沉降而沉降,同时盐的运动和地壳翘曲变形使波斯湾地区形成盆地内盆地,即特拉谢尔夫(Trashelf)盆地。 第三纪早中期(距今6500~1000万年),重力均衡及沉积负载使波斯湾盆地不断沉降,而构造运动又使盆地偶有抬升。始新世的扎格罗斯造山运动,使盆地北部形成北西一南东向挤压背斜和断裂构造,并在其山前形成大型前陆盆地。之后地壳发生断裂,海水浸入,阿拉伯半岛和伊朗被拦腰切断,形成一个浅沉降区的波斯湾。随着波斯湾东南端急剧变化,海湾变窄,形成了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海峡南部穆桑代姆半岛伸向伊朗海岸,阿拉伯半岛海下延伸并限制了波斯湾与阿拉伯海的接触。

地理特征

气候

霍尔木兹海峡地处亚热带沙漠地带,系热带沙漠气候。特点是终年炎热,降水稀少、日照强烈,风向多变,沙暴频发,是世界上最炎热海区之一。北岸阿巴斯港全年暖热干旱;南岸穆桑代姆半岛峡湾幽深,岸壁陡峻,不受海风影响,气候湿热。

海峡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北岸阿巴斯港年均降水量171.4毫米,南岸穆桑代姆半岛年均降水量少于50毫米。

海峡年均气温27℃。其中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1℃,最热月(6~7月)平均气温超过38℃;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0℃以上。其中,夏季年均气温32℃以上,冬季北岸年均气温14~19℃,南岸年均气温27℃。全年相对湿度60%以上。

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海峡地区风力显著,尤其是沙马尔(Shamal)天气现象,即强西北风,其时间长、强度大,夏季6月~7月达到最大值;冬季11月和3月活跃。而从南方或从东北吹来的风,更具局部性,季节性强,经常爆发。

地质

地层构造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的简单褶皱带伊朗法尔斯段(Fars)东南边缘。地质上对应于俯冲(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和碰撞(阿拉伯板块对欧亚板块)区域之间的过渡带。海峡盆地沉积了元古界~新近系地层,最大厚度超过10000米。盆地古生界埋藏较深,从二叠纪开始经历了稳定的沉降作用,三叠系至上新统~更新统基本上是一套连续的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岩沉积地层。盆地主要包括下白垩统、中侏罗统和志留系等烃源岩。新生界碳酸盐岩为主力储层。上二叠统~上三叠统、上侏罗统顶部和渐新统~中新统均不同程度的发育蒸发岩,为区域性盖层。覆盖在前寒武系盐岩上的沉积物厚度最高1~2千米。始寒武系霍尔木兹组蒸发岩为滑脱层,它使前寒武系基底岩系与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厚沉积层序间发生滑脱,局部伴随冲断作用,其断裂主要以挤压逆冲断层为主,走向为北西一南东,形成了滑脱褶皱同时发生突破的构造样式。

岩层矿产

海峡盆地格什姆岛上部主要为浅层内斜坡碳酸盐岩组合(主要由砂质泥岩组成)和中斜坡碳酸盐岩组合(如红宝石、珊瑚红石、石心石、红石/海绵岩等),外斜坡/岸内盆地碳酸盐岩组合由透镜体/海绵体—托米纳石、海绵毛刺石/包岩、泥岩等组成。

海峡北部霍尔木兹岛为盐丘,形成始于晚寒武纪,约5000年前浮出水面。其结构上属蒸发岩、火成岩和沉积岩的同心结构。岛南部和东部海岸为岩石海滩,另一部分海岸靠近赭石(红壤)矿,由于土壤含较多氧化铁使沙滩成红色。

海峡南岸穆桑代姆半岛主要出露白云岩与石灰岩,部分地区出露完整的上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序列。该地区白云岩化作用范围较大,主要沿断层及其相伴生的裂缝系统分布。成因于晚白垩纪蛇绿岩套的俯冲作用及新生代抬升造山作用,重启断层致深部盆地底部热液流体上涌。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地形地貌

霍尔木兹海峡呈弯弓状,中间窄两头宽;西侧为波斯湾水域,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东南部接阿曼湾,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海峡地形复杂,充满岛屿、暗礁和浅滩。较大岛屿大多集中于海峡北部。北岸为伊朗沿海平原,西段曲折,东段平直,多珊瑚礁、沙滩;海峡南侧属阿曼山区,多半岛、峡湾。

发源于伊朗南部山区的诸多河流注入波斯湾与阿曼湾,形成霍尔木兹海峡北岸狭长的沿海陆地平原。平原从波斯湾北岸向东一直延伸到阿曼湾并最终与巴基斯坦相连。海峡南岸的阿曼哈贾尔 (Hajar)山脉是伊朗扎格罗斯山脉的延伸,为阿曼境内最高峰,最高海拔3352米。哈贾尔山脉从穆桑达姆半岛山区延伸到阿拉伯半岛最东端的哈德角 (Ras Al-Hadd) ,绵延640千米,群山曲折高耸入云,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主峰鲁斯加巴尔 (Ruus Al Jibal)也位于穆桑达姆半岛。哈贾尔山脉地势自北向南抬升,最北端莫桑丹岛(Musandam Island)由一条宽250米、海拔80米的马奎兰布地峡与穆桑达姆半岛南部相连。

海峡平均水深70米,最深处219米,最浅处10.5米,整体呈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深。北岸海域水浅且礁石众多,大型船舶难以通行。西侧波斯湾水体较浅,平均深度40米,最深处在大通布岛附近,约90米;最浅处在西北部格什姆岛西南沿岸,水深不足10米;该岛和伊朗大陆间的胡兰(Khuran)水道水深5.5~29米,仅通小型船只;南岸附近有条与海峡走向平行的海槽,水深大于100米,弯曲部深219米,向东南逐渐加深;东侧阿曼湾属深海海盆,最深处在恰巴哈尔港(chahbahar)附近,水深约4000米,向西逐渐变浅,至海峡附近水深约70米。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水文

水温

霍尔木兹海峡表层平均水温26.6℃,最热月(8月)31.6℃,最冷月(2月)21.8℃。阿曼湾在最冷的1~3月,海水表面温度在24℃左右。

盐度

由于海峡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波斯湾海水盐度高于印度洋等大洋。海峡内海水盐度37‰~38‰,波斯湾海水盐度38‰~41‰,比海峡和阿曼湾都高,产生海水密度梯度,引发霍尔木兹海峡盐度较小的表层海水由阿曼湾经海峡向西流入波斯湾,盐度较大的底层海水则自波斯湾经海峡向东注入阿曼湾。

潮汐状况

霍尔木兹海峡潮汐微弱,主要是由波斯湾入口的形状决定的。夏季海上出现大浪的次数比冬季少。

海流特征

霍尔木兹海峡是季节性双向恒流海峡,夏季流向东,冬季流向西。流速0.5~1.6节,最大4.3节。波斯湾和阿曼湾的水流影响着霍尔木兹海峡。流入的水沿海湾北岸流过,流出的水则沿海湾南岸流过,波斯湾南端有时会受到强海流,其速度在1月份是每小时0.4~0.8海里(0.75~1.48千米),4 月份是每小时0.6~0.7海里(1.11~1.3千米)。阿曼湾水流变化无常且无明显季节性流向。海峡东部海面夏天有来自阿曼湾的巨浪,冬天有约8%的时间波涛汹涌。

生物多样性

波斯湾海域

波斯湾是一个半封闭浅海,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印度洋西北部亚热带相连,海峡呈现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海峡岛屿被边缘珊瑚礁所包围,岩石海岸潮下带有成片的动物栖息地,海洋环境是珊瑚礁和以珊瑚为主的硬地底层,包括巩膜珊瑚、石珊瑚及其内共生生物(藻类共生体、嗜热共生菌群)等。有多毛纲动物231个物种(亚种),31种为地区特有;鱼类882种,3种为地区特有;海藻154种。盛产物种有海蟹鱼、弓鱼、黄鱼、红头鱼、石头鱼等鱼类和波斯湾大虾、龙虾等。

  • 霍尔木兹岛是该水域的重要岛屿之一,动物广泛分布,沿潮间带形成密集聚集,有底栖爬行动物如海葵、珊瑚虫如黄花虫等。

  • 格什姆岛上物种数量和群落数量分别为370个和67个。哈拉(Harra,意为灰色红树林)红树林保护区位于该岛,是伊朗最大的哈拉栖息地之一。

  • 阿布穆萨岛有海洋物种366种,隶属于13门169科,分为:节肢动物门(42科138种)、软体动物门(49科105种)、环节动物门(18科32种)、蛇床子门(11科19种)、脊索动物门(14科17种)、红藻门(7科16种)、棘皮动物门(6科10种)等。

阿曼海域

阿曼海域是21种鲸鱼和海豚的栖息地。受夏季季风影响,世界上25000种鱼类中大多可在其海域找到,如科鱼、蟹、蓝箱鱼、梭鱼、狮子鱼、蛙鱼、小丑鱼和鹦鹉鱼等;世界7类海龟中有5类是阿曼本土物种,其中4类在阿曼海域产卵,包括红海龟、绿海鱼 (濒危动物)、橄榄鳞龟 (最小的海龟)、瑁龟和棱皮龟 (龟鳖目中体形最大者,只在沿海水域出现),从霍尔木兹海峡南岸穆桑达姆,至佐法尔的沿海海滩,全年都是海龟觅食迁徙的重要海域,并吸引栖息在热带海域,觅食迁徙到极地寒冷海域的驼背龟。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自然保护区

  • 格什姆地质公园

格什姆地质公园(Qeshm Geopark)位于格什姆岛,是一个纵向山脉,包括南部的海滩,东部、西部的村庄。 格什姆地质公园拥有一系列稀有珍贵地质现象和地理遗迹,如星谷、盐丘、雕像谷、咸谷、杜拉布、库库拉山和格什姆屋顶等,侵蚀是这些地貌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格什姆地质公园是中东地区唯一国家地质公园,在保护本地区地质和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 哈拉红树林保护区

哈拉红树林(Harra)保护区位于格什姆岛中部,占地约2400公顷,为伊朗8个哈拉森林中最大一块保护区。哈拉森林属伊朗国家保护区和国际环礁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为生物圈保护区,是直接建立在潮间带的独特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寿命约为3000万至4000万年,涨潮时树木的覆盖范围只能在水位(盐水)以上看到,树木其余部分都在水下;退潮时可看到红树林的树干和气生根。寒冷季节,保护区成为观鸟者的天堂。在格什姆过冬的鸟类数量约100多种,有杜鹃、白鹭、灰柳等。在当地方言中,“Harra”意为灰色红树林,据伊朗有关部门统计,全球1.5%的鸟类以及伊朗25%的鸟类会每年迁徙到这里。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相关海域

波斯湾

波斯湾(Persian Gulf)属印度洋阿拉伯海北部海湾,简称“海湾”,又称“阿拉伯湾”。地理位置位于霍尔木兹海峡西,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呈狭长形,为西北一东南走向。西北起自伊拉克阿拉伯河(伊朗称阿尔万德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长970千米,宽56~338千米,面积24万平方千米。波斯湾属半干旱半热带气候,其最深处约90米,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深度在西侧减少,只有10~30米。波斯湾北岸为伊朗地域,西岸和南岸的国家有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北岸有多条发源于扎格罗斯山脉的河流注入其中,除阿拉伯河外流量均不大,南岸几乎无淡水注入。波斯湾近海大陆架和深海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和供应地。波斯湾有60多个岛屿,大多靠近海岸。湾内多珊瑚岛屿大多属伊朗(36个),盛产鱼类和珍珠贝,是渔业和珍珠采集业的主要水域。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阿曼湾

阿曼湾(Gulf of Oman)又称“阿曼海”“马克兰海”,是印度洋向西亚陆地的延伸部分,位于海峡东南方向,北部是伊朗和巴基斯坦,东部为印度的达肯岛,西部为阿拉伯半岛,南面是阿拉伯海。阿曼湾是一个深海海盆,长约560千米,宽约320千米,最深处为3398米,平均深度2000米,是阿拉伯海出入波斯湾的唯一通道。伊朗位于阿曼湾沿岸港口有郭特尔港、贾斯克港、恰巴哈港等,其中,恰巴哈尔港是中亚各内陆国家通往公海最近的港口。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主要岛屿

格什姆岛

格什姆岛(Qeshm Island)是波斯湾最大的独立岛屿,属伊朗管辖。位于阿巴斯南20千米处,是阿巴斯港的天然屏障。蒙古人征服期间,图兰部落是该岛居民。公元1507年,葡萄牙人登上格什姆岛。1882年,英国在格什姆岛巴萨伊多奥村建立海军基地。伊斯兰革命后,1989年,格什姆岛成为波斯湾仅次于巴林(Bahrain)经济排名第二的岛屿。岛屿长112千米,宽11~33千米,面积1491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 397米。海岸有沙滩和红树林,是海龟、海豚等的栖息地。北侧海岸为沙滩,南侧海岸为沙滩、岩滩和珊瑚礁,气候湿热,海岸线曲折,沙滩开阔,海水纯净。岛上葡萄牙城堡建于1507年,坐落在俯瞰整个地区和大海的山丘上。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岛

霍尔木兹岛(Hormuz Island)位于霍尔木兹海峡东北方向,属伊朗管辖,距阿巴斯港18.5千米,距格什姆岛18千米。岛屿呈圆形,面积42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186米,岛上居民约3000人,岛上有葡萄牙人所建堡垒遗址。霍尔木兹岛以其丰富多彩的土壤而闻名,由于浅海作用,波斯湾沿岸形成厚厚的盐层,海岛中部可看到各种形式的盐结构。随着盐层逐渐崩塌,融入富含矿物质的火山沉积物造就了多彩的地质构造。页岩、黏土和富含铁的火成岩及超过70种矿物质,给霍尔木兹岛染上璀璨的红、黄和橙色,形成赭色溪流、绯红色沙滩及盐丘。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享加姆岛

亨加姆岛(hengam Island) 位于格什姆岛东南2千米处,距阿巴斯港43海里(80千米),属伊朗格什姆市管理。岛上居民约2500人,大部分以渔业和旅游服务业为生。亨加姆岛长9千米,宽6千米,面积33平方千米。岛上有一片具工业和食用用途的红壤,当地人称之为“盖尔克(Gelk)”。海滩上有一条50千米长的珊瑚带,银色海滩,五颜六色的山脉、鳄鱼公园及各种生物如海豚、印度瞪羚、埃及乌鱼、霍克斯比尔海龟、鲨鱼、棕榈树、无花果等是该岛特色。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拉腊克岛

拉腊克岛(Larak Island)位于格什姆岛以东18海里(33千米),距阿巴斯港33千米,属伊朗格什姆市管辖。岛屿呈圆形,长约10.6千米,宽约7 千米,面积48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138米。人口约2000人,岛上土地贫瘠,无农业活动,居民多以渔业为生。

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

阿布穆萨岛(Abu Musa Island)和大小通布岛Greater and Lesser Tunb islands)位于海峡西南口外,属伊朗格什姆市管辖。三岛间水域是大型油轮出入波斯湾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三岛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阿布穆萨岛面积最大,约35平方千米,距沙迦海岸约35千米,距伊朗海岸约45千米。三岛蕴藏红色氧化铁资源,周围海域分布油气资源。历史上三岛曾先后隶属于波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原居民多为沙迦、哈伊马角渔民。在阿联酋1971年宣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前两天,伊朗国王巴列维以护航安全为名派兵占领三岛。其中,占领阿布穆萨岛是根据与沙迦(Sharjah)统治者的一项协定,即规定该岛部分由伊朗控制,部分由沙迦(后来的阿联酋)控制。1979年初,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执政,伊朗方面宣称三岛在2500年前即为波斯帝国所有。伊朗军队1992年占领了阿布穆萨岛的其余部分,并从此控制了所有三个岛屿。伊朗、阿联酋关于三岛归属争端旷日持久,多次谈判未果。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穆桑达姆半岛

穆桑达姆半岛(Musandam Peninsula)是阿曼苏丹国北部一块飞地,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片宽70千米的土地隔开,距阿曼本土42英里(67.58千米)。穆桑达姆在阿拉伯文中意思为“铁砧”,因顶端部高耸入云的岬角形似铁砧得名。海拔2100多米高的哈贾尔山脉蜿蜒全境,至海边将半岛终端一劈为二,分成长度为15千米、20千米的两部分峡湾及众多小岛。1976年阿曼政府将穆桑达姆地区升为省级,省府设海塞卜。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埃奈姆岛

埃奈姆岛(Jazirat Ummal Ghanam),又名羊岛,属阿曼管辖。位于穆桑达姆半岛西侧,遍地赭红色岩石。南北长3.2千米,东西宽0.75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岛上筑有阿曼海军基地。以前一直是野羊出没的地方,故名羊岛。岛上曾经长期是海盗聚散之地,现为阿曼海军前哨基地,担负守卫霍尔木兹海峡的任务。

大、小库因岛

大、小库因岛均属阿曼管辖。大库因岛(Quoin Island),又名赛拉迈岛(Jazirat Salamah),位于海峡主航道东侧,意译为“平安岛”。岛上设有导航灯塔;小库因岛,又名宾娜图·赛拉迈岛,意译为“平安之女岛”。是一块很大的礁石,突出海面 20多米,礁上有一座灯塔和一座雷达,夜间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

主要城市

阿巴斯港市

阿巴斯港市(Bandar Abbas)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北部,是伊朗霍尔木兹甘省的省会及伊朗重要港口、工业基地和进出口贸易中心,为该省采矿、金属、造船、货物进出口经济特区。阿巴斯港市下辖4个城市和11个农村区。该市有伊朗最大海军基地和世界最大炼油厂。炼油厂年加工能力3200万吨,生产100多种石油产品,包括燃料油、润滑油、高级航空汽油和煤油等。阿巴斯地区蕴藏有铁、铜、铬和天然气等多种资源。阿巴斯港市海拔10米,气候温暖湿润,有两个漫长的温暖季节和一个温和短暂的冬天。全市人口58.83万人,居民按种族可分为:雅利安人、阿拉伯人、黑人和亚洲原住民。当地大多数人使用波斯语,被称为“Bandari”; 部分居民使用阿拉伯语和方言,主要为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格什姆市

格什姆市(Qeshm)是伊朗霍尔木兹甘省辖城市。市政府位于霍尔木兹海峡西北部格什姆岛东部,境域包括阿巴斯港、哈米尔(Khamir)和伦格港(Lengeh)以南的伊朗海域,范围东北至霍尔木兹岛,东起拉腊克岛,南至亨加姆岛,西南至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全市分为三个区域,下辖4个城市和7个农村地区。克什姆作为伊朗自由区商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伊朗在波斯湾的主要商业贸易服务港口和渔船、旅游服务中心。全市人口为11.78万人,当地通用语言有阿拉伯语、波斯语、班达里语(Bandari)、印地语(Hindi )和英语,本地居民大多是逊尼派穆斯林。本地人使用波斯语和班达里方言。

海塞卜市

海塞卜(Khasab)位于海峡南岸的穆桑达姆半岛顶端,是阿曼飞地穆桑达姆省首府,也是半岛人口最多的城市。2015年,穆桑达姆人口为4.1万,大多数居住在海塞卜。海塞卜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古代霍尔木兹海峡贸易中心。葡萄牙殖民时期,海塞卜是葡萄牙人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的港口基地;1624年后,海塞卜被阿曼人收回并控制至今。目前,海塞卜是阿曼的五个空军基地之一,有一个军民两用机场,可停降C-130型运输机和“美洲虎式战斗机等。海塞卜距离伊朗60千米,可通过船艇往来。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主要港口

阿巴斯港

阿巴斯港(港口代码:IRBSR)属伊朗。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北侧,水深10.5米。 港口始建于1627年,以当时在位的伊朗国王阿巴斯命名。20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原港受到破坏,另选老港之西约7.5海里重建新港。东防波堤有油轮码头,可泊94万吨级。阿巴斯港是中东线航线主要港口之一,是一个天然良港。 港区主要码头泊位11个,岸线长2020米,最大水深为12米。仓库容量为3万吨,货物堆场容量达10万吨。主要出口货物有铬矿砂、防锈漆、大理石、地毯、干果及杏仁等,进口货物主要有茶叶、糖、棉织品、谷物、火柴、化肥、毛织品及建筑机械等。海路南距霍尔木兹海峡内外连接点47海里,西距拉万岛油港195海里,至霍梅尼港535海里、科威特城529海里,东南距卡布斯港249海里,至科伦坡港1830海里。

哈伊马角港

哈伊马角(Ras Al Khaimah)属阿联酋。港口代码:AERAK(缩写RAK),海图号:3714。哈伊马角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出口,分为两块:北部一块滨临波斯湾;南部一块位于内陆哈贾杰尔山区,靠近阿曼湾。哈伊马角位于阿联酋东北角,是中东地区一个主要转口港。

战略地位

概述

海湾碳氢化合物的出口使霍尔木兹海峡成为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国际海峡。1973年“阿以战争”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抬升油价大幅上涨,显示了海湾石油的重要性,也表明海峡对全球经济意义重大。海湾地区目前提供约25%的全球石油需求来源,已探明石油储备约占全球2/3,天然气储备约占1/3。

霍尔木兹海峡是海湾石油经海上出口至世界各地的必经之地,还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全球约1/3的海运石油贸易依赖此海峡,平均每5分钟有一艘油轮驶过。霍尔木兹海峡被视为西方国家“海上生命线”和“世界油阀”“石油海峡”。美伊关系紧张时期,霍尔木兹海峡经常成为美伊相互示强的焦点。伊朗所处地理位置和所拥有军事力量使其具备控制海峡的能力。数十年来,霍尔木兹海峡一直是美伊冲突的见证者。

航道航线

1974年7月,阿曼和伊朗签订大陆架协议,划定两国海峡水域分界线。1979年,阿曼政府为防止污染及防备阿曼渔船在航道打鱼,将航道北移至距离穆桑达姆半岛10~12海里(18~22千米)。因伊朗一侧水浅,新老航道均在阿曼领海。新航道由两条宽3.7千米,水深100米的进湾航行线和出湾航行线及分离安全区组成。进入海峡的上航道在北,出海峡的下航道在南,航道间距离3.7千米,航道设有完备航标。阿曼部队和司令部除驻守在穆桑达姆半岛首府海塞卜外,还在埃奈姆岛上建有海军基地,每天都在监视着海峡的风云变幻。两条国际主航道可供载油量20万~30万吨的超大型油轮穿行,是波斯湾的海运“生命线”。

波斯湾石油主要出口东亚、南亚、北美、大洋洲和欧洲等地,目前通过海峡的油轮航线主要有三条:

  •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大西洋—欧美。

  •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东亚。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军事基地\冲突

霍尔木兹海峡周边军事基地众多,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富查伊拉、阿治曼、塞格尔港、哈利德港、拉希德港、米纳杰贝勒阿里等海军基地,迪拜和沙迦空军基地,阿曼盖奈姆岛海军基地和海塞卜空军基地;伊朗阿巴斯港海军基地,阿布穆萨岛反导和防空基地。大通布岛、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上还驻有伊朗导弹部队。美国在海湾地区拥有数十个军事基地,海湾八国除伊朗外均设有美军基地。美军中央司令部设在卡塔尔,美国第五舰队总部设在巴林,由15000多名水手组成,配有两艘航空母舰和数十艘其他船只及大量飞机。

海湾地区曾经发生过长期的政治紧张和冲突。比较重大的包括:无最终定论的两伊战争(1980-1988)、第一次海湾冲突中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1990一1991)、第二次海湾冲突中对伊拉克的入侵(2003)。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人类活动

霍尔木兹海峡自古为东西方商路的中继站,亚欧各国的贸易中心。13世纪前,中国广州到苏哈尔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路被称为“香料之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第三次远航终点为霍尔木兹港,之后第四至第七次远航都到访该海峡。14~16世纪,霍尔木兹岛上的霍尔木兹古城是波斯湾地区的贸易中心。

1509年,葡萄牙占领霍尔木兹港,控制了海峡地区。1622年,英国人夺得格什姆岛,支持波斯人夺回霍尔木兹岛,控制了海峡。1640年,荷兰殖民者占领了海峡北岸的格什姆岛和阿巴斯港。1891年,英国逐步控制了海峡南岸,并对海湾地区进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1908年英国在伊朗南部打出第一口油井,第二年成立英国-波斯石油公司,控制伊朗大部分地区石油开采权。英国对海湾地区持续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尔木兹海峡地区曾是英国海军基地。

1938年美国在沙特阿拉伯钻成第一口油井,美国四家石油公司组织了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从20世纪初至60年代,西方国家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从海湾地区获取大量石油。冷战期间,为遏制苏联发展,美国将中东国家拼凑成一个区域性军事集团,获得海峡地区实际控制权,建立多处军事基地。

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湾地区石油储藏量探明,海湾地区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霍尔木兹海峡成为国际石油运输通道。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卡塔尔等中东产油国的原油出口,均须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西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全球约1/3的海运石油贸易依赖该这一海峡,该海峡被称为“石油宝库的阀门”。两伊战争期间,海峡成为战场。1984~1988年,通过该地区的油轮频繁遭到袭击,全球原油价格一度因此迅猛上涨。1986年,美国海军宣布该海峡为全球16个海上航道咽喉之一。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海峡成为以美国为首多国部队舰船进入海湾的重要通道。

2008年初,美国声称五艘伊朗革命卫队快艇在海峡挑衅美海军舰只,双方几乎再次交火;2010年7月,日本“M之星”号油轮在霍尔木兹海峡遇袭。

2011年,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霍尔木兹海峡石油通过量约占全球海上石油运输总量35%,占全球石油贸易量20%,平均每天有1700万桶石油从霍尔木兹海峡通过。

2012年1月,伊朗威胁封锁海峡,以报复美欧出于核问题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2015年5月,伊朗船只向一艘悬挂新加坡国旗的油轮开火。

2016年,海峡原油流量1850万桶/日。EIA估计约80%的原油穿过此通道去往亚洲市场,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新加坡是主要目的地。

2016年,中国与伊朗签署一项新合同,将合作修建“格什姆石油码头”。将把“格什姆岛”打造成海湾地区石油生产,和石油产品储备领域的一个重要枢纽。

2017年,美国海军“马汉”号驱逐舰在霍尔木兹海峡向4艘伊朗军方舰船开火示警。2018年5月,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宣布将重启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对伊朗制裁。伊朗总统鲁哈尼暗示,如果石油出口遭到美国的“封杀”,伊朗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以切断中东的石油运输线。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数据:2018年,海峡日均原油流量2100万桶。占全球石油液体消费量的21%,占全球海上石油交易总量的1/3。同时,超过1/4的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LNG)通过该海峡。EIA估计,2018年,有76%的原油和凝析油进入亚洲市场。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是霍尔木兹海峡原油通过的最大目的地,占全年原油和凝析油流量的65%。

2019年2月,伊朗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进行代号为“守卫-97”的大规模演习。7月25日,英国海军开始派遣军舰护送“所有悬挂英国旗的船只”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美国政府呼吁盟友加入由美方主导的护航行动,多个欧洲国家担心入伙加剧海湾地区紧张局势;英国建议组建由欧盟主导的护航舰队,法国、意大利和丹麦支持英方的想法。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工业污染

上个世纪开始的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推动了整个地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导致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迅速上升。虽然在经济和社会上具有价值,但这种增长伴随着相关的环境成本。其中包括富营养化、生活污水的输入、工业废物的排放,包括来自大型海水淡化厂的盐水以及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栖息地的丧失。阿巴斯港市是典型受污染海岸环境之一,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和微量金属流入,码头导致通风缓慢。近年来,由于其战略位置,城市增长速度加快且范围广泛,工业区和市政区废水排放对沿海环境造成严重的富营养化和微量元素污染。

生态破坏

近岸海域工业区开发、土地开垦以及航道疏浚给海峡生态造成压力。珊瑚礁因人类采伐和污染遭到破坏、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常沦为狩猎运动的猎杀对象、城市扩张对滩涂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了极大破坏。波斯湾海域成为全世界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富营养化

城市和工业污水排放增加了微量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释放,是主要人为污染源。富营养化成为沿海生态系统的常见现象,并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有害赤潮频率和强度增加,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降低,机会主义物种占主导地位等,对该地区脆弱环境(包括海滩、盐沼、海草床、红树林和珊瑚礁)产生不利影响。

微量元素污染

海湾地区严重依赖海水作为海水淡化的淡水来源,而与海水淡化相关的排放物对接收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多重威胁,超咸水通常含有金属、缓蚀剂和杀生物剂等污染物,带来严重生物污染。

石油污染

在石油开采、运输的同时,波斯湾海域充满油性残余物和焦油球,海水受到严重污染,水域中的石油碳氢化合物和金属造成严重的石油污染。每年约25000艘油轮通过霍尔木兹海峡,造成一些油渣和焦油球污染;每年约200万桶石油从船舶及800个海上石油(天然气)平台压载水常规排放;在过去几十年,波斯湾北部发生两次大规模的石油泄漏。1983年两伊战争期间,诺鲁兹(Nowruz)石油平台遭到轰炸,导致约50万桶石油流入北部海湾;1991年1月海湾战争结束时三个科威特石油码头释放1000多万桶石油。在石油运输航道和海上石油钻塔附近,贻贝组织内石油残留量比未受污染水体中的贻贝高出100多倍,鱼类也同样受到影响。

新兴污染物

新兴污染物包括内分泌干扰和抗菌活性。微塑料(MP)也是海洋环境新出现的污染物。由于波斯湾海域盐度高、温度高、pH值低,当地水生生物生活在最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波斯湾的软体动物贝类含有MP,在捕食性物种中浓度较高,表明MP在食物网中的营养转移。消费可食用物种可能成为人类摄入微量塑料的来源。与开放式海洋系统相比,污染物带来的额外压力对海湾海洋环境的健康及粮食和饮用水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保护

波斯湾海水流动强劲而迅速,每1~3年,湾内海水就能彻底更新。这一水文特征意味着水流会将海湾水体中的石油及生活、工业和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海峡携带至阿拉伯海。大多数海湾国家都成立了渔民协会,规定了允许开采鱼类、贝类的渔民和渔船数量。在波斯湾北部,约有50家商业渔企、55家个体渔户和1100艘渔船设立禁捕期和区域、发展鱼类养殖业以保障鱼虾繁殖。海湾地区海洋管理计划主要是在海洋环境保护区域组织(ROPME)主持下运行。其核心项目于40年前启动,以结合水、沉积物和生物群化学报告来评估海洋环境状况,并在海湾地区广泛部署化学指导的海洋监测项目(通常仅限于主要与该地区石油和海水淡化行业有关的窄范围污染物)。经验表明环境健康评估及改善环境质量措施的设计实施最好在综合方法基础上,使用分析化学和对关键物种进行适当生物测量(代表生物复杂性的不同水平,例如亚细胞、组织和整个生物体),目前海湾地区已趋向于支持生物效应工具在整个区域海洋监测项目中的更广泛应用。

风景名胜

吉诺风景区

吉诺(Genow)山属扎格罗斯山脉,位于阿巴斯港市以北20千米处,高度2340米,分布​​面积350平方千米。吉诺风景区以热带和沙漠树木、山麓、乡村草原为主,有起源于热那亚山的吉诺温泉、木坝、唐溪谷、唐溪沟、帕库泉和卡拉尔石等景区和面积​​30公顷、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的热那亚水疗度假村。吉诺温泉距离阿巴斯东北34千米,完全被棕榈树包围,水温41~53℃,呈微绿色,含有硫磺并具治疗作用。

霍尔木兹海峡

印度教寺庙

印度教寺庙(Hindus Temple)位于阿巴斯港市,由居住在阿巴斯港的印度人于1310年建造。1300~1344年,他们在穆罕默德哈桑汗萨阿尔马利克统治期间从事商业活动。这座寺庙的建筑包括一个带有圆顶的长方形房间。 整体建筑设计受印度寺庙建筑的影响,圆顶的建筑风格及其周围的钟乳石使其与波斯湾和伊朗的其它圆顶不同。建筑中使用了珊瑚石、砂浆、泥、珊瑚石、厚厚的灰泥和路易斯粉笔等材料。 印度教徒是婆罗门的信徒(相信梵天和毗湿奴的人),这座寺庙属于毗湿奴。寺庙有婆罗门学校,在一些房间里可以看到一些宗教画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笛之神。

霍尔木兹海峡

拉夫特村

拉夫特村(Laft village)位于格什姆岛北部海岸,是伊朗一个典型的传统渔村。拉夫特村风塔和尖塔组成的屋顶景观,保留着波斯湾传统文化。村里有7座清真寺,居民区聚集在清真寺周围。拉夫特大清真寺是村庄中心,单尖塔清真寺象征逊尼派。村里的历史遗迹有纳德瑞堡(Naderi Fort)和葡萄牙城堡、两个圆形圆顶蓄水池、一个历史墓地及赛义德·哈桑·曼苏尔(Seyed Hassan Mansoor)、谢赫·穆萨(Sheikh Moosa)和谢赫·安达拉伊(Sheikh Andara'ie)的朝圣地点等。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查库峡谷

查库(Chahkooh)峡谷位于格什姆岛西部,是一个100米深的侵蚀岩石地貌。山谷四面有四个海峡,起初很宽,后来逐渐缩小,有的地方的间距只有半米左右。由于墙壁很高,其中几乎没有光亮。查库岩石类型是与扎格罗斯山脉有关的石灰岩(沉积岩),在长期水蚀作用和溶蚀作用下形成。山谷石壁上形成众多平行线及沟槽和各种形状的岩洞和壁架,在谷底形成溪流。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海塞卜城堡

海塞卜城堡(Khasab Castle)位于阿曼海塞卜港口附近。城堡是葡萄牙人于17世纪在一座古代古堡顶上建造的。1624年,阿曼人将其葡萄牙从海塞卜赶走。城堡曾被阿曼人用作军事基地对抗葡萄牙人,后成为城市监狱。城堡于1990年、2007年先后两次翻修,现已成为展览穆桑达姆历史文化的场所。城堡中心有一个圆柱形中心塔和一个方形外墙,院子里有三艘来自穆桑达姆北部库姆扎尔村的阿曼古船等。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库姆扎尔村

库姆扎尔村(Kumzar Village)是位于阿曼穆桑达姆半岛最北端的传统村落,村民有自己的方言,被称为“Kumzari”,由阿拉伯语、波斯语、英语和印地语等不同语言组合而成。游客进入本地区需要官方许可证。向大海延伸的巨大山脉是这个地方的景点。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重要事件

据美国五角大楼称,自2021年以来,伊朗扣押或骚扰了大约20艘悬挂国际旗帜的商船。

2023年4月,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扣押“优势甜”号油轮。5月,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扣押“尼奥维”号油轮。6月,三艘伊朗快速攻击艇在海峡包围一艘民用船只。

2023年5月,伊朗格什姆岛国际机场宣布将于6月16日开通首个飞往沙特吉达的航班。

2023年8月7日,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巴丹”号和两栖船坞登陆舰“卡特霍尔”号携带3000余名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员通过海峡抵达波斯湾。美国国防部宣布将向中东地区增派F-35和F-16战斗机及一艘军舰。对此,伊朗国防部宣布将在波斯湾海域岛屿进行军事演习。

注释

[a]

哈贾尔 (Hajar)山脉有阿曼“脊梁”之称,是伊朗扎格罗斯山脉的延伸。哈贾尔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岩石”。该山脉从穆桑达姆半岛山区延伸到阿拉伯半岛最东端的哈德角 (Ras Al-Hadd) ,绵延640公里,最后与大海融为一体,其主峰鲁斯加巴尔 (Ruus Al Jibal) 也位于穆桑达姆省。

[b]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出生在马其顿首都佩拉。18岁随父出征,20岁继承王位,成为马其顿国王。他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位13年中,东征西讨,先是确立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灭亡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巴比伦的庞大帝国。

[c]

阿曼苏丹国(Sultanate of Oman),简称阿曼

[d]

阿曼北部穆桑达姆省(Musandam)辖4个州,分别是穆桑达姆、达巴 (Didda,又译迪巴) 、布卡 (Bukha) 和马德哈 (Madha) 。马德哈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包围,是阿曼最北端和最小的州,霍尔木兹海峡在此入海。

[e]

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的挤压变形形成始于晚白垩世阿拉伯板块洋壳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褶皱冲断构造从北东部缝合带向南西方向伸展,并在上新世基本定型。扎格罗斯简单褶皱带沉积了厚层的沉积物,最厚可达到12 km,包括古生代的被动陆源沉积以及中新生代的前陆盆地沉积,是在由塑性岩层产生的滑脱面上所形成的挤压变形单元。

[f]

“弯弓”顶端是霍尔木兹岛,西北侧有拉腊克岛、格什姆岛、亨加姆岛等。西口外有大通布岛(Great Tunb)、小通布岛(Lesser Tunb)和阿布穆萨岛(Abu Musa Island),三岛踞航道要冲,有“海峡三闸”之称。

[g]

穆桑达姆半岛周围散落11个岛屿。

[h]

莫桑丹岛峡湾环绕,其中最大的峡湾艾尔芬斯东湾,长16千米,沿岸为900~1200米高石灰岩陡壁,与埃奈姆岛(Jazirat Ummal Ghanam)、大库因岛紧临主航道,是海峡航道的“天然前哨”。

[i]

波斯湾发源地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挟带大量泥沙,积年累月地向波斯湾里填积。据测定,其北岸正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移,近3000年来已向前推进了150千米。

[j]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拉伯国家就以“阿拉伯湾”代替“波斯湾”。这一用法在英语国家未被普遍采用。在对伊朗人讲话时,阿拉伯人往往仅以“海湾”称呼。

[k]

阿拉伯河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而成,长约200千米,下游的某一段是伊朗和伊拉克的界河。

[l]

在岩浆岩成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矿物质如赤铁矿、辉石、黄铁矿、石英、石膏、磷灰石和白云石中,霍尔木兹赭石矿是最重要的矿物之一。

[m]

1海里(n mile)=1.852千米(km);1英里(mile)=1.609千米(km) ;常用单位换算霍尔木兹海峡

[n]

这种方言中有一些阿拉伯语、卑路支语和英语借词。

[o]

伦格港(bandar lengeh),港口代码:IRLNG;阿巴斯港(bandar abbas),港口代码:IRBSR;基什岛(kish),港口代码:IRKI;格什姆岛(qeshm),港口代码:IRQEM;恰巴哈尔(chahbahar),港口代码:IR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