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黎族自治县,简称陵水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下辖的民族区域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全县总面积为1128平方千米。拥有1223平方千米的责任海域。陵水县下辖9个镇、2个乡,县政府驻椰林镇建设路156号。截至2022年末,陵水县常住人口为37.75万人,其中黎族人口18.15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名称来源、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运输、人文、风景名胜、知名人物、荣誉称号等介绍

中文名

陵水黎族自治县

英文名

Lingshui County

简称

陵水县

面积

1128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地理位置

海南岛东南部

地理坐标

北纬18°22'-18°47',东经109°45'-110°08'之间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海南省

行政类别

自治县

下辖地区

9个镇、2个乡

行政区划代码

469028

人口

常住人口:37.75万人(2022年)

方言

海南话、疍家话、海南苗语。黎族方言(哈方言、杞方言和赛方言)等

GDP

231.73亿元(2022年)

人均GDP

61402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25869元(2022年)

著名景点

分界洲岛旅游区、南湾猴岛、清水湾旅游区、海洋欢乐世界等

邮政编码

572400

政府驻地

椰林镇建设路156号

电话区号

0898

火车站

陵水站

政府官方网站

http://lingshui.hainan.gov.cn/外链

简介

陵水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平原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岸线全长118.57千米,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日照时长,阳光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充沛。陵水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今陵水县境域即为象郡外徼(边界)。隋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设置陵水县,归属临振郡,陵水县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置。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陵水县降为镇,并入万安县;明、清两代,陵水县均属琼州府所辖;1950年4月28日,陵水全县解放。1987年12月,陵水县改称陵水黎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隶属当时的广东省海南行政区,1988年,海南建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隶属海南省。

陵水县靠海吃海,海洋三次产业体系完善,在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基础上向海洋信息等高技术领域拓展。服务业在陵水县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陵水县四大主导产业。大数据、卫星导航、海洋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在陵水县已经形成一定基础。2022年,陵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1.73亿元,总量在海南省各市县中排名第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1.9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8.9:14.2:56.9。陵水县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方式并存,G223海榆东线、G98环岛高速公路、G361陵昌线等线路途经县境,海南东环高速铁路过境并设陵水站,县境内分布有新村港等港口。

陵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疍家文化独具特色。截至2023年9月,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县已有疍歌、黎族赛方言长调、黎族钱铃双刀舞等7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陵水县旅游资源丰富,分界洲岛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南湾猴岛、清水湾旅游区、海洋欢乐世界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下发通知,陵水黎族自治县获批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2020年7月,陵水县获评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名称来源

陵水县名称的来源,说法主要分为两种。

其一:隋大业六年(610年),陵水建县。其时古县城东北面有一条溪流,名叫陵楠河,又称陵栅水(即今港坡河)。远古时期的陵栅水两岸古木参天,奇花吐艳,百鸟争鸣,猿声不断,四季如春。首任知县执政时,与文人墨客商议,将“陵栅水”之简称“陵水”命县名。

其二:传说陵水境域内博吉峒古县城中有一口井,无论旱涝,井水澄清透明,水质清甜。井中有两只红纹小斑鱼,双双戏水,悠然自乐。这口仙井因能检验人的品德优劣,操行高低而闻名。不论王孙公侯,平民百姓,只要靠近这口井,是品德优良的,井水就显得澄清透明;是品德低下的,井水就呈现污秽浑浊。因此,老百姓就将此口仙井称为“灵水”,“灵水”谐音“陵水”,遂以此命县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陵水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唐扈三代为南交之地。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陵水境域为象郡外徼(边境)。

汉代,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平南越之后在海南岛上设珠崖、儋耳两郡,领十六县,陵水境域属珠崖郡山南县。初元三年(前46年),罢珠崖郡,以珠崖、颜卢之名并为珠卢县,隶属合浦郡。东汉建初元年(76年),废珠卢县置珠崖郡,仍属合浦。

隋唐至宋元

隋代,大业六年(610年),设陵水县,隶属临振郡。

唐代,武德五年(622年),海南置崖、儋、振三州,陵水隶属振州。龙朔二年(662年),海南增置万安州,改属万安州。[19]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海南属南汉,陵水仍属万安州。

宋代,北宋熙宁元年(1073年),陵水县降为镇并入万安县。元丰三年(1080年),复置陵水县,隶属万安军。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撤销万安军,隶琼州。绍兴十三年(1143年),复置万安军,还属万安军。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琼州路安抚司,陵水县隶属湖广中书行省琼州路安抚司辖地。至元初,县治所从陵水峒博吉李村迁至南山头(今陵水县椰林镇城东头村)。皇庆元年(1312年),县治所迁再次迁至龙头村海边,后迁至港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隶属广西中书行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万安军。

明清时期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万安军为万州,陵水县隶属万州。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升为琼州府,隶万州,属琼州府辖地。明嘉靖十八至二十年(1539年-1541年)万州、陵水境内的黎族那仁、那英、陈那任等人领导农民起义,与封建地主进行斗争。

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陵水县军田十八村的黎族同胞在首领黄有庆的领导下 举旗与清统治者进行斗争。并曾围攻陵水县城。起义延续至次年5-6月间,斗争遍及县全境和崖州一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升崖州为直隶州,降万州为万县,不管辖县,陵水县隶属崖州直隶州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陵水县隶琼崖绥靖处。民国二年(1913年),隶琼崖镇守府。民国三年(1914年),属琼崖道。民国十年(1921年)始,先后隶属琼崖善后处、琼崖特别行政区、琼崖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第九行政督察委员公署、海南特别行政区。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陵水县第一个党小组成立。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琼崖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四次攻打陵城,三次占领陵城创建政权,创建琼崖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陵水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侵华日军侵占陵城地区,日军占领陵城后,兵分多路向陵水县境内各地掳掠和淫杀,并先后在县境内建立起十多个军事据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陵水县民主政府成立,隶属琼崖临时民主政府东区行政公署;同年10月,隶属琼崖临时民主政府边海行政公署;12月,又归琼崖临时民主政府东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4月,陵水县全境宣告解放,隶属海南军政委员会管辖。

1954年1月起,陵水县划归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1987年12月,成立陵水县,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和海南建省筹备组管辖。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陵水县隶属海南省。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陵水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北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相连,西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与万宁市交界,西南部与三亚市毗邻,东南濒南海,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22'-18°47',东经109°45'-110°08'之间。县域南北长40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约1128平方千米,在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15位。陵水县拥有1223平方千米的责任海域,海岸线全长118.57千米,有包括椰子岛、分界洲岛、双帆石等26个岛屿。

陵水黎族自治县

气候

陵水县地处低纬度,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日照时长,阳光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充沛。陵水县多年平均气温为25.6℃,1月平均气温13.8℃,7月平均最高气温35.2℃。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60.3毫米,从地域上分,降雨量北多南少,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递减。从时间上看,有丰、歉年和旱、雨季之分,全年旱、雨季分明,每年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为旱季,5-10月为雨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80%以上。陵水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9.2小时,5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最大,为220.6小时;12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最小,为140.1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13.2毫米。5月份平均蒸发量最大,为145.2毫米,2月份平均蒸发量最小,为93.1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陵水县域内分布的地质构造主要有东西向的尖峰-吊罗构造带和九所-陵水构造带。其中尖峰-吊罗构造带横贯乐东、五指山、保亭、陵水和万宁等市县,东西长190千米,主要由感城-万宁断裂带和尖峰-吊罗断裂带等一系列东西向断裂带组成。九所-陵水构造带横贯乐东、三亚、保亭和陵水等市县,东西长100千米,由九所-陵水断裂带、崖城-藤桥断裂带和崖县-红沙断裂带等组成。

地层

陵水县境域内地层发育不全,主要分布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长城系。其中第四系全新统分布于县境内东南部地区,第四系烟墩组分布于县境内东南、南部地区,第四系八所组分布于县境内西南部地区。

岩性

陵水县位于海南岛三亚地层分区内,浅层地质结构简单,成土母岩,母质花岗岩占86.2%,砂页岩占0.5%,河流冲积物占2.3%,浅海沉积物占6.7%,滨海沉积物占4.3%。陵水县北部山地的成土母岩为云母岩和石英正长岩,西部丘陵母岩为石英斑岩和花岗岩闪长岩,中部为混合岩,东南部沿海平原为浅海沉积物和混合岩,砂页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文建岭、南湾半岛和北部的香水湾一带。

地形地貌

陵水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组成,西北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平原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峰为吊罗山三角峰,海拔1499.80米。东北部西南走向的吊罗山脉与西北部东南走向的七指岭山脉呈“八字形”相交于县域西北部,将东部浅海沉积平原以敞口围住,形成陵水盆地。盆地内部零星分布着两大山脉及其余脉延伸形成的孤丘和台地。

水文水利

水文

  • 河流

陵水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河共有150多条,流量大,落差高,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陵水河、都总河、金聪河、港坡河。

陵水河是陵水县水利资源最大的河流,其发源于保亭县的娥隆岭,总长77.01千米,陵水县境内长37.64千米,流域面积1096平方千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陵水县的群英乡、南平农场、本号镇、提蒙乡、椰林镇于水口港入南海,总落差1059米。该河支流较多,其中位于县境内的较大支流有金冲河和都总河两条。金冲河发源于陵水县和万宁市交界的西天岭、牛上岭,总长32.8千米,其中陵水县境内长22.04千米,流域面积126.8平方千米,自北向南流经岭门,于椰林镇桃源村汇入陵水河。都总河发源于陵水县与保亭县及琼中县交界的吊罗山脉白石岭,全长31.36千米,流域面积236平方千米,向西流经本号镇合口汇入陵水河。

  • 湖泊

陵水县主要的湖泊包括黎安潟湖、新村潟湖及小妹湖。其中黎安潟湖、新村潟湖位于陵水东南部,为两个天然形成的潟湖,其中黎安潟湖约10平方公里,新村潟湖约22平方公里。小妹湖位于距陵水县城25公里的吊罗山林区,是县域内最大的人工湖,库容4500万立方米,水面750亩,集雨面积80.7平方公里。

  • 海域

陵水县海岸线全长118.57千米,自然岸线长度约为83.48千米,管辖海域面积1898.9平方千米。境内以北的海岸属于潟湖型海岸,以南属于山区丘陵港湾海岸。境内海域潮汐平均潮差在1米左右,大潮差在2.5米左右。潮汐的大潮流速在0.5节左右,多为偏东南走向。境内海域日潮涨潮落两次,日潮为上午8-9时,夜潮为1-3小时。

水利工程

截至2022年,陵水县共有大小山塘水库60宗,总面积20856亩,其中,大中型水库有小妹水库、小南平水库、田仔水库、黎跃水库、走装水库、竹喇水库、墓山水库等,面积19056亩,小型山塘水库1800亩。

小南平水库位于金聪河上游,水库集雨面积为46.4平方千米,总库容5055万立方米,属灌溉用水水源;黎万水库集雨面积7.4平方千米,总库容475万立方米,属灌溉用水水源。

走装水库地处陵水县西部群英乡境内,距县城16公里,长3.5公里,高28.23米。坝顶长130米,宽5米,死水位30.5米,相应库容2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50.4米,相应库容1730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52.1米,相应库容2060万立方米。

黎跃水库地处陵水县北部本号镇境内,距县城30公里,该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坝高38米,顶长210米,顶宽6.5米,死水位129米,相应库容4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51.7米,相应库容2670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52.35米,相应库容2870万立方米。该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1000亩。

土壤

陵水县土壤类型多样,北部、东北部山区和西南部高丘地区主要属砖红壤,土壤肥沃,东南部与南部的滨海台地为沙质土和低丘。境内土壤基本上划分为四个土类(14个亚类,28个土属):一是花岗岩山地黄壤,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心土为黄棕色砂壤黏壤,底土坚实,呈块状结构;二是花岗岩砖红壤性红壤,该土质有机质含量高,心土呈灰黑色,有团粒结构,保水保肥性能好;三是花岗岩砖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呈块状结构;四是滨海沙土,土壤为沙土和沙壤土,地表多无覆盖物,保水保肥能力差,pH值在5.5-7.5之间。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陵水县土地总面积为110695.86公顷,其中耕地19988.54公顷,种植园用地32938.18公顷,林地36682.76公顷,草地125.7公顷,湿地2177.82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1104.47公顷,工矿用地347.32公顷,住宅用地6954.72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565.96公顷,特殊用地1269.1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051.6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318.49公顷,其他土地171.11公顷。

矿产资源

陵水县的矿藏资源较为丰富,有金属矿藏和非金属矿藏两大类。金属矿藏有钛、锆英石、独居石、金红石、硫铁矿、金矿等;非金属矿藏有瓷土、花岗岩等类。

  • 金属矿藏

陵水县钛铁砂矿总储蓄量为1200万吨,易开采的滨海砂矿占总储蓄量的15%,主要分布在光坡镇、椰林镇、黎安镇、新村镇、英州镇等地。可选性较差的残坡积砂矿占85%,主要分布在隆广镇、文罗镇等丘陵、山区一带。钛铁砂矿中主要伴生矿有锆英石、独居石、锡石和石英石等。陵水县硫铁矿主要分布在英州、文罗、隆广一带。贮藏在上泥盆统及上三迭统碎屑岩中,矿体似层状,透镜状。矿石以黄铁矿、磁黄铁为主,品位硫为10.2%-42%,铜为0.12%-0.83%,属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储量估计150多万吨。陵水县金矿一般分布在群英乡、英州镇一带,品位低,不易开采。截至2010年,储藏量300万吨。

  • 非金属矿藏

陵水县水晶矿分布在光坡镇、椰林镇一带。品位较低,开采效率不高。储藏量为200多万吨。陵水县瓷土分布在提蒙乡、本号镇一带。据预测,储藏量为160多万吨至200万吨之间。陵水县花岗岩主要分布在隆广镇、文罗镇、本号镇和群英乡一带,开采价值较高,可制石条、石砖、碎石等,截至2010年,估测该区域储藏量为145多万吨。陵水县黏质沙土主要分布在椰林镇、光坡镇、英州镇和提蒙乡、新村镇一带。该土质黏性较强,窑烧可制陶器、砖片等,计有储藏量150多万吨。

植物资源

陵水县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布规律,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从高山丘陵到低丘平原依次生长天然热带雨林,次生阔叶林、灌木林、工人林、栽培林等。

陵水县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主要是天然次生林,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结构层次复杂。县境内常见植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坡垒、铁棱、子京、花梨、陆均松、荔枝等400多种,同时还有沉香、海南粗榧、胆木、花梨、龙血树等药用植物1000多种。

水资源

  • 地表水

陵水县地表水主要有江河水、水库、塘堰水和雨水。县境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2.16亿立方米,全县每人平均拥有水量5576立方米。水力资源可蕴藏量为5.167万千瓦。其中,陵水河4910千瓦,南喜水3178千瓦,黎跃水库210千瓦,金聪河3500千瓦,英州河289千瓦,港坡河84千瓦。

  • 地下水

陵水县中部丘陵盆地井深5米出水,沿海平原井深2米出水,北部山区井深6米出水。地下含水层7-10米,浅层地下水总量2.92亿立方米,占径流量的22%。在沿海一带及低坑地,不少地下水流出地面,适宜于农业生产的灌溉。

海洋资源

陵水县拥有118.57公里海岸线、1898.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域、海岛、海湾、沙滩、潟湖等各类海岸地貌和海草、红树林、雨林、鱼类等多种海洋资源丰富。全县700余种海洋鱼类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40多种,包括马鲛、金枪、鸟鲳、青干、红鱼、金鲮、石斑、明虾、斑节对虾、扇贝、白蝶贝青蟹、螃蟹、琵琶蟹等。还包括紫菜、江离菜、马尾藻、麒麟菜等藻类。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陵水县植物种类繁多,全县境内野生植物有3800多种,仅吊罗山森林公园就有野生维管植物239科959属2127种。其中有坡垒、海南苏铁、美花兰、卷萼兜兰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有蝴蝶树、青梅、油楠、黑桫椤、油丹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2种。

陵水黎族自治县

动物

陵水县是海南省森林省森林生物性保存较好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是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生物基因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共有野生动物有300多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豹、巨蜥、海南山鹧鸪、穿山甲,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蟒蛇、猕猴等30余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以及17种海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陵水黎族自治县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陵水县共有国家森林公园1座,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分局(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1座,为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 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分局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区,地跨陵水、万宁、保亭、琼中四个市县,面积447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10.47%,其中核心保护区262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1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6.26%,是海南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239科959属2127种,包括坡垒、海南苏铁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以及海南梧桐、鸡毛松、海南粗榧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2种;野生脊椎动物5纲35目115科369种,包括海南山鹧鸪、海南长臂猿、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

陵水黎族自治县

  • 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包括新村潟湖、滩涂、河口区域,规划总面积为958.2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43.20公顷,湿地率98.43%。湿地资源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3类,有红树林树种18种,占全国红树林品种的50%,动植物资源丰富。

陵水黎族自治县

自然灾害

陵水县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旱涝灾害,以及台风雷暴灾害。

陵水县雨季一般集中在5-10月间,1-4月、11-12月为少雨季节,在此期间经常出现旱灾,疾病流行,危及农作物的生长。2015年1至5月,陵水全县总降雨量仅为108.5毫米,同时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1.4℃,蒸发量大,截至6月9日全县33宗水库蓄水总量仅剩3047万立方米,占全县水库总库容的14.3%。全县11个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3.06万亩。2010年10月,陵水县连续5天遭遇强降雨,给该县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13亿元,交通运输、通信、水利设施均受到毁损。

陵水县风灾主要是台风,每年5-11月为台风多发期。2023年10月18日,受第16号台风“三巴”影响,预计陵水等市县大部分乡镇将出现80-120毫米降水,局地将超过200毫米。

截至2023年,陵水县共有96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84处,占地质灾害总数87.50%;滑坡8处,占地质灾害总数8.33%;泥石流4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4.17%。陵水县地质灾害点类型以崩塌为主,其次为滑坡,泥石流相对较少。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的规模类型均为小型,其中特大型灾害为蒙水岭泥石流。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陵水县下辖9个镇、2个乡,共有116个行政村、585个自然村、1160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椰林镇建设路156号。

乡镇名称

统计用区划代码

下辖

椰林镇

469028100000

辖15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1个农场,72个自然村,243个村民小组

光坡镇

469028101000

辖7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101个村民小组

三才镇

469028102000

辖6个村委会,18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

英州镇

469028103000

辖17个村委会,93个自然村,157个村民小组

隆广镇

469028104000

辖9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

文罗镇

469028105000

辖6个村委会,57个自然村,71个村民小组

本号镇

469028106000

辖22个村委会,134个自然村,171村民小组

新村镇

469028107000

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7个自然村,83个村民小组

黎安镇

469028108000

辖6个村委会,8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

提蒙乡

469028200000

辖6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

群英乡

469028201000

辖4个村委会,31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陵水县主要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陵水县委员会

书记

吴海峰

陵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张隆挺

陵水县人民政府

县长

罗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陵水县委员会

主席

陈家江

以上数据截止时间:2023年8月1日

人口

人口

截至2021年底,陵水县总人口为38.64万人,其中男性20.1477万人,女性18.5011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9%;农业人口23.6301万人,非农业人口15.0187万人,分别占61.14%和38.86%;全年全县出生0.3728万人,人口出生率11.57‰;死亡0.424万人,人口死亡率13.16‰;人口自然增长率-1.59‰。

截至2020年,陵水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0630人,占21.65%;15-64岁人口为254348人,占68.28%;65岁以上人口为37533人,占10.07%。

民族

陵水是一个小聚居、大杂居的少数民族县份,主要民族构成为黎族、汉族、苗族,其中黎族是海南岛的原居民。截至2021年,全县黎族大约有18.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66%,苗族有三个村庄,约980人。陵水县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1448万人。

方言

陵水县汉族语言主要为海南话(海南闽语万陵片陵水小片),新村镇等疍家人群体中通行疍家话。苗族语言主要是海南苗语。黎族方言有哈方言、杞方言和赛方言。赛方言主要分布英州镇田仔、母爸、廖次,隆广镇丹录等地;杞方言分布在本号黎跃、芭蕉、什坡等地。哈方言分布在在英州镇北沟、五合、古楼等地;岭门居从事农业生产的村庄也均为哈方言,黎万作业区为杞方言。

宗教信仰

陵水县境内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截至2022年,佛教有3个合法佛教场所,分别是三昧寺、庆善庵、双榕寺,3个佛教场所都有住持掌管。三昧寺现有出家僧人3人;庆善庵现有出家僧人18名;双榕寺现有出家僧人有8人。基督教在县内共有8个基督教委托管理点,12个家庭聚会点,2个“以会带点”管理点。

  • 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陵水县已无从考查。据传,明代佛教兴盛,陵城地区曾建有三昧寺。清代不少人家自置“如来”“观音佛祖”神像在家中朝拜。解放初期,政府号召破除迷信,佛教活动被停止,许多庙宇被机关、学校占用,一些被拆除。“文化大革命”期间残存庙宇中的神像、佛像、家奉神像和祖先神主牌等被焚毁。70年代末,民间佛教活动开始恢复。有些地方重建庙宇,家里重置神龛、神主牌和神像,到2000年底,全县尚有佛教信徒500余人。

  • 道教

陵水县的道教庙宇多建于清代,民国时期,陵水已有职业道士,多为丧事做法事,驱鬼、消灾、祛病等。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科学、破除迷信,拆掉公庙,焚毁神像、神牌、道事很少。全县职业道士仅十余人,道事活动只是秘密进行。20世纪80年代后,陵水境内大多数庙宇重修,大做法事、算命、作斋、作福、卜卦活动有增无减。

经济

综述

服务业在陵水县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陵水县四大主导产业。陵水县其他主要产业包括以冬季瓜菜、热带林果业、海洋渔业为代表的现代特色农业;以大数据、卫星导航、海洋信息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同时陵水县靠海吃海,海洋三次产业体系完善,在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基础上向海洋信息等高技术领域拓展。

陵水县主要企业包括陵水黎族自治县生态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陵水黎族自治县城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陵水黎族自治县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陵水黎族自治县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陵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1.73亿元,同比下降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1.9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8.9:14.2: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402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9元。

第一产业

陵水县发展热带农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较好,截至2023年,全县热带农业品牌农产品注册商标总数达262个,其中6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芒果、荔枝、龙眼等13个农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陵水圣女果”“陵水荔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冬季瓜菜、热带林果业、海洋渔业三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十亿。

陵水具有热带鱼类繁育最适温度等自然区位优势,至今已有近30年的热带海水鱼类繁育历史。截至2022年,陵水可进行大规模繁育生产30多种海水鱼类,年产鱼苗量可达到10多亿尾、年产大规格鱼种数量可达到上亿尾,鱼类亲本、鱼卵、鱼苗、鱼种可供应至我国华南、华北等沿海地区。

2022年,陵水县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990710万元,分行业看,种植业完成产值554813万元,林业完成产值41078万元,畜牧业完成产值69351万元,渔业完成产值26128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64185万元。2022年,陵水县粮食作物产量5.26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4.15万吨,水果产量12.23万吨,其中椰子494万个,橡胶干胶1.04万吨,肉类总产量1.34万吨。

第二产业

陵水县工业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单一,产业链较短,主要靠混凝土、矿业等行业拉动。2022年,陵水县工业增加值45383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61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9122万元,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83848万元。

第三产业

陵水县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质量很高,其中最具优势的是热带海滨与热带森林,动物观赏与历史人文资源;还有温泉、岛屿、泻湖、人工湖、珊瑚礁、瀑布等。县域内组合了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8大类,28个亚类,6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

陵水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数据产业为基础,以陵水县海底数据中心、国际海缆登陆岸站、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依托,其中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实验区已经吸引了多所中国和欧美国家知名高等院校在华联合办学,并在陵水县设立独立学院和校区。

2022年,陵水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31.97亿元,其中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8亿元,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总额28.42亿元,餐饮收入总额7.96亿元,从经营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28.46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7.92亿元。全县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9862.2万元,同服务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8803.8万元。2022年陵水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51.46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游客人数354.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29亿元。

经济功能区

陵水县主要的经济功能区包括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陵水县低碳新型工业聚集区、陵水县现代热带农业生产基地及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

  • 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

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规划总用地209公顷,基于信息服务业发展方向及行业应用趋势,产业园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为:移动互联、云端物联、数字创意、服务外包。园区已列入海南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园区。

陵水黎族自治县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由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11个重点园区之一,园区规划范围12.72 平方公里,“多规合一”开发边界面积1059.42 公顷,总建设量不超过370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承载国际教育功能,二期主要承载教科产城融合发展功能。2022年6月达到入驻办学条件。

陵水黎族自治县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陵水县共有113所学校,其中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专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含2所民办),县直属小学3所,中心校15所,完全小学46所(含3所民办)。

2022年,陵水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8727人,初中在校学生16279人,同比增长5.8%,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6222人,全县公办幼儿园33所,幼儿园在园人数8584人。

位于陵水县境内的高等院校有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等。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是一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在海南省、儋州市政府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支持下创办的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际化创新型大学。过渡期办学地址位于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永久办学地址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

陵水黎族自治县

  • 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举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紧密围绕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要求,依托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科技学科领域优势,引进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工程学、基础科学、医学、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和学科资源,与学校“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一流学科群相融合,建设具有理工融合、医工融合、工文融合、工工融合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流本科专业。

陵水黎族自治县

医疗卫生

2022年,陵水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9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4个,卫生机构3个,乡镇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个,计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90个,民营医疗机构101个。陵水县共有医院病床196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544人,其中执业医师899人(含执业助理医师161人),注册护士1456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9人。

  • 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47年7月10日,位于陵文公路北侧,占地面积176亩,建筑面积34090.91平方米,目前编制床位420张。科室设置49个,其中临床科室24个,医技科室7个,行政职能科室18个。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全县40多万人口的主体医疗和保健任务,是本地区的医疗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中心和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中心。2021年7月21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南分院在陵水县人民医院揭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正式托管陵水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2022年1月6日新院区在黎安奠基,同时加盟青岛大学医疗集团。

  • 陵水县第二人民医院

陵水县第二人民医院是一家以心脑血管诊断治疗、外科创伤治疗、创伤急救、重症精神卫生为主要特色,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急救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运行一院两区管理模式,分别设置光坡院区与岭门院区,统一管理、技术互通,将打造成为特色鲜明,设备先进、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及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科技事业

截至2023年9月,陵水县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陵水北斗导航遥感应用研究院、陵水南繁产业发展研究院、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陵水实验站等。

陵水南繁产业发展研究院由陵水黎族自治县、大学院校、合作企业等单位共建,主要开展南繁主要作物核心种质创制与特色育种、南繁主要作物相关病虫害监测检测、信息服务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南繁繁种制种关键服务技术体系构建、南繁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南繁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

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9月,位于海南省陵水县英州镇,重点开展蓝海信息网络示范系统和中国电科海洋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并在示范系统建设的带动下,培育锚泊浮台、岛礁、机器鱼等特色装备产品,面向军、警、民各类用户提供基础设施运营、重点应用系统集成服务和海洋信息应用服务。2021年以海信院为依托单位申报海南省院士工作站,现已获海南省科技厅正式授牌,将从先进海洋网络信息体系研究、先进海洋技术装备开发设计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2023年6月1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陵水实验站在海南省陵水县英州镇正式挂牌设立,该站致力于促进海南农业科技创新交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将农业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陵水县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含社会民营团体)9个;文化总馆1个,分馆11个;公共图书馆总馆1个,分馆12个;博物馆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3%。开展文艺下乡、琼剧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共90场次。

  • 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

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中山东路22号,成立于1983年11月25日,系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基础上辟建而成。现已拥有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琼山会馆)和陵水县农民协会旧址(顺德会馆)两个开放场所。自开放以来,年平均参观人数在10万人次左右,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陵水黎族自治县

  • 陵水县图书馆

陵水县图书馆创办于1950年,2007年,县图书馆迁入县文化综合楼,馆舍面积1800平方,开设图书外借区,报刊阅览区、少儿借阅区、视障阅览区、公共电子阅览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等读者服务区。截止2013年底,有馆藏纸质图书9万多册,报刊270种,电子图书32万册,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70台。

陵水黎族自治县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陵水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053名,体育类协会社会团体30家;体育场地面积为266.93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7.1平方米;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为44.2%。全年共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国家级8项,省级9项和县级7项。在2022年举办的海南省第六届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暨第十四届海南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中,陵水县运动员获得获6金2银10铜的成绩。

陵水县主要的体育场馆是陵水黎族自治县海航体育场,海航体育场主体建筑坐南向北,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整体布局呈椭圆形,建筑面积4175.87平方米。总投资4500多万元,主要由海航集团冠名捐资兴建。整个场馆分观众区及活动区,观众区设有200个座位的主席台和9800个观众坐席。

陵水黎族自治县

环境保护

2022年陵水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86.2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7.06%。绿地面积为467.5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100.67公顷,附属绿地面积为226.01公顷,防护绿地面积为32.47公顷,区域绿地面积108.38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5.63%。陵水县城区人口为8.27万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17平方米。

2022年陵水县造林绿化面积207.45公顷,森林覆盖率61.51%,同比增长0.01%。自然保护地6个,面积共72049.87公顷。其中国家公园1个,面积20900公顷;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和自然公园4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面积51149.87公顷。

截至2022年底,已陵水县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7座,其中英州镇、光坡镇、隆广镇、本号镇、新村镇、椰林镇、教育创新试验区各1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已封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陵水县生活垃圾保洁收运处理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进场量达到20.43万吨,其中县城区生活垃圾6.07万吨;乡镇生活垃圾14.36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陵水县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4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2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5.3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0.47万人。2022年,陵水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平均278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3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710人,城乡特困供养人数1387人。2022年,陵水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74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2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8%。截至2022年末,陵水县内共有养老机构5家。

交通运输

综述

陵水县的交通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方式并举的“三足鼎立”局面。境内有G223海榆东线、G98环岛高速公路自东北向西南从穿境而过,东北至海口196千米;西南至三亚市60千米;沿G361陵昌线西至五指山市91千米。海南东环高速铁路过境并设陵水站,分布有新村港、水口港、港门港、港坡港等港口。

公路

陵水县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要通道,贯通全县、辐射各镇、连接周边市县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20年底,陵水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642.15千米,公路网密度145.58千米/百平方千米。

陵水县公路中,按公路行政等级划分,境内有国道3条(含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6.32千米,省道3条,通车里程51.30千米,县道11条,通车里程95.75千米,乡道通车里程267.69千米,村道通车里程1101.09千米。省道及以上公路里程177.62千米,占全县通车里程的10.82%;省道以下公路里程1464.53千米,占89.18%。按公路技术等级划分,境内有高速公路47千米(海南环岛高速公路),无一级公路,二级公路84.86千米,三级公路19.95千米,四级公路1475.67千米,等外公路14.66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仅8.03%。

铁路

2010 年,海南东环铁路建成,贯穿陵水全境,县域范围内线路长度为67.9公里, 设有陵水站一处。

  • 陵水站

陵水火车站位于陵水县城,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粤海铁路公司管辖,占地约6.5公顷,业务性质为客运站,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距三亚站66公 里,距海口站242公里。2019年,陵水站旅客发送量 195 万人次,旅客吞吐量384万人次。

航运

陵水县东南沿海分布着新村港、水口港、港门港、港坡港等港口。新村港为国家一级渔港,是海南省重点渔港之一,港内设有1个旅游码头,4个吨位级码头,全港可容纳500艘60吨位以上渔船停泊。港内还设有一个旅游码头。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2月,陵水县有公交线路42条,全县585个自然村全面通车,城乡公交线路2千米内通车率达100%。2017年6月,陵水县正式引进共享单车,并将其作为便捷的城市职能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首批在投入500辆职能共享单车,以动车站、海韵广场、文化广场、中心农贸市场等12个摩拜单车停放点作为先期试点。

人文

综述

陵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疍家文化独具特色,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疍歌、黎族赛方言长调、黎族钱铃双刀舞等7项被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9月,陵水县已有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港村遗址、军屯坡珊瑚石椁古墓群等11处海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水县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名称

批次及年份

年份

级别

时期

类别

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第六批

2006年

国家级

1927年-1928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第一批

1994年

省级

陵水县苏维埃农民协会旧址

1926年

革命旧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大港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石贡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军屯坡珊瑚石椁古墓群

古墓葬

陵城日军营房

现代

近现代重要建筑和遗迹

桥山遗址

第三批

2015年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坡落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张鸿猷故居

古建筑

陈氏老屋

古建筑

陵水县东区农民协会旧址

1926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历史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

  • 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陵水苏维埃旧址原为琼山会馆,始建于民国十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海南第一个红色政权——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就在此诞生。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馆内主要陈列《碧血陵河——陵水县苏维埃革命斗争史》,包括《残夜盼晓》、《琼岛星火》、《创建政权》、《血染陵河》、《英魂不朽》和《老区崛起》六大单元,展示陵水县苏维埃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新时期陵水的新变化。2006年5月25日,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水黎族自治县

  • 大港村遗址

大港村遗址是陵水黎族自治县乃至海南省的一处范围较大、文物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一步挖掘出了可以为研究海南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性质和年代等方面提供重要线索的宝贵资料。

陵水黎族自治县

  • 张鸿猷故居

张鸿猷故居始建于清乾隆末年,原来是海南琼山籍人士张鸿猷的祖父在清末年间举家迁居陵城后建造,1990年7月被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鸿猷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丁酉科考中拔贡,作为贡生,他在光绪末年奉命将创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顺湖书院,改建成陵水县顺湖高等小学堂,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担任校长,不久升任陵水县劝学所所长,负责全县的学校教育。

陵水黎族自治县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9月,陵水县已有新村镇疍家渔村(海鹰村、海燕村、海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陵水的疍家渔村里生活着不少疍家人,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福建、广东一代,靠打鱼为生,以舟楫为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与传统居住在海上不同,如今的陵水疍家人除出海打鱼、渔排养鱼外,还“登陆”居住,逐渐开启新的生活方式。

陵水黎族自治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9月,陵水县已有疍歌、黎族赛方言长调、黎族钱铃双刀舞等7项被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陵水县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

类别

疍歌

传统音乐

黎族赛方言长调

传统音乐

黎族钱铃双刀舞(琼中咚铃伽,陵水钱铃双刀舞)

传统舞蹈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含麻纺织、絣染、双面绣、龙被织造)

传统技艺

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

传统技艺

黎族藤竹编技艺

传统技艺

海南粉烹制技艺(海口海南粉烹制技艺,陵水酸粉烹制技艺)

传统技艺

参考资料来源

  • 疍歌

疍歌是疍家人通常用粤语演唱的民歌,一般被称作疍家渔歌或咸水歌。疍家人是一个古老的群体,目前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地。他们历史上过着“以渔为生”“舟楫为家”的生活,迁移到哪里,就把疍歌传唱到哪里。史料记载,海南三亚一带的疍家人在明清时期已经存在。他们从中国大陆自北朝南浮舟而来,当地疍家人在语言习惯、生活风俗等方面颇具特色,所唱的疍歌尽显南海风情。

陵水黎族自治县

  • 黎族钱铃双刀舞

黎族钱铃双刀舞,在陵水一带的黎寨,称为黎族钱铃双刀舞;而在琼中县黎族居住地区,因舞蹈使用的簸箕、钱铃、尖刀三种道具的黎语音译为“咚铃伽”,得名琼中咚铃伽。黎族钱铃双刀舞是模仿比武场面的舞蹈,从黎族“合亩制”时就兴起,有古、奇、险、绝的四大特征,它是黎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黎族钱铃双刀舞与琼中咚铃伽动作基本相似,都是双人舞,一人手持双刀,一人手持钱铃棍。区别在于,琼中咚铃伽限定在簸箕内舞蹈。

陵水黎族自治县

  • 黎族藤竹编技艺

海南黎族编织技艺历史悠久,黎族的藤竹编织技艺可分为藤编、竹编和草编三大类。工序皆可分为采集原料、处理原料和编织器物三大步骤。黎族人将藤竹编器物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地方,主要流传于海南陵水、保亭、乐东、昌江、五指山、琼中、白沙、东方等民族地区市县。2010年,黎族藤竹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陵水黎族自治县

地方文化

疍家文化

疍家人是汉族特殊族群,分布于陵水县新村镇海鹰、海燕、海鸥三个村庄,其是水上居民,以海为田,以舟楫为家,专以在海上采珠捕鱼为业。疍家人的生产生活习俗主要表现在古代“以船为家”,全家人吃住在船上,并在港口水浅的沙滩上用木头和茅草搭建茅草屋(“高脚房”),主要生产方式是造船捕鱼,方式主要有撒手网、放钓钩、放杠删网、放流刺网、围网等。疍家人在婚恋、节庆等方面有独特的习俗。陵水是目前全海南岛疍家人聚居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约有3000多户1.5万人,新村港也是海南疍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疍家部落”。

陵水黎族自治县

黎族文化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文化丰富多彩,其中黎族妇女的纺织绣知名度高,尤对于木棉的纺织更是独具匠心。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各方言区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历史上曾经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黎族多同姓聚居。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隆闺”是黎寨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房屋建筑形式,黎族青年成年后(一般十几岁)就自行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父母家旁或村边搭建仅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即“隆闺”供自己居住,它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吹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玩隆闺”是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恋爱习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后常在“隆闺”约会,经过一定时间,情投意合的双方常能终成眷属。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些民间文学中,如《大力神》《鹿回头》《勇敢的打拖》《甘工鸟》《五指山大仙》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记录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爱憎情感。

陵水黎族自治县

民俗活动

  • “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是民间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的节日。传说,远古时代,人类遭遇洪荒灭顶之灾,一对青年男女躲在葫芦瓜中随洪水漂流到海南岛。为繁衍人类,他们在三月三这天对歌成婚,繁衍黎族后代。这一天,各地黎族人自发聚会,敲锣打鼓、唱歌跳舞、祭拜祖先。这一天也是黎族青年男女相识相知的大好机会,相互爱慕的男女青年在这一天互诉衷肠,赠送定情礼物,通宵达旦对歌,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198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省人民政府同意“三月三”为黎族传统节日,黎族人民放假两天。海南省政府每年轮流在全省各少数民族市县开设主会场,欢庆节日,“三月三”节已被公布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陵水黎族自治县

  • 禾斋节

禾斋节是苗族一个古老的节日,在农历六月初七举行。由斋主主持做斋。斋主由众人提名,由道公决定,并用同样方式决定文、武道公各一人主持作斋。在做斋前夕,由上述三人向各家凑钱、米、鸡和香,买“金银元宝”等。一切准备好,由两名选定的道公和其他十多名小道公,到村中较宽的场地上去,先设坛,文武道公分别写下各自的公衔,并用3个碗盛满灶灰当香炉。另用纸条浸油烧灯。然后在每个公衔之前陈列祭品,当晚文、武道公全体出动,敲锣打鼓,边跳舞边念经。文道公的一举一动都温文缓慢,而武道公的步伐则快速有力。全村男女老幼围着欣赏,道公们每念完一节和跳完一节,即焚化“元宝”一次和斋文纸一张,一直到天亮。最后再焚化“金银元宝”谢神。随后选出两名男子扛着装有一把稻谷的竹箩,由小道公们敲锣打鼓送至斋公家的谷仓里,到达斋主的宅门,选两个妇女出门迎接,并与扛箩的两个男子互相对唱。意思是把禾神召回,当年一定能获丰收。

陵水黎族自治县

  • 祭拜妈祖

在海南疍家人中受到格外尊崇的是妈祖,形成了特色的妈祖文化。妈祖被誉为海上人保护神,这也正是泛舟江海的疍家人所最需要的。所以,妈祖在海南疍家人中有最广泛的信众。在海南疍家人现在主要的集聚地,都能发现妈祖庙,如海口白沙门上村的天后宫、三亚蜈支洲的妈祖庙、陵水新村的三江庙,主要供奉的都是妈祖。每年元旦,祭拜妈祖成为许多疍家人必不可少的习俗。在陵水新村港居住着许多疍家人,每年临近元宵节,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迎接妈祖的仪式,历代相传。

陵水黎族自治县

饮食

陵水县汉族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上、中午为稀饭,晚上再煮干饭,以大米为主,番薯为辅。荤食主要有家禽家畜和水产品,蔬菜有白菜、空心菜、苋菜、韭菜、豆角、辣椒、茄子、青瓜、苦瓜、莲藕、竹笋、萝卜等,种类繁多。

陵水县黎族的粮食以稻米为主,次为玉米、番薯、木薯等,有大米饭、山栏米饭、竹筒饭、番茄饭、南瓜饭、黄姜饭、玉米饭、山薯饭、山果饭、糯米粽和糯米饼。有用冷开水或肉汤把刚煮熟的干饭冲调成稀饭的习俗。常吃的菜有雷公根、南瓜、木瓜、葫瓜、白菜、野菜、扁豆酱、雷公笋、鱼茶、肉茶、喃哆、山茶、鱼、虾、田螺、蛤类等。

  • 陵水酸粉

陵水酸粉起源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是一种热拌粉。陵水酸粉是当地人用自产的米制成的一种粉丝,加入特制的配料(特制的卤汁和醋汁,配以沙虫、牛肉干、鱼饼、鱿鱼丝、花生米、韭菜和香菜等佐料),搅拌均匀即成酸辣甜香、味道鲜美的陵水酸粉,令人回味无穷。2009年,陵水酸粉制作技艺入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陵水黎族自治县

  • 疍家海鲜面

疍家海鲜面以五花肉、虾仁、墨鱼、鸡蛋为主要食材,辅以秘制海鲜酱、虾油,再搭配韭黄、芹菜、韭菜、木耳等,是一款独具风味的疍家特色面食。

陵水黎族自治县

  • 酥角粑

酥角粑是陵水三才镇的特色小吃,以糯米粉、花生粉为主料,辅以椰子丝,油而不腻,香味醇厚。

陵水黎族自治县

地方特产

  • 陵水圣女果

陵水圣女果,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陵水圣女果颜色呈红色,着色均匀、色泽鲜艳,大小均匀、呈椭圆形,口感清甜。理化指标:单果重13-26克,可溶性糖含量≥7.3%。2016年陵水圣女果正式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陵水黎族自治县

  • 陵水光坡土鸡

陵水光坡土鸡因生长在光坡镇一带而得名。光坡土鸡养到4个月就要阉,一般在坡地和林地放养,吃草、虫子以及各类野果,这样放养后的土鸡肉紧凑、皮质嫩。光坡鸡皮油黄发亮,厚实鲜美,肉松韧适中,香甜有味,有嚼头。

陵水黎族自治县

  • 陵水莲雾

陵水莲雾果大,呈钟形,成串聚生;果皮蜡质、有光泽,呈深红色;果内空腔,果肉略呈海绵质,风味好,脆、甜、无渣。它性味甘平,有润肺、止咳、除痰、凉血等功能。品种含有黑金刚、大叶红、黑珍珠等。陵水海岛红莲雾含糖量高、口感好、海绵状极少,因口感佳、品质优良。

陵水黎族自治县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陵水县分界洲岛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南湾猴岛、清水湾旅游区、海洋欢乐世界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3年6月,陵水黎族自治县共有海南省椰级乡村旅游点11个,其中本号镇大里生态乡村旅游点(什坡村小妹村)和英州镇赤岭村(疍家风情渔村)被评为五椰级乡村旅游点。2022年陵水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51.46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游客人数354.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29亿元。

陵水县AAA级以上旅游景区

景区名称

评级

分界洲岛旅游区

AAAAA

南湾猴岛

AAAA

清水湾旅游区

AAAA

海洋欢乐世界

AAAA

椰田古寨

AAA

陵水县海南省椰级乡村旅游点

本号镇大里生态乡村旅游点(什坡村小妹村)

五椰

英州镇赤岭村(疍家风情渔村)

五椰

文罗镇坡村红色旅游主题公园(坡村)

四椰

光坡镇红角岭农家乐乡村旅游点(坡尾村)

四椰

光坡镇岭门农场黎万村(云上牛岭)

四椰

文罗镇乐天归心居乡村旅游点(老洋村)

四椰

光坡镇光坡休闲旅游点(米埇村)

三椰

群英乡芬坡村乡村旅游点(芬坡村)

三椰

提蒙乡鸭塘夜色乡村旅游点(远景下旺村)

三椰

三才镇朝美生态乡村旅游点(朝美村)

三椰

本号镇乐利生态乡村旅游点(乐利村)

二椰

参考资料来源

重要景点

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

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是中国首家海岛型国家5A级景区,是集海底、海上、空中为一体的立体型、多资源旅游景区。分界洲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岛的北面是热带海洋气候,南面却是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湿在摄氏24.8℃。岛上常年罐木丛生,林阴翳地,岛的东、北、南三面怪石林立,岛的西面是一片洁净的沙滩。岛上辟有“鬼斧神工”“大洞天”“剌桐花艳”等20多处自然景观,并有暗礁潜水、峭壁潜水、沉船潜水、海上摩托艇、海底漫步、海上拖伞、沙滩酒吧等独具特色的海上娱乐项目。

陵水黎族自治县

清水湾旅游区

清水湾旅游度假区位于海南岛东南部陵水县英州镇,全年平均气温25.9℃,气候温润宜人,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海岸线长约12公里,海水能见度高达25米,沙滩平缓涉水200米远,水深不过2米,水清沙白,是世界顶级的天然海滨浴场。海洋水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海洋水质标准,海水透明度好,潜水能见度较高,有少量珊瑚和大量的管虫分布。

陵水黎族自治县

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

南湾猴岛位于海南省陵水县南约14公里的南湾半岛。它依山傍水,三面环海,形状狭长,总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大小12个山头连绵起伏。山上大小岩洞无数,奇岩怪石嶙峋。南湾猴岛上的动植物物种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5%,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全岛生长着茂密的阔叶林和灌木丛林,四季花果飘香,风景秀丽,气候怡人。岛上生活着近1500只猕猴,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南湾猴岛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热带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

陵水黎族自治县

知名人物

  • 廖纪

廖纪(1455年-1532年),明朝名臣、政治家,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历任太仆少卿、太常卿、吏部左侍郎、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主持兵部期间,整顿武备,严明军纪,颇有政声。著有《庸学》《论孟》《四书管窥》《少业毛诗》《童训》《沧州志》等数十卷。

陵水黎族自治县

  • 陈那任

陈那任(生卒年不详),黎族,陵水县廖二峒人。明嘉靖十八年(1539),率领廖二、岭脚、黎亭、郎孟四峒黎族人民起义,得到陵水汉族人民和万州鹧鸪等峒的黎、汉族人民的支持,声势非常浩大。起义军四处出击,历时5年。后因官军不断增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黎族起义军被打散。

  • 李玉合

李玉合(1937年-1989年),陵水县椰林镇桃丛村人,曾任陵水县公安局副局长,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9次被评为优秀公安工作者、3次受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嘉奖。1989年8月5日,岭门农场水通村杨仕忠等人冲击岭门农场派出所后逃跑。李玉合接到追捕逃犯的命令后,带领公安干警到水通村围捕杨仕忠。在抓捕中,李玉合不幸中弹牺牲。同年9月5日,海南省公安厅给他追记一等功,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陵水黎族自治县

荣誉称号

陵水县部分荣誉称号

荣誉名称

获得时间

授予单位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201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

2019年3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7月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0月

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21年9月

国家体育总局

2023中国最美县域

2023年6月

中国最美县域评价课题组

注释

[a]

2012年,海南省对之前公布的4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了清理和调整。经海南省政府同意调整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72项),同时原公布的海南省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名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