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镜芙(1930年1月—2023年10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领域专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潘镜芙的:人物经历、主要成就、主要论文、任职经历、个人生活、人物相关、荣誉与奖项、人物评价等介绍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日期

1930年1月

去世日期

2023年10月8日

职业

舰船设计师

任职机构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出生地

浙江湖州

去世地

上海

职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副所长

所获奖项

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主要成就

中国舰艇由直流电改为交流电;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简介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1948年,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1955年,潘镜芙调往一机部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工作,参加舰艇的设计工作;1965年,潘镜芙主持中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工作;80年代中期,潘镜芙担任我国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1995年,潘镜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底,88岁的潘镜芙从七〇一所退休;2023年10月8日,潘镜芙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潘镜芙曾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历任该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驱逐舰总设计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8年,潘镜芙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和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潘镜芙成功主持设计了中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1941年,潘镜芙随家迁往苏州,先后在苏州乐群中学和苏州中学读书;1948年,考入浙江大学学习电机专业;1951年夏,潘镜芙到东北抚顺石油总局和抚顺机电厂实习;1952年9月,潘镜芙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工作。

潘镜芙

工作经历

1955年,潘镜芙调到一机部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工作,参加舰艇的设计工作;1962年,潘镜芙主持65型火炮护卫舰的电气部分设计;1965年,潘镜芙受命主持中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工作,首次在051型驱逐舰上安装舰上导弹,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等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1971年至1975年,潘镜芙跟随中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舰进行扩大试验;70年代后期,潘镜芙作为总设计师,率领团队攻克了远洋航行中油水补给等难题,为中国海军编队设计了一艘指挥舰051Z型“合肥号”导弹驱逐舰。

80年代中期,潘镜芙担任我国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1994年和1996年,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中国新一代052型导弹驱逐舰112号哈尔滨舰和113号青岛舰相继完工并交付海军使用;1995年,潘镜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0年代后期,潘镜芙逐渐从技术一线转入幕后;2002年12月,潘镜芙以舰船专家身份向中央领导作了专题建言,将“瓦良格号”改装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2018年底,88岁的潘镜芙从七〇一所退休。

潘镜芙

2023年10月8日,潘镜芙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1962年,中国国自行研制第一艘护卫舰,当时全国上下所有船舶采用的还是直流电制,负责电气设计的潘镜芙首先提出要将直流电制改为更可靠、更经济的交流电制。之后,中国其他各型号舰艇的建造均延续采用了交流电制。

20世纪60年代后期,潘镜芙在舰船研究院的支持和组织下,与兄弟研究所一起,进行舰炮、反潜系统的论证和设计,与航天部三院进行技术协调,确定舰舰导弹系统的组成与布置,确定了各武器系统的组成、功能、装舰要素和布置安装;解决了系统内设备间的精度指标分配;确定了系统内外的机械和电气接口,制订了接口协议;解决了导弹、火炮发射时火焰温度、气浪、噪声等防护问题;首次在水面舰艇上解决了舰载武器系统装舰的各种技术问题,为武器装备按系统研制,舰舰导弹系统装备水面舰艇作了开拓性工作,对驱逐舰这样的大舰,如何进行航行试验也是新问题,和海军多次交换意见后,对首制舰总体性能和武器系统进行了大规模试验。

80年代初,潘镜芙在参观国外驱逐舰,并与国外厂商进行技术谈判后,组织制定了采用国外引进或国内自行研制装备的多种驱逐舰设计方案,供领导机关决策,这些方案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即提高舰的作战能力。潘镜芙认为要提高舰的作战性能,首先要在武器系统上作改进,在驱逐舰已形成单个武器系统后,要进一步将舰上武器和电子装备形成有机作战联系的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以有效提高作战指挥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和舰的作战能力。

潘镜芙成功主持设计了中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在驱逐舰的总体设计、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和电磁兼容等高新技术领域完成大量开拓性工作,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提高中国海上防御作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主要论文

年份

论文题目

发表刊物

2016年

《水面舰艇作战系统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舰船研究

2010年

《水面舰艇研究设计技术发展的思考》

舰船科学技术

2006年

《水面战斗舰艇的发展展望》

上海造船

2005年

《水面舰艇的发展和展望》

船舶工程

2003年

《对21世纪水面舰艇发展的展望》

中船重工

2001年

《水面舰艇和舰载雷达的发展展望》

中国雷达

2001年

《驱逐舰试验工作中的创新过程和体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年

《高科技壮大21世纪水面战舰》

瞭望新闻周刊

1999年

《新型驱逐舰研制中的经验和体会》

舰船科学技术

1989年

《舰载作战系统的研制工作》

船舶工程

(以上仅列举部分代表性论文)

任职经历

职务

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

七〇一所三室副主任

个人生活

梦想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七岁的潘镜芙不得不同家人一道乘着小船逃往上海。“到黄浦江的时候是晚上,我看见了一片灯光,都是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大船,没有我们自己的大船、军舰。当时虽然年纪很小,可是我想,如果长大以后能够造军舰多好啊!”这成为潘镜芙“铸舰梦”的起点。

习惯

1970年底,潘镜芙与来自701所的一帮设计师一直吃住在船上,当时所有设计人员都有一个特殊习惯:大家的外套上口袋都特别多。出去跟船实验时,一二十个人,每人都是一个口袋装苹果,一个口袋装咸菜,一个口袋装饼干,另外一个口袋装面包,都是吃的。原来,当时很多实验都是选在海面出现台风、风浪高的天气,这个时候,专家们一上船不久就会晕船,不断地呕吐,为了防止把自己的胃液吐尽,他们都是把肚子里东西一吐光,立刻吃点随身带的食物;再吐,吐完后又强迫自己继续吃。

家庭

潘镜芙的工作单位时常变动,他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所、造船厂、海上试验场度过的。从1966年到1992年,潘镜芙和家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通过书信维系亲情,只有过年才能回到上海的家中。直到1992年,潘镜芙的工作移回上海才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

爱好

潘镜芙喜爱文学,小学、初中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之中,尤其喜欢鲁迅的小说。潘镜芙的书架上除了一些工具书和专业教材、论文集汇编外,多是文史类的,除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飘》等中外文学名著,还有大量鲁迅、巴金、茅盾、张爱玲等现代名家的作品。除此之外,潘镜芙对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很感兴趣。

人物相关

2014年,宋明达编著的《潘镜芙传》由金城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荣誉与奖项

荣誉称号

年份

荣誉

1998年

国防科工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科研奖项

年份

奖项

200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2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人物评价

“潘镜芙将自己的一生与新中国舰船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毕生坚持‘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光明日报》

“潘镜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1所研究员。在驱逐舰研制和舰载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新技术领域,他均做出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等奖项,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解放军报》

“潘镜芙在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领域作了开拓性工作,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青年时,您被委以重任,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的武器系统;壮年时,您受命担任我国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时至今日,您已为国铸舰半个世纪,您的名字也早已被深深铸就在蓝色国土上,在钢铁卫士中,在一艘艘中国舰船里”——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