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始建于1952年的个旧矿业技术学校,1954年迁址昆明更名为昆明有色金属工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昆明冶金工业学校,1978年举办大专,1985年升格为云南矿冶专科学校,1987年更名为昆明冶金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云南流通经济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新的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经教育部、财政部验收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截至2023年1月,学校占地1244.43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米;设有13个教学单位,共设置专科专业88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教师总数1000余人。
历史沿革
1952年10月,个旧矿业技术学校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东北、中南、西南三大冶金工业学校之一应运而生,由云南锡业公司创办。建校时只设金属矿床开采专业,有学生250人、教职工35人,校址设在个旧城三义庙。
1954年3月,迁入昆明。
1958年,更名为昆明冶金工业学校。
1980年11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85年1月,建立云南矿业专科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与昆明冶金工业学校合办。
1993年10月,云南省批准学校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
1999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高校。
2003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八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院校之一,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冶金高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4年9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云南流通经济学校三校合并,沿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名称,由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和省教育厅共同管理,撤销原云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和云南流通经济学校建制。
2008年7月,学校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2011年3月,学校主体搬迁至安宁市安宁校区。4月,学校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学校获得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立项。
2018年9月,学校划归云南省教育厅领导(管理)。
2019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12月,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2021年9月,学校作为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第三批试点单位顺利通过验收。
2022年8月,学校入选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10月,学校牵头组建的云南绿色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按规定程序经报备批准成立。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月,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冶金与矿业学院、电气与机械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国际东盟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通识与素质教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共13个教学单位,共设置专科专业88个,覆盖11个专业大类。
专业设置学院 | 专业 |
冶金与矿业学院 | 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钢铁智能冶金技术、炭材料工程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金属智能加工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储能材料技术、矿山智能开采技术、矿物加工技术、工程地质勘查 |
电气与机械学院 | 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德合作办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中德合作办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加合作办学 |
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现代物业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城乡规划、建筑材料检测技术、材料工程技术 |
测绘学院 | 测绘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测绘工程技术(中白国际班) |
环境与化工学院 | 环境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化工生物技术 |
计算机信息学院 | 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 |
商学院 | 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会计(中外合作办学)(中加)、资产评估与管理、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旅游管理、商务管理 |
外语学院(东盟国际学院) | 应用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越南语、应用外国语(老挝语方向)、应用泰国语 |
艺术设计学院 |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外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工艺美术品设计、产品艺术设计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教师总数一千余人,其中教授100余名、副教授300余名,有4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贴省贴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等一批优秀教师。有国家级生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2022年,学校新增国家人才称号1人、省级人才称号5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4个,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数为740人,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为71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数为39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为42.53%。学校外聘教师548人,包括校外教师107人,行业导师106人,外籍教师4人。
重点教学团队类别 | 团队名称 |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 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群无人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金属矿开采技术教学团队、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云南省级教学团队 | 测绘工程技术教学团队、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团队、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学团队、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团队、会计教学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
云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团队、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专业团队、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团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团队、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团队、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专业团队 |
硬件设施
截至2023年1月,学校共建成29个校内实践基地,包含345个实训室(其中虚拟仿真实训室16个);建成246个校外实训基地,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3个。
重点实训(培养)基地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 电气自动化(西门子、罗克韦尔)生产性实训基地、 宝玉石类专业(乾兴翠)生产性实训基地、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性实训基地 |
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 冶金材料“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昆明冶专-青拓集团“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 冶金材料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国家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1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4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全国教指委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近年来获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0余项。2021-2022学年,学校发布国家专业教学标准17个;建设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9门,共建设教学资源库134个,其中: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1个;省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8个。2022年,学校获批立项建设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重点专业类型 | 专业(专业群)名称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 | 冶金技术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
国家“双高”建设项目专业群 | 有色冶金技术专业群:有色冶金技术专业、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群: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
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骨干专业 | 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有色冶金技术专业、黑色冶金技术专业、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
云南省高水平骨干专业 | 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会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
云南省特色专业 |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英语专业、工程造价专业 |
云南省小语种重点专业建设点 | 应用越南语专业 |
云南省“双高”建设项目专业群 | 电子商务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 |
精品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 | 移动商务法律法规 |
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 数字测图、空间数据库技术应用、移动商务法律法规、可编程计算器测绘计算、金属铝熔盐电解、零基础教你绘制矿业工程图、氧化铝制取、金属热处理生产技术、无人机测绘、水污染技术、西门子S7-1200/1500应用基础、C语言编程及应用、湿法冶金—电解技术、环保通用设备、金属材料现代检测技术、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冶金浸出技术、SketchUP应用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月,学校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2021-2022学年,学校出版国家规划教材5部,开发新形态教材35部、校企合用编写教材24部。2022年,学校获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总数55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19个)。
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电子商务专业系统综合实践培养模式与协同创新机制(联合申报) | 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电子商务专业‘4+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2014年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政行校企深度融合助推农业电商发展—以真实项目培育电商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 | 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白罗斯国立农科院合作举办。2021年学校顺利通过一轮办学评估并报备教育厅,成为云南省首家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办学评估的单位。2022年5月,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学校与中白俄罗斯国立农科院测绘工程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云南省教育厅批复并获教育部备案号。项目在校生人数702人。学校推进“柬埔寨电商谷基地”、“昆明冶专-江苏德龙印尼学院”、“泰国经世学堂教学基地”等境外项目建设,先后与山东太阳纸业、四川开元集团、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老挝万象市中农钾肥有限公司等30余家驻外中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开展中老铁路“双骨干”老挝语培训、老挝“亚钾-中农国际”岗前培训、老挝冶矿人才培训等,主动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
校地合作
截至2023年1月,学校与昆明市五华区和安宁市政府共建三个社会学院,开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技艺及文化传承。2021-2022学年,学校联合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等行业企业先后为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社区和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开展测绘科普活动,受众人员达5000余人。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8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设有莲华校区图书馆和安宁校区图书馆,其中总馆藏资源263万余册(件),莲华校区图书馆1986年落成,馆舍面积4856平方米,有阅览座位660个;安宁校区图书馆2012年投入使用,馆舍面积2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1300个。图书馆加入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为CALIS省中心成员馆,同时加入了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和云南省高校图书馆联盟。
学术期刊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主办有《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兼有社会科学研究及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是首届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2008年)、第二届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2011年)、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5年),收录本刊的数据库已增至12个,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教育部科技司)、2005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2006年首届中国高校优秀期刊奖(教育部科技司)、2006年第二届云南省优秀期刊提名奖(云南省新闻出版局)、2006年第二届云南省优秀期刊评比优秀栏目奖(云南省新闻出版局)、2007年高校优秀学报编辑部(云南省教育厅)、2007年全国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检查合格(A类)期刊(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教育部科技司)、2008年首届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2008在2006-2007年全省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中被评为B类期刊)、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09年获第三届云南省优秀期刊评比优秀栏目奖、2009年获第三届云南省优秀期刊评比改革创新奖、2010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第二届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2012年获中国有色金属优秀出版物二等奖。2013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2022年,学校1个科技创新团队、1个联合研发中心获省级立项建设。
重点科研平台类别 | 科研平台(团队)名称 |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 矿业技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稀散及贵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及深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云南省国际联合研发创新平台 | 云南省数字孪生绿色新能源储能材料产业链国际联合研发中心 |
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培育) | 云南省教育厅二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
科研成果
2021年8月—2022年8月,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271.17(合同金额)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为3523.89万元;专利授权数量为10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量5项)。2022年度,学校共授权专利104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目前学校共有发明专利15项。
2021年-2022学年,学校共有省级、厅级、校级立项课题14项,其中省级4项,厅级7项,校级3项,云南省哲社课题1个。结题4项,其中,厅级1项,校级3项。教师公开发表文章累计20余篇。
校园文化
校标
学校校标整体图形为圆形,色彩以金黄色为主,同时有渐变效果。图形如下:校标的表意说明:金色象征金属,意在代表学校建校特色,也象征太阳的色彩,表达辉煌、阳光、永恒和生生不息的追求。校标上写有“1952”,作为学校建校时间的历史见证。整个图案表明我校自1952年建校,从冶金矿业类专业发展壮大,图形造型如冶金炉,意在象征我校像冶金炉般冶炼精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图形也像一本打开的书,象征学生在知识的摇篮中成长。图形中的四颗星犹如钢炉溅起的火花,象征学生在“创新、创效、创业、创造”的校训引领下健康成长。
校徽
学校校徽为题写有学校校名的长方形徽章,教职工校徽为红底白字,学生校徽为白底红字。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底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红色校名,左上角配以校标。
校训
创新、创效、创业、创造
校歌
《让青春点燃太阳》。
校庆日
每年11月4日。
行政管理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杨金华 |
纪委书记 | 杨旭 |
校长 | 张利波 |
党委副书记 | 张利波、杨永锋、刘亚彬 |
副校长 | 赵文亮、高琼华、傅正强、余宇楠、徐征 |
数据截至2023年5月 |
学校荣誉
截至2023年1月,学校先后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云南省就业典型经验10强高校”等表彰奖励,连续十余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一等奖,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单位、云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