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160毫米迫击炮是中国仿制的前苏联M-160式160毫米迫击炮,于1956年开始批量生产。该迫击炮使用炮尾填装炮弹,配备M式炮架和绞车,最大公路牵引速度为50公里/小时。然而,该型号在1961年停产,并被撤装入库封存。直到越南战争期间,160毫米迫击炮才短暂重新启用。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56式160毫米迫击炮的:基本简介等介绍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重量

1290千克

弹药口径

160毫米

炮口初速

268米/秒

最大射程

8300米

研制时间

1956年

炮身长

3870毫米

基本简介

56式160毫米迫击炮是前苏联M-160式160毫米迫击炮的仿制产品,1955年,南京307厂接到试制苏制M-160型160毫米口径重迫击炮的任务,年底,锻件、热处理件开始加工;1956年2月机械件开始加工,1956年6月29日,首门样炮装配完成,当年7月1日进行实弹测试,当年9月21日通过定型测试,开始量产。

该炮由炮尾装填;配用M式炮架和绞车,最大公路牵引速度为50公里/小时;火炮弹丸威力较大,但射程不足;火炮机动性较差。56式160毫米口径迫击炮首战金门炮战,一个营12门56式迫击炮进驻小嶝岛,对小金门、大担岛、二担岛岛上目标进行打击。郝伯村将军对该炮做出了:射程可与美制M101型榴弹炮媲美的评价。虽然机动性差。发射速率较慢,但炮弹威力颇大,形成的弹坑有一人多深,国军很多隐蔽在山背面的阵地都被56式160mm迫击炮摧毁。从1971年至1974年,沿黄河地区驻军先后派出多个56式重迫击炮连执行防凌任务。

56式160毫米迫击炮

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后,根据实战需求,已经退役的56式重迫击炮重新服役,重点打击越军坚固工事和屯兵洞。1986年6月30日,八里河东山前线,某重迫击炮连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耗时1小时40分,实施压制和破坏性射击,耗弹40发,曾出现破坏射击中一发炮弹击杀40名越军官兵的纪录。该炮曾在1984年7月12日大战前夕,对越军潜伏地域进行2轮炮击,取得击毙2名越军营长在内的大批越军官兵,重创其潜伏部队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