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Time)成立于1923年,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刊物之一,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史库”。“立足美国,关注全球”是《时代》周刊的一大特色,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全球新闻的窗口。《时代》周刊包罗万象,它的栏目包括有旅游、商务、社会、艺术、电影、书籍、音乐、科技、健康、人物、美国、国际瞭望、教育、法律等等。《时代》周刊每年进行的年度风云人物、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评选成为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红色边框和人物肖像作为封面也成为了《时代》周刊的标志性品牌特色。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时代周刊的:历史沿革、现状、运营模式、栏目设置、往期刊物、《时代》与中国的渊源、相关争议、影响作用、相关评价、其他媒体形式、获得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时代》周刊

英文名

TIME

语言

英语

首版时间

1923年3月3日

创刊时间

1923年

主办单位

Salesforce

创办者

亨利·R·卢斯

主编

Sam Jacobs

期刊类型

周刊

发行量

230万(截至2018年)

国际刊号

0040-781X

发行地区

美国

简介

1989年,时代公司与华纳传播公司合并,2013年,时代华纳将公司的杂志业务拆分,成立子公司单独上市。之后,《时代》杂志两易其手,先是于2017年11月被Meredith公司收购,仅一年后,2018年10月Meredith公司又以1.9亿美元将《时代》周刊卖给了Salesforce公司。

截止2018年,《时代》杂志的发行量为230万份,2020年5月至10月,《时代》周刊的网站共有2692万访问量,说明《时代》杂志至今仍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2023年5月,《时代》周刊宣布从2023年6月1日开始取消付费墙,这意味着读者可以通过《时代》周刊官网免费获取数字新闻。

历史沿革

卢斯时代

1923年3月3日,大学毕业不久的亨利·R·卢斯和他的耶鲁大学同学布里顿·哈登出版了第一期《时代》。在此之前,他们在校园媒体和报刊媒体积累了一些新闻实践经验。大学期间,卢斯和哈登分别担任了校园媒体《耶鲁每日新闻》的主编和主席。毕业后,他们在一些报刊机构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工作并不顺利。工作上的挫折,再加上对美国新闻行业发展的想法,使他们萌生了创立一本杂志的想法。

20世纪20年代,刚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进入了经济繁荣的时期。宽松的社会氛围下,煽情化、大众化的小报广受欢迎,政治丑闻、好莱坞明星的报道被人津津乐道,而清醒分析国内经济动向和世界形势的文章却没有人爱看。人们从报纸、广播里接收着大量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往往庞杂而碎片化。在这一背景下,卢斯和哈登想要创办一本为中产阶级精英准备的“高品质”周刊,它通俗易懂,不需要读者拥有任何专业知识,它还包罗人类领域的一切新闻,并进行分类整理,涵盖政治、书籍、体育、丑闻、科学以及社会。

《时代》创刊号

卢斯去世后,《时代》周刊的编辑立场由保守转向自由派,编辑方针不再局限于卢斯确定的具体规则,比如对文章字数的苛刻限制。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之际,时代公司成为第一家有10亿美元资金的出版公司,略高于洛杉矶的时报-镜报出版公司。

卢斯拥有杰出的新闻天赋,但他本人的专断和党同伐异也被人诟病。卢斯之后,赫德利·多诺万(Hedley Donovan)成为主编辑,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对于写作的要求很高,且直言不讳。在他的指导下,《时代》周刊摒弃了卢斯的共和党立场对政治报道的影响,使《时代》周刊回归主流美国新闻界。

亨利·格伦沃尔德成为第三位主编辑,他领导杂志度过了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拓宽了杂志的报道范围,培育了更多的原创报道。他引进了彩色摄影、分类新闻和特稿,以及知名作家和专家的随笔。

1987年,贾森·麦克马纳斯成为新一届总编辑。在任期间,时代公司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变动:1989年,时代公司与华纳传播公司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媒集团。卢斯在任时,他曾提出媒体内部编辑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确保新闻生产不受干涉的原则。因此,时代与华纳的合并一度被认为牺牲了《时代》杂志的传统,贾森也被认为是推进公司化的杀手。

到1997年,《时代》周刊在国内的发行量超过410万份;全球总发行量加上5种非美国地区版(包括亚洲版)超过550万份。90年代初,《时代》在国外的19个分社至少有29名记者,国内10个分社有40名记者,在纽约有450名采编人员。

2000年,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合并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但并购并不成功,2009年美国在线脱离时代华纳单独上市。2013年,时代华纳将公司的杂志业务拆分,成立子公司单独上市。之后,《时代》杂志两易其手,先是于2017年11月被Meredith公司收购,仅一年后,2018年10月Meredith公司又以1.9亿美元将《时代》周刊卖给了Salesforce公司。

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整个传统媒体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时代》周刊走在变革的前列。《时代》周刊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从官网上可以浏览自1994年以来所有的杂志内容,还可以查看自1927年以来所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背景资料。《时代》周刊网站还举办过“20世纪最具影响人物”的评选,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除了网站互动外,《时代》周刊还与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合作策划电视节目,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运营模式

营销方式

《时代》周刊是最早建立付费墙的媒体,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硬付费墙”(hard paywall)计划,即所有在线内容都需要付费才能阅读。但在新闻流量、订阅量增长疲软的现实情况下,2023年5月,《时代》周刊宣布从6月1日开始取消付费墙,这意味着读者可以通过《时代》周刊官网免费获取数字新闻,但纸质杂志仍需付费购买。

编辑方针

注重报道权威性

新闻周刊无法做到报纸的实效性,但其也有更充足的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采集、分析、加工。卢斯曾提提出:“慢新闻具有深度,应回答更多问题,让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时代》周刊的报道总是非常详尽的,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以及背景信息的呈现,读者得以完整细致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始末。所以,《时代》周刊的新闻报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使用解释性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事件本身的复杂度在升高。在提供新闻真相之外,读者更希望可以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新闻事件,对新闻进行解释性报道成为了美国新闻界的发展趋势。

《时代》周刊时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的大众性期刊。它不预设读者的知识水平,使用叙事式的、讲故事的手法,详尽地报道新闻事件。并且,《时代》周刊不同于传统美国报纸的报道方式,行文风格简练不失活泼,一下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成为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解释性报道的先驱。

栏目设置

《时代》周刊在创刊伊始就强调此刊物是为“忙人”能够充分了解每周时事热点所创办的,它将每周的新闻按照类别进行组织,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新闻资讯。

它的栏目包括有旅游、商务、社会、艺术、电影、书籍、音乐、科技、健康、人物、美国、国际瞭望、教育、法律等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周刊开始刊登随笔,进一步提高了该刊对于严肃读者的吸引力。

年度风云人物

1927年,《时代》杂志推出了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活动,这成为了《时代》周刊封面报道中广受欢迎的新闻策划活动。编辑部在年底会筛选出过去一年全美(或全球)最重要的人物,并把这个人的照片或肖像画作为新年第一期杂志的封面。《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初衷是为了把那位创造性地推动了世界发展的人物展现在世人面前。

1927年首位年度人物由查尔斯·林德博格当选,他在当年驾驶飞机从纽约不间断飞行抵达巴黎,成为历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单人横跨直飞大西洋的人。

大国政治家,尤其是美国总统,是历年年度人物的热门人选,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3次当选年度人物,艾森豪威尔、杜鲁门、尼克松、里根、小布什、斯大林、丘吉尔、戈尔巴乔夫都曾两次入选。邓小平也曾被评为1978年和1985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因为他不仅启动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而且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2006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给了“YOU”(你)——每一位网友,寓意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更加开放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和互动。

2021年《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是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因为他“为生存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体现了科技巨头时代的可能性和危险、推动了社会最大胆和最具颠覆性的变革”。2022年《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乌克兰精神”。

首位年度人物查尔斯·林德博格

年度人物榜单

美国《时代》周刊每年会选取大约100位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形成年度人物榜单(TIME 100),榜单评选从2004年开始。

2023年最新发布的榜单上将上榜人物分为六类:艺术家(Artists)、创新者(Innovators)、巨子(Titans)、领导者(Leaders)、偶像(Icons)、先锋(Pioneers)。其中,ChatGPT开发商OpenAI的CEO萨姆·阿尔特曼入选了这次榜单的“先锋”部分;特斯拉总裁埃隆·马斯克第五次登上榜单,而Tik Tok的CEO周受资首次入选该榜单。

除了年度人物榜单之外,《时代》周刊还发布了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百大人物榜单,比如2023年9月《时代》周刊发布了2023年度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百人名单,这份名单集结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家、领导者、企业高管等,他们对AI领域的发展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其中,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入选榜单。2020年《时代》周刊评选了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中国药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入选。

时代周刊

其它榜单

《时代》周刊的榜单还涉及文学艺术领域,比如《时代》周刊评选出了史上最佳的100本英文小说,史上最佳的100部电影,每年还会推出年度最佳小说榜单。

封面人物

《时代》周刊封面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人物图片作为封面,这与创刊初期卢斯提出的“名人出新闻”的办刊理念相呼应。通过人物说新闻是《时代》周刊非常擅长的报道技法,通常人物的肖像会占据封面的主要位置,成为整个封面的焦点。荣登《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通常是在某一领域引领潮流,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比如商界精英、政坛领袖、影视体坛明星等。

早期《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大多是单个人物的头像,随着全球化战略的铺开,以及选题思路视野的开阔,人物群像和合影在封面上逐渐增多,比如2005年《时代》封面人物中就有8次是人物群像。另外,封面人物的选择也不再局限于精英群体,还聚焦于时代变迁中的平凡人物,2020年3月19日,《时代》周刊发布抗疫群像,中国的外卖小哥高治晓作为唯一的华人面孔登上了封面。

时代周刊

特别报道

叉号标记

2020年12月5日,《时代》周刊的封面上白底黑字的2020被画上了一个红叉,并在旁边附言“这是最糟糕的一年”(THE WORST YEAR EVER),一方面指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另一方面也针对美国大选。在此之前,红叉标记在《时代》周刊上只出现过四次,分别是:

第一次使用是1945年纳粹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死亡;第二次使用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伊拉克领导人海珊(Saddam Hussein)被画上红叉;第三次使用是2006年美军击毙伊拉克基地组织首领阿布·穆萨布·扎卡维;第四次使用是2011年美军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另外,《时代》周刊在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时的封面以日本国旗为底,在上面打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叉号。

1945年希特勒死亡的封面

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

红色边框

1927年起,《时代》周刊的封面加上了红色边框,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只有四期杂志没有使用红色边框:2001年“9·11特刊”使用黑色边框,象征哀悼;2008年4月28日的地球日讨论环保议题,使用绿色边框;2011年9月19日纪念“9·11”10周年使用银色边框;2012年12年31日奥巴马评选为年度人物,再次使用银色边框。

2001年9·11特刊

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

相关争议

报道中立性的争论

《时代》周刊创始人卢斯坦言新闻客观性是很难做到的,他甚至倡导新闻杂志要将事实和意见相糅合。《时代》宣称,报道并不追求不偏不倚(impartial),而是将公正(fairnes)作为目标。在著名的纪念创刊2周年的论文中,周刊指出: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在对事实行分析时,是有偏向的,只要他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歪曲事实,隐瞒真相,那么他就是公正的。这些观点也给《时代》周刊招致了一些批评,有批评家认为,将意见和新闻事件混在一起的做法都对读者是不公正的。

岸田文雄登上封面,引发日本政府异议

2023年5月12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封面照片选取了岸田文雄的近照,并配文:“日本的选择:首相岸田文雄想要摒弃数十年来的和平主义,并使他的国家成为真正的军事强国。”报道发布后,迅速受到了日本媒体、网友和政府的关注,日本外务省以文章简介与内容不符为由,向《时代》周刊提出了异议。

封面图片具有误导性,白宫指责《时代》造假

2018年6月发表的《时代》周刊封面选用了一名哭泣的洪都拉斯小女孩作为封面中心,一旁俯视着她并挡住女孩去路的是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并配文“欢迎来到美国”。《时代》使用这一封面旨在用于报道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骨肉分离”的非法移民政策。报道称由于特朗普政府执行“零容忍”非法移民政策,让非法移民的儿童不得不面临与他们的父母“骨肉分离”,许多人对小女孩的命运感到担忧。

洪都拉斯外交部告诉小女孩的父亲丹尼斯·巴雷拉,他的女儿和妻子羁押在一起,没有被强行分离。尽管知道事实有误,但《时代》周刊出于视觉冲击的考量,依然决定使用这张照片。随后,白宫新闻秘书萨拉·桑德斯指责这是在利用照片误导读者。

影响作用

《时代》周刊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它积极关注国际问题,将笔端触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记录时代的“史库”。在创刊100年来,《时代》周刊在塑造公共话语和推动重大社会问题的政策变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代》周刊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家乃至全球问题上,其影响力体现在:

  • 民权运动:20世纪50-60年代,《时代》周刊把种族暴力和种族隔离的关键故事带到了全国的聚光灯下,激发了公众对改革的支持。

  • 艾滋病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艾滋病被发现,《时代》周刊发表了系列报道,介绍这种疾病的相关科学研究进展,消除民众对艾滋病的偏见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并传播预防艾滋病的科学知识。

  • 气候危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封面突出了环境的危害,引发了公众的讨论。

  • 女性权益:关于女性领导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胜利和新兴妇女运动的报道,标志着性别议题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 数字革命:对互联网、大型科技及数字变革如何影响生活进行了观察记录式的报道。

  • 战争报道:塑造了民众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伊拉克军事冲突的认知,并用令人难忘的故事、新闻摄影突出了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相关评价

2023年正值《时代》周刊创刊100周年,经过100年的发展,阅读《时代》周刊被誉为是20世纪美国生活方式之一,可见其影响力。

《时代》周刊: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刊物大量使用图片和图表,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断的大众性期刊,其编排广为国内外新闻杂志所效仿。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该刊拥有一批精明能干的撰稿人记者,还有一支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覆盖面遍布全世界。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P494

从《时代》周刊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它是20世纪新闻事业中的一种创新力量,是全球新闻杂志的鼻祖和解释性新闻事业的首领,其公认的世界级媒体地位毋庸置疑。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时代》周刊作为美国的主流期刊代表,在报道中存在着“西方中心论”和“男性化”的新闻风格,在涉及中国事务的报道以及对女性的报道遭到了一些批评。

美国自身的政治制度与根本利益是新闻叙事的逻辑起点,《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期刊的代表,自然彰显美国的价值观,契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投射出“西方中心论”“中国威胁论”,凸显中国的负面形象与刻板印象。另外,从新闻报道来说,西方新闻报告的理念是强调冲突性与负面新闻,冲突性与矛盾性成为选择的标准。

——肖叶飞(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通过《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单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其他媒体形式

《时代》周刊网站

《时代》周刊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从官网上可以浏览自1994年以来所有的杂志内容,还可以查看自1927年以来所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背景资料。《时代》周刊网站还举办过“20世纪最具影响人物”的评选,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除了网站互动外,《时代》周刊还与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合作策划电视节目,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NFT版《时代》周刊

在传统媒体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之际,《时代》杂志开始涉足NFT领域,成为了该领域的媒体先行者。《时代》在2022年3月23日推出了NFT版《时代》杂志,选择了以太坊(Ethereum)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作为封面人物,读者可以通过交互式NFT阅读杂志的全部内容。紧接着,《时代》推出了NFT社区TIMEPieces,这被视为《时代》在Web3.0领域发展社区战略的关键一步,TIMEPieces可以将杂志的读者、NFT收藏家、数字艺术家和爱好者以新型的协作方式聚集在一起,目前已有40多位数字艺术家入驻《时代》的NFT社区。

VR/AR技术APP

在技术变革层面,《时代》周刊是新闻行业中较早开始使用VR/AR技术的媒体之一,发行了名为“TIME Immersive”的APP进军AR市场,在家里只需要一个可以播放拟真3D照片的桌面,就可以真实再现历史事件。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20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发布,时代周刊排名第255位。

2022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22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发布,时代周刊排名第252位。